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太极拳心理学效应实验研究的反思

2014-12-06 11:38
山东体育科技 2014年6期
关键词:练习者太极拳心理健康

(1.福建师范大学 体育科学学院, 福建 福州 350007;2.首都体育学院 研究生部, 北京 100191)

对太极拳心理学效应实验研究的反思

张长思1,2

(1.福建师范大学 体育科学学院, 福建 福州 350007;2.首都体育学院 研究生部, 北京 100191)

运用文献资料法和逻辑分析法对近年来有关太极拳心理学效应的研究进行梳理与分析,阐述了不同太极拳练习所产生的心理学效应,分析了实验研究存在的问题并提出建议。文章认为主题概念的界定缺乏准确性、研究结果的应用缺乏指导性、对太极拳的认识缺乏全面性以及实验结果与理论分析之间缺乏联系性是当前实验研究中普遍存在的问题,提出太极拳心理学实验研究的主题界定需要精确,实验内容需要调整,练习形式需要拓展,研究方法需要创新。

太极拳; 心理学效应;实验研究

作为一项古老而优秀的中国武术拳种,太极拳不仅有着独特的技击防身效果,同时也具有极高的健身养生价值。太极拳的健身功能主要体现在通过轻、柔、匀、缓的运动节律和意、气、力的协调配合而达到身心统一的健康和谐状态。近年来,对于太极拳的心理学效应方面的研究日渐增多,主要集中在太极拳对不同年龄及性别群体的心理影响的实验研究。这对于太极拳的继承、创新和发展固然有着多方面的积极意义。一方面,此类研究有助于促进太极拳的科学化发展并进而丰富太极拳理论体系;另一方面,可为太极拳的教学与修炼提供理论指导。但同时,我们也必须注意到,一些研究的实验设计还存在着各种不同性质和程度的问题,这些问题有的可能仅仅导致统计上的误差从而影响研究的可信度,有的则可能完全颠覆一些已有对太极拳的客观认识。对此,我们不得不进行反思并讨论如何制定更为科学的实验设计,以便能够客观全面地反映出太极拳的健心价值或心理效应。文章通过梳理相关文献资料,总结归纳研究成果的同时运用逆向思维从对研究成果产生质疑进而反思研究设计的合理性、规范性与严密性。文章旨在抛砖引玉,引发广泛的理论探讨,为太极拳的科学化研究和健康发展提供建议,使之能够更好服务于社会和人类的健康事业。

1 太极拳的心理学效应

1.1 太极拳的健心机理

作为一种内外兼修、身心并炼的内家拳种,太极拳的练习过程中伴随着丰富的心理活动。习练者通过对自我意识的控制与调节而获得身心的和谐统一,使之完整一体。太极拳家把精神锻炼和肉体锻炼看的同等重要,甚至把前者看的更重,提出了“用意不用力”的最高原则,即要求练习者在运动时思想集中、心神专一,用意识不断地指导动作并且灵活变换,使动作有一定的指向,避免顾此失彼的错误动作。太极拳运动中的动、静与虚、实之间的相互转换亦受着意识的支配与控制。习练太极拳,首先要做到松静自然,即身体处于一种极宁静,极松脱的状态,继而做到“实中有虚、动中求静”,通过“求静”的意念调节,从而达到“心中无一物、极其虚实”的臻化之境。此外,在太极拳意、气、力三个核心要素的关系方面,首先表现为三者相互配合的关系,即心与意合、意与气合、气与力合,俗称内三合;其次是“以意领气、以气运身”的主导随动关系,也就是说,在太极拳运动过程中,要使用意识来引导内部“气”的运动,由“气”带动外形,从而做到由内及外,以外引内,内外合一。在动作技术上,太极拳要求“松静自然,无拘无束”,全身各处协调顺随,勿有牵制,所谓“动静作势,纯任自然”;运动过程中,呼吸要自然缓慢,拳势动作要圆转流畅,随屈就伸,做到“屈伸开合听自由”。

