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学校体育教学工作的若干问题探讨

2014-12-06 21:02:12
少年体育训练 2014年5期
关键词:课外运动体育

孙 萍

(辽宁师范大学体育学院,辽宁 大连 116029)

本文通过剖析当前我国学校体育工作存在的突出问题,提出了要切实加强学校体育工作,促进青少年身心健康、体魄强健的策略。建议要采取更新体育观念、加强高素质教师队伍的建设、培养学生运动兴趣及提高体育意识、加强体育教学和课外锻练、完善课程评价体系、建立科学的管理制度等一系列措施。

1 学校体育教学工作中存在的问题

以“课程标准”为教学核心的《体育与健康》课程改革,已经暴露出理论准备不足的问题。因为研究的理论基础是不稳固的,整个改革过程中凸显实用主义和机会主义。正因为如此,体育教学质量下降,学生的体质健康水平持续20多年滑坡(肥胖、豆芽和近视的比例增加了)的趋势尚未得到根本扭转。在理论上主要存在的问题是:(1)存在竞技体育观、阶段体育观念、体质教育观,这些体育观念,已不再适应时代和教育发展的要求;(2)随着时代的发展和社会的飞速进步,许多体育教师旧的、固有的传统观念和思想已经变成影响和制约学校体育教学工作的主要因素,从而影响学校体育进步的步伐;(3)陈旧的体育课程不适应学生的生理、心理发展和需求,偏离学生的生活经验,不能培养学生的运动兴趣,体育意识也很难提高;(4)教师的教学过程以实施竞技体育为中心,不注重学生学习兴趣的培养,学生的创造能力也就难以发挥;(5)教师对学生的体育学习成绩评价,过分强调对学生的体能和运动技能评价,评价标准单一,“一刀切”,绝对定量性地去评价学生的体育成绩,导致了一些学生对体育课产生恐惧,甚至厌恶,并使大多数学生体验不到体育兴趣;(6)学生课外体育锻炼的内在动力不足和学校体育的外在动机不强,是学生的体质和运动能力全面发展的短板;(7)国家过分集中对体育课程管理,不能满足各地、各校的学校体育工作发展的实际需求。

2 切实强化学校体育工作,促进青少年身心健康、体魄强健

2.1 更新体育教学观念,主动适应我国体育教学改革与发展的需求

过去很长一段时间,竞技体育观、阶段体育观和体质教育观为主导的思想忽视了体育教学实际,过分强调了运动技术动作教学,加之体育教学人数多、场地器材少、时间有限等问题的并存,使得教学效果不尽人意,严重影响了教学改革与发展。

在大力提倡素质教育的今天,作为学校教育和我国体育重要组成部分的学校体育,必须更新观念,主动适应我国的体育教学改革与发展的需要。要把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终身体育意识与能力作为一项重要的任务,使体育教学摆脱竞技体育观、阶段体育观和体质教育观思想的束缚,把重心转移到素质教育的轨道上来,使学生在快乐的体育教学活动中受到科学、合理的教育,发展身体素质和运动能力,提高学生的社会适应能力。

2.2 加强高素质师资队伍的建设

在学校体育教学改革中,传统的体育教师面临着新的挑战。因为旧的体系和教学方法已不能适应新的模式,教师必须尽快创造和改变教学方法,积极探索新途径、新经验,以适应新的思路,跟上改革的步伐。

对于体育教学工作的不断完善,高素质的学校体育教师起到至关重要的作用。为了建设高素质的体育教师队伍,在观念和思想上:(1)教师必须适应社会经济发展对人才培养的要求,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以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和创新精神为重点。并且从战略高度出发,要充分认识学校体育的重要作用,培养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2)在职业道德方面:教师要以身作则、为人师表,关爱学生和帮助他人,不断提高自己的素质,警惕骄傲和浮躁,谦虚谨慎;(3)在教学工作方面:教师要具备精深的专业知识和精通的业务能力。全面掌握心理学知识和教育学知识,并能够把体育教学和心理健康结合起来;(4)教师要不断学习,养成终生学习的习惯,以便更好地适应新时代的挑战。

