余 玲 夏君玫 周 亮 黄小玲
普通高校体育保健课程个性化教学的探索与实践*
余 玲 夏君玫 周 亮 黄小玲
(中南大学体育教研部,湖南 长沙 410083)
长期以来针对体残病弱学生开设的体育保健课强化的是“教”的统一要求——统一的教学大纲、统一的课程内容、统一的评价方法等等,并没有让每一个体残病弱学生公平地获得适合其身心特点与需要的体育知识和自我体育锻炼方法。运用文献资料法、专家访谈法和问卷调查法,并结合3年的体育保健课教学实践,对高校体育保健课程实施个性化教学进行了初步探讨和具体的教学实践。结果表明,个性化体育保健课程可以较好适应体残病弱学生的生理和心理需求,通过丰富教学内容和教学手段、布置课外体育作业等形式,使他们对体育锻炼的态度在行为认知、行为习惯和主观标准方面均有明显提高。带来
高校;体育保健课;个性化
随着高等教育大众化进程的推进,教育公平理念已深入人心。2006年统计数据表明国高校在校学生中体残病弱者占13.6%,在“十五”期间,普通高等院校累计录取残疾学生 16000 余人,残疾学生高考上线录取率维持在 90% 左右[1]。
在《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中指出:“应该关心每个学生,促进每个学生主动地、生动活泼地发展,尊重教育规律和学生身心发展规律,为每个学生提供适合的教育。”这也表明个性发展已成为当今世界教育的共同趋势。
因此,随着“健康第一”、“终身体育”思想和“以人为本”教育理念的深入,原有的体育保健课程迫切需要拓展新的视野和领域。本文结合3年的体育保健课教学实践,对高校体育保健课程个性化教学进行了初步探讨和实践,旨在为体育保健课程的建设提供一个新的视角。
教育部颁发的《全国普通高等学校体育课程教学指导纲要》已将体育保健课列为高等学校体育课的一种类型,也明确指出普通高校应该为部分身体异常和体残病弱等特殊群体的学生开设以康复、保健为主的体育课程。《中华人民共和国体育法》(1995)第16条也规定,学校应创造条件积极为病残学生组织适合其特点的体育活动。我国2007年启动的“全国亿万青少年学生阳光体育运动”是加强青少年体育、增强体质的重要举措,体残病弱学生也应享受体育的阳光。
由于体残病弱学生身心的特殊性,普通的教学方法并不能完全适应所有体残病弱学生,这就意味着教师必须调整教学目标、教学内容以及改善教学方法。然而,从调查情况来看,体育保健课程的开设并不尽如意。林志诚[2]、徐志刚[3]等调查表明在所调查的高校中均有一定比例的高校没有开设体育保健课。而已开设体育保健课程的高校,存在的问题主要是体育保健课程教学内容,并不是体残病弱学生最喜欢的体育活动[4-5]、教学组织和教学针对性不强,仍然是采用“一刀切”、重统一轻个体差异,考试方式和成绩评价标准随意且不够合理,基本都是“过关”[3]。如此必将影响到学生的学习积极性,有不少学生对此较不满意或不满意[6],也将影响其锻炼习惯的养成,达不到促进体残病弱学生的身体康复和满足其科学健身锻炼的需求。
因此,将个性化体育保健课程开发引入到普通高校体育保健课教学中,以谋求体残病弱学生个体身心发展和整体综合素质全面发展为目标,促进体残病弱学生形成终身运动意识,培养终身运动兴趣,掌握终身运动的知识,提高终身运动的能力,养成终身运动的习惯,学会自我保健,保持终身健康。
采用文献资料发、专家访谈法、问卷调查法和实验法进行课题研究。随机选取中南大学一年级体育保健课中4个班的120名学生,2个班(男生30人,女生30人)为实验班,其余2个班(男生30人,女生30人)为对照班。授课时间90分钟,每学期32学时,共4个学期。
个性化体育保健课程旨在根据《普通高等学校体育课程教学指导纲要》和体残病弱学生的特点,以教师为主体,通过传授理论知识和培养学生的体育运动实践能力,学生积极参与持续的、动态的课程,使体残病弱学生了解自身机体的生理特点而选择合适的体育锻炼方式和日常保健方法,培养积极健康的生活方式,从而达到康复和保健的目的。
个性化体育保健课程的构建应有利于学生“了解自身需求到选择合适锻炼方法,科学地参与体育运动,科学监控运动强度,监督评价锻炼效果,到体验运动乐趣”,完成“自主健康型人才”的培养目标,培养他们终身体育锻炼能力。
对体残病弱学生而言,体育保健课程的教学内容显得尤为重要。体育保健课程中的难点是教学内容的选择,据吴燕丹等[7]调查,目前高校体育保健大纲中并没有切合体残病弱学生的特殊要求。同样是体育保健课程,不同的学校开设的内容五花八门,表面上是为了适应体残病弱学生的个体化要求,而实际上为了迎合各个学校自身的现有条件。因此,“健康第一”和“以学生为主体”应成为教学内容选择的宗旨。我们在设计个性化体育保健课程内容时,首先考虑的是体残病弱学生普遍身体较弱、肌肉力量较差的现实情况,可以在运动规则和难易度上进行适当调整,选择有氧练习、力量练习、体适能项目以及东西方健身术等。在提高科学性和实效性的基础上,重在培养学生积极的生活方式,融会贯通掌握养生、健身的方法[7]。在教学活动中使用多种教学标准的教材或改变教材内容的各种形式来提高和促进全体学生积极参与活动,确保每位学生的健康体适能都能改善和提高。
