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立华
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在国内、国际发表了一系列重要讲话。这些讲话大量使用中国优秀传统文化所特有的话语,同时注入新的时代内涵,在充分表达我国立场观点的同时又兼顾了受众的情感和利益诉求。对习近平总书记话语创新实践的考察,不单单是对其个人话语风格的总结,其对我国在国际社会中的互动与身份建构过程的考察以及软实力的提升都具有重要的意义。话语创新实践也因此构成了中华民族复兴进程中重要的表现形式。
话语的界定
通俗讲,话语(discourse)是指语言或是符号的具体运用,是一种意义的实践活动,是社会变迁过程中留下的痕迹,是社会变化的“凝固体”,是社会实践和社会现实的变化的“晴雨表”,话语同时也是观测社会互动和变迁以及身份磋商的重要的标识之一。话语实践的重要性在于其不仅仅是一种言语的呈现、信息的传递,或是观点的表达,更为重要的是,现实生活中的话语实践传递了一种价值和立场,这些价值和立场一方面是话语主体的利益表达,同时也是形塑话语双方主体(说话方和受众)身份的重要手段,也正是在这种以话语为主要形式的互动过程中,话语双方主体的身份被逐步建构起来,这种被不断建构或是重构的身份进而影响着社会活动的进行。对中国新一代领导集体话语创新实践的研究和梳理,能帮助我们揭示我国与外部世界在互动过程中的身份建构与磋商过程。
案例考察
截至2014年6月5日,习近平总书记外访主要演讲有六次,分别是:“顺应时代前进潮流,促进世界和平发展”(在莫斯科国际关系学院的演讲,2013年3月23日),“永远做可靠朋友和真诚伙伴”(在坦桑尼亚尼雷尔国际会议中心的演讲,2013年3月25日),“共同谱写中非人民友谊新篇章”(在刚果共和国议会的演讲,2013年3月29日),“促进共同发展,共创美好未来”(在墨西哥参议院的演讲,2013年6月5日),“携手建设中国—东盟命运共同体”(在印度尼西亚国会的演讲,2013年10月3日),以及在布鲁日欧洲学院的演讲(2014年4月1日)。在以上习总书记的六次演讲中,我们选取习近平总书记在坦桑尼亚的演讲作为个案考察的对象,基于以下理由:非洲一直是中国的传统朋友,坦桑尼亚与中国在历史上结成了深厚的友谊。但是随着时代的发展,中国经济的强势增长,中非之间的关系出现了新的问题,一些非洲国家开始怀疑我国的对非政策。正如这次习总书记访问坦桑尼亚,该国内部出现了质疑这次访问的舆论:一个经济总量排名第二的国家为何要在访问俄罗斯后来到非洲?其目的是不是为了非洲的资源和自己的产品外销?从这一角度理解,我们选取习总书记在坦桑尼亚的演讲更具有个案意义和价值。
2013年3月22日至30日,国家主席习近平对俄罗斯、坦桑尼亚、南非、刚果共和国进行国事访问并出席金砖国家领导人第五次会晤。访问内容丰富,日程紧凑,习近平主席出席了66场活动,与32位国家元首及政要举行了会谈和会见,发表了20多次演讲和重要讲话,多角度、深层次阐述了中国的外交政策和重大主张。习近平主席首次出访就踏上非洲热土,表明我珍视中非传统友谊,并赋予中非友谊新的时代内涵。习主席在坦桑尼亚发表重要演讲,用“真、实、亲、诚”四个字阐述新时期中国对非政策,面向国际社会宣示:中非是命运共同体,永远做可靠朋友和真诚伙伴,相互支持、相互帮助,努力实现各自的“中国梦”和“非洲梦”。
话语创新
1.话语理念的创新
话语这一概念起源于西方,有关这一概念的研究或是论述也大多与西方的叙事有关。所谓话语理念,则是我们对待话语的态度。中国学术巨匠钱钟书先生曾经指出,西方文化是一种决斗文化(duel),而中国文化则是一种二重奏文化(duet)。前者注重言说的作用,强调辩论和修辞的力量,而中国文化则崇尚“和谐”,因此对于“言说(speaking)”和“沉默(silence)”,中西文化具有不同的历史文化动因。西方的传教士传统注定了西方文化对“说”和“宣传”的重视;而中国文化则更侧重“少说”和“关系”。在跨文化视野和话语修辞的视角下,在中西文化的分野下,这种话语理念的不对称性往往是造成我国在外交领域被动局面的原因。西方记者总是试图去“发现”思想,总是试图以某种隐含的方式“邀请”一种反应或是试图去让受众对某一报道感到震惊,而我国往往被动地解释与说明。党的十八大以来,我党对话语传播的理念有了进一步的提高,我们重视对外传播能力的建设,同时更加注重话语体系和话语实践的创新。
