屈振荣 黄俊儒
文化视角下看传统武术的发展演变及未来
屈振荣 黄俊儒
(山西师范大学体育学院,山西 临汾 041000)
如何做好对传统武术的传播与保护,保障原汁原味的中国传统武术的传承与发展,是当代研究传统武术的学者们所需要解决的重大问题。就传统武术在传承与发展过程中的不足之处进行探究和思考,从宏观传统文化角度辨析传统武术的实质内涵,以促进传统武术在横向和纵向更深层次的发展,使丰富多彩的中国传统武术走向未来美好的明天。
文化视角;传统文化;传统武术;传承与发展
中华武术,以它独特的运动形式和丰富的文化内涵,伴随着我国五千年悠久历史文明的发展而发展。从原始社会人类与野兽搏斗血肉横飞的生存场面,到封建社会诸侯争霸尸横遍野的战争画面,再到当今社会大众健身娱乐以及弘扬中国传统文化的手段,这其中到处充斥着武术的身影,武术的发展历程亦是中华文明的传播与发展历程。武术发展至今,已成为注重内外兼修,讲究攻防兼备,寓防身健体、修身养性、休闲娱乐为一体的民族传统体育运动项目,它正受到世界各国越来越多武术爱好者的青睐。传统武术的传承与发展在这一环节中所占的比重也是日益彰显,传统武术作为中华武术的一部分,承载着中国传统文化的内涵与民族自豪感,传统武术的传承与发展对中华文明在世界的传播以及民族品牌价值的提升都有着巨大的促进作用。然而,随着西方舶来文化的侵入,以奥林匹克运动会为代表的西方竞技体育精神逐渐融入到武术的传承与发展之中,奥林匹克运动中所倡导的“更高、更快、更强”的运动精神迫使传统武术为适应现代社会的需求发生改变,从武术中分支出去的竞技武术便是最好的体现。
在近百年间,中国武术的发展饱经磨难,既有西方思想文化的冲击,又有其本身的局限,不能冲破思想的上禁锢与枷锁,在深刻的社会变革与挑战中,在中西方文化的碰撞下艰难的前行;但在风雨飘摇的社会大环境里中华武术作为民族传统文化的象征始终屹立在人们的视线之前,究其根本原因,是因为中国武术代表了中国的传统思想文化,亦是民族精神与民族文化的象征,文明薪火的传递促使中华武术的传承,进而在大变革中不断发展。纵观当今的传统武术,如若想保持自身的传承与发展,必然要牢固根基,坚守传统文化的阵地,把握住时代脉搏,追求创新,进而焕发新的生机与活力。
传统武术是一个宏观的概念,传统是相对于现代而言的。传统武术在保留过去基本技法与功法的基础上,结合现代高科技手段,开拓创新,摒弃自身的门第观念,利用一切优势资源力求把自身最优秀的精髓向世人展现,这其中包括新闻媒介、音像书籍以及网络资源等等,不再是过去单方面的口耳相传,例如,现在广泛流行的二十四太极拳,就是从过去繁琐复杂的太极拳中改编而来,利用录像、书籍等媒介方式进行传播,其简单易学,受到人们的深切喜爱;基于此,揭开了武术那层神秘的面纱,打破了固步自封的陈旧思想,从而彰显出一个具有时代特色的,以及具有中华文化与民族精神代表性的传统武术。
传统武术的传承与发展在新时期新阶段有其自身独有的特点,现阶段人们说起武术的时候,更多是把武术的概念定义为以技击为主要内容,以套路和散打为主要运动形式,注重内外兼修,具有强身健体功能的民族传统体育运动。当然,这从对武术的宏观理解上并没有错误;然而,真正武术的含义远没有这么简单。目前人们所共知的传统武术的概念就颇多,不再一一列出。传统武术的传承与发展不在于其本身的定义,而是看传统武术是否顺应了时代的潮流,适应时代的发展,紧跟社会变迁的脚步,同时又不失去本身的色彩。如果一味的要求变革进而放弃传统武术中博大精深的文化内涵,只是单方面适应时代的需求,那么这种本末倒置的思想对传统武术的传承与发展无异于饮鸩止渴,也许会起一时之效,但最终的结局将会是消亡。因此,在传统武术传承与发展的问题中,我们需时刻注意保持自身的特色,坚守中华文化的阵地,才能不会被淹没在时代更迭的潮流中。
