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国体制与民国中西诗学交流

2014-12-05 15:14龚敏律
江汉论坛 2014年6期
关键词:民国教育部文学

学界在研究民国时期的中西诗学交流问题时,大多会进行个案研究,也就是选择民国时期在中西诗学交流史上有典型意义的文学团体、中外学者和作家、诗人的文学活动来进行爬梳和探讨。这也势必形成一种片面的印象,即民国时期的中西诗学交流似乎大多数都是属于民间行为,是由民间的各种文学团体、文学协会或文学个体自发自觉地组织进行的活动,从而使研究者在考察和研究中国现代文学的形成和发展的历史过程时,有意无意地忽略甚至遮蔽了民国时期由官方体制中的政府部门和科研机构组织和安排的一系列涉及到中西诗学交流的行为和活动。这些行为和活动尽管具有强烈的官方性质,甚至带有浓厚的政党意识形态性,但是从宏观和整体的角度来进行考察,我们不难发现其对中国新文学的现代转型和发展所起到的推动作用。近几年来,笔者因主持国家社科基金项目“外籍来华诗人在华文学活动及其与中国现代诗人的互动影响研究”,查阅了民国政府一些与教育、文化相关的档案材料,对民国时期官方体制中的政府部门和科研机构推进中外文化与文学的交流方面有了更加深人的了解。笔者认为,这些推进工作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第一,国立大学教育体制对中西诗学交流所做出的贡献。1914年《教育部管制》颁布实施,正式标志着民国教育体制的诞生。在这个体制中,教育部的专门教育司主要负责大学教育、专科学校教育、留学教育以及国家学术团体的工作。专门教育司所负责的大学教育,主要是对民国的国立大学进行必要的监督和管理工作,而对民国的教会大学、私立大学则进行适当的指导和监管工作。民国教育法规的制定和执行,离不开民国时期一些著名的教育家如蔡元培、胡适、马相伯、蒋梦麟、张伯苓、梅贻琦等人的大力协助和积极推动。民国时期的教育家大多具有双重身份,不仅是担任过民国时期的教育行政长官,也有丰富的大学教育管理实践经验,他们在协助民国政府制定教育理念和教育章程时能够广泛地吸收当时世界先进国家的办学经验,同时结合中国具体的国情,为近代大学教育的发展指明方向。1929年8月14日教育部公布的《大学规程》的第二章“学系及课程”的第六条明确指出:“大学文学院或独立学院文科:分中国文学、外国文学、哲学、史学、语言学、社会学、音乐学及其他各学系。”“外国文学系”的设置,这一举措对中西诗学的广泛沟通和交流可谓功不可没。清政府长期实行闭关锁国的外交政策,儒家文化是维持其政权统治的精神支柱,八股取士是朝廷选拔人才的唯一途径,因而在满清的教育制度和教育政策上根本不可能出现要求士人学子掌握和了解外国文学知识的规定。民国时期西学东渐,政府在创建相关的教育体制和制定相关的教育政策过程中开始注意到中西文化和文学的交流与对话的重要性,在国立大学中设置“外国文学系”体现了民国政府对这一问题的高度重视。民国时期北京大学、清华大学、中央大学、武汉大学等国立大学的“外国文学系”可谓群星荟萃,名流聚集。吴宓、叶公超、温源宁、朱光潜、陈西滢都曾经留学欧美,中西学养深厚广博,他们在各自所属的院校里辛勤耕耘,为中国学生了解和掌握西方文学知识做出了不朽的贡献。同时,民国时期各国立大学的“外国文学系”也吸引了当时西方比较有名望的诗人和学者前来任教和访学,如温德、瑞恰慈、燕卜荪、朱利安、艾克敦等都曾经在这些国立大学里面担任过教职。并且孜孜不倦地传播西方的文化和文学知识。正是通过民国时期几代中西学人的共同努力,外国文学系不仅培养了大量的外语研究专业人才,也培养了众多的中国新诗人和作家。冯至、穆旦、废名、卞之琳、李广田、梁遇春、叶君健、郑敏、辛笛、袁可嘉等的文学作品都是在“外国文学系”这一学术的温床上培育出来的丰硕的艺术果实。

