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小利
(太原大学,山西 太原 030009)
简析校园体育发展中的问题及其解决策略
李小利
(太原大学,山西 太原 030009)
1.1 学校对体育教育不够重视
全世界的体育热潮不断蔓延,体育地位也节节攀升,本应快速全面推行的学校体育教育却得不到充分地发展。据调查,目前校园体育教育普遍不受关注,甚至还被逐渐边缘化。有的学校擅自取消体育课程设置,认为体育课有不纳入考试范围,上体育课就是在浪费学生的时间等。这些观念的深入造成了体育教育的实施困难,也造成了体育教师不被重视,从而学生不愿报考体育专业,导致不良循环。
1.2 校园体育设施不完善
近年来高校实施扩招计划,学校人数日益增加,学校体育设施明显不足。如篮球是各校学生喜爱的运动之一,但由于场地所限,很多学生只能远观;其次滑旱冰也是女生们喜爱的运动之一,但一般学校都有没有旱冰场……由此可见,体育设施的不完善在一定程度上打消了一部分同学对体育运动的积极性,同时也制约着学校体育的全面发展,不利于学校体育教育的有效实施。
1.3 学校体育师资水平层次不齐
体育教师是体育教学的组织者,是体育课程的实施者,体育教师的专业素养直接影响了体育教学水平的高低。据调查,由于学校对体育教育的忽视,学校体育教师大都是兼职其他课程,并不是专业的体育教育工作者,体育教师受轻视,兼之体育教师的学历比其他学科要求较低,造成学校体育教师水平不一,从而制约了学校体育教研活动的有效开展,也制约了学校教育事业的全面发展。
1.4 学校体育教育体系不完善
据有关部门调查,当今学校中大都是沿用陈旧的教材和教育理论,没有一套新颖的符合当代孩子性格发展的教学系统,忽略了体育教育的时代性以及实用性。除此之外,各学校对体育教育的评价系统也太过笼统,没有一定的教育评价体系,体育专业很难在学生心目中树立正确的形象,因此得不到学生的重视。
1.5 学生体质有所下降
随着经济的快速发展,减轻体力支出的工具应运而生,学生们渐渐被安逸的代步工具所俘虏,较少参加体育锻炼,这种情况直接造成学生的体力逐渐下降。此外,社会这所大学校重视智能、技能的发展、轻视体育教育的错误倾向,造成学校一般只一味追求学生的升学率,忽视了对学生的身体素质锻炼。学生的作业负担过重,无暇锻炼放松等,这些问题都是造成学生体质下降的原因。
1.6 课程设置过少
现在各学校普遍出现体育课程少,甚至取消体育课程的情况,认为上体育课时浪费时间。因此体育教师在本学期内完不成教学任务,更有的是,老师以极快的速度讲完课程,做不到讲练结合。最终学生所掌握的知识往往达不到最终的体育教育目的。
2.1 从根本上正视学校体育教育
体育教育是理论教育与实践综合性较高的学科,高校体育教育必须要从传统的体制训练中走出来,做到在对学生进行体质训练的过程中,塑造学生的个性品质、树立正确的人生观道德观,向符合社会需要的人才发展。使学生拥有一定的解决实际问题以及创新能力。
2.2 完善体育教育设施
体育设施是学校体育教育工作开展的物质前提,也是学生进行学习的重要保障。当下我国学校体育设施还处在发展的薄弱环节,远远低于发达国家的体育教育设施,因此,各学校应该在现有的体育设施基础上,规划出适合现代社会发展所需要的新设备。
2.3 提高体育教师水平
教师自身素质的高低潜在影响着学生的学习发展,作为新世纪的体育教师,不但要具有全面的专业技能,还要拥有灵活的头脑。实施学校体育教育工作的过程中,要切实落实素质教育,为学生身心全面发展打牢基础。此外,体育教师们应及时沟通交流,把握好学生以及社会的发展趋势,第一时间掌握体育发展动态,在传授基础技能的同时充实自己的教育技能,更好地服务学校体育教育工作。
2.4 设计新型选课模式,学生自由选择
通过对学生们的调查,建立学生们喜爱的体育场所,增加新设备,提高学生对体育课程的热情,在体育课期间,给予学生足够的时间和空间去体验体育所带来的兴趣。在选择自己喜爱的体育课程后,也会极大地提高学生的学习愿望,更能充分发挥学生的体育特长,方便教师因材施教。
2.5 培养学生的终身体育教育观念
在外形上,学校体育教育是为了提高学生的身体机能,促进学生的生长发育,最终是学生拥有健美的体型;在性格上,完善学生的个性,培养学生的坚强意志;在思想上,培养学生的自强不息、自尊自爱、自信的观念;在能力上,锻炼学生的合作能力、问题解决能力、对待新事物的创新能力。总之,学校体育教育应贯彻体育教育思想——“素质教育”“终身教育”“全面发展”“协调发展”等。
当今社会是一个快速发展的社会,素质人才是推动社会发展的关键。学校应培养与世界发展相接轨的综合型素质人才,而学校体育教育是培养德、智、体、美、劳复合人才的重要途径。影响体育教育的因素是多方面的,各学校应抓住社会发展动态,建设适合学生发展的体育教育模式。
[1] 蒋晓培.运动教育模式引入普通高校体育选项课的理论研究[M].长春:东北师范大学,2009(3).
[2] 杜宇峰,徐飞鹏.体育教育是实现素质教育的重要途径[J].首都体育学院学报,2007(5).
[3] 毛振明.近阶段中国体育教学理论研究的若干的成果和建树[J].北京体育大学学报,2006(4).
G807.0
A
1674-151X(2014)01-076-2
2013-12-02
李小利(1971 ~),讲师。研究方向:体育教育训练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