个性化的教学形式是体育保健课程改革的主要内容,秉持的理念应该是让每个体残病弱学生都能取得进步。充分利用高校师资、大学生的资源优势与现代化的传播手段,构建与运动健康、运动项目相关的体育知识网络,学生可以随时点击学习与沟通,最大限度的满足学生个性化自我教育的需求[8]。对于体残病弱学生而言,应更为注重人文精神,教师应该和学习者积极配合,通过个性化的体育保健课程,让体残病弱学生获得自我组织、自我调节、自我评价和自我改善的能力。
现行的体育保健课程评价体系中,较为重视的是对某项运动技能的评价,但由于体残病弱学生的个性化特征,若过于强调某项技能的掌握,就容易降低他们学习的积极性。为体残病弱学生设计适宜的评价体系,使他们与普通大学生一样也可以每年进行评估,而不是被忽略不计[7]。个性化评价重在及时掌握体残病弱学生体育保健课程学习的效果和存在的问题,根据反馈信息,教师给予适当指导,为下一阶段学习提供借鉴和指导。建立评价指标体系多元化、评价手段多向化等特点的体育教育的评估体系,才能客观评价体残病弱学生综合素质的变化。
采用中南大学体育保健班自编的理论试卷,用此试卷对120名学生进行预测后,采用其中鉴别度高且难度适中的20题为正式测试试卷。从上课的整体效果看,90%以上的学生对个性化教学感到满意或非常满意(表1),说明个性化课程得到了实验班绝大多数学生的认同,从另一侧面也表明个性化体育保健课程可以较好适应体残病弱学生的生理和心理需求。
表1 体残病弱学生对个性化教学的满意程度(n=60)
非常满意满意无所谓 实验班男生7(23.3%)21(70%)2(6.7%) 实验班女生11(36.7%)18(60%)1(3.3%)
个性化体育保健课程的一个重要目标,就是改变体残病弱学生的体育学习态度,《锻炼态度量表》从八个分量表进行全面准确的评定,该量表具有较好的结构效度,其内部一致性信度检验系数在0.64~0.89之间,其信度也都在可接受范围。从表2可以看出,实验班的锻炼总分在实验前后存在显著性差异,实验后结果明显优于实验前(P<0.01),其中行为认知和行为习惯方面存在显著差异(P<0.01),实验后结果明显优于实验前。
表2 体残病弱学生实验后锻炼态度的比较研究(±S)
注:实验组,实验后与实验前相比较 *: P<0.05;**:P<0.01 实验后,实验组与对照组相比 #: P<0.05;##:P<0.01
个性化体育保健课程要让学生把体育活动内化为自己的自觉行为,使体育习惯生活化。个性化体育保健课程用丰富多彩的教学内容激发他们的学习兴趣,用多种多样的教学手段提升他们对健康的深度认识,采用布置课外作业的形式督促他们进行自觉锻炼,教师和同伴为他们参加锻炼积极提供支持与帮助,从量表的锻炼总分和行为认知等方面来看,这些也都取得较好的效果。
我国从1979年开始至今对青少年学生进行了6次大规模的体质调研,获得了大量有关形态、生理机能与常见病等方面的数据,为我国学校体育工作的方针和政策的制定提供了重要的参考依据[9]。然而一张免测单直接将体残病弱学生拒之门外,也未建立相关的体质健康的评价指标和标准[10],因此也没有体适能评价指标和标准适用于体残病弱学生。
对于体残病弱学生而言,其健康体适能的观念和计划与普通学生大致相同,只不过在选择项目和参考标准时应根据学生的特性作出适当调整。在实践中,我们可以通过不断调整来适应不同学生的发展,通过找出一些替代项目予以衡量他们的体适能发展情况。从表3和表4可看出,体残病弱男生在个性化课程教学后,1600m快走和坐位体前屈成绩明显提高,具有显著性差异;女生的1600m快走和握力成绩明显改善(P<0.05)。男生的握力和女生的坐位体前屈成绩虽有提高,但无显著性差异,可能与学生选择的锻炼形式有关。
表3 体残病弱男生健康体适能的比较研究(n=30)
身高体重指数1600米快走(min)握力(Kg)坐位体前屈(cm) 实验班实验前21.15±3.4615.24±4.6725.58±6.987.67±11.13 实验后20.89±4.1112.11±3.26**27.87±7.2413.89±10.56* 对照班实验前22.26±4.2215.49±4.1624.97±7.217.59±10.88 实验后20.47±3.6814.78±4.25##25.08±7.028.21±9.32#
注:实验组,实验后与实验前相比较 *: P<0.05;**:P<0.01 实验后,实验组与对照组相比 #: P<0.05;##:P<0.01
表4 体残病弱女生健康体适能的比较研究(n=30)
身高体重指数1600米快走(min)握力(Kg)坐位体前屈(cm) 实验班实验前22.31±3.9817.48±4.9918.96±7.4913.47±9.58 实验后21.18±4.1114.67±4.11**22.79±7.22*16.11±8.38 对照班实验前21.92±4.6917.87±4.7218.15±6.8514.54±9.34 实验后21.23±4.4217.36±4.26#18.74±6.37#14.89±8.77
注:实验组,实验后与实验前相比较 *: P<0.05;**:P<0.01 实验前后,实验组与对照组相比 #: P<0.05;##:P<0.01
两年的教学实验表明,个性化的体育保健课程对体残病弱学生的理论知识上有明显差异,90%以上的学生对个性化体育保健课程表示满意或非常满意;学生的锻炼态度在行为认知、行为习惯和主观标准方面均有显著性差异,学生的健康体适能水平明显提高。
