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中国竞技体育人才软实力建设的思考①

2014-12-05 17:37:27于伟于英
当代体育科技 2014年9期
关键词:实力竞技人才

于伟 于英

(1辽宁税务高等专科学校 辽宁大连 116023; 2辽宁师范大学体育学院 辽宁大连 116029)

在中国成功举办了2008年奥运会至今,已经过去了6年时间,中国依然保持着对于体育运动的高投入、高热情,依然向世界展示着我们冲击奥运会、世运会的强劲硬实力。但是这些顶级的竞技体育运动员,在迅速成为公众人物后,暴露出种种恶习,无证驾驶、酒后打架、与教练发生矛盾、退役后生活混沌颓废,有的甚至到了流浪的程度,不得已出卖自己的金牌,这些种种的后奥运竞技体育人才状况,让我们气愤的同时又感到深深的惋惜,逼迫我们不得不反思我们的竞技体育人才培养的问题出在哪里。20世纪80年代,西方学者提出了“软实力”(Soft Power)概念。竞技体育人才的软实力是指竞技体育人才的凝聚力、感染力和影响力。国家认识到了软实力的重要价值,认识到与传统的“硬实力”同等甚至比其更为重要的位置,人们也开始关注除了金牌、体育成绩、体育场馆等有形的“硬实力”外,转向人才培养制度的吸引力、精神力量的感召力和体育文化的感染力等无形的“软实力”。

1 提升竞技体育人才培养的吸引力

当我国一孩政策实施以来,不管是农村还是城镇,都非常重视孩子的成才教育。体育竞技人才的培养不是一朝一夕,是需要常年的坚持和从小科学的训练才能达成。要让当今的父母支持独生子女走竞技体育这条路,不让父母看到它的前景和希望,不让父母感受到竞技体育可以给自己的孩子带来比其他的道路选择更光明的前景,就很难坚持支持孩子在这个领域发展。因此,提升竞技体育人才培养的吸引力势在必行。由于以前竞技体育人才培养制度上过于注重目标培养,一切为了获得好的竞技成绩,而对于运动员进入社会后的储备能量的培养却非常忽视。这就导致花费大量金钱和时间培养的竞技体育人才一旦出不来冠军成绩,目标没有达成者,就会被体工队淘汰。有的直接进入社会,有的经过简单的文化科考试,进入体育院校的运动训练专业。但是即使运动训练专业毕业,他们的就业前景也非常不好,据统计一个师范类的运训毕业生的就业率仅有20%,主要就业方向是各个体育俱乐部或业余体校教练,80%的运动训练的学生毕业即失业。能对自己工作感到满意的,生活及生存状态知足的非常少。心理冲突很大,小时候为了体育成绩付出了那么多,离家、吃苦、受累、受训,可是到头来却没有自己想象的那么好的生存能力。这样的就业满意度,很难有吸引力促使父母决定让孩子进入竞技体育这一行。因此,只有加强、完善竞技体育人才发展方向的前瞻性才能扩大人才的吸引力。

2 增强竞技体育人才的精神感召力

我们也看到一些取得好成绩并拿到奥运金牌的运动员,受到社会的关注之后,产生了商业价值。荣誉、广告、片约等相聚而来,使一直处于封闭培养的竞技体育人才内心迅速遭受冲击。从开始被商业到自己商业自己,从成绩滑落或恶劣行为曝光后的商业价值受损,直至被封杀而淡出人们的视野。可悲的是,民众从他拿金牌认识到了他,他令民众产生民族自豪感;民众在商业广告中看到了他,由于信任自己喜欢的他而开始购买广告产品,于是他的商业价值被认可;民众又通过媒体知道了他在某地、某时出现了恶行,那么喜欢的人、那么信任的人竟是这样的品行。一种被愚弄感,开始使人们不再信任他,连带不再信任和喜欢他代言的广告产品,商业价值消失。仔细分析在这个接纳与摒弃的过程中竞技体育人才的被动和无奈。广告商可以再换一个新的有商业价值的代言人、民众会再喜欢新的运动员,没有人再去关心受到重挫的他。奥运的光环在商业价值面前变得不堪一击,成功与商业价值之间形成的力量较量考验着竞技体育人才的心理承受能力,无限商业炒作之后、又把它变得分文不值。但是若在竞技体育人才的培养过程中就帮助他树立了稳定而积极的精神力量,宠辱不惊、坚持自我。这种精神力量还会具有感召力,引导民众共同坚持、执着、敬业、爱岗,一个真正优秀的体育人才的精神价值,远远超过社会给他标定的商业价值,这就是竞技体育人才的精神感召力。