此外,民国时期教育部也注重国际间的文化交流和合作。1928年12月7日国民政府公布了《教育部组织法》,其中“第一三条”明确规定国际文化教育事业处掌管下列各事项:关于国际文化团体合作事项;关于国际间交换教授及学生事项;关于国外研究及考察事项;关于国外留学生选派及指导事项;关于国际出版品交换事项;关于其他国际文化教育事项。1929年,时任清华校长的罗家伦对英国著名的新批评理论家瑞恰慈发出了来校任教的邀请。罗家伦的这一举措其实是对国民政府教育部国际文化教育事业处所规定的“关于国际间交换教授及学生事项”这一方针政策的具体实施。瑞恰慈自己也谈到:“自从1927年我访问北京以来,我对中英关系感到极大兴趣,而且我非常高兴得到这么令人羡慕的机会,来为校际合作和国际间的了解做出自己的贡献。”瑞恰慈的高足燕卜荪之所以于1937年能够来到北京大学任教讲学,除了瑞恰慈的大力举荐以外,更主要地得益于民国时期教育部对各大高校在国际文化交流事务上做出的有效有序的指导。瑞恰慈、燕卜荪等西方著名的诗人、文学批评家在这一政策的指导下来到中国高校任教,他们本着“为校际合作和国际间的了解”的精神,把西方最前沿的文学知识和理论观点传播和引入到中国思想文化界,使得中国当时很多的学界同仁以及大学校园的师生深受启发,获益良多。

第二民国时期的留学体制对中西诗学交流的贡献。以严复为代表的维新人士是在清朝政府中的洋务派所推举的留学政策中走向了向西方学习的求知道路。但是,洋务运动时期的留学政策还缺乏严密性和体系性,并带有明显的随意性、唯科学性的色彩。民国教育部成立,使得中西方科学技术和文化知识的交流开始步入正轨。教育部对留学生的选派、留学国别、留学专业、留学管理和留学人才使用等问题都做出了较为明确合理的规范。1916年10月18日,教育部正式公布了《选派留学外国学生规程》。④1918年12月7日,教育部公布了《教育部分科规程》,在此规程中明确规定了普通教育司的第三科所掌事务之一即外国留学生事项。⑤正是这些具体方针政策的规定和实施。民国时期几代学人开始走向了向西方学习救国救民真理,学习文化科学知识的道路。例如,1919年傅斯年从北京大学毕业,考取了教育部的官费留学名额,远赴英国伦敦大学求学。1920年刘半农也是作为北洋政府的官费留学生到英国伦敦大学留学,后来又转到法国求学。此外,陈寅恪、季羡林、傅斯年、姚从吾、毛子水、宗白华、杨丙辰、梁宗岱、冯至、刘亚盛等学人也是通过教育部所规定的留学政策而远赴德国,对中德诗学的交流和发展做出了重要的贡献。至于中国留学生去日本留学。在民国历史上更是不绝如缕,不仅有大量的官派留学生,也有很多民间自费生。颇有意味的是,中国现代文学史上重要的文学社团——前后期的创造社的主要成员如郭沫若、郁达夫、成仿吾、田汉、冯乃超、李初梨都有过留日求学背景,但他们却都是在兄长或家人的资助下去日本留学的。考取了官费留学的德国留学生在严谨求实的德国文化的精神熏陶之下,回国以后大多遵守教育部所规定的“留学生归国后,有听从教育总长指派职务,或各部院咨调任用之义务”,选择留在官方体制下的高等院校任教,专注于自我的研究领域,成为了著名的诗人或学者。但是日本的自费留学生受到了日本明治维新以后所产生的求新求异、狂狷自大的民族文化精神对其精神心理所产生的重大影响,而他们与当时民国政府之间的疏远与隔离,更使得他们的个人性格和人生趣味都带有反叛和革命的色彩。回国以后,他们大多成为了中国思想文化界的干将,对政治活动和意识形态话语颇感兴趣,成为了当时国内的文化革命和思想革命的弄潮儿。德国官费留学生和日本自费留学生在回国以后从整体上所表现出来的行为方式的差异,除了个人性情、爱好以及所受不同的文化熏陶的影响以外,官方体制对人的行为的选择其实也具有重要的影响。

