满族骑射变迁简论

2014-12-08 20:55刘文亚
环球人文地理·评论版 2014年11期
关键词:满族变迁

刘文亚

摘要:满族由于其自然环境,成为一个狩猎民族。骑射在其狩猎过程中有着很大的作用,但由于满族社会经济的发展,满族的骑射经历了由盛而衰的一个过程。本文试图阐述满族骑射由盛转衰的大致脉络并试分析其原因。

关键词:满族;骑射;变迁;原因

发源于白山黑水的满族先民主要是靠游牧和狩猎为生,它是一种不同于中原农耕文化的一种生存方式,在茫茫的原始森林和密布的河流中生活,他们不得不学会如何与猛兽斗争。在原始时期他们的的勇猛表现在与猛兽搏斗以及部落间的相互攻掠。在各部的兼并战争中,他们的主要目的争夺敕书,争夺土地,争夺人口。随着女真各部的发展,女真的统一趋势逐步明显,建州女真部首领努尔哈赤逐渐在武力征服中统一了女真各部。随着统辖地区的扩大,统治人口的日益增加,努尔哈赤建立了满洲八旗制度,满洲八旗制度既是一种政治组织,又是一种军事组织。在八旗制度中,全族皆兵,凡是善于骑射、征战凡的人,被誉为“巴图鲁(batulu)”,满语中英雄的意思。在十六世纪下半叶至十七世纪上半叶的半个多世纪中,满族由一个被明朝所统治的弱小民族,逐渐成长为一个能够与明朝分庭抗礼的政权,直至最终取代明朝。他们由经济、文化相对落后的少数民族由客变主,战胜了经济、文化较先进的汉民族。满族的胜利从某种意义上来说更是一种武力上的胜利,满族人认为他们能够夺取明朝政权,主要依靠的是骑射的威力,所谓“因其骁武凭陵之气,震荡四方”。[1]以弧矢之利,将后金统治者推向统治全国的宝座。

清太宗皇太极认为骑射是“八旗根本”“立国之本”,入关前,清太宗皇太极对八旗兵丁的战斗力就有如下评价:“我国士卒,初有几何,因善于骑射,敌野战则克,攻城即取,天下人称我兵立则不动摇,进则不退缩,扬名在外。”[2]另外,当大臣们上书请求仿效汉人的时候,皇太极以效仿汉人服饰不便于骑射驳斥大臣,史籍中所载:“先时儒臣巴克什达海、库尔缠屡劝朕改满洲衣冠,效汉人服饰制度,朕不从,辄以为朕不纳谏。若废骑射,宽衣大袖,待他人割肉而后食,与尚左手之人何以异耶!”从皇太极的话中可以看出皇帝将骑射看得极为重要,如若废骑射就像一个人只崇尚用左手的人一样,所以他极力反对效汉服,废骑射。[3]皇太极也特别注重以金为鉴,他在读《金史·世宗本纪》时对众人说:“世宗继位,恐子孙习染汉俗。屡谕勿忘祖宗旧制,时时练习骑射,以备武功,虽垂训如此,后世之君,渐至懈废,忘其骑射,至于哀宗,社稷倾危,国遂灭亡 ”。[4]这些训谕也表示了清太宗想要保留满族自身的特色以及优势的意愿,尤其是国语骑射。他认为世宗能够遵循祖制,法度详明,这样国家才能够久远,但后世的君主,因为懈怠祖制而导致了国家的灭亡。他以此来告诫子孙后代勿忘祖宗旧制。为了进一步强化骑射这一传统技能,最奏效的措施便是对八旗子弟的骑射教育。皇太极反复强调满族贵族、大臣要勤加练习骑射,相互监督、激励,并要做出表率。崇德六年,皇太极下谕诸王、贝勒、大臣:“尔等何不亲率人习射耶,我国武功,首重习射,不习射之罪,非烟之可比也,用烟之禁,前闲尔等私用,故不能治人,至于射艺切不可荒废,嗣后尔等当严加督率,互相激劝”。 [5]可见当时统治者为了维护骑射在满洲中的地位所费的一番苦心。满洲统治者竭力要使八旗成员长期保持他们的骑射特长,来保卫封建政权。

