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文辉
10月中旬,岛内油品巨头顶新集团曝出“饲料油”丑闻,继去年年底“棉籽油”以及上个月“馊水油”事件后,再次引起“黑心油”风暴。而当我们回头检视,近几年台湾“塑化剂”、“毒淀粉”、“毒酱油”等食品安全问题可谓层出不穷,结果让人触目惊心。以往我们向往的美食天堂,这是怎么了?
台湾的食安“魔盒”
10月8日,台南市地检署发布新闻称,顶新集团旗下“正义”油品被查出以动物用的“饲料油”混充“食用油”,“正义”出品的“正义香猪油”、“维力清香油”、“维力香猪油”等知名品牌统统在列。消息一出,全岛哗然。因为“正义”油品一直占据着岛内油品市场的半壁江山,特别是近期,市场占有率高达七八成。“正义”的沦陷,意味着下游使用其油品的诸多厂商、餐厅、摊贩等,全都要卷入其中。而且“正义”油品已经横行市场多年,全岛可能没有多少人能够免遭其害。紧接着,顶新旗下的“味全”公司、“康师傅”品牌也因使用“正义”的产品而被波及,顶新集团面临全线崩溃。
这已经是顶新集团的“三进宫”。去年10月,台湾老字号大统制油被查出用棉籽油、铜叶绿素混掺食用调和油,顶新集团主动跳出来“自清”说,“大统只是个案,食品绝对是个良心事业”。不过,顶新“才说嘴就打嘴”,旗下“味全”公司马上被曝出使用大统油。当时,顶新集团还高喊“不知情”、“也是受害者”,甚至大谈“食品良心”。但今年9月台当局破获“馊水油”大案,“强冠”油品生产的200多吨“馊水油”流入许多岛内知名品牌,“味全”公司又在其中。顶新老板魏家随即出来“道歉”、“保证”。而这一次,顶新集团自家企业制油、用油都出问题,再也无从狡辩。
台湾食品安全问题早已有之,只不过近几年屡屡爆发震惊岛内外的大案,才引起各界广泛关注。1979年台湾第一起有记录的大规模食品安全事件也是出在油品上。彰化县某油脂企业在制造米糠油的过程中,不小心混入了加热管中泄漏的多氯联苯,导致油品工厂的工人以及食用过油品的群众健康出现问题,包括皮肤病变、眼眶和身体长满黑色的油脂分泌物,甚至怀孕的妇女还生出“黑婴儿”。该事件史称“米糠油中毒事件”,受害人数超过2000人次。其后,台湾恶性食安事件偶有发生,包括1984年岛内知名品牌“金牛牌S95营养奶粉”被查出以进口饲料奶粉冒充婴儿奶粉;1985年,台湾老字号德泰油行收购猪馊水提炼成食用油,10年内售出2200吨;1996年,台湾名格、名崎贸易公司再次曝出“饲料奶粉事件”,制售违法产品逾千吨;2005年,台北市冈泉食品公司用喂猪的下脚料经过加工除臭后,冒充泰国进口糯米粉高价出售,共卖出上百万斤。特别是,自2011年震惊两岸、被称为“30年来最严重食品掺毒事件”的“塑化剂事件”以来,岛内食安问题迎来“高峰期”,殃及全台的食安事件井喷式呈现,光是2013、2014两年就先后爆发“致癌酱油事件”、“毒淀粉事件”、“山水米事件”、“胖达人面包事件”,以及“三连爆”的“黑心油事件”。
“美食天堂”到底怎么了
以往台湾美食享誉海外,食品安全问题揭露的很少,直到今日深挖下去,才发现漏洞百出。
一是食品安全监督管理体制不健全。台湾食品安全监管体系是以“食品卫生管理法”(下称“食管法”)建构,但其在权责划分上存在明显缺陷,造成管理盲点。以“馊水油”事件为例,“卫生福利部”认为,按照“食管法”,“废食用油”的去向应由“环保署”管制,但“环保署”却称“废油因为有经济价值才会流出,既有经济价值就不是废弃物,所以不归环保署管”,导致黑心业者收购“食用油”完全游离于监管之外。此外,台湾需监管的企业约40万家,但当局依“食管法”组建的监管机构仅有500名稽查人员,且划归食品安全的经费每年只有23亿元(新台币,下同),如此杯水车薪的人力、物力,怎能收到监管实效。
