史 纪
(中国·城市建设研究院,北京 100120)
生态涵养区是城市的生态屏障和水源保护地,是保证城市可持续发展的关键区域。规划的核心是要加强生态环境的保护与建设,引导人口相对集聚,引导自然资源的合理开发与利用,成为城市坚实的生态屏障和市民休闲游憩的理想空间。同时,环境也是生产力,生态涵养区同样可以实现又好又快发展,特别是在当前形势下,保持生态涵养区健康、均衡、持续发展就是对城市“保增长、扩内需、保民生”的有力贡献。
乌海是我国西部重要的工业城市,是国家能源与化工业基地,全市人口已超过50万。乌海同时也是一座缺水的城市,全市多年人均水资源拥有量358.49 m3,为全国水平的15.4%,低于联合国可持续发展委员会确定的1 750 m3用水紧张线。从全市范围来看,海勃湾区北部地下水含水层分布稳定、变化小、厚度大、水量丰富,是乌海市最有希望的地下水蕴藏区域,需要严格保护。
人口和工业规模不断扩大的预期与水资源短缺的现实矛盾如何化解?经济发展与环境保护如何协调?在经济增长模式没有发生根本转变和工业环保技术尚未达到国际先进水平的情况下,划定生态控制空间是现阶段较为可行的对策。
将“水源涵养”作为区域发展和建设的基本依据和控制原则,通过调研,搜集归纳基地生态条件,并对数据进行矢量化处理,形成直观的图像表达。利用GIS等分析软件,对基础数据进行分类、叠加、整合等处理,从生态单因子分析、生态类因子分析、生态适宜性分析等角度全面梳理基地的生态条件,进行生态综合影响评估,并提供量化的依据。
图1 规划技术路线
以生态分区为基础,综合考虑现状设施、发展需要、规划约束等限制要素,从建设强度、绿化覆盖、设施配套、产业类别限制、空间活动安排等方面,提出准入要求与行为控制引导,完成建设空间规划,并结合现状实际情况提出优化调整方案。
图2 生态涵养区生态评价图
采用层次分析法对地质条件因子、地貌因子、水文地质因子、植被覆盖因子、土壤类型和现状建设因子赋权重,利用GIS平台的栅格计算功能获得生态涵养区生态分区图,按照水源涵养能力由低到高分为1至9级。值得指出的是,水源涵养能力的高低也可以理解为生态价值的高低或生态建设力度的强弱,最终得到的生态评价结论实际上是3个向量的综合解析。
以生态涵养区保护为前提,采取适度开发建设,以保证涵养区生态延续与地区的可持续发展,寻找协调开发与保护这一矛盾中的实际操作途径。结合乌海市资源特点和发展要求,对涵养区内产业类型建设项目提供选择建议。应充分利用地区资源优势,发展有益于生态功能发挥的资源环境可承载型特色产业,形成以发展促保护,以保护促发展的良性循环,同时对不符合涵养区生态保护要求的产业加以控制,逐步淘汰。最终以《国民经济行业分类代码表》(GB-T4754-2011)为标准,将产业建设项目分为鼓励类、限制类和禁止类3种。
建设活动对生态环境的影响是多方面的,如何将这些影响量化为可控制、可操作的指标是有效保护生态环境、引导开发建设活动的关键。规划结合生态影响和建设活动的特点,选取了2大类、8小类的控制指标,提出了生态涵养区的建设
表1 建设空间指标控制体系
?
序表空间指标控制体系。
以保护为前提,依据生态分区,并结合现状机场、公路、铁路、基本农田、水源保护地、文物保护范围、现状建筑、政策规划要求等方面,对涵养区进行建设空间分区,明确各控制区的适用范围,准入项目、控制导则和现状调整要求。
依据开发建设行为对生态影响的程度不同,将涵养区划分为4个区域,分别是:Ⅰ类建设控制区、Ⅱ类建设控制区、Ⅲ类建设控制区和Ⅳ类建设控制区。
图3 建设空间控制分区
表2 建设空间控制导则
序表
?
按照现行的城乡规划法律体系,生态涵养区的规划作为一种专项规划往往后置于城市建设用地类的规划,并且一些城市的生态涵养区不属于城市建设用地的范围内,导致规划建设无人管理,先破坏后治理的现象屡见不鲜。本文试图探讨一种前置性的规划方法,为城市生态、健康地发展提供另一思考路径。
[1]单虎.城市风貌与城市生态空间[J].安徽建筑.2000(06):39-40.
[2]王琳,朱天明.基于GIS空间分析的县域建设功能空间分区研究——以江苏省昆山市为例[J].长江流域资源与环境.2010(7).
[3]詹运洲,李艳.特大城市城乡生态空间规划方法及实施机制思考[J].城市规划学刊,2011(2):49-57.
[4]吴宇江.城镇生态空间理论研究的探索 [J].南方建筑.1999(03):88.
[5]黄超,赵小敏.县域建设用地空间管制分区研究[J].江西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1(3):111-116.
[6]赵筱青,王海波,杨树华.基于GIS支持下的土地资源空间格局生态优化[J].生态学报,2009,29(9):4892-49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