马晓宇
摘要:本文通过分析图书馆相关事物之间的区别、分类、交互作用等关联,利用哲学思想、经济学理念和图书馆管理学“五定律”等概念,对当今图书馆发展的矛盾集中点进行分类分析,重点结合了时代背景下的政治经济与技术、文化的差异性对图书馆发展所产生的影响,从而深刻剖析核心矛盾的所在,并给予相当的讨论与探索,从而为图书馆发展方向,管理重点乃至投资关切等决策活动提
供一定的帮助与参考。
关键字:图书馆核心价值、数字图书馆、传统图书馆、图书馆发展
引言
首先定义核心矛盾,核心矛盾是经济发展作用于社会的广泛而坚实的一种效应,这一效应在一定程度上阻碍了我们所提倡的理念的实现,称之为核心矛盾。当下社会发展的核心矛盾无非是“层次性的供应-需求矛盾”,所谓层次矛盾,无非在总供给满足于总需求的情况下,各供应目标与需求目标不相适应的结果。诸如房地产行业中,地产商追求更高附加价值,引入或签约承诺引入相关配套设施,而当入住率不高的情况发生时,其配套设施也是低效的,由此产生了房产供应的一级过量和相关配套设施的二级供应过量。与之相对,廉价住房由于其低经济效益,在入住率高的情况下反而没有相关配套设施的支持,产生了房源供应的一级不足和相关配套严重缺失的二级不足。
那么我们引入图书馆的建馆概念,无非将相关住户转换为广大读者居民,开发商为各级政府,各级政府虽然并不指望图书馆能盈利,但是都尽可能希望图书馆能够成为各地文化地标,配以较好地地段,交通配套和市政服务等。反过来,没有这种能力的地方政府或发展滞后地区,财税不够充裕的穷困地区,相比于大城市经济总量落后的乡镇级政府,自然也无力运营所谓的“一流图书馆”。由此产生的效应也算是“马太效应”的副产品了。
一、从图书馆与各事物之间的联系谈其核心价值
1、自古以来,图书馆都有着重要的国际化特性,或曰“去国籍化”,其本质上是人类为了追求共同的真知所进行的超越国籍的活动。自苏格拉底时代,图书馆就是一个由游历多国的贤者把持的文献收集与翻译中心;
2、图书馆是学术交流的核心,没有什么地方更适合将特别是不同领域的专家学者汇聚一堂了,又由于各学科早已经形成固有的论坛体系,因此“相对更为公共化的”图书馆是跨学科交流的平台。
3、图书馆是学术自由的堡垒,传承不同文化背景下的观点往往在古代需要担当极大风险,图书馆或曰藏书阁则很好地实现了该类文献的保存,从而使包括哥白尼著作在内的重要文献得以在人类蒙昧之时被免于付之一炬。进一步的,这类文献的价值体现是依托读者的自由选择和作者的可被认可为前提的。
4、由其库藏量决定了对公众的基础服务水平,藏书多少或数字图书馆的效率高低则是其服务于大众的一般性指标。
5、图书馆之于经济、商业模式的关系是微妙且持久的,图书馆往往占据了城市的核心政治文化商业中心,其周边配套较为齐全,地产增值空间大,但是行之有效且行之“正当”的商业模式或外包模式尚在探索阶段,图书馆经济上是政府投资的直接产品,与时代经济的模式是不兼容的。
分别基于上述几点提出的思考:
1)数字化使得许多文献得以高质高效地转译,这是数字图书馆接驳图书馆国际化顺理成章的事情。值得注意的是,在这个大背景下,依然存在着学术上一些名词翻译的词不达意现象,抑或说是人类的深层学术创造还不能够被人工智能的转译所完美替代,而高质量的翻译服务也随着“国际化”图书馆的出现,信息涵盖量的猛增而更显迫在眉睫,本质上,“翻译壁垒”是一种基于语言文化的“摩擦力”,消除它的过程也是践行“图书馆第五定律”的首要工作。
2)、图书馆的学术交流机制应该被重视,以格林威治天文台举办的天文摄影展为例,其每年吸引的天文爱好者其中有一大部分都具有相当深厚的学科背景,推论他们也都是一些图书馆的常客,而图书馆、博物馆等场馆的联动和分工机制则是政策需要重点考量的发展规划与目标。而这样的一些展出可以是免费的,也可以是收费的。诸如和博物馆的联动展览里,相关文化历史学家、文物鉴定家、文物收藏家由主委邀请,而一般观众特别是想要得到收藏建议的观众的确是可以收费入场的,这是与我国蒸蒸日上的收藏界发展相适应的。而事实是,诸多图书馆、博物馆举办的免费展览越多,由于需要聘请专家学者,或购买高额保费,其亏损或额外支出也越多,一定程度上影响了图书馆的发展。
