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 宇 王建民
江苏省“体教融合”背景下高校高水平运动队管理与人才培养的研究——以河海大学高水平运动队为例
王 宇 王建民
(河海大学体育系,江苏 南京 210098)
从江苏省深化教育和体育体制改革的切入点——“体教融合”的背景出发,在分析其内涵及高校高水平运动队管理特点、原则和内容的基础上,以河海大学高水平运动队为例,从教学管理、训练和比赛管理、生活管理和招生、就业管理入手,探讨高水平运动队优化管理模式和人才培养方式并提出建议。
体教融合;高水平运动队;管理模式
“体教结合”的模式在我国已经有了多个版本,在培养竞技体育人才方面取得了一定的成效。然而,体育与教育进一步实现有机的结合或者说是“体教融合”仍然是我国现阶段所要研究的重要课题。江苏省是体育和教育大省,正在不断通过深化教育改革和加快教育发展,向建设教育强省和实现体育强省的目标迈进。“体教融合”就是改革的一个切入点,通过普通高校真正地办自己的高水平运动队,实施高水平运动队的优化管理模式,实现其自我建设和自身体系完善,让普通高校高水平运动队成为江苏省体育事业发展的生力军与后备力量。
1987年4月原国家教委公布了《关于部分高等学校试行招收高水平运动员工作的通知》,引发了体育界对于“体教结合”模式的讨论,从刚开始狭隘的理解:“体教结合”是体育部门和教育部门的合作,或者是体育教育与文化素质教育的结合;发展为:通过整合体育与教育两个系统的资源,搭建平台,共同培育竞技体育后备人才。开始认识到“体教结合”价值不仅是解决优秀运动员的文化素质教育问题,还关乎我国体育事业健康、持续地发展;进一步上升为:“体教结合”是体育与教育的有机结合(融合),以教育系统为主体,发挥教育系统自身的资源优势,鼓励各普通高等学校办“大学生—运动员”为主体的高水平运动队,培养全面发展的高水平竞技体育人才。
江苏省实施的“体教融合”模式是以“体教结合”模式为逻辑起点和基础,并根据普通高校与体育部门结合的方式和程度归纳为四种模式:“纯粹型”模式、“混合型”模式、“省队校办”模式以及“体院”模式。
1.1.1“纯粹型”模式
“纯粹型”模式就是学校单纯依靠学校自身知名度、传统特色以及资源优势办高水平运动队,自己训练、培养大学生运动员,学校的该项目在全国乃至全世界大学生比赛中具备夺金的实力。如河海大学高水平足球队,长期保持大学生足球联赛或者同级别足球赛的夺金实力和优势地位;河海大学高水平健美操队多次蝉联全国大学生和世界大学生健美操比赛的金牌,并长期保持其优势地位。
1.1.2“联合型”模式
“联合型”模式是学校自主办队和体育部门联合办队相结合的方式培养高水平竞技体育人才的模式。学校有自己培养的高水平大学生运动员又有高水平专业运动员,学校单项竞技体育成绩排在全国前列,代表高校有苏州大学;运动员全部在体育系统内进行训练,参加比赛时则代表所在高校参加比赛。南京大学女子排球队、东南大学游泳队、中国矿业大学女子篮球队等坚持在籍、在校训练的培养方式。
1.1.3“省队校办”模式
有效整合教育系统和体育系统的资源优势,分工合作,形成合力,实现两个系统双赢的模式。通常由体育系统负责运动队的管理和训练,教育系统负责提供训练场地、学习和生活管理。典型事例是南京工业大学和省体育局合作成立南京工业大学女子垒球队,自组队以来取得很多瞩目的成绩。这种模式一方面较好的解决了学训矛盾,促进了运动员全面发展,解决了运动员的就业问题;另一方面,丰富了高校校园文化,高校通过参加和承办大型赛事,提升了高校的知名度和影响力。
1.1.4“体院”模式
体育学院是国家专门培养体育人才的摇篮,肩负着为国家培养和输送竞技体育人才任务的同时,还为社会提供各类体育应用型人才。随着国家相关倾向性政策的出台,较普通高校而言,体育学院在优质生源上的竞争力上处于弱势地位,这就更加需要体院模式发挥其体育师资和体育教、学、研一体化方面整体优势。南京体育学院是江苏省规模最大的竞技体育训练基地,有击剑、羽毛球等11个项目的运动队。由于南体将运动训练和体育教育有机地结合在一起,实现体育资源共享,在体育人才培养方面做出了成效。