从清入关至顺治帝时期,满族社会封建经济有了初步发展,满族处于汉区比较发达的经济、文化的包围中,满族与汉族的交融进一步加深,令顺治皇帝担忧的是满人逐步汉化,所以他特别强调满族国语骑射,一来突出自己的民族特性,二来保持自己武力方面的优势以此来维护清朝的统治。这一点从八旗兵丁的日常操练以及给予八旗兵丁的优厚待遇中可见一斑。按照规定:“八旗兵每月演习步射6次,每年演习骑射6次,擐甲步射4次,会六营合操四次,三年考验马步射1次,皇帝大阅1次。”[6]在训练内容中骑射是占到绝对的比重的。在给予八旗兵丁的优厚待遇方面,除了给予兵丁旗地,免除地丁钱粮外,还发兵饷。“顺治元年规定前锋、护军、领催、甲兵每名月饷给银2两;顺治九年又定,前锋、护军各增加1两;顺治十二年又定步兵领催月饷1两5钱”[7]满族统治者之所以给予八旗兵丁如此优渥的待遇,因为将他们看做清朝国家的根本,看作是维护清政权的基石,同时也是在维护满族的传统和本色。

到了康熙朝,康熙本着“敬天法祖”原则,也极力的提倡骑射。“告诫年幼的诸王读书骑射,勿侍贵纵欲”[8],为了保持满族的骑射传统,康熙二十年,在承德北部设立“木兰围场”,用来狩猎,同时也旨在练习骑射。从康熙二十年初设围场这件事情来看,也说明皇帝决心要提倡、巩固满洲的骑射。康熙二十一年,康熙皇帝对大臣讲到:“围猎必讲武事,必不可废!”“围猎不整肃者,照例惩治。”[9]这一举动实质上试图恢复八旗兵入关前骁勇善战的野性。尽管统治者对骑射极力的提倡,但是满洲的骑射的衰落已经初见端倪。在平定三藩之乱的战役中,绿营兵所建之功甚于八旗兵,从圣祖皇帝对湖广总督徐治的一段话中可以见证。“荆州大兵防戍,专备不虞,满兵往已多日矣,并未杀贼立功,而绿旗兵数经大战破贼。”[10]三藩之乱距离满清入关不足三十载,而八旗兵的战斗力已经降低,日渐柔弱。在康熙二十九年亲征噶尔丹,虽然最终取得胜利,但是八旗将领已经不复当年之勇,《清圣祖实录》中记载:“乌兰布通之战,色格印复下马,卧于草内。及回营,犹战栗不已,身披甲胄,蒙被达旦”[11],色格印为正白旗副都统,为二品大臣,在乌兰布通之战中,畏惧战争,推脱下马,家人看到他如此临阵脱逃,责备他并将他再次扶上马,但他仍旧退却,贪生怕死。从这个例证也可以看出八旗之衰。

雍正皇帝时期,因忙于争夺皇位以及统治阶级内斗,行围从未进行,但是他规定:“后世子孙,当遵皇考所行,习武木兰,毋忘家法”。[12]乾隆皇帝即位,他极其看重满族骑射,御史丛洞提出要暂停行围的奏请,乾隆皇帝驳道:“皇祖行围,既裨戎伍,复举政纲,且时方用兵,数有征发,行围偶辍,旋即兴举,况今承平日久,人习晏安,弓马渐不如旧,岂可不加振厉?”[13]乾隆皇帝认识到了骑射的日渐衰退、大不如前,所以他强调要加强骑射训练。首先他自己身体力行,告诫满族子弟要保持国语骑射,他自己也因为骑射之功而深得康熙皇帝的欢心。史籍中所载“余自十二岁恭侍皇祖临门骑射,每因射中,荷蒙大语褒嘉[14]”;其次乾隆皇帝也通过行围来加强骑射训练,乾隆皇帝即位以后,木兰行围的规模更加宏大,将各少数民族也拉入了行围的行列。“从猎蒙王公,内扎萨克四十九旗,又喀尔喀四部,及四卫拉特,并青海等部各扎萨克,不下百余旗,我朝中外一之盛,实史册所未见云”[15]这也从侧面反映出皇帝对于亦是娱乐亦是军事演习的行围的高度重视。尽管统治者对骑射如此重视,但是八旗成员对骑射的热衷程度已经大大降低,有绝大多少八旗成员以学习汉语,效仿汉人为借口拒绝骑射,乾隆帝也对这些八旗成员进行了批判:“八旗读书人,假藉词林授。然以染汉习,率多忘世旧。问以弓马事,曰我读书秀,及至问文章,曰我旗人胄,两歧失进退,故鲜大成就”[16]