3)、图书馆是否能够甄别出或至少收录下在当下并不被认可的,但是在未来具有潜在价值的作品,是一个难点;这不仅要求馆员具有深不可测的多学科知识背景,还需要打通“图书馆收录优先序列”,解决方法还是“第五定律”中建立“库藏、读者、馆员”之间的有机体,而所谓的有机,在笔者看来体现为:信息交互自由、无摩擦。而“书籍”则由图书馆这一平台,完成了供给者为需求者进行的筛选与递送。
4)、图书馆的一般性库存往往能够满足普通读者的需求,因为普通读者往往阅读通俗作品,这类作品却又特别丰富,因而图书馆的效率价值则更显重要,以一个数字图书馆每天可以接待上百万次访问量来比较,数字图书馆的效率往往在“数据上”特别的漂亮,但反过来,实体传统图书馆能否在服务“障碍人群”、“不使用数字设备的人群”、和一些固定人士的需求,提供网络所无法提供的附加服务之如“读者见面会”、“边看边听”、“盲文等辅助阅读”、“饮食与休憩”服务等则成为实体图书馆独特的价值基础。
5)、在政府投资愈发明朗化,法制化的当下,特别是四中全会集中讨论“依法治国”的时代背景下,图书馆未来的政府投资可以预见性地会受到影响。以英国皇家图书馆的经费不足,导致其考虑收费这一事件来看,任何文明任何制度下,文化教育特别是基础类文教设施的投入削减都是令人唏嘘的。未雨绸缪,图书馆曾经的旱涝保收或不差钱的境地可能一去不复返,探索合适的商业模式,持久稳定且体面适宜的收入政策的制定和完善更显关键。
综上,图书馆发展面临五大矛盾体系,是国际间文献翻译的供需矛盾、学术交流的学科间矛盾、读者与书籍相互抉择的矛盾、传统理念与技术发展之间的矛盾、图书馆的收支矛盾。哲学上认为,存在巨大矛盾的地方往往存在巨大的可发掘价值,以上五大矛盾恰好在各自层面上阻碍了图书馆核心价值的体现。
二、图书馆的今日地位、发展及其核心价值展现
1、传统图书馆的城市地位
图书馆的城市地位很高,是一个城市的文化地标,其本质上也是一个城市的基础性文化设施,这就意味着和所有基础设施一样,人口越密集,地位越高的城市,其包括图书馆在内的建设都会更上一个档次,这是城市化的城市分级特性所固有的。由此,重要城市的图书馆建设往往由于其资金政策等方便,建设水平高于其他地区,与一些乡镇级图书馆更有着天壤之别。
2、时代变迁下的城市化与图书馆建设
我国在改革开放30年间释放了巨大的城市建设潜力,此间新建了大批的城市图书馆,一批“高大上”的文化地标拔地而起的同时,不难发现,“软实力”的配套并没有和“硬实力”并驾。相对地,图书馆的承载力的增加比值弱于城市人口的增加比。其本质是居民楼越盖越高,而图书馆无论是数量还是承载力都不能与商业模式下追求盈利和容纳量的商业地产相比。因此,一方面我国建有国际先进水平的国家图书馆,另一方面,我国的图书馆人的人均拥有量其实是持续下降的。
3、城市化的后续增量与图书馆的未来发展
历经地产界的黄金十年,房地产交投到了相对理性的时代,与之相对的,我国城市化进程将呈现“多地开花”和“平稳增长”的态势;在这一背景下,我们的图书馆建设有能力也有机会弥补之前的“空缺”了。首先,笔者以为,在追求效率的时代,专业读者对知识、信息的质量要求极高,因此我首先假设,图书馆需求者都是追求更高效率的图书馆设施的(包括软件硬件)。又因为,符合上述条件的图书馆都是建立在相对发达的城市、地区或高校中,因此相对应的“城市居民读者、社会中的专业读者,就读着教育水平参差不齐的学校的在校读者”会在这一假设中,处于长期的矛盾中。而图书馆的未来发展,并不是简单地满足各承载力有所差别的城市中的居民的阅读需求,而是解决这一更为深层次的供需矛盾。
基于上述几点的思考:
首先是图书馆的信息化、数字化建设的优先程度是否要超过实体图书馆的建设;这一问题的本质是其投资分配占比,信息化技术背景的馆员和传统图书馆管理专业背景的馆员之间人员比例,政策的倾斜度以及最重要的“社会供给量与供给价值”之间的统筹权衡。在全国性的老龄化过程中,新型城镇以其作为地级城市和乡镇村的缓冲区而存在,这一地区势必是有条件的乡镇村的老龄人口的首选定居点,再统筹该地区的居民文化教育背景,该地区图书馆的建设应该更多的倾向于传统化的图书馆建设,以钢筋水泥与图书阅读为代表的图书馆建设则应该将战场从喧嚣的城市转移到这类地区。另一方面,城市图书馆既然不可能满足城市人口的需求,那么我们更加没有必要投入过多“硬件设施”使之达标,随着政务平台智能化浪潮和数字城市的建设,数字图书馆理当成为城市图书馆的发展重点,而一二线城市集群(包括省会级以及以上城市)在内可以建成一个数量级在30-100个的,基于各城市区域特性、文化特性的区域数字图书馆,并拟合成华南区、华中区、华北区、西南区等大区数字馆和一个统一的国家馆应用程序。这样的分类子系统与统一大系统的结合,恰好适应了一二线城市居民的高流动特性与其知识背景所对应的文化需求。
三、时代背景之下的核心矛盾
归纳而言,图书馆发展到今天,其核心矛盾体现为一个基础性的概念与社会基础性概念的不适应。今日的图书馆在物理学上,是建设于钢筋水泥之下,储藏着纸质读物,提供真实的读者以服务的场所;而数字图书馆是建设于计算机存储设备中,存储着数字信息,提供不特定对象以信息服务的软件。另一方面,图书馆的社会学经济学地位是免费的市政工程,而在“知识产权”成为受到法律保护的那一刻起,这一免费链条的“供给端”就被拷上了“收费”的枷锁,人类的图利性使得这一枷锁随着社会的发展,愈发牢固。打破平衡之后,图书馆的营收限制和可选读物的免费性均对市场模式下运行的图书馆有着冲击与限制,阻碍了其服务水准、建设水平乃至基本设立理念的进一步发展。此上,则为当下图书馆发展的两大核心矛盾。
在解决五大矛盾的过程中,我们不妨把古老的“五定律”重温一遍。归纳来看,第五条提出的,馆员-读者-书籍是组成图书馆的一个有机结合体,最为关键,它意味着作者的书籍可以精确地推广以特定的读者,反之满足了特定读者的阅读需求,数字图书馆解决了实体馆开馆时间不足的问题,增加了知识的流通性,减少了垄断性。而软硬件的升级也能很好的节约读者的时间。以上四条均是“这一有机体”的时代特点,那么我们不妨一探,在知识传递无摩擦的情况下,五大矛盾是否还能存在?
1、讨论关于有机的概念、范围、关联
从图书馆管理与服务理念方面,有机在这里,即指有需求的人群能够得到图书馆方面特定的支持,提供包括文献翻译、学术交流等增值服务,从而实现的图书馆学术性有机体系。
从经济学、社会学视角来看,图书馆服务应当是免费的,而我们无法想象出在这个时代会有一个博学多学科,多领域,多语种的人为他人免费翻译文献,那么它就必须是有收入的,却又应当尽可能地避免转嫁于读者身上,那么我们不妨看看关于图书馆馆藏文献的营收链条:
1) 初端供给者:国内外文献提供者
2)终端消费者:付费阅读者,多级引用者,初端供给者本身也是其他文献的消费者
3) 包括商业图书馆的借阅费在内的中间环节收费等
另从哲学角度看,则是读者-作品-图书馆-作者之间的有机结合,可以设定为读者和作者通过图书馆这一媒介,利用具体作品形成的信息交互;
从科学技术变迁角度看,传统图书馆-数字图书馆的有机结合,互补与分类。
综上,本文选取经济学与技术学角度作为切入点,一探其解决方案及其发展展望。
2、免费—收费之间的有机结合
假如图书馆作为中介机构,解决了书有其读者,读者有其书的两大根本性问题,那么要想产生经济效益,又不破坏系统性的“免费”规则,则可以实行一种类似“零和游戏”的运作方法;首先从立法层面上,保护知识产权,特别是赋予学术性的文献在商业运作中被使用所产生的收费的合法性。例如,以金融服务业为标志的知识密集型产业会大量引入次级经济数据,这些数据都是借由文献作者对公开的基础数据的思维加工的产物,如果能在法律法规上强制这类机构定期付费购买相应的成系统的最新经济学成果类文献,再由证券业协会等机构制定相关的目录,让机构券商付费获取相关图书馆服务,这样做不仅保证了金融业的高端服务水准,还能合理地促进国民经济自上而下的一种优化配置,微观上,更能解决商务模式下的知识产权营收问题与图书馆免费性、公益性的矛盾。值得指出的是,在我国许多行业的自律性组织中,都有一个类似的纲领性条目:那就是让从业人员保持先进性,手段上是不断地获取最新的行业相关知识。上述方案也是实现这一纲领的有效路径。