对“意”的调节与控制是练习太极拳的一项重要原则,在练拳之前和练拳的整个过程中,都要求练拳者排除杂念,思想集中,心平气和,全体透空,以达到“无我无欲”的空无境界。这个过程实际上就是一种心理调节与锻炼的过程。由此可见,太极拳注重意、气、形的协调统一,能够使人达到身心合一,从而具备了较强的健心作用。此外,也有实验研究[1]证明,长期、系统、有规律的太极拳练习不仅使练习者的心血管机能、免疫机能和神经内分泌机能产生同步变化,而且还能使练习者的认知功能,尤其是注意力得到同步改善,并推测这可能是太极拳运动促进情绪与精神健康的心理机制。

1.2 太极拳的健心效应

因太极拳特别重视对意识活动的调节与控制,长期系统习练太极拳必然会对练习者的心理调节能力和健康水平起到促进作用。有研究认为,太极拳运动不仅对降低心理焦虑具有明显作用,且“对强迫症状、抑郁、敌意、恐怖、妄想等也有比较好的作用”[2]。也有学者从中医角度探讨了太极拳心理效应的机理,认为太极拳蕴含着深厚的中医与道家养生文化,太极拳练习过程中,“通过活动形体,舒畅气血,静心怡神,扩大交友等,增多心理宣泄与保持平衡的途径,有助于人们的身心健康,对抑郁与焦虑等都有很好的防治作用”[3]。对太极拳心理效应的相关研究结论主要集中于以下几个方面:

1.2.1 太极拳活动对思维、情绪和情感的积极影响

杨祥全教授认为,太极拳练习时讲求“心与意合,意与气合,气与力合”,即所谓的“内三合”,并遵循“以心行气,以气运身”的拳理原则,“这样可以使练习者全神贯注于练拳之中,通过这种运动行为的替代作用,从而对练习者的情绪进行调整”[4]。中医学则从情绪与气血的关系角度分析,认为“身心是相互影响的,情绪问题会引起身体气血的运行阻滞或混乱,甚者伤及脏腑,而调节气血运行及脏腑功能同样可以调节情绪”[3]。太极拳锻炼本身也是一个情绪调节过程,练习太极拳需要平和的心态和持久的耐心,通过太极拳套路的反复练习,在不断提高拳艺水平的同时,也可不断发展对练习者情感的控制能力,使自身情绪更加稳定。

1.2.2 太极拳活动对自我观念和自尊的积极影响

相关研究证明,太极拳锻炼可强化自我观念和身体自尊,使自我概念清晰度明显提高。有研究直接指出,“运动能力、身体素质、身体状况和身体吸引力的提高与身体自尊水平呈正相关”[5]。至于对自尊的影响,也有的研究认为“自尊感的得分虽变化不显著,却呈现出稳步上升的趋势”[6]。这是因为,太极拳尤为注重对“知己”功夫的练习,“知己”阶段就是“着熟”和“懂劲”的阶段。通过对“知己”功夫的修炼与体验,可显著提升太极拳练习者的“自我”认知水平。此外,太极拳锻炼亦可提高练习者的生理健康水平,增加练习者的身体活力,从而间接提高练习者的自尊。

1.2.3 太极拳活动对人际关系的积极影响

大众健身太极拳练习可培养和提高人的沟通交流能力。某种程度上来看,“成群结队的太极拳练习或交流,可以大大增加人群间的交流,从而使练习太极拳者能较好地克服孤僻,协调人际关系,扩大社会交往,提高社会适应能力”[7]。太极拳所具有的人与人肢体接触的特点增加了人们彼此交流的机会,“通过肢体的接触,会更进一步的增加人与人之间的交流,在攻防练习过程中,就是很好的肢体语言的交流,也可以说此时无声胜有声,在无声无息的(中)锻炼中打开彼此紧锁心灵的大门”[8]。社会交互作用理论认为,体育锻炼中的社会交往是令人愉悦的,它具有改善心理健康的作用。普遍认为,集体参与的体育锻炼对心理健康有更为积极的作用。