竞技武术是受到西方体育思想影响所产生的为适应竞技体育发展需求而做出改变的一项体育运动,竞技武术的运动形式主要分为套路和散打两大类,其产生的意义就是要在相应规则制定的范围内以夺取“金牌”为主要目的竞技体育运动。这种唯“金牌论”的思想制约着传统武术的发展,为了获取更好的运动成绩,过度地进行运动训练。在套路运动中经常会出现这种情况,为了完善每一招每一式的技术动作,进而进行千百遍反复的练习,虽然在客观上对武术技术动作的掌握有一定的帮助,可以使运动员在比赛中获得优异的运动成绩,但是运动员在练习的过程中并不了解武术招式所包含的文化寓意以及攻防转换技巧,这种练习方式只能算是一种机械的练习方法,不利于武术精髓的传承,因而不被传统武术所认可。而在散打运动中,更多提倡的是一种踢、打、摔的格斗技巧,以制服对手为目地,根本无法体现出传统武术中那种点到为止,气度非凡的侠义精神,蕴藏在其中的是西方野蛮的血腥与奴隶般的决斗,缺乏人文精神的关怀。
传统武术的锻炼本身就是为了使人们强身健体、益寿延年,武术高手习武的目的也不是为了扬名立万,而是追求一种人与自然的平衡,在习武的过程中使内心境界得到升华,获得一种超脱自我的满足感。传统武术中蕴含着“天人合一”、“道法自然”的中庸思想并不是现代竞技武术所能比拟的。
传统武术中,包含着中国古老的哲学思想,哲学是通过对一系列关乎宇宙和人生的一般本质与普遍规律问题的思考而形成的一门学科。中国武术在近千年的发展发展中汲取了大量优秀的传统文化,如道家、佛家、儒家等,武术把这些优秀的思想文化杂糅到一起,进行有效的筛选与组合构成了我们今天所看到的中国武术文化。例如,形意拳被称之为“哲拳”,意思为哲学之拳。我们可以从两个方面来理解,一方面,形意拳的母拳为“五行拳”,即由金木水火土五种拳法构成,而在中国传统文化里,这五行学说正是中国哲学构成的基础,再加上阴阳理论,完美的组成了形意拳的拳理与技法要素;另一方面,在“体用合一”的思想指导下,形意拳以最简单的技法招式进行搏斗,把复杂的问题回归到简单上来,蕴含在其中的是一种朴素的精神,这正是迎合了中国哲学思想中返璞归真的意境。
中庸是儒家的思想精髓,旨在待人接物时不偏不倚,调和中正,中庸思想亦能在传统武术中存在。在太极拳中,其所倡导的“阴阳之母,动静之机”的理念正是包含了中庸的文化思想,在一种不平衡的动态过程中找寻平衡,一种人与自然的平衡,一种人与天道的平衡,正所谓“道法自然”才能“天人合一”。武术的最高境界,不是杀戮与击倒对手,而是在于止杀,以道德修养和人格魅力来感化敌人,才能达到忍者无敌的境界。然而,优秀的传统文化思想在当代社会竞技体育思想的影响下,已渐渐不复存在,展现的世人眼前的更多的是一种利益所驱使的竞技争斗,带给人们的是浮躁的争胜心,这些都是不利于传统武术发展的,对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也是弊大于利。
唯有民族的才是世界的,作为中华武术中民族精粹的传统武术更是如此。传统武术作为中国文化特有的一方净土近年来也不断受到外来思想文化的入侵,要想保持民族文化的本源性,就必须要坚守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的思想阵地,竖立牢固的民族自信心与自豪感,追求传统武术中的尊老爱幼、长幼有序、谦卑恭让、锄强扶弱、保家卫国等这些优良的民族传统美德。正是基于这些传统美德,也使传统武术拥有了叩开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大门的敲门砖。竞技武术中,则更多展现的是一种竞技精神,没有深厚文化底蕴的支撑。
文化,是一个抽象的名字,从字面意思上解释,文化就是一种社会习惯和民族风俗。文化本身就是一种共有的连续不断的动态过程,引申到传统武术中亦是如此。传统武术作为一种民族文化,在不同层次的交流与思想冲击下,不失其本身特有的文化色彩,正是凸显文化生命力顽强的表现。传统武术中的“传统”二字拆解分析,不难看出有“传”与“统”两种层面的意思,文化需要传承,传承后的结果必然是一统,有传承又有统一才能够成为传统。传统武术又何尝不是呢,没有对传统武术中“传统”的继承,将无从谈论武术的发扬与创新。近半个世纪以来,由于受到西方科学技术、文化思想、教育理念、体育精神等影响,武术的发展就被迫进行着改良与异化,一种“简单化,游戏化、规则化”的西方式规则下武术渐渐产生,“现代武术、竞技武术”已经成为中华武术的商标,传统武术中的“修生、养性、感悟、天道”等一系列的优秀的传统文化思想已经逐渐被舍弃,取之而来的是一种以“锦标赛”为主体的,被利益集团所驱使的武术赛事。传统武术中文化的消亡,意味着传统文化的消亡,文化的消亡意味着民族的消亡,这是十分严重的问题。从文化视角下看传统武术的命运,必须要与传统文化的命运牢牢相顾,文化需要传承,传承方能延续,作为中华武术精髓的代表,我们必将要重回传统武术的阵营中,以传统文化为底蕴,两者相濡以沫血脉相接,在丰富传统武术内容的同时,不断创新进步。