2.话语主题的创新
话语主题,通俗来讲则是讲话涉及到的题目。国家主席和总理的出访演讲在内容上各有侧重。由于职务的不同,两人选择的演讲内容也会不同。习近平总书记的演讲视野更广阔,阐述外交理念比较多;而李克强总理的出访演讲更偏重介绍中国的经济形势和两国贸易往来,阐述中国的政策。同时,受众的不同也会影响到演讲内容。例如习近平总书记在美国加利福尼亚州安纳伯格庄园同美国总统奥巴马举行中美元首会晤时的讲话侧重“共同推动构建新型大国关系”;而习总书记在非洲的讲话主题则是推动中非共同发展,共同谱写中非人民友谊新篇章。我们不妨以习总书记在坦桑尼亚的演讲为例,来具体阐释其话语主题选择的创新。由于中国与坦桑尼亚的特殊渊源关系,两国关系尤为密切。这种两国之间的友谊得益于中坦两国领导人和两国人民的努力。但是在我国对坦桑尼亚的外交话语中,“援助”、“支教”、“医疗队”构成了中坦两国话语互动的主题。历史走到了21世纪,出于一种民族尊严,没有哪个国家或是民族希望永远在别人的援助或是支援下发展,坦桑尼亚人民也希望和中国老大哥建构一种“共生”、共同发展的新型国家关系。达累斯萨拉姆大学的教授巴什瑞?阿里(Bashiru Ally)说,“(中非)现在是一个单向的关系。理想的情况是中非关系能够改变,变得更加平等互利一些”。总部设在纽约的《国际财经时报》(International Business Times)为此撰文指出,“中国目前面临的一个任务是要说服非洲,中非之间的关系是一种共生的关系,而不是从非洲拿走其资源然后大量涌进中国的产品”。反观习总书记的讲话恰恰消除了非洲人民的忧虑,中非之间的合作不仅仅是资源换产品,而是旅游、文化、投资等方方面面的合作,是一种共同的进步。习总书记最后提到:endprint
中国基本国情仍然是人口多、底子薄、发展不平衡,经济总量虽大,但除以13亿多人口,人均国内生产总值还排在世界第90位左右。根据联合国标准,中国还有1.28亿人生活在贫困线以下。让13亿多人民都过上富裕的日子,仍然还有很长的路要走,还需要付出长期的艰苦努力。随着中国不断发展,中国人民生活水平必将不断提高。但是,无论中国发展到哪一步,中国永远都把非洲国家当作自己的患难之交。
以上话语阐述,把中国放置在了一个和坦桑尼亚的同等地位,即中国和坦桑尼亚以及非洲其他国家一样都是发展中国家,都面临经济发展、社会进步的历史任务和使命。演讲的最后一句则又凸显了中国的大国责任以及对非洲兄弟国家的慷慨情怀。以上话语实践在主题层面建构了一种中国与非洲国家“同舟同济”的身份标签,这种身份标签自然而然地获得了共同发展,共同前进的动力。
3.话语模式的创新
话语模式是指话语的具体形式,即话语信息的传递形式。中国新一届领导集体,特别是习近平总书记在其话语实践中,使用鲜活生动的话语模式,征服了国内、国际受众,传递了中国的价值观。他在坦桑尼亚尼雷尔国际会议中心的演讲中充分利用多种话语模式,例如列数据、讲故事、引典故、谈个人体验等,充分利用话语的“移情”作用,拉近了中非之间的社会距离。外交部公共外交咨询委员会委员、前驻瑞典和新西兰大使陈明明表示,习近平的演讲风格非常鲜明:亲和、生动、接地气,每次演讲时谈自己、引谚语、讲故事,更容易引起听众共鸣。