“体教结合”和“体教融合”虽一字之差,意义却大相径庭,前者是改良,后者是改革。[4]在近三十年来“体教结合”的实践成果基础上并以此为逻辑起点,对于“体教融合”我们可以这样理解:在“以人为本、统筹兼顾”的科学发展观指引下,将高层竞技体育人才的培养体系融入到高等教育培养体系之中,将大学生文化素质教育与运动员训练和成长全过程融合起来,将竞技体育作为高等教育的一种特殊手段和方法,提高大学生运动员的综合素养,促进大学生运动员的全面发展,为个人未来发展之路打好基础。
科学发展观视野下的“体教融合”是高等学校工作的重要组成,是中国未来竞技体育事业可持续、稳定、快速发展之路,是中国体育事业的发展趋势和未来。
运动队的队员是大学生运动员,具有学生和运动员的双重身份。作为普通大学生,队员要完成学业,修满规定学分才能顺利毕业;作为运动员,平时还要训练和参加比赛。解决学习与训练、比赛之间的矛盾是教学管理工作的重点,也是高水平运动队管理的特点之一。高水平运动队成员通常由教练员、运动员以及管理、后勤人员组成,由于角色和分工明确,他们之间形成了一个特定的关系网。教练员在运动队的地位特殊,不光要肩负训练计划的安排和内容的制定工作,同时担任着行为楷模和道德权威的重任,对整个高水平运动队凝聚力的形成影响较大。再次,运动队涉及的管理内容较多,目前没有可供参考的管理模式和规范的管理条文出台,另据调查,江苏省只有极少数的高校设有专门的高水平运动队管理部门。
2.2.1普通化原则
大学生运动员核心身份是学生,对于他们日常的教学、生活、行为等管理要和普通大学生的管理目标要一致,普通大学生要遵守的管理条例,高水平运动队员同样执行。高要求、高标准地规范其行为,让队员成为合格的大学生。
2.2.2个性化原则
结合大学生运动员个性特征和能力专长,因材施教,让队员得到最佳发展。充分尊重学生主体性和创造性,鼓励学生发展特长并创造条件发挥特长,就队员的发展定位给予切合实际的观点。
2.2.3动态性原则
在高校高水平体育人才的培养中,采取相对灵活的教学管理手段来处理学、训、赛矛盾。在兼顾训练、比赛时间的同时,保证文化课程的学习。即使因为集训或比赛耽误的课程,可以安排重考或者在下学期重修,在课程考核时间和学习时间的灵活性方面做出适当的调整。
普通高校高水平运动队的管理内容涉及到方方面面,是一个复杂且关联性较强的系统工程。就目前我省部分高校尝试实施“体教融合”模式所面临的管理内容来看涉及到以下方面:(1)教学管理:制定人才培养目标和方案、专业文化课程管理、学分管理、考勤管理、请假管理、考核管理、课程重修及缓考申请管理、成绩管理等;(2)训练与比赛管理:长期训练计划及全年计划的制定、比赛周期训练计划的制定、冬训计划的制定、训练考勤管理、训练考核管理、后勤管理、场地器材管理、比赛控制管理、队员分工管理、医疗管理等;(3)生活管理:集训及比赛餐饮管理、宿舍卫生管理、晚点名管理、生活辅导员管理等;(4)招生及就业规划管理:招生考核指标的制定、入学考试管理、专业设置管理、就(创)业培训管理、毕业管理等。
河海大学是全国首批创建高水平运动队学校,足球、健美操为其重点项目,实施体教融合发展战略,坚持运动队优化管理模式,实现了运动训练与学科建设、教育资源融合发展。男子足球队曾获第七、第八两届大运会第三名、第九届大运会亚军、2009年李宁中国大学生足球联赛总决赛亚军、2012年李宁中国大学生足球联赛总决赛冠军以及2013年特步中国大学生足球联赛总决赛亚军。健美操队曾获2009年全国健美操冠军赛4项冠军、2009年全国健美操联赛精英组2项冠军、2010年第四届全国体育大会两个一等奖,另外在校、在训研究生参加2011年深圳世界大学生运动会健美操比赛,荣获3枚金牌,并在2012年天津举行的第九届全国大学生运动会健美操比赛中获得2银、2铜的骄人成绩。河海大学高水平足球和健美操竞技实力长期处于全国领先地位。
高水平运动队教学管理的难点是队员文化基础相对薄弱,重点是处理好文化课程学习和日常训练、比赛的矛盾。从宏观入手,学校制定相关文件,严格规范运动员教学管理;河海大学于2007年出台了《河海大学高水平运动队管理条例(试行)》,其中对于教学管理方面做出较为详尽的规定:(1)高水平运动队的学生必需修满大学四年规定的学分才能毕业,对于不能修完学分的队员可以延期一年,如果还不能修满学分,学校颁发结业证书。这项严格的规定在队员进校时就进行灌输,目的是让队员明确自己的身份是大学生,训练之余必需付出努力才能顺利毕业;(2)对于坚持参加日常训练并参加省级以上比赛获得前三名的主力队员可以获得本学年公共课程考试的加分政策照顾,具体的操作是高数、英语加10分,其它公共课程及专业课程加5分;对学年成绩(绩点)年级前50%的队员给予奖学金(金额为一学年学费);连续三年年级前15%队员给予保送本校本专业或体育教育训练学专业研究生的名额;这对提高队员的训练积极性和学习的自信心方面都有极大的帮助。