蓝色硅谷三年叙事

2014-12-08 09:57郭霞
商周刊 2014年24期
关键词:核心区硅谷蓝色

郭霞

提高海洋科技创新能力、开发利用海洋资源、维护国家海洋权益、走向深远海,这是我国的迫切需求。党的十八大提出要建设海洋强国。习近平总书记在中共中央政治局第八次集体学习时强调要进一步关心海洋、认识海洋、经略海洋。

开发利用海洋,海洋科技必须先行。自2011年青岛市委、市政府主动承担国家历史使命,围绕助推国家海洋强国战略,率先做出全力打造“中国蓝色硅谷”、建设蓝色经济领军城市的战略部署以来,蓝色硅谷在奋力践行着打造海洋科技新城的目标。

3年来,“蓝色硅谷”每天都在发生新的变化,随着一个个项目的拔地而起,蓝色硅谷的科技聚集效应逐渐凸显,知名度日益提高,宜居宜业新城区正在展现形象。

海内外知名度逐渐提升

作为全国著名的海洋科学城,青岛建设我国的海洋科技战略高地具有先天优势。而随着“海洋强国”战略的推进,全国沿海各省市兴起了海洋开发热潮。放眼看去,以海洋为主题的经济园区确实不少,但是从定位与发展状况来看,其海洋经济的优势与特点并不突出和明显。

青岛蓝色硅谷是目前全国第一家定位于海洋科技自主创新与成果转化、企业孵化的特色园区,是以开发和保护海洋为目的,科研、教育和居住相对集中的区域,是以海洋为研究对象的高知识性、高集群性、专业型的科技中心。

科研,归根结底要应用于生产,但是,科技与GDP之间,有着很长的距离,“蓝色硅谷”的意义,正在于通过加快海洋科技研发,提高国家海洋技术水平,使科研成果迅速转化为直接生产力,增强国家海洋资源开发能力。并且加速引进资金、人才、信息和技术,形成政、产、学、研聚变的“硅谷效应”。

3年中,“蓝色硅谷”经历了一系列重大节点。

2012年9月,“青岛蓝色硅谷”被正式写入国务院《全国海洋经济发展规划(2011-2015年)》,《规划》明确提出规划建设青岛蓝色硅谷海洋科技自主创新示范区,这标志着蓝色硅谷上升为国家海洋发展战略的组成部分。

2013年5月11日,中央政治局委员、国务院副总理刘延东在《青岛“蓝色硅谷”促海洋科技成果转化》国内动态清样上批示:青岛依托区域优势,整合资源开展海洋科技研发和成果转化,思路很好,望再接再厉,细化政策措施,争取取得更大成效。

2013年12月,科技部下发通知,明确提出支持蓝色硅谷开展国家海洋科技自主创新先行先试,对海洋科技研发、海洋科技成果转化、海洋新兴产业培育等方面给予重点支持。

2014年9月,蓝色硅谷核心区通过国家海洋局的专家评审,成为全国第五家国家科技兴海产业示范基地,与前面几个国家科技兴海产业示范基地专注于海洋生物育种与养殖、海洋生物制品等领域不同,蓝色硅谷坚持错位发展原则,定位于打造国家海洋高技术集聚区,将更有利于推进产学研合作创新,促进海洋高新技术和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为推动海洋经济发展方式转变提供有力支撑。

“蓝色硅谷”从一个概念,到规划蓝图,到逐渐彰显形象,它正在成长。目前,蓝色硅谷的影响力已经不限于国内,国际上的影响已经开始慢慢凸显。由全球环境基金(GEF)资助、联合国开发计划署(UNDP)实施、联合国项目服务办公室(UNOPS)执行的东亚地区海洋合作计划的国际组织——东亚海环境管理伙伴关系组织(简称“东亚海计划”)已经将蓝色硅谷纳入“东亚海计划(PEMSEA)”第四期项目,并定义它为“东亚海地区蓝色技术平台”。

科研集聚“成绩单”

经过3年的努力,鳌山湾畔过去遍布鱼虾池、盐碱地的蓝色硅谷核心区,已经发生了巨大的变化,科研院所、高校等高端要素陆续被吸引至此。梳理一下这3年入驻的科研力量,成绩斐然。

