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董成家
(编辑 秦明)
2003年7月5日,德高望重的老将军孙毅走完了他人生的最后旅程。他活了整整100岁。孙毅将军是一个具有高风亮节的人,他虚怀若谷,居功不傲,从不追求名利地位和享受,从不计较个人得失和荣辱,一生心系百姓。
孙毅将军身经百战,战功卓著。1955年评定军衔时,孙毅致信党组织:“我只有从劳之苦而乏建树之功,在评衔时要宁低勿高,授我少将军衔足矣。我投身革命决不是为了什么官,要厚禄。党和人民给予我的已经大大超过我的贡献了。”同年9月27日,孙毅被授予中将军衔。
孙毅将军位居高官,心里却时刻都在想着群众。他常说:“旧社会那些比较开明的县官的大门口,挂着一块‘民之父母’的匾。如今在我们共产党人的心中也应该有一块‘民之公仆’的匾。”
新中国成立后,孙毅一家住在北京西城区一个古朴的四合院里,住房年久失修。家里人提出应该把房子修一修。孙毅便领着孩子来到一片低矮的群众住房前,严肃地说:“和他们比,我们的住房条件好多了,什么时候也不能忘记他们呀,我们是共产党的干部,办事可不能让群众指我们的脊梁骨。”
孙毅家邻近一个副食品店,因库房小,常为进货没处存放犯难,孙毅对店经理说:“不要为这事发愁,我家有地方。”于是,孙家外院成了这家食品店的第二仓库。
1976年7月唐山地震,涉及北京,孙毅便对家人说:“我们家人少院子大,可周围的群众房子挨着房子,楼靠着楼,一有震情他们往哪里躲呀?一旦有情况,就把咱们家的大门打开,让群众进来躲躲。”结果他家院子躲进来不少百姓。
孙毅徒步行路,见道上有砖头瓦块,便弯腰拾起抛至路边;乘公共汽车,见老弱病残,马上立起让坐;同巷邻居有一个孕妇,孙毅关照其家人:“如半夜临产需要用车,敲敲我家的门就行了。”
孙毅身边一个工作人员的母亲来探望儿子,受到孙毅热情照料,老太太动情地对儿子说:“孩子啊,没有想到这么大年纪的老干部侍候起俺来啦,真叫俺心里过不去呀!往后你要用心照料这位老首长,共产党有这样的干部真是咱老百姓的福气啊!”
去职离休,颐养天年,本是人生快事,而有的人却对此想不开。孙毅将军在离职去留问题上,体现了共产党人的高风亮节。为了促进干部队伍的年轻化,他主动让贤,在几百名政协委员中第一个提出辞去职务。他说:“党的事业不是一代人能干完的,年纪大了,力不从心,赶快自觉地把手中的接力棒传给年轻的同志,这棒传晚了对党的事业不利。”
在辞去全国政协常委的同时,孙毅将军还主动辞去了总参顾问等职务。这位忙碌了一辈子的老人是闲不住的,他开始琢磨着给自己找个力所能及的新工作。青少年是祖国的未来,是社会主义事业的接班人,老人觉得为孩子们做点事,是自己义不容辞的责任。孙毅受聘当了中国关心下一代工作委员会的顾问,担任了60多所大、中、小学的校外辅导员或名誉校长、名誉教授。孙毅的家也成了少儿活动站,孩子们不时来看望孙爷爷,听孙爷爷讲故事。有时为了作一两个小时的报告,他要花十几个钟头做准备。老伴田秀娟不得不提醒一句:“老头子,悠着点儿。”在总参谋部曾传唱着这样一首歌:“唱一唱咱们的孙顾问,人民的老英雄,为了祖国的新一代,呕心沥血满腔情啊!辛勤园丁人称颂啊,人民的老英雄。”
为了能准时赶到京郊一些中小学或部队去做报告,他常常早出晚归。为了出行方便,总参几次决定给孙毅配备一辆红旗车,但孙毅拒绝了,仍然乘坐那一辆跑了30多年的吉姆牌轿车,有时半路抛锚,孙毅只好步行回家;开会时交警安排停车,因其车旧,就让它往远处角落里停放。司机小安觉得在好车满城跑的北京,继续开老掉牙的破吉姆车太掉架,便将孙毅退过几次的红旗车领了回来。
孙毅发现后问:“捣的什么鬼,吉姆车呢?”小安不安地回答:“坏了。”“坏了?坏了为什么不修?”“修不成了,首长,那车太破旧了。开会这么远,万一把您甩在路上,耽误了时间,我要犯错误的,所以我才换车。”孙毅发火了:“怪!换车为什么不换辆吉普车,而偏偏换辆红旗车呢?你想想,我已退居二线,主要做青少年工作。车越坐越阔,就这样去见孩子们?见他们说什么?说什么!”结果硬是将红旗车退回。
孙毅是个享受大军区正职待遇的高干,工资收入不低,但他衣食简单,摆设简朴。他每月工资除留下一半作为伙食费外,其余全部用来购买书刊,邮寄给他的分布在全国各地的30多个青年朋友。从1995年3月开始,他除继续邮寄书刊外,每月拿出300元捐献给“希望工程”,一直到他离开人世。
孙毅走了。这位不知疲倦的老将军,为了人民的利益奉献出了自己的一切,他用实际行动,深刻地诠释了一名共产党员的人生追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