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小学体育教学发展的生态学分析①

2014-12-05 17:37:27宋广成
当代体育科技 2014年9期
关键词:生态体育学校

宋广成

(武汉体育学院研究生院 湖北武汉 430079)

众所周知,中小学体育教学对学生综合素质的提高有着深远的意义,但是在现实中我们发现,在中小学体育教学中环境、教师、学生三者之间存在严重的生态失衡。例如因为缺乏足够的理论基础和改革的经验,中小学体育教学改革中存在着盲目追随主义和形式主义,很多时候只动皮毛,不顾根本,改革了的是教学形式,一成不变的是教学实质。从体育生态学角度看,这种改革非但于事无补,反而严重影响了教育改革的深入,使得学生的进步幅度出现停滞甚至倒退,给中小学生体育教学带来消极的影响。因此只有通过对体育课程的深入改革才能够有效促进学生的智力开发,增强中学生的体质,塑造一个强健的体魄,提高未成年人的免疫力等,成为提高学习效率的推动力量。另外体育课程中在给予学生自主运动的时间和空间的同时,发挥了学生的能动性,塑造了学生的个性。因此,中小学体育课程改革利大于弊,改革前景既有利于学生的身心健康成长,又为国家培养了优质的后备人才。

1 体育教学发展的生态学概述

谢雪峰教授在《体育生态研究的哲学前提》一文中指出:“因为我国的体育生态研究相对滞后,所以有必要在体育生态研究的必要性、体育的两重性、体育生态的两重性、体育生态与其他生态的共性、体育生态的特性等方面提升其研究的哲学前提性认知。”我国的体育生态学学科创建及不断发展为体育学术研究指明了方向,同时促进了人们投身于体育科研的积极性和对体育事业的热情。

黄浩军在《体育教育生态学理论体系构建探究》中认为体育教育生态学既是一门有待于创建的学科又是一门有待于发展的学科,并指出自然环境、社会环境、文化环境等生态因子在影响着体育教育教学过程。

从体育生态学的角度分析中小学体育教学发展的现状,但是在现代社会、人文、环境渗透到教学环境、教师、学生等相互关联、相互影响,同时由于科学技术迅猛发展,在带给人们巨大的便利的同时,也带来了一些负面的影响。人们更多的借助于工具,甚少依赖于身体的机能,由此引发一系列的健康问题,痛定思痛之下,人们开始重视身体素质的锻炼,20世纪70年代,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提出“健全的体魄,高尚的道德情操,丰富的科学文化知识”,由此体魄健全正式走入人们的视线并引起了人们的广泛关注,各国根据国情和发展特点,制定了符合自身的体育教学规定,呈现出不同的特色,而中小学生的体育教学也应运而生,由于其本身具有很强的可塑性,在具体的操作下才有了更多的变数。

2 中小学体育教学发展生态失衡

2.1 体育教学的畸形发展

社会上看,家长大都望子成龙心切,这种想法本无可厚非,但却太过着眼于文化课的进步,认为只有学好文化课程才是“正经事”,只有分数才是重中之重,错误的认为体育锻炼是在浪费时间,从事体育专业更是“没出息”或者“不务正业”,这种观念并不鲜见,而这也导致学校体育的决策不能得到家长的认可,管理和发展遇到巨大的阻力和困惑,很多学校每周仅有一次的体育课被其他课程无情侵占,这也让体育教学长期不温不火,难以有较大的改观和变化。

2.2 学校与时代教育观念失衡

很多学校的相关领导人对体育教学半知半解,认为体育无非是一群人蹦蹦跳跳、打打闹闹,没有从根本上认识体育教学的特点和发展方向,也因此或者对体育改革谨慎过度,认识不到问题的根源在哪里,只敢沿袭老一套的学习方式和办法,无法放开手脚对存在的弊端进行鞭辟入里的分析和透彻的变革,或者一腔热血,矫枉过正的进行彻头彻尾的改变,而不懂得去其糟粕留其精华,带来的后果使得中小学体育教学改革停滞不前,甚至出现某些程度的混乱不堪,极大的阻碍了学校教育的发展。

2.3 体育教学与竞技体育发展失衡

很多学校评价学校教育的方式可称得上是舍本逐末,只是看各级运动会的成绩和效果,忽视了学校体育教学的根本目的。我们都知道,举办运动会的目的是调动大家的参与体育训练的积极性,是一种手段而不是目的,我们的目的不是重点培养一些“尖子生”去争取名次,而是让所有人都参与进来,而现在很多学校把名次当作政绩,忽略了绝大多数学生的培养,体育教学带上了功利性,发展便走上了畸形的不归路。

