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的从政经历和体会

2014-12-05 03:25杨文彬
办公室业务 2014年2期

文/杨文彬

1949年4月,我出生在云南省宁蒗彝族自治县西布河乡石格拉村一户贫苦的农民家庭。从政23年,党组织给我安排了7个不同的领导岗位,其中,任局长、代县长、县委书记和市政协主席12年,为正职;另11年为副职,时间基本是一半对一半。如今,回头总结自己的从政历程,有以下体会——

学习思考是基本前提

受“文革”影响,我读书不多。改革开放后,干部“四化”进程加快,与受过正规国民大学教育的后起之秀比,学问浅薄是我们这一代人的共同特点。学习党的路线方针政策,用党的理论指导实践,是对每个领导干部最基本的要求。一个善于思考、总结的干部,能在学习党的理论政策中,做到理论与实践相结合,开启广阔的思维、创造辉煌的事业。像“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用干部、出主意,发展是第一要务”等理论成果,我是坚定践行不移的。我最反感夸夸其谈讲大道理、空道理、一副教训人模样的官老爷。

科学文化知识是领导干部的基本素养。现在群众说干部素质低,说的是科学文化基础知识,不懂常识,常出笑话。中国历史上的为官者,大都有较高的史学、文学造诣,他们留下的很多政论、史学作品,成为不朽的典范,屈原“路漫漫其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范仲淹“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等古训,永不过时。历史与传统,是前人留给后人的财富,也是一个民族独特存在的理由。知识结构中,要重视中国传统人文科学,更要重视现代自然科学。学习上,不能以学文件、看报纸,替代个体知识与学问的构架,有的经典著作,是每个干部必须认真阅读的。常读好书,可以滋养性情,走向至善纯美。现代科学知识越来越主导着干部素质的方向,科技进步日新月异,越到晚年,我对“学无止境”越有深刻体会。在实践中学习。实践是创造财富与价值的源泉,也是学习提高的过程,我把它当作百科大学,向群众、向身边人员、向专业技术人员学习。不懂瞎指挥,就会产生官僚主义、盲动主义。不懂并不怕,怕的是不学。我的做法是:弄清部门的工作职责,掌握这一领域群众最关心的问题。二者结合,就能领导部门开创工作新局面。经验型的干部有资本,也有缺陷,关键是对经验的思考能力,看能否从现象中分析出本质的东西,这种学问,比从书本上学来的更管用。

善于动笔写作,也是学习的过程。我的从政历程,是伴随着思考与写作的历程。大量的讲话稿、文件,大多数是我亲自草拟的,其间,我和秘书在修改时的优势互补是最为凑效的。写作过程,也就养成了思考的习惯。23年来,我记录了近百本笔记,撰写过百余万字的调查报告,一字一句,都包含着个人的智慧与思想。写作素养是干部素质的重要构成。有人说,领导是出主意、思想的,至于怎么丰富阐释这些主意,似乎是秘书的工作了。我不这么认为。好的主意,只有经过自己理论与实践的充实,只有形成自己的文风,才能显示力量。领导讲话有思想、有风格,才能被人们所认同,才能形成自己的个性。现在,这种个性似乎在减少,或是一种翻版,尤其是网络文章、秘书文笔,在淡化着领导的思想与文风,很不利于干部创新思维的培养。

学会做人是基本要求

1946年12月1日,是朱德总司令60寿辰,时在南京的董必武同志寄上两首祝寿诗,其中一句是: “甘为民仆耻为官”。朱老总读后,依原韵和诗二首,相应的一句是: “只见公仆不见官”。这两句诗,是我终身的座右铭。学会了做人再为官。都是人,但境界有别;为人之道,贵在友善与诚信;为官之道,贵在忠诚党与为民谋利。领导的威信,来自做人的风格。民本思想、民主作风、与人为善,始终是我做人为官的哲学观。始终以高尚的情操与美德,作为自己追求的人生境界,做一个坦诚、善良、宽容、负责任的人。