3.2.1政府主导,国家立法对武术进行监督保护。
政府主导,要求有关部门介入到对传统武术的保护过程中,在此期间,政府有关部门应制定相应的法律政策,加大对传统武术的立法保护;其次,还要完善保护机制与体系。1985年前后的武术挖掘与整理工作,尽管是一次具有历史意义的文化抢救,但最终的结局仍以失败而告终,根本原因在于人们忽视了传统文化传承中最重要的因素——人。忽视了人的因素,就等于忽视了由人组成世界观、价值观、宗教信仰以及人际网络等多方面所组成的复杂网络结构,而这正是文化的核心价值,因为文化本身就是由人类所创造,而它的传承与发展也必将要由人作为有机体进而传承。只有人与人之间的动态传承,才能保障武术文化的存在与发展,因此,在对传统武术的的发掘与保护工作中,不应该只停留在影视资料与书籍整理上面,更应该重视对传承人的保护,国家可拨出一部分资金资助传统拳术传承人,从生活方面解决他们的后顾之忧,进而是将收集与整理得来的录像和文本内容文化活态化,便于传统武术的更好发展。
3.2.2民间传承与现代教育相结合
邱丕相曾经说过:“中国传统武术,真正的高手在民间。”可见,传统武术保护工作的重点仍应是以民间传承为主,但在民间传承过程中,由于某些方面的原因,可能会造成地域性的断层或是文化上的缺失,因此,民间传承应与现代教育相结合,使传统的民间武术走进高校,让更多的高素质的人才去了解去认识传统武术,激发人们的学习热情,以现代先进的教学理念与手段,结合民间传统武术的优势进行传播。不仅如此,在民间传承过程中,各个武术社团、武术协会以及武术爱好者组织都应撇开成见,相互协作,取长补短,共同发展,为民间传承与现代教育相结合起到一个良性催化剂的作用。
3.2.3拓展传统武术的文化空间,加大文化资源的发掘力度
文化空间是指有价值的文化空间或时间,是有价值的传统文化活动、民间文化活动得以举行的空间或时间,这些活动都是有规律的、约定俗成的文化场所。传统武术作文中国传统文化的一部分固然有其自身生存与发展的文化空间。传统武术是竞技武术的根源,亦是中华武术的根本。在经济高速发达的当今社会,传统武术中的陈旧观念与迂腐思想已与整个社会大环境格格不入,必须要取其精华去其糟粕,结合当下先进的媒介手段,开拓第二文化空间,进行创新与发展。传统武术作为中国传统文化的代表,应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相结合,达到一种“经济唱戏、文化搭台、武术为体、协同发展”的新局面,这样,有了坚实的物质基础作保障,有了深厚的文化根源为基础,以传统武术为主体,三位一体,携手共进。
传统武术作为民族传统体育的一部分,是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的智慧结晶,弘扬传统武术中的优秀民族文化,有利于增强中华民族的自信心和凝聚力,有利于社会稳定和人际关系的和谐,有利于提高中国人民的身体素质和身心健康的发展,更有利于在世界上提高中华民族的民族品牌地位。传统武术要想获得更好的传承与发展,就必须要进行变革,摒弃自身迂腐陈旧的思想观念,紧跟社会前进的脚步,把握时代的脉搏。基于此,笔者提出以下几点意见:一、用科学的手段揭开传统武术健身的神秘性,用现代科学原理阐释其健身机制,实现传统武术的社会化发展;二、发展传统武术中的特色技艺,促进其娱乐化的大众发展;三、建立适宜传统武术传承与发展的竞赛体制。
现代竞赛体育制度使得竞技武术的发展已步入误区,它不能达到对武术传承与发展的最终目的。传统武术作为中华民族的瑰宝。其传承与发展过程中,亦应顺应时代的变化,传播武术的正能量,圆武术的“中国梦”。民族的亦是世界的,中华武术流传至今,已经不是在华夏大地上一枝独秀,更应是世界人民的共同文化需求。十八届三中全会后,文化体制的创新发展需要我们不断改革思想拓展思维,在传统武术发展的过程中突出特色,兼容并收,以民族文化为阵地,开拓创新奋勇前行。
