梅丹
(哈尔滨师范大学 黑龙江哈尔滨 150025)
手球后备人才,作为我国手球运动发展的基础近年来随着手球运动在我国的蓬勃兴起而得到广泛关注。但当前手球后备人才的培养还存在较多问题,其主要体现在基于教练员经验的选材方法科学化水平不高、运动员竞技水平发展不均衡训练过程监控不足、运动员的运动损伤评估不准确影响成才、手球运动发展趋势的情报收集和管理不足等[1]。这不仅导致我国手球运动员成材率不高,也影响了我国手球运动水平的提升和普及。这促使我们思考运用怎样的方式、方法提高手球后备人才的培养。而当前,现代科技的发展和在体育领域内的广发应用,为我国手球后备人才的培养提供了新的思路和方法。为此通过探索数字信息技术在手球后备人才培养中的应用,为推动我国手球后备人才的培养向科学化方向发展提供参考。
在体育事业发展的众多因素中,科学技术始终处于关键地位。它综合反映了体育运动中科学技术对人生命本质的认知与探索,是不断揭示人体运动特征的根本方法与手段。它是体育科学发展的杠杆,是寻找体育科学进步的内在动因和科学认识体育发展规律之关键所在。因此,作为科学技术当代发展的代表——数字技术,不但改变了人们认识体育的方式和视角,也推动了体育新的文化形态即数字体育的出现[2]。且数字技术下的体育,不会造成体育运动形式和竞技过程有本质的损失,反而会提升运动形式的艺术美感,促进竞技过程的价值凝练,使竞技运动员的训练、培养更符合运动发展的需求。
数字体育是指在体育领域中,应用数字技术,通过组织采集、分析、传播体育管理、人的体质、体育娱乐、运动训练比赛、体育市场变化等专业数据信息,实现提高新时期体育目标任务的一种有意识、有组织的社会活动[3]。它是数字信息技术和体育广泛结合下的文化形式和物质形态的总和,是以数字化信息技术来传播体育、揭示体育、演绎体育的过程。不但构成了当代社会体育发展的必要条件,也加速了竞技体育的激烈竞争与高强度对抗。如:网球比赛中的“鹰眼”技术、篮球运动的场景模拟、数据统计;足球运动的统计分析和乒乓球训练中的技术动作分析等。这些数字技术与体育高度融合的科技文化,展现了体育在现代社会发展的科技特征。在促使体育向数字信息化发展的同时,以创新的数字信息多文化整合后的客观表现形式和虚拟文化形态,促使体育体育文化由运动的本质向文化的本质转变,使创新后的体育文化所呈现和传播的内容,在特征和表现形式上更符合现代社会文化大发展的时代潮流[4]。因此,数字技术与体育的融合发展不仅是体育现代化的必然,更是其发展的必然趋势。
手球后备人才的选拔是发展手球运动的基础,只有提高后备人才的培养质量才能实现我国手球运动在国际赛场上争金夺银。但目前,我国手球后备人才的选拔大多还是基于区体校、市体校、省体校、省市运动队、国家队等众多的教练员,依靠多年的比赛、训练、带队和培养经验而定[5]。这种方式虽然为我国培养了许多优秀的手球运动员,但由于选材标准上的主观性缺乏定量和定性的标准,使得手球后备人才培养的成材率不仅较低而且广受质疑。
随着数字技术助力于运动人体科学的研究手段、方法的不断深入,人们对机体本质的探索与规律的揭示已经步入微观世界。依托数字技术而形成的生物医学分析技术、分子生物学实验技术、生物芯片技术、基因工程技术等,将运动员的身体结构、运动特点、肌肉组成、神经传导等转化成数字化的可视成像。这种具有电子图像表征的人体生理结构和特征,可以为教练员和专家提供基于定量统计和定性分析的运动员身体生理结构。使其能够不再单纯依靠经验对青少年运动员的身体机能进行评定,提高了人才选拔的科学化和系统化。在丰富我国手球后备人才选拔方式的同时,以更加具体、明确的生理和生化指标、机体内部微观特征图像,分析手球运动对人体产生的影响。并以此建立基于数字技术下的手球运动员后备人才测量与选拔体系,推动手球后备人才的培养由自觉的经验向自为的科学嬗变。
对运动员训练过程的监控,是评估运动员训练状态、技能水平、训练负荷、成绩提升的重要依据[6]。它不仅关系到给运动员制定的训练计划和安排的训练负荷量是否科学合理,满足提升运动员竞技水平的要求。还关系到能否将运动员的竞技状态调整到最佳水平,实现比赛制胜的最终目标。因此就要求监控过程不仅准确细致,更要真实体现运动员的训练特征。但目前运动员的训练监控数据的取得往往来自教练员的手动统计与分析,这不仅难以保证准确性同时也不全面。因此,运用数字技术进行训练过程的监控有助于正确分析运动员的竞技状态。
基于数字技术下的训练监控,是以数字技术构建了运动员基本信息、技能信息、专项技术信息等内容,通过建立运动信息档案为系统化的分析运动员日常训练特征提供数据基础。这些信息以数据库系统为基础,是数字技术对运动员各种日常训练信息进行收集、贮存、加工、提取和系统分析后的综合结果的体现。它集中了现代计算机发展的最新技术,如网络、图像处理、统计分析等功能,是信息处理与显示终端等不同设备直接相连而形成的一个完整分析系统[7]。它不但简化了工作流程也提高了工作效率;教练员只需要通过数据文件的调取,就可以了解运动员日、周、月、年的训练情况,不仅简便易行而且快捷准确。同时也能够使体育科技人员能够全面地掌握、处理和传递各种测试、训练信息,并在较短时间内获得对运动员训练中的综合性问题进行分析、判断,促使其调节训练方式、方法,使运动员的训练符合手球竞技运动的发展规律;避免因过于追求运动成绩而导致的训练超负荷等不科学现象的发展。将数字技术提升到手球运动员训练所必须应用的一种训练需求高度,以科技的力量认识、把握和改造运动员的训练发展,在丰富手球运动员训练方法的同时,满足手球运动发展对科技的需求。
