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苏省盐城高等师范学校
缪鸿蔚
在我的印象里多变的不是人,不是物,而是家乡的路。
我的老家在东台新街镇方东村,那是一个偏僻的海边。
小的时候,我喜欢坐在爷爷的腿上,听他讲过去的故事,他讲得最多的就是家乡那崎岖不平的烂泥路。他说:“那时候野外的小动物很多,晚上出门得特别小心。一次我赶夜路,就着个草垛小歇一会儿。突然窜出一条蛇,咬了我一口,我疼得晕了过去。当我醒来时,已身在一个农家了。原来有个医生碰巧走过,就把我救了,不然,也就没有你咯!”爷爷说到这儿,爽朗地笑了。还有一次,爷爷带爸爸到亲戚家去,他推着用木头制成的独轮车,上面坐着爸爸,经过一条小河,由于接连下了好几天的雨,河上的堤坝被冲开了一道缺口。当时天色已晚,虽然月光融融,但一棵大树的影子遮住了视线,独轮车翻在缺口里。爸爸掉进了河里,连喝了好几口水。这该死的烂泥路!
当我稍微大一点,就偎依在爸爸的身上,听他讲上世纪70年代的沙石路坑洼不平,三日无雨,尘土飞扬;一旦下雨,泥泞半靴。爸爸回家时,作了一首打油诗:“乘车如同进舞场,一颠一簸三晃荡。满面涂炭黑老包,一不小心头被撞。”有一次,爸爸从部队转业,从家乡到县城报到,他亲眼看见途中发生了一起交通事故。一路颠簸中的汽车,撞倒了一个骑自行车的老人。只见那个老人趴倒在地上,鲜血染红了一大片,爸爸的心都揪起来。老人被立即送去医院,但因伤情过重,抢救无效,失去了生命。那时,爸爸恨透了家乡的路。80年代,由于改革开放,家乡也开始招商引资,好不容易洽谈了一个项目,外商来家乡考察,当车开到离村委会有三四里路时,车突然被雨后呈糊糊状的烂泥坑陷住了。那外商急得团团转。村里组织很多人好不容易才把车从泥坑里推了出来。外商很恼火地说:“回去!”好好的一个项目就这样泡汤了。这可恨的沙石路!
改革开放以后,农村公路建设飞速发展,实现了由量的扩张向质的飞跃:一条条康庄大道,四通八达,纵横交错。从市区到农村都是清一色的高品质混凝土路。前几年国庆节我回老家,眼前的情景,令我不敢相信,但又不能不信。低暗、潮湿的平房,变成了一座座高楼大厦。一棵棵柿子树长得十分茂盛,柿子高高地挂在枝头。到了奶奶家,奶奶喜出望外,赶紧拿柿子来招待我。我边吃边问:“如果这柿子吃不掉,岂不浪费?”这时,当村委会主任的三叔来了,笑着对我说:“现在的农村不是从前了,交通方便了,这公路也四通八达。农村不仅实现了村村通公路,而且实现了组组通公路。农民生产的产品再也不愁销路了。”只听有人说:“是啊,现在是人在家中坐,货销五大洲啊。”三叔爽朗地笑了,奶奶和我也笑了。我不禁赞叹,这路修得好!呵,家乡的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