[1] 郭玉成.武术传播引论[M].北京:北京体育大学出版社,2006.
[2] 蔡仲林,周之华.武术[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9.
[3] 曾于久,刘星亮.民族传统体育概论[M].北京:人民体育出版社,2000.
[4] 周伟良.中国武术史[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3.
[5] 于志钧.中国传统武术史[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6.
[6] 王飞,邵桂华,陈庆合.武术[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5.
[7] 张高顺.武术[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1988.
[8] 喻德桥.21世纪传统武术的发展现状与对策研究[J].广西师范学院学报(自然科学版),2005.
[9] 刘军,骆红斌.传统武术的文化内涵与当代武术的发展[J].体育文化导刊,2007.
[10] 王岗.奥林匹克运动会的追求与武术进入奥运会[J].体育文化导刊,2004.
[11] 炊遂堂,安献周.传统武术发展思考[J].体育文化导刊,2009.
[12] 霍方.传统武术发展现状及其对策研究[J].搏击·武术科学,2006.
[13] 姜娟,胡玲.传统武术发展战略构想[J].沈阳体育学院学报,2001.
[14] 王林,虞定海.传统武术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的困境与对策[J].上海体育学院学报,2009.
[15] 郭玉成.传统武术在当代社会的传承与发展[J].上海体育学院学报,2008.
Looking at the Evolution and the Future of Traditional Martial Arts with the Culture Perspective
QU Zhen-rong, etal.
( PE college of Shanxi normal university, Linfen 041000, Shanxi, China)
This paper explores and thinks about the deficiencies of the traditional martial arts in the process of inheritance and development, from the macroscopic angle of traditional culture, analyzes the essence connotation of the traditional martial arts, summarizes the reasonable suggestion to promote the horizontal and vertical deeper development of the traditional martial arts, to make the rich and colorful traditional Chinese martial arts move towards the better future.
cultural perspective; traditional culture; traditional martial arts; inheritance and development
屈振荣(1988-),山西临汾人,研究生,研究方向:体育教育训练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