二是食品安全检测形同虚设。即便是现有的监管体系,也规定了日常监管制度、食品GMP(优质管理标准)认证制度等措施,但这些“毒酱油”、“毒淀粉”、“黑心油”等产品往往能顺利通过日常抽检,其中许多还是GMP认证的“明星产品”,这不得不让人质疑当局的食品检测技术。事实上,“馊水油”事件爆发时,移送“食药署”检测的“馊水油”竟然没有发现任何问题,足以证明检测技术及标准的落后,致使检测结果反成业者脱罪的证据。
三是对违法行为的处罚起不到威慑作用。台湾2013年以前的“食管法”对违法掺假行为的处罚还是以民事责任为主,一般掺假行为仅能处罚3至15万元,危害人体健康的最多也只能罚款600万元。2013年开始推动新一轮“食管法修法”时,最初的草案仅加重罚金最高至1500万元,并寄望于判处“三年以下有期徒刑”的刑事责任能够“吓阻不法商家”。这对于不法商家动辄上亿的获利完全不成比例。事实证明,即便是经过数次“修法”,将罚金一再提高到2000万元、5000万元、乃至20亿元,刑事责任由五年以下攀升至三至十年、再到无期徒刑,仍是无法阻止不法商家铤而走险。例如涉入“棉籽油”事件的味全公司,仅处罚款1000万元了事,刑事责任也以“缓起诉”轻松过关,后来果然一再触法。
四是当局玩忽职守、未尽责任。近年来曝出的一连串大规模食品安全问题,大部分都是靠媒体揭露与群众举报,真正由当局自主侦破者寥寥,不得不说台当局在监管上存在失职。以“馊水油”事件为例,屏东县当局早就接获群众检举,指称“馊水油”工厂恶臭四逸、疑有不法,并先后六次派人稽查,竟然轻信该工厂“在制造环保肥皂”。直到民众忍无可忍向“刑事局”检举,“馊水油”工厂才被曝光。
五是不法商家缺乏社会责任和企业良心。很多不法商家在暴利驱使下,为求降低成本,对劣质甚至有害原料来者不拒,完全置道德良知于不顾。例如“馊水油”事件的当事者“强冠”公司,早就知道原料是“馊水油”,但其做法不是拒收产品,反而是以“品质不稳定”为由要求黑心油坊降价。
光环褪色后的危机
食品安全风暴的持续摧残,最直接的影响是导致岛内民众的食品安全信心几乎全盘崩溃。顶新沦陷以后,民众的食品安全信心轰然崩塌,不断质疑“为什么信任‘政府的认证还会出事”。常年积怨一夕爆发,整个社会弥漫着暴戾之气,并且不由分说地要求“行政院长”江宜桦下台。随之而来的还有民众消费意愿的下降,原本顾客盈门的餐馆、摊商,如今门庭冷落。食品业内需不振,给本就萎靡的台湾经济再蒙阴影。
接二连三的食品安全问题,也让台湾“美食天堂”的形象全毁,旅游观光以及食品出口双双受挫。台“观光局副局长”刘喜临坦言,台湾近年来特别将美食作为旅游观光产业的重点行销,如今面临食品安全问题的巨大冲击。许多受访的陆客都表示不敢随便吃和买台湾食品。此外,每每台湾爆发食品安全问题,大陆官方就会将问题产品公诸于众,甚至明文禁止从台湾进口有问题的食品、产品。像顶新这样的大企业,销售市场近九成是在大陆,可能真的要面临“灭顶”之灾。就算是来自岛内的其他产品,预计也会引起大陆消费者疑虑。
食品安全问题层出不穷,恐怕还会引起岛内政局的动荡。民进党必然见猎心喜,趁机大做文章,向国民党发起攻击。尤其是台湾县市长、县市议员等“九合一”选举迫在眉睫,民进党更不会放过天赐良机。民进党操弄民粹,持续放大政治效应,借机“斗垮”、“斗臭”国民党,这对民进党重返执政有利,但对尽快解决食品安全问题、维持社会秩序、挽回消费者食品安全信心丝毫无益。不过,岛内这种只为一党之私的政治斗争已是司空见惯,政局怕是免不了动荡难平。
(作者为中国社科院台湾研究所助理研究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