2.4 体育教学发展与教学环境失衡

这在一些乡镇中小学中表现尤为明显,体育教学设施残破不堪,体育老师的素质参差不齐,在体育课上,老师对学生进行“放养式”的管理,学生不懂得篮球的“上篮”、“投篮”等概念和基本规则,不懂得足球上“越位”、“脚球”等规定,不懂得跑步的步幅快慢的影响,毫无正规性可言更无系统性的训练,体育课没有真正起到应有的作用,体育教学也名存实亡,培养团队合作、锻炼坚韧不拔品质的愿景成为泡影。

3 从生态学角度对中小学体育教学改革与创新

首先,针对家长们对体育教学的偏见。学校应该同家长多做交流,让家长明白体育教学并不是他们认为的那样是“不务正业”,三百六十行,行行出状元,并不只是文化课才是王道。而且体育运动不仅能够强健体魄,提高学生的身体素质,还能使学生保持充沛的精力,这对文化课的教学也大有裨益,遑论体育运动所特有的魅力,比如锤炼坚韧不拔的意志品质、培养团队协作能力等。

其次,针对学校教学环境,教师所出现的问题。在遴选体育教学主管领导的时候,应该着重观察其过去的经验、本身所具有的专业素养和人格魅力,正确的对待体育教师待遇、地位、晋级、荣誉等,促使中小学体育改革在一个有序的轨道上进行。既不固步自封,又不偏激过度,更好的根据时代的变化和学生的个性特点进行政策的制定和实施。同时为了转变根深蒂固的观念,可以降低运动会在中小学体育教学考核中所占的比重,更多的着眼于全体学生的情况,比如运动的参与人数、热烈程度等等,真正的让体育运动的观念植入人心,而不使其沦为政绩的牺牲品。

最后我们要中小学体育教学的全面发展。吸引更多优秀的、乐于奉献的体育工作者,为乡镇中小学的体育工作注入新鲜的血液,加强体育场地、器材建设,注意增加体育经费的投入,多管齐下,中小学体育教学改革一定会取得长足的进步。

4 结语

体育教育生态学注重体育教学和实践对象、体育生态系统和整体,强调人类和环境以及外界生物之间的相互联系、相互依存的事实,把体育教学的方向从学生的发展延伸到无限的大自然中。在中小学体育教学中,学生具有很强的可塑性,所以对体育教学的方式方法要求更加严格,如何确定正确的教学目标,不让学生显得无的放矢,茫然无从;如何更好的调动学生的积极性,让更多学生参与进来,即是在体育教学中达到教学环境、教师素质、学生等一种新的生态平衡。这些问题需要我们迫切解决,时代在变,观念也在变,固步自封的守着老传统不放固然值得批判,盲目的教育改革、改掉传统教学中的精华也不可取,我们应该尽我们所能在二者之间取得最合适的平衡,只有这样才能真正的提高中小学体育教学的质量,增强中小学生的体质,身心健康,为实现伟大的中国梦贡献一份力量。

[l]邵伟德.学校体育学理论与教改探索[M].北京:北京体育大学出版社,2002.

[2]余谋昌.生态文化论[M].石家庄:河北教育出版社,2001.

[3]袁巨,谭卫和.论体育观和体育科学思维模式的几次重大变革[J].体育科学,1987(3):80-82.

[4]邵孝候,朱亮,姜谋余.生态学导论[M].南京:河海大学出版社,2005.

[5]吴鼎福.诸文蔚.教育生态学[M].南京:江苏教育集团出版社,2000.

[6]范国睿.教育生态学[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00:2-13.

猜你喜欢
生态体育学校
“生态养生”娱晚年
保健医苑(2021年7期)2021-08-13 08:48:02
提倡体育100分 也需未雨绸缪
甘肃教育(2020年2期)2020-11-25 00:50:04
住进呆萌生态房
学生天地(2020年36期)2020-06-09 03:12:30
生态之旅
2016体育年
我们的“体育梦”
学校推介
留学生(2016年6期)2016-07-25 17:55:29
生态
领导文萃(2015年4期)2015-02-28 09:19:05
奇妙学校
谈体育实践课中知识的扩展
体育师友(2010年6期)2010-03-20 15:29:0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