在习总书记的演讲中,各种数据信手拈来,这些数据既包括坦桑尼亚人民对我国汶川地震的捐赠金钱数额,也包括“非洲人才计划”中的具体数字。这些数字一方面是中非传统友谊的见证,又是中非未来合作的重要指南。它们不仅仅是我国原来对非洲做了什么,也是对非洲兄弟国家未来援助的承诺。在习总书记访问坦桑尼亚之前,这个国家对于中国国家领导人的到访到底能给他们国家带来什么持怀疑的态度。坦桑尼亚-莫桑比克外交关系中心的前主任阿卜杜拉·萨法里(Abdallah Safari)在接受坦桑尼亚报纸《国民报》时说:“我们需要反复求证的一个问题是,中国强调中非关系的目的是不是为了非洲大陆丰富的自然资源以及其巨大的有潜力的市场,他们(中国人)是来为他们的工业寻找坦桑尼亚能提供的工业资源,但是坦桑尼亚会得到什么?”习总书记用话语策略消除了坦桑尼亚人民的担忧,其演讲也得到了当地人民的认可。根据央视网的报道,“坦桑尼亚媒体3月26号纷纷刊载头条,认为习近平的此次访问给非洲的发展带来希望。”从话语传递的效力来看,习总书记的演讲凸显了事实(数据和坦赞铁路),语言生动鲜活(引典)、故事性强(一对新婚夫妻旅游的故事)都极大地增强了话语信息传递的效力。例如,在其演讲中提到下面的故事:
我听说了一个故事,有一对中国年轻人,他们从小就通过电视节目认识了非洲,对非洲充满了向往。后来他们结婚了,把蜜月旅行目的地选在了坦桑尼亚。在婚后的第一个情人节,他们背上行囊来到了坦桑尼亚,领略了这里的风土人情和塞伦盖蒂草原的壮美。回国后,他们把在坦桑尼亚的所见所闻发布在博客上,得到了数万次的点击和数百条回复。他们说,我们真的爱上了非洲,我们的心从此再也离不开这片神奇的土地。这个故事说明,中非人民有着天然的亲近感,只要不断加强人民之间的交流,中非人民友谊就一定能根深叶茂。
这则中国新婚夫妻在坦桑尼亚蜜月之旅的故事既是中国人对坦桑尼亚美丽旅游环境的认可,同时也极大地唤起了坦桑尼亚人民的民族自豪感和亲近感。中国的年轻人所蕴含的希望,婚姻蜜月的喜庆与非洲大地优美、干净的自然环境完美结合起来,这一话语现实在中非两国人民的头脑中呈现出一幅美丽的画面,中非人民之间的距离也因这幅美丽的画卷而自然地消解。以上话语策略的创新使用增强了话语的对话互动性,摆脱了官方话语“自说自话”的尴尬境地,增强了传播的力度。
以受众为指向的话语新模式
通过我们对习总书记在坦桑尼亚讲话的个案考察,他的讲话有以下几个特点。一是讲话的互动性强。美国语言哲学家格莱斯于1967年在哈佛大学的讲座中提出,为了保证会话的顺利进行,谈话的双方必须共同遵守一些基本原则,即所谓的合作原则。在这些原则中,首要的一个原则是量的原则,即在谈话或是沟通的过程中,交际双方必须提供足量的信息,否则容易导致沟通失败。这种失败又往往表现为谣言的入侵或是对说话方提供信息的过分解读。在习总书记的坦桑尼亚演讲中,其讲话具体直接,所引用的数据精确具体,谈论的都是具有个人色彩的小事或是一些小的细节。美国社会语言学家塔嫩(Tannen)曾经指出,呈现细节有助于帮助说话者和听众建立一种联系,进而能拉近说话者与听众的距离。
习总书记的话语实践又表现出很大的对话性空间。话语实际是一个话语作者和潜在读者对话的场所,话语在展开过程中也在动态地建构一种读者和作者之间的关系,这种关系即话语的对话性空间。话语实践中对话性空间的存在,表示了讲话者对话语中多种观点存在的包容,进而显示了一种平等的对话。从传播的分类来看,对人类沟通行为的研究可以分成两个传统,分别是注重修辞的传统和注重关系的传统。传播学研究的修辞传统侧重对对方的影响,侧重让听话方按自己的要求去做,去想。而传播学研究的关系传统则侧重在沟通中达成某种相互都满意的观点或是事务。但是在具体的沟通中,以上两种观点往往没有具体的清晰的界限。无论何种形式的沟通,能够与受众建立起相对友好和亲近的关系往往构成了沟通过程的重要策略。习近平总书记的讲话恰是以上特点的反映,这种话语实践也反映了中国的大国心态和宽广胸怀。季羡林先生在谈到好人坏人的区分时曾经说:“考虑别人比考虑自己稍多一点就叫好人。”作为一个大国,中国在21世纪的今天,习近平总书记的讲话恰是对“别人”的考虑多了一点。中国的大国责任与担当也正是在习总书记的话语实践中被逐步深化、固化。这种话语实践连同中国的政治面孔必将如习总书记在科协大会上所提到的那样,“苟日新,日日新,又日新”。中国也必将以一个更加崭新的面孔和更加自信的心态迎接伟大民族复兴的到来。
(本文系国家社科基金项目《中国对外传播话语模式研究》阶段性成果,项目号13BXW031)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