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智深,和增良
(云南省怒江傈僳族自治州林业局 农村能源工作站,云南 怒江673100)
党中央、国务院对贫困地区十分关心和重视,把开发扶贫作为一项伟大的历史性事业,制定了一系列方针政策,采取各项有力措施,使贫困地区的经济发生了历史性的变化。目前,在解决温饱的基础上增加农民的收入是当前农业和农村经济发展中最为突出的问题。特别是如何使贫困地区农民早日脱贫致富,尽快提高农民收入水平,成为贫困地区发展的重要课题。2013年,云南省人民政府扶贫领导小组印发了《关于进一步搞好怒江州扶贫开发攻坚工作的意见》提出民生改善、基础设施、产业发展、社会事业、生态建设5大工程,为怒江实施沼气开发扶贫工程提供了难得的发展机遇。发展农村沼气是解决农民生活用能、保护生态环境、转变农业增长方式、促进农业产业结构调整、改善农村卫生条件、提高农民生活质量、增加农民收入的一项民心工程,因此,沼气开发扶贫为贫困地区农民致富奔小康将起到积极的推动作用。
怒江是一个集边疆、民族、贫困、宗教、山区为一体的民族自治州,由于自然条件和历史等一系列原因,怒江州扶贫面广,相对贫困问题比较突出,返贫现象时有发生,扶贫开发任务仍十分艰巨。
怒江州属于民族“直过”地区,全州各族人民经过长期艰苦奋斗,实现了社会形态的历史性跨越和社会经济的快速发展,但与全国全省平均发展水平相比,怒江州仍然是最贫困,最落后的民族地区,全州所辖泸水、兰坪、福贡、贡山4县都是国家重点扶持县,全州农业人口44.6万人,其中:有25.4万人处于贫困线以下,占全州农业人口的57%;有12.7万人丧失基本生存条件,占全州农民的1/4;有6.5万特困农户居住在茅草房,杈杈房,木楞房中。
2013年,怒江州地方财政收入为12 亿元,财政自给率只有26%,吃饭问题无法自己解决,全州农民人均收入为3251元,是全国农民人均纯收入的1/3,是云南省农民人均纯收入的1/2。总体上看,需要国家大量“输血”。
多数贫困对象居住在高寒边远山区,土地贫瘠,水源缺乏,交通不便,信息闭塞,医疗卫生条件差。
贫困户劳动力文化低、技能差,能力性贫困问题日益突出。要实现“生产发展、生活富裕、乡风文明、村容整洁、管理民主”的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目标,沼气必然成为一项重要内容。特别是在目前我国区域经济发展不平衡、城乡收入差别比较大的情况下,大力发展技术成熟、投资小、易管理、见效比较快的农村沼气,具有一举多得的效果。
沼气是一种清洁、高效的可再生能源,以沼气为纽带开展综合利用,不仅可以方便农民的生活,还可以改善生态环境,加快农业生产结构调整,提高农产品的质量和效益,增加农民收入,使农民尽快脱贫致富。
怒江是一个集边疆、民族、贫困、山区为一体的特困地区,由于自然条件和历史等原因,境内群众的生产方式以垦植和轮闲耕作为主。因此,在农业生产过程中产生了一系列互为因果,恶性循环的生产方式,低层次生态系统持久地入不敷出,只能进行恶性循环形式运转,使得系统的生物产量级别降低,人的食物链被迫缩短,生态效益递减,农民生活水准下降。而以沼气为纽带的农业生产模式,延长了生物食物链条,实现物流循环的多层次利用,即通过家畜过腹提供的粪便,经菌类分解产生沼气。同时,沼气可用来点灯、做饭,能解决农户的基本生活用能,为农户节约煤、薪柴等,减少了开支,沼渣又是很好的有机肥料,可增加农作物产量,使农户增产增收。沼液可以用来喷洒果树、蔬菜、浸种、喂猪、养鸡等,使资源循环利用,实现农业增产,生态系统良性循环,生态效益递增,农民生活水平得到提高。在沼气的制取和综合利用过程中,从建到用,向农民推广一整套适用种植、养殖技术,让每一个农户都能掌握更多的生产技能,改变对贫困地区传统的直接输血扶贫方式,彻底改变贫困地区农户的现状。
当前,农村大量的畜禽粪便得不到及时有效的处理,已经成为农村居住环境和生产环境一大污染源,同时,又为疫病传染提供了温床,成为农村的一大公害。加快建设农村沼气能够有效地解决养殖业带来的环境污染问题,从而改善人们的居住环境,从源头上阻断疫病的传染,使农村村容村貌在潜移默化中发生变化,促进了农村社会文明进步,增进农民身体健康。其次,农民使用沼气以后,减少上山砍柴、割草之劳,降低劳动强度。改变了过去农村炒菜做饭烟熏火燎的局面,大大缩短炊事时间,使农民从繁重的家务劳动中解脱出来,更多地享受现代文明生活,从而使农民生活质量得到提高。