同时,民国政府对西方国家退回给中国的“庚子赔款”的使用也在清朝政府的政策基础之上进行了修正和完善。例如,美国退回给中国的庚子赔款分为两次使用。1908年第一次退回的赔款主要用于创建清华学堂以及留美学生。胡适、梅光迪等人就是通过考取了美国第一次退回的“庚子赔款”而前往美国留学深造的。也正是这样的举措,使得这些得时代风气之先的学人志士能够回国宣传西方的新思想和新文化,促进了五四新文化运动的蓬勃开展。1924年美国政府第二次退还庚子赔款,这次的赔款是由北洋政府进行管理和使用。北洋政府任命了由10名中国人和5名美国人组成的托管董事会,并成立了“中国文教促进基金会”(或称“中国基金会”),其中的部分基金仍然以奖学金的形式提供给清华学堂。中国新文学作家梁实秋、冰心、吴宓、洪深、闻一多、孙大雨、朱湘等人都是通过这笔基金远赴美国留学的,他们在美国期间致力于学习西方的文学和艺术。回国以后长期在高校担任教职,在思想文化界充当了急先锋,为中国新文学的发展以及中外文学的对话奉献了一己之力。

英国也于1925年6月在国会正式通过了“中国赔款案”。1930年9月,中英两国政府为此事正式换文。1931年4月,两国政府各自派出代表成立了中英庚款董事会,促进中英间的文化交流和沟通。例如。1935年钱钟书以第一名成绩考取了英国庚子赔款公费留学生,赴英国牛津大学埃克塞特学院英文系留学。正是这段留英的背景,为他日后成为学贯中西、博古通今的文学大家打下了坚实的基础。有趣的是,英国布鲁姆斯伯里文化集团的年轻诗人朱利安·贝尔于1936年通过中英庚款董事会的基金资助,远赴中国国立武汉大学讲授英国文学。朱利安尽管只在中国呆了一年多的时间,但他不仅与当时武大校园的学者和作家如陈西滢、凌叔华、方重等切磋谈论中西文学,也给自己所教授的中国学生孜孜不倦地介绍和传播英国现代主义作家和批评家如伍尔夫、艾略特、普鲁斯特、瑞恰慈等人的文学思想,努力以西方现代主义美学中的知性原则、智性传统、理性精神来调整和纠正当时中国的大学生以及现代诗坛过分尊崇浪漫主义和感伤主义的倾向。在一定范围内促进了现代性的美学观念在中国诗坛的进一步深化。

第三,民国的科研机构对中西诗学交流起到的推动作用。国立中央研究院于1928年4月在南京成立。它是民国时期官方体制下的最高学术研究机构,蔡元培为第一任院长,杨杏佛为总干事,其任务为“实行科学研究,指导联络奖励学术研究”。1928年11月中央研究院公布了《国立中央研究院组织法》,指出其研究的范围包括自然科学、技术科学、人文科学、社会科学等诸多学科。以往的研究界很少提到国立中央研究院在促使中西诗学交流上所做出的努力和贡献,这也是中国现代文学研究历史上的一个盲点。实际上,中央研究院下属机构“出版品国际交换处”对于中外学术和文学的交流就起到了重要的桥梁作用。该处主要是依据《布鲁塞尔国际交换协定》制定了《国立中央研究院出版品国际交换处交换规则》,明确了该处的主要工作任务是:分发本国政府各机关公报刊物,与各国交换,并接受整理各国送来之交换刊物;接受及转送国内外各机关委转之各种书包、书箱;按年编制本国政府及学术机关刊物目录,分送各国交换处。该处的首任处长为林语堂,下属职员有6至7人。林语堂是“两脚踏中西文化,一心评宇宙文章”的文学大家,由他出任“出版品国际交换处”的处长一职,当然有利于民国政府更好地规范和指导有关中西文学交流的相关事宜。1934年5月,丁文江旅欧回国,担任中央研究院的总干事。他在中央研究院进行机构改革,认为以公约约定的出版物交换品应该公开阅览,因而把国际出版品交换处移交到国立中央图书馆管理,并命名为“教育部出版品国际交换处”,由中央图书馆代表国民政府与外国科研和学术机构进行出版品的交换工作。