2.3 培养学生运动兴趣、提高体育意识

从培养学生身心健康、体魄强健的角度来看,关注学生的运动兴趣和提高体育意识比关注学生一时的运动技能的掌握更重要。《体育与健康课程标准》指:“出培养运动兴趣,形成好习惯,是促进学生自主学习和终身坚持锻炼的前提,只有激发和保持学生的运动兴趣才能达到终身体育。”只有让学生认识到体育的价值,懂得生活离不开体育,品尝到体育给学生带来的乐趣,并逐步地去培养学生的体育兴趣,发展学生的主动性和提高参与体育活动的体育学习能力,这样体育意识也就在学生的思想意识中形成了。例如,教师可以对学生做一些调查,了解学生对体育运动感兴趣的情况,然后做出相应调整,在教学的开始要求不应太高,使学生能体验体育活动的成功喜悦。促使学生在意识上从“要我练习”成为“我要练习”,逐渐使学生养成有意识的进行体育活动和形成体育锻炼的习惯,从而学生的体育意识也就逐步形成。

2.4 强化体育课程设置,改进教学方法

强化体育课程设置,就是要切实保证大、中、小学的体育课课时,丰富教学内容,改进教学方法,提高教学质量,从而提高体育课的针对性和实效性。体育教学应提倡学生自主能力的发挥,使学生从被动学习到主动学习,从单一接受的灌输式学习到自主、探究、合作的多样方式学习。

在体育教学中,教师利用游戏手段使学生始终处于“角色情境”中,营造出活泼、轻松和协作的教学氛围,才可以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和主动性,逐渐使学生学会用体育活动来缓解日常学习带来的压力和疲劳,近而增强了学生对体育的兴趣。

2.5 关注学生的个体差异,建立促进学生全面发展的评价体系

基于传统的体育课程评价,提出了新的多元体育学习评价体系:对内容的评价,不仅对学生的体能和运动技能评价,也对其学习态度、情意表现与合作精神、健康行为等方面来评估,以真正体现“促进学生全面发展”的教育理念;评价方法主要强调定量评价与定性评价相结合、终结性评价与过程性评价相结合、绝对评价和相对评价相结合,形成一个立体的、全方位、多层次、多元化的评价体系;对主体的评价,不仅有教师评价,而且还要有学生的自我评价和相互评价以及家长评价,建立“教”与“学”多方面的合作关系,以帮助学生获得更多的信息,进一步促进学生的发展。

2.6 强化课外体育活动

强化课外体育活动,就是积极开展大课间和丰富多彩的课外体育活动。每天在校园文体活动中实际执行一小时,以丰富学生课外体育锻炼活动。

课外活动是引导学生参与体育锻炼和培养对运动兴趣的重要平台。因此,一是要基于体育场地、器械、设备的能力,开设田径、球类、体操及一些新兴项目等体育活动,配有专业体育教师或学生分工负责,现场指导,学生可以根据自己的爱好和兴趣,选择参加自己感兴趣的体育活动,从而可以提高学生的体育兴趣和加强体育能力。二是组建体育代表队,进行课外体育锻炼。学校选择体育特长生,打破界限,根据运动项目组成各种专项的训练运动队,各运动队的教练由体育教师担任,这也就形成自己学校的体育风格。

2.7 关注地方和学校差异,建立科学的管理体系

多年来,我国的体育课程管理系统中已经推出了全国统一的管理系统,就是全国制定统一的课程教学内容、过程、评价、时数和方式。体制固有的局限性不能适应社会发展的需求和各地、各校的实际需要。因此,国家应由统一的管理体制改变为国家、地方和学校共同管理的三级管理模式。

在课程的三级管理模式中,学校可以根据实际情况去设计当地学校的课程内容和教学,从而增加了新的体育课程的适用性。课程的三级管理模式,明确了地方和学校当局的主体地位,在课程管理的过程中,能激发各级教育行政部门的积极性和能动性,使体育课程改革获得更多的支持和政策保障。

3 结 语

学校体育工作就是为了实现:提高学生身体健康、掌握运动技能、培养健全人格的“三位一体”的教学目标。学校体育教学工作水平的提高,可以促进和引导学生养成良好的锻炼习惯,积极提高体质健康水平,为培养人的全面发展作贡献。

[1]黄甜甜.学校体育政策的本质研究[D].沈阳:沈阳师范大学,2013.

[2]吴洁.基础教育体育课程“好课”的判断[J].体育学刊,2013(2):62-64.

[3]雷震,莫逸凡.新时期我国高校学校体育实施与建议——以华东36所高校为例[J].北京体育大学学报,2013(4):113-117.

猜你喜欢
课外运动体育
小满课外班
我的“课外老师”
提倡体育100分 也需未雨绸缪
甘肃教育(2020年2期)2020-11-25 00:50:04
不正经运动范
Coco薇(2017年9期)2017-09-07 20:39:29
2016体育年
我们的“体育梦”
转动小脑瓜
古代都做什么运动
疯狂的运动
课外实践丰富多彩
中国火炬(2014年2期)2014-07-24 14:16:5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