通过修建和使用沼气,建立生态家园,开展沼气的综合利用,激发了农户的养殖热情,从而带动、促进畜牧业和其他产业的发展,使农村产业结构得到了优化。
(1)节约生活用能,增加农民收入。在贫困地区,农村建起一口8m3的沼气池,常年养4头猪,就可解决4口之家日常生活用能需要。年可为农户节约电费和燃煤费500元左右。
(2)沼液和沼渣利用改变了生产方式。沼气发酵,不仅是一个生产沼气能源过程,也是一个造肥的过程。在这个过程中,作物生长所需的氮、磷、钾等营养元素,基本上都保留下来。因此,经过厌氧发酵所产生的沼液和沼渣即是优质的饲料添加剂,也是优质、高效、无污染的有机肥料。沼液养猪:沼液作为料添加剂饲养猪,操作方法简单,将猪饲料先用一定量的清水拌好,然后加入沼液拌匀即可。也可以直接用原沼液拌料喂猪,在猪进食前后单独喂沼液也行。喂沼液的猪出栏时间短,外貌好看,膘肥体壮,肉质细腻,市场前景较好。沼液和沼渣作为基肥,通过叶面施肥或追肥,能提高作物产量、品质和抗病能力,产出的瓜、果、蔬菜品质好、口感正、色泽鲜、无污染,在市场上具有很强的竞争力。沼液作为浸种:沼液浸种比清水浸种具有发芽率高,发芽齐整;播种后易扎根,长势旺;秧苗抗寒抗逆能力强,成秧率高,苗壮根粗,新根多、病虫少等优点。同时,沼渣既是优质肥料,又是良好的土壤改良剂,连续施用沼渣,土壤松泡,结构改良,色泽加深,保水保肥能力增强。因此,沼气在农业生产过程中有着广阔的利用前景。
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是外部形象与内在素质的统一。农村的发展离不开农民,农民的素质决定农村发展的速度,农村文明的程度,农村发展的进度。引导农民解放思想,转变观念,跟上时代步伐。以沼气为纽带的生态家园模式,其本身就是一项科技含量比较高的项目,又因其效益显著,能提高农民学科学、用科学的积极性,使他们把精力投入到将实用技术转化为现实生产力的行列中,增加了农业的科技含量,提高了农民的科技水平。同时,农户根据自身的特点发展种养、加工等庭院经济项目,使农村剩余劳动力得到了充分利用,既消除社会的一些不安定因素,又提高了人力资源、土地资源以及其他资源的利用率。为农业生产发展提供了大量原材料和经济基础,促使农业生产由粗放型向集约型,由粗加工向深加工发展,农民在模式建设中,逐步树立起商品的信息观念、时效观念、价值观念和市场观念,人的科学文化素养普遍得到提高,从而有力地促进了乡风文明建设,推动了农村社会的全面进步。
沼气的建设能给农村带来一定的经济、社会、生态效益,一是一口8m3沼气池,年产沼气在450m3左右,可解决3~5口之家一年的生活用能,帮助农民直接增收节支。二是每年可替代薪柴和秸秆3t左右,相当于0.2hm2林地的年生长蓄积量。三是农村沼气的使用,每年可减少0.17tCO2排放。四是及时有效地处理污水横流、臭气熏天、蚊蝇乱飞的脏、乱、差的现象,提高了生活质量,减少疫病的发生。五是农民因地制宜,以沼气为纽带,走出了“猪-沼-菜-果”的生态种养之路,实现种养业生态良性循环。六是沼肥利用可减少20%以上的化肥和农药施用量,实现粮食增产15%~20%,蔬菜增产30%~40%。充分利用沼气高效生态循环农业技术,实现了生产发展、生活富裕和生态良好的目标。
沼气项目,是一项深受农民欢迎的民心工程,但由于现阶段的项目村绝大多数地处深山区、石山区、边远地区,项目工作难度和工作费用明显增加,而农民生产生活条件本身就十分艰苦,经济条件也相对落后,导致发展沼气项目自筹资金能力十分有限。目前国家补助的每口沼气池2000元,仅能解决建池之需,要配套“三改”,农户还需投入2000元/口左右,缺口较大。再则,项目国家补助资金必须全额补助到农户,其补助投资设计中并无“设计费、质监费”等项目的专项费用,而怒江州州、县、县、乡级财力有限,自顾不暇,也无力匹配,导致项目设计、质监等工作无从着手。因此,建议有关部门适当提高项目建设国家财政补助资金标准,在项目建设国家财政补助资金设计中,配套增拨“项目设计费”、“项目质监费”、“专项科研费”等,以确保项目建设有序发展,更加有力地促进社贫困地区农村社会经济健康发展。