5.2.1本研究根据体残病弱学生的特点,在健康体适能测试中选用1600m快走、坐位体前屈和握力指标对体残病弱学生健康体适能评价指标的选择还有待进一步深入探讨。
5.2.2因个性化体育保健课程对高校体育教育师资队伍的要求较高,建议对在职教师进行分期分批培训,重点放在体残病弱学生体育教育理论知识与技能(教学手段与方法)的培训上。
5.2.3个性化的体育保健课程是否适合于其他不同地区和不同教育水平的学生,还有待于进一步扩大样本深入研究。
5.2.4对体残病弱学生进行个性化体育保健课程的教学对他们的体质健康的影响,以及体质健康的提高对他们生活质量的影响有多大,还需长期的监测和更为完善的评价体系。同时建议教育部门为体残病弱学生开展多种多样的体育活动和体育竞赛,积极开展高校体残病弱学生体育教育的理论与实践研究。
[1]中国残疾人事业“十五”计划纲要执行情况统计公报—事业统计—中国残疾人联合会.http://www.cdpf.org.cn/2008old/sytj/content/2007-12/02/content_77887_16.htm.
[2] 林致诚,郭琼珠.普通高校保健体育课课程教学的忧与思[J].武汉体育学院学报,2003,(1):118-121.
[3] 许志刚.浙江省普通高校体育保健课的现状分析与对策研究[J].浙江体育科学,2007,29(1):110-112.
[4] 罗智波,熊茂湘,谭新莉.高校残疾体弱学生参与体育保健课状况的调查[J].中国特殊体育,2007,11:9-13.
[5] 吴燕丹.生命关怀视野下我国大学特殊体育教育的研究现状与展望[J].体育科学,2006,26(2):64-69.
[6] 徐家林.安徽省普通高校大学生体育弱势群体体育行为及影响因素研究[D].北京体育大学硕士论文,2004.
[7] 吴燕丹,白永正.高校特殊群体学生体育教育若干问题的思考[J].上海体育学院学报,2005,29(4):85-87.
[8] 史绍蓉,余玲.运动健康[M].长沙:中南大学出版社,2010.9.
[9] 中国学生体质与健康研究组. 2005年中国学生体质与健康研究报告[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8:36-48.
[10] 程明吉,黄安龙,李文广.中国残疾学生体质与体质指标的研究现状及其对策[J].湖州师范学院学报,2010,32(2):82-85.
Inquiry and Practice of Individualization of PE Health-care Curriculum in Colleges and Universities
YU Ling, etal.
(Dept. P.E. of Central South University, Changsha 410083, Hunan, China)
By using the method of documentation, interview investigation and questionnaire, combining the practice of the PE health-care curriculum in 3 years, this paper carries out the inquiry and practice of individualization of health-care curriculum in colleges and universities. The result shows that the individualization of PE health-care curriculum adapt to the physiology and the psychological demand of feeble students, 90% above students expressed satisfaction to the personalized sports health care curriculum; though the form of riching the teaching content and methods, the significance difference were brought in among the behavior cognition, the behavior custom and the subjective standard of the students’ exercise manner, healthy body suitable level of students can be enhanced obviously.
colleges and universities; PE health-care curriculum; individualization
湖南省教育科学“十二五”规划2012年度立项课题,课题批准号:XJK012BTM010。
余玲(1978-),湖南株洲人,硕士,讲师,研究方向:体育教学与青少年体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