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剑辉
2014年10月7日,国际货币基金组织(IMF)发布最新一期《世界经济展望》(World Economic Outlook,简称WEO)。数据显示,2014年中国基于购买力平价(Purchasing Power Parity,简称PPP)计算.的国内生产总值(GDP)将达到17.63万亿美元,而美国仅为17.42万亿美元。部分外媒以《中国超过美国成为世界最大经济体》为标题报道这一消息,引起了国内外的广泛关注。
购买力平价理论是20世纪初瑞典经济学家古斯塔夫·卡塞尔提出的著名汇率决定理论。购买力平价是指两种货币之间的汇率决定于它们单位货币购买力之间的比例。
购买力平价反映国内购买力而非国际购买力。市场汇率与PPP汇率通常并不一致。研究表明,市场汇率容易受到短期冲击的影响而常常偏离PPP汇率,并且从长期来看,市场汇率向PPP汇率收敛的速度也比较缓慢。而在国与国的贸易交换过程中,使用的是市场汇率。相比而言,一个国家对外购买力的高低更依赖于市场汇率。此外,导致发展中国家基于购买力计算的GDP偏高的食品、医疗等商品和服务,多属于不可贸易的本地化产品,也无法转换成为国际竞争力。
尽管经过30多年的改革开放,我国经济取得了高速发展,但仍然面临底子薄、发展质量不高、发展不均衡等问题,需要理性客观地看待“中国超越美国成为世界第一大经济体”。PPP是一个进行国别比较的方法,这一方法具有一定局限性,并不能准确反映两国综合实力的对比。要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目标,首先需要正确认识和判断中国当前所处的发展阶段,以提高国家综合实力为目标,转变以GDP为导向的思想,尽快设计和提出科学的政府考核体系,切实提高经济增长的质量和人民的生活水平。
具体来说,首先是既要看增量,也要看存量。GDP是一段时期内国内创造出的商品和服务的总和,是增量的概念。而国家富强、人民富裕需要通过多年的积累。中国改革开放仅30多年,与欧美国家近百年的财富积累相比,一年的GDP规模超越美国,无法说明中国经济已经超过美国,尤其这个“超越”还仅体现在PPP的计算方法上。
二是既要看总量,也要看人均。我国的人均产出依然较低。通过对中国、美国、德国、日本、俄罗斯、印度的人均GDP对比可以看到,中国的人均GDP仅高于印度。人均GDP的低下一方面反映我国劳动生产效率不高,另一方面,也反映人民生活水平的绝对值仍然较低。
三是既要看增量,也要看质量。只有增量而没有质量,只能带来低水平的重复建设,造成资源的大量浪费,而无法形成财富的有效积累。长期以来,我国经济增长依赖资源消耗型的粗放型增长,科技含量低,资本投入的回报率日益降低。经济结构不合理,城乡、区域发展不平衡问题突出,制约着下一步的经济发展。国家和企业大而不强,国际竞争力和影响力与发达国家相比差距尚远。
四是既要看经济,也要看社会。经济的高速发展已经带来严重的环境问题,环境负荷已经达到极限,空气污染、水污染、土壤污染治理刻不容缓。法治建设、政府治理机制、社会管理体制的水平还比较落后,改革与完善尚需一定的过程。唯利是图的价值观带来社会乱象,新的核心价值观亟待重塑。这些问题与人们生活质量和幸福感紧密相关,也是实现中国梦不可回避的问题。
五是既要看国内,也要看国外。GDP是一定时期内国内商品和服务的总和,GDP反映生产能力;国民总收入(GNI)是一定时期居民收入的总和,反映国民的富足情况。巴西、中国、俄罗斯的GNI略低于GDP,德国、日本、美国的GNI均高于GDP。这与发展中国家是资本输入国、发达国家是资本输出国相一致。我国人均GDP水平已经达到资本输出的条件,并且正在构建开放型经济新体制,资本输出的能力和机制都将大大加强,融入全球经济的程度将不断增大,未来的关注重点可能需要从GDP转向GNI。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