手球运动是一项同场竞技攻防转换快速、高对抗、高运动强度的竞技项目。为满足竞技比赛的需求,运动员在训练中往往要保持高强度、大运动量、基于实战状态下的训练状态。而高强度的训练不仅会导致运动员机体的疲劳,还会造成运动员不同程度的运动损伤。这就需要医疗系统能及时消除运动员的运动疲劳、治愈运动损伤,保障运动员训练的连续性,使其不断提高运动技术水平[8]。但受目前医疗资源的制约,大多数区、市一级的后备人才培养基地经验丰富的治疗医师严重缺乏,使得运动员出现疲劳或损伤后不能及时诊断出问题所在,不仅影响了治疗效果还导致了运动员隐疾的形成。
基于数字技术下的运动损伤医疗系统由人体生化分析仪、数字全息CT、骨密度分析仪、医疗网络、视频对话、数据传输等部分构成。它可以实现在没有经验丰富治疗医师的情况下,对运动员运动疲劳和运动性伤病的定性与治疗。首先,运用人体生化、数字全息CT等分析仪器对运动员训练后的身体状况或运动性损伤进行仪器分析。通过对人体微观形态进行断层扫描,完成了对人体微观形态数字化的可视成像,真实显示运动员机体疲劳状态或损伤下的微观形态结构特征。其次,通过数据传输系统将运动员的身体微观形态传给医疗专家。以网络的强大数据传输功能,实现千里之外的视频,及时专家会诊。不但可以提高伤病诊治的正确性,还可以及时根据专家制定的医疗处方进行康复。消除了基层单位因治疗医师严重缺乏而带来的,运动员伤病治疗上的种种问题,保障运动员训练的顺利进行。
利用数字技术为竞技体育服务,西方体育强国已经开始了广泛的应用性研究。如美国奥委会和数据通用公司合作建立全国体育科学训练管理网络(TMS)等[9]。这些系统通过广泛收集与体育相关的各种信息,并以此建立数据信息库,一方面为运动员的训练和发展提供理论依据和数据支持;另一方面为管理决策层规划项目的发展方向奠定基础。真正实现了运动员、教练员和管理者的三位一体,达到了信息的相互交流、共用、共享。
后备人才的培养要紧跟世界手球运动的发展潮流,才能保持其先进性和竞争性。而面对当前日新月异的社会发展,要实现与国际手球运动的快速接轨,就必须在信息建设与情报管理上具备较强的竞争实力[10]。目前,以国家体育总局手球运动管理中心为代表的手球管理机构,已经开始利用数字技术逐步建立手球运动信息数据库。数据库通过收集关于手球运动发展、运动员训练等相关信息,为我国体育领导决策手球运动的发展方向、教练员训练和科研人员制定运动员的训练与培养计划提供研究依据。但该信息与情报管理系统仅达到于国家和省市一级,基层单位还处于空白阶段。因此,基于数字技术的我国手球运动信息系统应充分利用网络平台、影视媒介等信息载体,构建基于体育院校、研究所、少年体校等手球后备人才培养和训练机构的信息系统。让不同等级的基层培养单位的教练员和运动员均能及时了解世界手球运动的发展动向,构建自我的培养思路与发展目标,以此提升我国后备人才的培养质量。
根据“十二五”我国体育事业规划提出的“建设体育强国”的明确指示和不断提高我国手球运动竞技实力的具体要求。加速数字技术在手球运动的中的广泛应用,是我国手球运动发展的必然选择。因此,只有不断的推进数字技术在手球后备人才培养中的应用,才能实现我国手球运动在当代社会下的快速发展。
[1]张玉林.备战奥运会加强我国手球运动优秀后备人才建设之我见[J].安徽体育科技,2000(3):1-4.
[2]黄滨,周江勇.信息技术与体育科学的发展[J].体育文化导刊,2011(10):154-157.
[3]张立.数字体育探索[M].北京:北京体育大学出版社,2007:18.
[4]高俊,黄滨,周江勇.数字融合视角下的体育文化创新[J].体育学刊,2013,20(2):15-18.
[5]张玉林.备战奥运会加强我国手球运动优秀后备人才建设之我见[J].安徽体育科技,2000(3):1-4.
[6]魏宏文,高伟,杨和平,等.中国国家女子手球队运动员赛前训练的生化特点及机能评定[J].北京体育大学学报,2007,30(4):492-494.
[7]汪焱.论数字技术在我国体育领域中的广泛运用[J].福建体育科技,2008,27(6):27-30.
[8]史宏州,蔡赓.我国手球运动员运动损伤研究现状[J].体育科技文献通报,2012,20(10):126-128.
[9]林启勇,唐成.数字体育初探[J].山西师大体育学院学报,2004,19(4):22-24.
[10]柴鹏.体育信息管理存在的问题与对策研究[J].现代企业教育,2008(8):4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