3 提升竞技体育人才的社会竞争力

借鉴国外的竞技体育人才的培养机制,一个奥运冠军他和其他的孩子没什么两样,一样在学校学习,一样在大学里要拿到各科的学分才会毕业。你是竞技体育人才与你是否能达到各科的优良没有任何关系,你考不及格就是不及格,你若获得了经济学硕士,那么你就必须修完全部学分。你要比赛可以,你也可以旷课,但是任何老师不会因为你是奥运冠军而通融的给你合格的分数。所以,竞技体育人才的产生于基础教育,产生于孩子的兴趣小组,而国家的培养费用放在受益更多的基础课程教育里。也有本人承担聘请教练及付场地费等情况。拿到成绩后自己可以签约于俱乐部,俱乐部进行职业培养,产生商业价值后与俱乐部分享商业成果。也可聘请经纪人经营自己的竞技体育职业。这样我们会看到一个非常积极主动地、自发地、有序的竞技体育人才的培养链条。也许有人会质疑,那样的人才培养是不是太不具备可靠性,不能保障体育人才的储备,不能保障较高的竞技能力。但是,美国的竞技体育人才的现状却有力的回答了这个问题。

中国的竞技体育人才的培养基本是由国家承担,有的项目让孩子脱离了学校的基础教育,过早进入职业化的培养模式,没有了学校教育的体育养成机制,培养出来的不是人才是一台台体育机器。国家投入了大量的人力、物力、财力,但是能够进入奥运会场的不过是千人,能够取得金牌的不过几十人。这样的投入和产出非常不成比例,经济浪费,人才浪费。若可借鉴国外,将早期的人才选拔放到基础教育里。即可有大量的资金转移至基础体育教育,使全民增强体育运动的参与意识,提高人民体质。也可选拔出不仅身体有竞技体育条件,而且心理上也具备竞技体育精神的人才。选拔的人才走俱乐部路线,让竞技体育人才的商业价值与其竞技成绩挂钩,让运动员充分了解自己的商业价值、珍惜自己的商业形象。

4 提升竞技体育人才文化软实力

美国用三大片(薯片、芯片、影片)策略地征服了世界。从1996年开始,美国的文化产业已经超过航空、重工业等传统领域,成为美国最大的出口产业。美国的文化产业已经占美国GDP的25%左右。竞技体育文化占美国文化出口的重要份额。他们的竞技体育人才可以说引领着美国人的生活方式、思维方式,娱乐方式。绝对比他们的州长甚至总统还要具有感召力,受人们的喜欢和追逐。但是在中国,体育人才文化的软实力建设却非常的落后。竞技体育人才被中国人普遍会认为“四肢发达头脑简单”,其实并不是真的运动员的头脑生来就是简单,而是中国的体育文化建设意识不足、制度不完善。体育可让头脑产生风暴的机会并不多,没有成绩前的运动员,每天只需要千百遍的重复训练,教练的文化意识水平就不高,队员也会深受影响。教练用言语粗暴的指导方法、队员也就习惯了接纳。队员出成绩后,行为备受关注,结果文化底子薄弱,思维偏激简单,行为没有控制等等情况便暴露出来。

所以,中国应学习西方体育文化的运作模式,首先知道是谁在消费和需求竞技体育人才,需求的方向和群体定位是什么。其次,建立竞技体育良性的财务运转制度,让体育产业和国家的经济产业结构形成合作的弹性制度,让竞技体体育人才不是国家的奢侈品而是国家的经济增长点。改变搞体育文化产业就会债台高筑、官司缠身的局面。最后,学习典型的运动员成功转型的内核因素,如邓亚萍、郎平、姚明即是世界冠军又能运作商业集团的秘诀所在。注重学习、注重提升、做好人生规划是他们成为竞技体育人才发展典范的要因,是硬实力与软实力均衡体现。

[1]孙晔.社会心理学[M].北京:科学出版社,1987.

[2]夏学銮.整合社会心理学[M].郑州:河南人民出版社,1998.

猜你喜欢
实力竞技人才
见证创新实力的跃升
人才云
英语文摘(2022年4期)2022-06-05 07:45:02
软实力致胜
实力抢镜
中外文摘(2020年18期)2020-09-30 14:47:04
竞技精神
幽默大师(2019年6期)2019-06-06 08:41:50
忘不了的人才之策
商周刊(2018年13期)2018-07-11 03:34:10
留住人才要走心
商周刊(2018年10期)2018-06-06 03:04:09
“人才争夺战”
商周刊(2018年10期)2018-06-06 03:04:08
提升文化软实力是当务之急
西部大开发(2017年8期)2017-06-26 03:16:16
花与竞技少女
Coco薇(2015年3期)2015-12-24 21:28:3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