农村沼气“三分建七分管”,建设不是最终目的,而是通过加强建后管护,强化服务,提高沼气的使用效率,扩大沼渣沼液的综合利用效益,使农户真正受益,才是农村沼气建设的根本出发点和落脚点。改变过去“重建设轻管理、重速度轻服务、重数量轻质量”的做法,逐步建立健全以县级服务点为龙头、乡镇服务组织为支点、村级服务网点为单元、农民沼气服务人员为基础的沼气技术服务管理体系,为沼气用户提供优质的建设、培训、信息技术和物质供应等服务,把服务范围覆盖到千家万户,形成州、县有管理机构,乡、村有服务组织,上下贯通、左右相连、专群结合、功能齐全、运转自如、服务高效的农村能源技术服务体系,从而解决农村沼气发展中存在的各种问题,促进农村沼气建设持续稳定健康发展。
通过各种媒体大力宣传已成功的沼气综合利用示范户、养殖场,营造农村能源建设的积极氛围。一是向各级领导干部宣传发展农村户用沼气池对加快贫困地区农民脱贫致富的意义,提高各级领导的认识;二要向基层干部及技术人员宣传,调动他们工作的积极性。三要向广大农民宣传,让其了解建沼气的好处,增强自觉性和主动性。四要向社会宣传,形成全社会重视农村能源建设、关心农村能源建设、支持农村能源建设的良好氛围。五是要加强示范引导,打消农民疑虑,可采取动员村干部先建沼气池,再选择基础较好的村进行试点,以点带面进行推广。
按照规模化、产业化发展的思路,积极推进以沼气为纽带的生态农业建设,研究和引进新型高效的沼气综合利用实用技术,提高科技含量。引导农民从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发展生态农业、保护生态环境、节约自然资源、发展循环经济、创建节约型社会的高度来提高认识,调整发展思路,将推广沼气与养殖、种植相结合,打造“养殖-沼气-种植”的模式,以“猪(禽、牛)-沼-果(鱼、菜)”来优化农业产业结构,促进经济增长方式的转变,达到“三沼(气、渣、液)”综合利用和增加农民收入的目标。
加强建池技工认证培训,提高技工实际操作能力,县、乡两级项目实施部门,要认真摸底,逐步建立健全建池技能人才数据库,为“沼气生产工”资格鉴定和队伍建设创造条件;同时每年实行一次“末位淘汰制”,鼓励技工提高自己的技艺和服务水平,淘汰经过多次培训仍无法提高技艺和服务水平的技工,严格推行持证上岗、竞争上岗,确保建池质量。
要提高科研水平,解决建池技术及材料不过关,沼气池质量差,存在漏水、漏气等问题,提高沼气池的使用寿命;改善池型结构,提高产气效率,提高沼气池的综合利用能力,不仅能解决燃料问题,也要解决农村生产中的经济问题,使沼气池成为农民经济收入增长的重要来源。
提高认识,准确定位农村沼气建设在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中的地位和作用;坚持科学规划,择优推广既符合国家行业标准又符合县情乡情的实用池型。确保建池率、合格率、使用率均达百分之百。同时,提倡“农村改厕”、“扶贫攻坚”、“退耕还林”、“畜牧养殖”、“异地扶贫移民搬迁”等项目资金整合匹配,形成合力,提高项目建设水平,全面实现“一池三改”,力争在改厕、改圈、改厨的基础上改水、改路、改房,让每一个建池农户家居环境从根本上焕然一新;让每一个项目村寨彻底改变柴草乱垛、粪土乱堆、粪水乱流、垃圾乱倒、污水乱泼、畜禽乱跑等脏、乱、差的现象,以农村沼气为切入点,逐步实现路面硬化、村寨绿化、环境美化、庭院净化的目标。各级各部门通力合作,动员项目村寨整体参与,通过统筹规划、逐户设计、统一施工,实现集中连片、整村推进,使其发挥规模效应。
沼气建设不仅实现了农业废弃物资源化、农业生产高效化、农村环境清洁化和农民生活文明化,而且具有经济、生态和社会等各方面的综合效益。因此,农村沼气建设全面提升了农村生产力,增加农民收入,提高农民素质和生活质量,改善农村环境,改变了农村传统的生产、生活方式和思想观念,达到了家居温暖清洁化,庭院经济高效化和农业生产无害化的目标,这也是贫困地区实现农民致富奔小康的重要举措之一。
[1]吴 奇.景东县农村沼气建设存在的问题及对策[J].云南林业,2009(10).
[2]刘玉飞.浅析长治市农村沼气建设存在的问题及对策[J].当代农机,2009(12).
[3]张山山,吕书杰.少宗县沼气发展调查研究[J].经济视角,2010(2).
[4]李景朋.关于农村沼气建设的几点思考[J].中国沼气,2009(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