1.2.4 太极拳活动对心理疾病的治疗作用

无论是从太极拳术理论和技术角度,还是从中医学角度分析,太极拳都具有显著的心理保健意义。《皇帝内经》提到:“外不劳形于事,内无思想之患,以恬愉为乐,形体不敝,精神不散,亦可以百数”,并指出“恬淡虚无,真气从之,精神内守,病安从来”。也就是说,人欲追求健康长寿,就必须摒除各种焦虑与情欲,要保持劳逸适度的身体活动,以及愉快、安静的心理状态。相关研究证明,动作轻柔舒缓、均匀流畅、自然和谐的太极拳运动在降低抑郁和焦虑水平方面效果显著。李卫民[9]指出,有氧锻炼可降低人的焦虑和忧郁。不管从动作特点,还是从运动量和运动强度上来看,太极拳都是一项十分适合老年人的有氧健身运动形式,对降低练习者的焦虑水平具有良好的效果。太极拳强调“以心行气,以气运身”,潘悦认为,“通过一段时间的习练太极拳,能够转移人的应激原,练习者能较容易地控制自己的情感,缓和自己的情绪,及时地将各种紧张、焦虑等情感波动降低到最低限度”[10]。此外,他还提出太极拳通过对气息的调理, 不仅可提高肺功能,继而对其他脏腑功能起到良性影响,而且还会改善人的心理状态。原因是养生调息能够提高人体生物电流和机体活性,改善机体体质,使脑细胞电活动达到高度有序化等。继而,他指出这些可能是太极拳锻炼有利于减轻老年人心理压力的部分原因。

2 对太极拳心理学效应研究的反思

2.1 实验研究中存在的问题

2.1.1 主题概念的界定缺乏准确性

很多所谓的太极拳实验研究,实际上都只是以某派的某个套路练习作为干扰手段的研究。这样笼统地界定研究主题,表面上无可厚非,实则匪夷所思。因为,太极拳既不等同于陈、杨、武、吴、孙等某一派,更非指代24式、42式或56式等某个太极拳套路。如《太极拳运动对中老年女性心理健康的影响》一文,干扰手段只是以国际推广套路 24 式太极拳和 42 式太极剑为主要内容,还有的研究如《太极拳对大学生心理健康的影响》甚至未说明干扰手段是哪式哪套太极拳练习。此类研究所得结论是难以让人信服的,所得数据也无法给后人研究提供有力的数据参考和理论依据。

2.1.2 研究结果的应用缺乏指导性

由于未能正确而充分地认识到太极拳的特殊性,多数研究在实验方案设计、实验活动实施以及研究结果分析等方面均未严格地遵循太极拳运动的内在规律进行。如在心理健康评价指标的选取上,不同的研究虽有一定的区别,但几乎所有研究都套用了以“身体化、强迫、人际关系、抑郁、焦虑、敌对、恐怖、偏执、神经病性”为主要指标内容的体育运动心理实验评价量表。这类研究所得出的结论无外乎是“实验组与对照组的各项指标存在显著性变化”、“xx指标上升、xx指标下降”之类结论,并以此来证明太极拳“对改善人的心理健康具有突出作用”。至于指标是如何提高又如何下降的,有的研究进行了尝试性分析,有的则有生拉硬扯、牵强附会之嫌,有的甚至没有进行任何逻辑分析。这样空泛和缺乏说服力的研究结果是难以用于指导教学训练实践的,从而也就降低了研究成果的应用价值。