自实施此项规定以来,已有9名队员获得了保送研究生的名额。(3)因集训或比赛不能参加的考试,学校教务部门可以为队员提供缓考(完成了此课程规定的学习课时数)或重修(没能完成规定的学习课时数,集中学习或下一学年跟班学习后方可参加);这一规定从某种程度上解决了学训矛盾。跟班上课,不安排小班教学,便于队员和普通大学生交流,营造良好的学习氛围,创造公平的学习竞争机制。从目前来看效果较好,93.6%的队员都顺利通过考试。制定高水平运动人才培养目标和培养课程体系的设计,目标是培养全面发展的高水平竞技体育人才,掌握体育及本专业基本知识和技能,适应社会发展的需求。高水平运动队课程体系由公共必修课程、专业基础课程、实践教学环节三个部分组成,其中公共必修课程为教育部所规定的必修课程;专业基础课包含了专业(专项)训练在内的社会体育专业相关基础课程;实践教学包括专业实习、毕业论文等环节。这样的课程结构体系操作性较强,既保证训练、竞赛任务的完成,又能保证课程教学计划的完成。
高水平运动队要以奥运会、大运会为契机,运动队训练工作常抓不懈。河海大学运动成绩名列全国前茅,为其在全国乃至世界赢得了巨大荣誉。这些成绩的取得原因是多方面的:其一是河海大学体育系成立了体育科研所,体育科研团队在科学训练、运动员心理干预、训练康复和保健等方面提供了科技支持,促进了训练、比赛的针对性、科学性和实战性;其二,运动队训练工作常抓常新;河海大学体育系成立了运动队管理团队,由教练员、教授、队医、后勤人员等组成,根据比赛任务和队员的实际情况制定年训练计划和周训练计划,在以赛代练和以赛促练方面取得了突破;其三,以体育科研团队为平台,建立运动队赛后监测体系,在大周期训练和比赛后及时分析与总结,并做出训练计划的调整和队员情绪的调控;其四,注重教练员的培训工作。教练员是运动队的灵魂,一方面通过加强和江苏舜天等职业教练员的交流,另一方面,主动把自己的教练员送出去,参与中国足协和大足协的教练员培训班。
除了学习和训练、比赛之外,更加注重高水平运动队的生活作风建设。河海大学实行的是辅导员和班主任双重管理体制,分工明确。辅导员由队员所在学员的专职教师担任,负责教务、专业、评优等,班主任则由体育系资深教师担任,负责生活管理、心理咨询、思想教育、考勤等。由校体育系牵头成立了德育培养工作小组,负责培养和测评高水平运动队的道德教育,内容涉及体育心理、体育法、学校传统、礼仪和规范等,引导大学生运动员树立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规范队员的言行。队员日常生活中表现出的高素质得到了本校教职工和领导的好评,队员的优良作风在大足协主办的赛事上多次获得表扬,同时也赢得了对手的尊重。
第一、河海大学与职业俱乐部、省队签订协议并成立多家河海大学高水平运动队生源基地,由基地推荐并通过河海大学的运动素质考核,享受国家相关文化考试政策,合格者进入河海大学指定专业学习。对于专项素质突出的队员,若文化考试没通过,可以留校试训一年,第二年文化考试合格后方可留校深造,这种生源合作方式为河海大学选择优质生源提供了保障。第二、充分考虑到队员的文化基础和今后发展,高水平运动员进入我校商学院的相关专业就读。河海大学整合商学院和体育系的资源,进一步强化了人才培养上合作。第三、除保研和考上研究生的队员外,大部分队员都要接受就业(创业)培训和指导,加上运动员大学生社会适应能力强,其运动专项迎合市场的需要,所以队员毕业后能够顺利就业。
4.1 “体教融合”是“体教结合”的升级版,顺应了我国体育和教育体制改革的发展趋势,是江苏省建设教育和体育强省而进行深入改革的突破口,将高层竞技体育人才的培养体系融入到高等教育体系之中,优化高水平运动队的管理模式,最大化实现体育和教育资源的共享。
4.2 重视普通高校高水平运动队的管理工作。结合地方资源优势和学校传统,探讨符合自身发展和特色的运动队管理模式,成立以体育分管校长为首且职责和分工明确的管理机构、明确管理目标和任务、制定管理内容、建立和健全高水平运动队管理的监测和评价体系。