青岛海洋科学与技术国家实验室,是全国唯一的海洋类实验室,世界七大海洋科研机构之一,承担着服务国家海洋强国战略的职能,目前获得科技部批复正式挂牌。

北京大学、山东大学、天津大学、中船重工集团等10余家国内高端涉海机构与企业纷纷加盟。

陈宜瑜、杨士莪、焦念志院士等近10名国内知名海洋领军人才,船舶与海洋工程、高端仪器设备、生物制品等领域20余个海洋创新团队已协商团队入驻事宜。

由国内30多所著名涉海机构发起的“中国未来海洋联合会计划”近期入驻。

联络国际六大海洋研究中心协商合作事宜,与伍兹霍尔、斯克利普斯等国际知名海洋机构共同在青签署《未来海洋青岛共识》。

美国伍兹霍尔海洋研究所林间高级研究员、美国明尼苏达大学丁抗教授等国际知名海洋科学家加入和支持海洋国家实验室建设。

2012年7月,“蛟龙”号在马里亚纳海沟试验海区创造了下潜7062米的中国载人深潜纪录,同时也创造了世界同类作业型潜水器的最大下潜深度纪录。使得我国深浅技术的国际地位大大提升。国家深海基地,作为我国大型深海装备业务化运行的支撑基地和世界第5个深海技术装备支撑基地,同时也是“蛟龙”号母港,也落户在了蓝色硅谷。

令人欣喜的“成绩单”背后,是多个在全国乃至世界具有最高水平的科研项目,“亮点”频出:

天津大学海洋工程研究院海洋可再生能源所团队的风电复合筒形基础施工速度是传统技术的5-10倍,安装成本降低30%-50%,将在青岛建设第二个产业化基地。

由国家海洋局第一海洋研究所自主研发的“温差能发电”项目,使中国成为世界第三个独立掌握温差能发电技术国家,技术上达到了国际领先水平。

国土资源部青岛海洋地质研究所“天然气水合物勘探模拟实验室和天然气水合物开发利用实验室”,作为国内权威的天然气水合物模拟试验中心,它的“绝活”就是检测钻探样品是否为“可燃冰”并确定其分子结构,并解决“可燃冰”勘探开发关键技术和相关理论。

国家海洋设备质检中心作为国内唯一海洋设备检测平台,先后与代表着我国交、直流输变电装备技术的能力和水平的西安高压电器研究院、世界上最具实力的海洋工程结构设计公司之一的迪玛尔海洋工程有限公司签订了合作协议,引进国内外海洋船舶、海洋工程装备、海洋电力、海洋新材料等方面的高端专业人才,与国内外著名的科研、高校、检测权威机构的合作,为海洋设备企业、相关组织等机构培养人才……

截至目前,核心区累计引进120余个、各类涉蓝人才3.4万人,其中硕士或副高以上高端人才1.2万人,两院院士、国家千人计划、泰山学者等高层次人才300余人,人才高地聚集效应充分显现。

宜居宜业之城显现

“蓝色硅谷”,要建设的是“城市”而非简单的“园区”。要打造“海洋科技新城”,离不开基础设施的完善。作为一种现代化交通系统,青岛蓝色硅谷城际轨道交通的建设,将极大加强蓝色硅谷核心区与青岛市东岸城区之间的联系,放大蓝色硅谷核心区和青岛的同城效应,承接青岛全方位辐射具有巨大的推动作用。

三年中,蓝色硅谷核心区开工建设18条道路,通过同步实施道路绿化、市政管网配套等工程,不仅为蓝色硅谷核心区内居民的出行提供更加便利的条件,还将加快各个重点项目的施工建设,铺设出更加完善的交通网络。

山东大学青岛校区、青岛19中、山大附属中学的加快推进,不仅为蓝色硅谷带来更多的优质教育资源,更好地实现教学成果转化,使大批高质量、有潜力的项目得以在核心区内进行孵化,增强蓝色硅谷的创新孵化能力。

以温泉河、南泊河为依托的景观整治工程,通过规划运动休闲区、滨河绿廊区、湿地体验区、养生康体区、慢行道、自行车道等区域,将其打造成滨水旅游风光带、都市休闲慢生活带、人类宜居的生态绿带。同时开辟两万平方米人文历史休闲场所以及1.5万平方米休闲餐饮街区和500平方米酒吧茶吧街区等,真正满足核心区内的居民、专家、工作人员在内的休闲文化生活。

2013年,人才公寓开始全面开工建设,2014年,新开工建设总投资4亿元、总建筑面积3万平方米的专家公寓,加快推进总投资304L元、总建筑面积56.7万平方米的山大教职工宿舍……一系列的规划建设,为核心区的人才引进提供保障、创造条件。endprint

猜你喜欢
核心区硅谷蓝色
蓝色的祝愿
蓝色的祝愿
蓝色使命
打造永久“大粮仓” 助推粮食核心区建设
打造永久"大粮仓"助推粮食核心区建设
打造永久"大粮仓"助推粮食核心区建设
蓝色的五月
赶超硅谷,目标是对的
凭什么硅谷的失败者就叫“履历丰富”?
从银川跳到硅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