2.1.3 对太极拳的认识缺乏全面性

现有的诸多研究中普遍存在着将太极拳仅视为体育运动的狭隘认识。如果仅将太极拳视为一种体育运动,在健心效应方面与其它运动项目相比,太极拳不仅无法突出自身优点,其缺点反而十分明显。换句话说,太极拳之所以能够改善人的心理调节能力与心理健康水平,并不仅仅在于其运动性方面,即不仅仅是通过身体运动来调节心理活动。它还需要练习者通过体悟、内省才能使心灵得到升华,心理得到改善。诚如王岗教授所言,太极拳健心功理体现和功效获得主要有三个方面:一是,做到居为不争、无为而为,注重情绪控制和心态调整的心理卫生;二是,保持清心寡欲,知足常乐,注重思想集中,精神内守,除恶念和杂念的心理健康;三是,追求淡泊明志,宁静致远,注重不为名利所困和不为声色所忧的心理修养。进而他又指出,“练太极拳不是简单动作的比划,而是追求准确娴熟并演化为技巧或技艺。每一次演练都力求是人生的自我感悟,人性的自我净化,人格的自我完善,内心的自我更新,达到心理调节的功效”[11]。也有学者提出类似观点,认为将太极拳所蕴含的哲理哲学和思想理念不断灌输给学生,可以“不断提升学生看问题的角度及对事物整体的认识和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5]。可见,太极哲理对于人的内省和健心方面的积极作用不可忽视,仅从运动的角度试图挖掘出太极拳的心理保健价值无异于缘木求鱼。

2.1.4 实验结果与理论分析之间缺乏联系性

心理学效应的研究普遍采用量表测得数据,先不说研究者编制的这些量表对太极拳和太极拳练习者是否适用,一个突出的问题已摆在面前,即实验所得数据的分析与太极拳健心原理的分析二者之间存在明显的断裂与缺口。比如,有学者运用实验法,通过焦虑自评量表(SAS)分别对实验组(练习太极拳半年)和对照组(无太极拳训练史)各 120 名老年人实施了问卷调查,结果显示“太极拳锻炼可以降低老年人焦虑水平,对提高心理健康状况具有较好的健身效果”[9]。理由是有氧练习可有效降低状态焦虑,太极拳是有氧运动,所以可有效降低焦虑水平。如果这一推论还勉强可以从“身心交互规律”这一理论中得以解释的话,下文中从中医和太极拳理角度分析太极拳的健心效应,则与前面的实验数据之间缺乏必然的内在联系,分析起来有隔靴搔痒之感,难免使人产生诸多疑问。比如,实验对象在多大程度上达到了太极拳理论意义上的健心水平?通过半年的太极拳动作练习,实验对象能否达到“以意领气、以气运身”、“心静用意”、“心神合一”等水平?不同的水平,反映出的心理促进效应是否有所不同?如何衡量与评价太极拳运动效应和心理效应的作用程度?如何提高太极拳的健心效应?回答好这些问题才能在实验结果与理论分析之间建架起一座坚实桥梁,使二者互为论证,这样既能增加实验数据的客观性,又能提高太极拳理论的科学性。

2.2 对策与建议

2.2.1 研究主题的界定

在研究主题和实验设计描述中应当使用清晰准确的概念,以保证研究的科学性和学术的严谨性。为避免以偏概全之嫌,应在研究主题中明确而具体地指出练习内容,如“24式太极拳对大学生心理健康的影响”。

2.2.2 实验内容的调整

考虑到太极拳是一种内外兼修,以内养外的特殊运动健身方式,无论干扰手段是练习哪套太极拳,都应在动作练习的基础上融入理论学习内容,即在教授和练习套路动作的同时要辅以太极文化知识的讲授。这样才能使练习者充分体味到太极拳的内涵与韵味,通过意识活动更好地调节仅靠外部动作无法调控的丰富而复杂的心理活动。

2.2.3 练习形式的拓展

实验中练习太极拳的方式和手段需要突破固有模式。“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反映出兴趣对人们从事某种活动的激励作用,同样,兴趣也会影响到实验对象在练习过程中的心境或心理活动。因此,在教授套路动作的过程中可辅以拆招、推手、桩功与试力等趣味性的内容,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组织形式上也不能局限于学生跟随教师演练、学生集体演练和学生自由散练,可融入小组独立练习和小组比赛练习等练习形式。