4.3 明确和反思高水平运动队管理的目标和任务。运动员的身份首要是大学生,不能只顾运动成绩而淡化学习成绩,牢固树立大教育观,要把培养全面发展的高素质人才放在管理目标和任务的首要地位。从教学管理、训练和比赛管理、生活管理、招生管理以及就业管理等入手,进一步细化和优化管理内容,建立优化运动队管理模式的评价体系。
4.4 积极参与学生体体育协会管理职能实体化的改革,建立以高校为平台,大学生为主体的真正意义上体育联赛,打造品牌赛事,构建大学生体育竞赛管理体制。
[1] 虞重干.科学发展观视野中的体教结合[J].上海体育学院学报,2005,29(5): 19-22..
[2] 虞重干,张军献.“体教结合”与高校高水平运动队建设[J].体育科学,2006,26(6):79-84.
[3] 翟丰,张艳平.江苏省普通高校体教结合模式研究[J].山东体育学院学报,2010, 29 (1):84-87.
[4] 胡金波.超越路径依赖 推动融合发展——江苏“教体融合”新思路[J]南京体育学院学报(社科版).2012,26(3):1-8.
[5] 张天峰.“教体结合”培养体育人才的优化模式研究—江苏省女子垒球队“省队校办”的实践[J].南京体育学院学报( 自然科学版),2004,3(4):51,67-69.
[6] 胡小明.从“教体结合”到“分享运动”—探索竞技运动后备人才培养的新路径[J].体育科学,2011,31(6):5-9.
[7]王向宏,董建锋,张锡庆.“教体结合”模式培养我国竞技后备人才运行状况的研究[J].广州体育学院学报,2011,31(1):102-106.
[8] 曹振康.教体结合最优化模式探讨[J].体育文化导刊,2011(3):101-102.
[9] 朱迅华,何志林,须晓东.江苏省高校体教结合中教练员队伍现状与发展研究[J].辽宁体育科技,2008,30(3): 77-78.
[10] 邵斌,游松辉等.我国高等院校招收优秀运动员现状的调查[J] .体育学刊,2007( 1):56—59 .
Research on the Management and Personnel Training of High Level Sports Teams in Colleges and Universities in Jiangsu Province Under the Background of "Combination of Sports and Education"—— taking the high level sports team of Hohai University as an example
WANG Yu, etal.
(PE Department of Hehai University , Nanjing 210098, Jiangsu, china)
This paper from the point of deepening reform of sports and education system, based on the analysis of the connotation of "combination of sports and education" and the features, principles and contents of the management of university high level sports team, taking the high level sports team of Hehai University as an example, starting from the education, training and management competition management, life management and the enrollment and employment management, explores management mode of the high level sports team and puts forward some suggestions.
combination of sports and education; high level sports team; management mode
王宇(1981-),江苏扬州人,硕士,讲师,研究方向:体育人文社会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