1932年,教育部设立了国立编译馆,它是民国时期“掌理教课图书及学术文化书籍之编译”的机关。国立编译馆的主要职责是编译和审查。1933年4月22日出台的《国立编译馆组织条例》写道:“其编译图书的种类是:关于阐明文化及高深学术的著述,世界公认的具有学术权威的专著,学术名辞及其他工具书,各级学校教科书及参考图书,关于内容渊博、卷帙浩繁、非私人短时间所能完成的大型丛书。”国立编译馆还主办了一份书评期刊,即《图书评论》。这份杂志于1932年创办,至1934年停刊,共发行24期。杂志主要是针对民国时期学界译介并出版发行的外国书籍进行实时介绍和点评。由于《图书评论》是官办刊物,在某种程度上代表了南京国民政府当时的文化政策和思想方针。例如,罗家伦在1932年1卷1期的《图书评论》上发表了一篇名为《读标准的书籍,写负责的文字》的文章,认为标准的书籍应该是“伟大心灵的结晶,它是残酷不停留的时间所淘剩的遗产。学问固常有进步,但它在进步的流中,有屹然不能毁灭的价值,——这不只是它在某时代的历史价值,而且是它有永久启发后人的价值”。同时,他也认为标准的书籍这一理想的实现,必须“征集中外学者意见,按照学科门类,选定标准书籍,列表公布,予有志研究者以正当的途径”。同时“由国家或负责文化机关,以不谋利的动机,来编译标准书籍”。罗家伦的这篇文章可以说代表了当时南京民国政府教育部在中外文学交流问题上的看法和认识。尽管罗家伦在书籍前面冠以“标准”二字,让人感觉有些难以逃脱文化专制和思想专制之嫌,但是认真地探究他对这一“标准”二字所做出的明确定义和细致阐述,还是能够把握到其中一以贯之的思想脉络,即必须秉承对读者和下一代认真负责的态度,积极有效地传达出他国文化和文学思想的精髓,以有利于本国和本民族文化和文学的健康自由的发展。

也正是在这种指导性的原则和思想烛照之下,国立编译馆的其他人员展开了对当时翻译界和出版界中良莠不齐的书籍译介现象的批评。如梁实秋在《图书评论》发表了《周越然注释的(伊尔文见闻杂记)》、《莎翁名著<哈姆雷特>的两种译本》等文章,认为有些外国文学的翻译者在翻译问题上往往有些敷衍了事,有时候甚至“荒谬绝伦” “糊涂到莫名其妙”,“比毒药还要厉害”、“误人子弟,男盗女娼”。尽管当时学界也有人反对梁实秋在这两篇文章中所表现出来的犀利态度,但梁实秋在《答傅东华先生》一文中解释道,他所批评的周越然注释的《伊尔文见闻杂记》,因为“是教科书,行销十八版,常被各学校采为课本,所以我责备甚严”。鲁迅也注意到了梁实秋与傅东华的相互批评,他特意撰文支持傅东华的观点,并展开了对《图书评论》的批评,他指出:“文学部分中,关于译注本的批评却占了大半,这除掉那《清算》里所指出的各种之外,实在也还有一个切要的原因,就是在我们学术界、文艺界作工的人员,大抵都比他的实力凭空跳高一级。”鲁迅在如何译介外国文学书籍问题上与梁实秋一直都保持对立的看法。鲁迅主张硬译,梁实秋主张顺译。鲁迅主张硬译,是要保持原著的精神,坚持的还是以西化中的路线,梁实秋主张顺译,是要译介一些“标准”书籍,以此适应中国国情,路线是以中化西,体现的是民国时期政府体制的愿望和观念。了解这一点,也许能够进一步帮助我们以实事求是的态度来评价当年这场影响深远的关于外国文学翻译的争论。

作者简介:龚敏律,女,1975年生,湖南永顺人,文学博士,湖南师范大学文学院副教授,湖南长沙,410081。

猜你喜欢
民国教育部文学
街头“诅咒”文学是如何出现的
教育部辟谣小学学制变5年
母鸡
教育部发布首批490门国家精品在线课程
民国人爱刷朋友圈
文学小说
教育部直属高校门户网站排行榜等
文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