2.2.4 研究方法的创新

太极拳不同于其它体育运动形式,不能仅从运动的角度探讨其对心理健康的影响,而应从文化、心理、运动等多角度审视。在太极拳的研究方法上要将量化研究和质性研究紧密结合,在逻辑分析的基础上合理地制定实验计划,在统计实验数据的基础上作出缜密的逻辑分析并用以指导新的实验。如此往复循环,步步深入,方能积累并夯实研究成果并不断探索出适合太极拳研究的专门方法和手段。

3 结语

当前,太极拳的科学化研究取得了一定的成果,但也还不可避免地存在着诸多问题,主要反映在实验设计的规范性、严谨性和针对性等方面。太极拳不同于一般的体育运动,作为内外兼修的武术运动它有着自身的复杂性与特殊性。对此,在研究中我们固然应该借鉴其它学科和领域的研究方法和手段,特别是在实验设计方面可借鉴已有的成熟模式,但我们更应该寻求和探索出适合太极拳自身的研究模式与方法。否则,这将会导致产生诸多缺乏说服力和理论价值的研究,其研究结果不仅无法有效指导太极拳教学训练实践,亦无助于太极拳理论的丰富和发展。

[1]陈新富,刘静,邱丕相.太极拳运动对中老年女性心理健康的影响[J].上海体育学院学报,2005(5):79-82.

[2]杨祥全.太极拳对普通大学生心理健康影响的实验研究[J].天津体育学院学报,2003(1):63-66.

[3]宋珂旭.太极拳锻炼促进心理健康的中医心理机理探讨[J].时珍国医国药,2012(8):2090-2091.

[4]杨祥全.太极拳对普通大学生心理健康影响的实验研究[J].天津体育学院学报,2003(1):63-66.

[5]李凌云.太极拳对大学生心理健康及身体自尊水平的影响[J].山东体育科技,2007(2):43-45.

[6]陈新富,刘静,邱丕相.太极拳运动对中老年女性心理健康的影响[J].上海体育学院学报,2005(5):79-82.

[7]杨祥全.太极拳对普通大学生心理健康影响的实验研究[J].天津体育学院学报,2003(1):63-66.

[8]周春太.太极拳对练对大学生心理健康影响的实验研究[J].辽东学院学报(自然科学版),2010(3):235-238.

[9]李卫民.太极拳锻炼对老年人焦虑水平的影响[J].博击(武术科学),2006(6):30-31.

[10]潘悦,杨楠.太极拳对老年患者焦虑情绪的影响[J].中国临床保健杂志,2011(1):74-75.

[11]王岗.太极拳对现代人心理调节的作用[J].武汉体育学院学报,2001(1):107-108.

A reflection on the experimental studies of Tai Chi psychological effects

ZHANG Chang-si1,2

(1.School of Physical Education and Sport Science, Fujian Normal University, Fuzhou 350007, Fujian, China; 2. Graduate School, Capital University of Physical Education and Sports, Beijing 100191, China)

The paper analyzed recent-year researches on psychological effects of Tai Chi practicing with the methods of documentation and logical analysis. By classifying the effects, it pointed out the problems existing in the experiments and offered improving suggestions. The paper holds that the common problems include the inaccuracy of the definition of subject concept in experiments, the lack of practical value of the theories concluded from the researches, the incomprehensive understanding of Tai Chi and the loose connections between the concluded theories and the designed experiments. Thus, the paper proposes to define the subject in the Tai Chi psychological experiments more accurately, to adjust the content of the experiments, to enrich the practicing ways and to innovate the researching methods.

Tai Chi; psychological effect; experimental study

2014-06-22

国家体育总局体育文化研究基地课题(编号: 2012-2014TYWHZ175);北京市属高等学校高层次人才引进与培养计划项目(编号:CITamp;TCD201304172)。

张长思(1982- ),男,安徽萧县人,在读博士,研究方向为武术理论与文化。

A

1009-9840(2014)06-0090-04

猜你喜欢
练习者太极拳心理健康
小学生初学跳长绳小妙招
心理健康
心理健康
心理健康
心理健康
太极拳的『绝世秘籍』
太极拳的“教”与“学”应“以点带面”
“小垫子”在横箱屈腿腾越教学中的运用
42式太极拳
冰上瑜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