进一步地,可由规则确立,一些经济数据在时效期过了之后,参与这类计划的作者则不能继续收取版税等收入,则纳入到数字图书馆的公开资料区域,或者是“免费期刊”栏目中,这一模式与目前状况相比,能让期刊与相关产品的免费性、开放性,有很大的提升,对特别是在校生和其他研究者的“阅读花费”和其“阅读质量”又起到了很好的改善作用。
3、传统—数字图书馆之间的有机结合
五定律并没有预言数字图书馆的兴起,但是在“有机体”问题上,我们提供给广大读者的信息化、智能化的数字图书馆平台本身就是,也必须是一个“图书管理员”。那么数字化的图书馆应该在这一定位下极力满足符合以下特定目标人群的需求。
1)、主动型:出生在数字化时代背景下的年轻人、智能设备的使用熟手等具有操作能力的人。
2)、被动型:传统图书馆覆盖力或质量不能满足的人群、图书馆设施使用障碍者等
综合来看,1)中又包含了广义上习惯于电子阅读的人群,2)中包含了广义上不满足于传统图书馆的人群。
那么我们必须明确,在今天,我们的图书馆发展应该首先考量数字化图书馆对不同人群,不同需求取向的满足,很显然,数字图书馆的用户一方面满足于数字化的便捷服务,一方面不满足于传统图书馆的固有不足,只要数字图书馆能够满足上述人群的特定需求,无论是数字图书馆的建设成本还是维护费用,都是远低于传统图书馆的,这一点就不必赘述了。
那么前面提到的,在城市化进程和老龄化相交的社会背景下,传统图书馆应该着重于一种普及却适当超前的建设理念,一方面满足于老龄化、乡镇化的读者的知识背景,另一方面又必须满足学科专家学者,在校学生的需求和期待。
可见在数字图书馆领域,我们可以引入大量的先导性作用的电子商务收费模式,在创新的同时探索产业的营收方向,而传统图书馆领域则引入先进的基于社会管理学理念的服务模式,在满足多层次多梯队读者需求的同时,良好地适应当前经济发展的“硬实力”,并与之匹配发展,着重关注多功能性的图书馆建设如“学区分馆”,“老年图书馆”等,并配以该人群特别需求的设施与服务,特殊需求的人群或特定需求无法被满足时,传统图书馆可以利用基于数字图书馆的信息进行推介,以解决传统图书馆在信息获取方面的不足。而数字图书馆在实现用户的绑定之后,一样可以向其推荐适合于个人生活习惯与阅读取向的传统图书馆,最终实现传统—数字图书馆的有机结合。
四、结语
图书馆发展到今天,所面临的诸多矛盾,可以归纳为图书馆与社会发展在时代背景下的硬实力兼容性,和软实力兼容性的两大矛盾体系。前者以社会物质发展对人类的改变为前提,彻底颠覆了时代间的生产方式、生产关系和分配模式等,图书馆发展所沿用的“上时代”发展理念则于此格格不入,并衍伸为“有的书对读者无用,而有的读者无有用的书”的核心矛盾,其体现则涵盖馆藏文献不对口、投资建设资金低效滥用、地区发展与图书馆建设不相适应等矛盾;关于后者,是以社会文化发展需求基于技术进步的变化为前提,颠覆了图书馆关于时空的局限性,分离了传统图书馆用户于电子阅读领域,又在该领域的商务模式下产生了与图书馆立馆精神不相适应的诸多矛盾。而看清这两者的本质关系之后,我们不妨运用社会学对市场配置的两只“无形的手”做一个处理方法的总结与期待,那就是“对劳动者按劳分配的同时,兼顾保障大众最低生活标准”,在图书馆发展领域,归根到底,则是处理好“作者作品价值实现与读者能够自由获取有价值的信息”这一对核心矛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