到了清朝后期,骑射已经彻底衰落,就行围制度而言,从康熙二十年开始,直到道光元年停止行围,同治皇帝为了表示对行围制度的形式上的重视,曾在北京南苑一带布置过一次行围,参加合围的八旗满洲成员,都是事先射死买来的鸡鸭来应付皇帝并以此来获得奖赏。而且从行围的次数来看,历代递减,最后不在举行。康熙年间行围四十八次,乾隆年间行围二十八次,嘉庆年间十五次,道光元年停止行围。1840年鸦片战争以后,中国受到外国洋枪洋炮的冲击,统治者认识到依靠骑马射箭已经保不住清朝的一统天下的局面,骑射已经没有任何实际意义,所以就不再刻意去挽救,任其衰落。

满族骑射从发展直到衰落的历史事实证明,满洲初期在狩猎生活中所精于的骑射,在向封建农业迅速发展的过程中,在满汉交融的长期影响,在外国热武器的冲击下,失去了它原有的重要性,逐渐衰落。马克思说过:“文明较低的征服者必将会被文明较高的被征服者所征服”。清朝的骑射的逐渐衰落正是这句话的最好例证。

满族骑射由盛到衰可以说是有多方面的因素造成的,首先是生产方式的变化。满族在入关之前,处于奴隶制社会时期,生产力发展水平较低,生存环境比较恶劣,经常与野兽搏斗才可以获得比较丰富的生活材料,这样就促使满族对骑射的崇尚,并形成具有满族民族特色的骑射文化,入主中原以后,中原的农耕文明深深的影响着满族,而且中原民族的先进也深深的吸引着满族向中原学习,由于生活环境的改变,满族自然没有必要通过狩猎来维持生计,所以自然而然骑射技术逐渐没落。其次就是满族八旗士兵在清朝立国过程中立下功劳,使得他们在清朝的二百年里成为了“集体食利户”所有的满族八旗子弟都有定期的粮饷,这些粮饷足够供养官兵本人以及其家属,所以这些原来擅长骑射的满族变成了腐化堕落的寄生生活特权阶层,战斗能力丧失殆尽。再次就是清朝后期的军事管理腐败,以及外国洋枪洋炮的冲击等一系列的原因致使清朝八旗骑射由盛转衰,尽管历代皇帝都在采用各种奖励政策激发士兵练习骑射技艺,但但仍旧无法挽回清朝骑射的颓势。

参考文献:

[1]程善之《清尺割地谈》,见《满清野史·续编》第二册第893页

[2]《清太宗实录》卷32,第9页

[3]《清太宗实录》卷32,第8页

[4]《满文老档》,中华书局1990,第1697页

[5]《清太宗实录》卷54中华书局1985

[6]李燕光、关捷 《满族通史》辽宁民族出版社 2001第427页

[7]李燕光、关捷 《满族通史》辽宁民族出版社 2001第428页

[8]《清史稿·圣祖本纪》

[9]《清圣祖实录》卷102 第21页

[10]康熙《御制文二集》卷6,页18下至19上

[11]《清圣祖实录》

[12]乾隆:《避暑山庄后序》

[13]《清史稿·礼九》

[14]乾隆《御制诗五集》卷25,第20页

[15]《热河志》卷47 乾隆:《杂咏》

[16]乾隆《御制诗四集》卷59第15页

猜你喜欢
满族变迁
传承满族文化 助力乡村振兴
新宾满族歌舞音乐创作及时空表述
回乡之旅:讲述世界各地唐人街的变迁
40年变迁(三)
40年变迁(一)
40年变迁(二)
清潩河的变迁
象棋子的变迁
让满族剪纸艺术走向辉煌是我一生的追求
改成汉族的满族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