台湾学者曾仕强先生说,爱是人最本质的属性,一个缺乏爱的人,有的只是人的外表,而没有人的内涵,也就是说,表面像人,实质已经不是人了。我很赞同他的观点。有道是:赠人玫瑰,手留余香;送人温暖,功德无量。爱,是唤醒枯萎的春风,是孕育生机的沃土,是滋润生命的绿洲;是滴水,可以穿石;是巧匠,可以琢玉。爱的思想,影响着我的一生。作为家长,我爱我的亲人;作为老师,我爱我的学生;作为领导,我爱我的人民。我用爱心洒满了这一生的长路,也影响着我从政为官的行为。

我认为,人生的价值,既在知识的饱学、事业的成功,也在人格的建树、精神的挺立。领导应当目中有人,应当依据人的本性,尊重别人的存在,彰显他人的价值、帮助他人健康成长。因此,无论身居何职,我都坚持原则,从严要求,不当和事老、好好先生;同时,也从不把同事关系简单地理解成“我讲你听、我说你做”,在下属面前极少颐指气使、盛气凌人,更没有高人一等、骄横跋扈;而是努力营造热情友爱、轻松愉悦、团结和睦的氛围,努力用自己的人格学识,用爱的阳光雨露,用仁的同情帮助,在同事心里播洒真善美和进取精神的种子,除去假丑恶和消极颓废的杂草,培育起充满人性的参天大树。温家宝总理说过,要让人民有尊严地生活。诚为至理名言。

爱岗敬业是基本标准

是否忠诚于党所交给的工作岗位,是衡量一个干部的基本标准。从参加工作起到退休,党组织每次调整我的工作,都是在我安心敬业的情况下调整的,都是在没有丝毫心理准备的情况下调整的。每到新的岗位,我都会反省上一岗位上没有做好的工作,都把每一岗位当作自己最后为之奋斗的目标,从来没有“过渡”心理。

有些干部,总认为这个岗位不适合自己,到了一个新的岗位,没多久又觉得也不适合。人生有多少次、多少时间允许这样挑剔呢?其实,没有哪一个岗位是绝对适合于哪一个人的,但有一条真理,那就是只有努力站好每一班岗,才能证明自己的做人做事原则。成功的人,都曾尽心敬业于低微的岗位。天下之难事,必作于易;天下之大事,必作于细。佛家有“扫地成佛”之说,意为要想修成正果,就要从扫地这类小事做起。善做小事,既是一种责任,更是一种历练、境界和智慧。因为是优秀教师,我才成了校长;因为是优秀校长,我才有了当教育局长的资本。这个政绩的源泉,就是爱岗敬业,大事做不了、就要不遗余力地做好该做的每件小事。

一个爱岗敬业的领导干部,即使能力弱一些,也会因为勤奋而得到弥补,他的工作作风就是一种感染力,也会因为干一行钻一行而提高自己的领导才能,创造出一番事业来。这比那些有能力而性情浮躁、热衷于升迁的干部,更能为人民办实事。现在推行岗位目标责任制,很多是从一任领导岗位所应完成的目标而定的,而这一岗位的事业则是无限的,一些岗位目标也诱发出形象工程,有悖于科学发展观。科学理解爱岗敬业观,就是对事业的无限忠诚,用奉献与责任神圣地看待自己的岗位,努力做到竭尽全力、无悔无愧。

联系群众是基本走向

我出生在承袭着奴隶制习俗的彝族家庭,经历过贫困农民家庭生活的全部,对贫困群众有着割舍不了的感情。直到今天,包括我的子女,都有着朴素的农民感情,我一半的幸福在乡村,一半的痛苦也在乡村。到老百姓中间去,心里时时有群众的冷暖,为老百姓谋幸福,这是党的宗旨。

群众路线是党的生命线。人民是我们的衣食父母,父母都希望子女孝顺。像宁蒗这样的贫困县,领导的一次下乡、谈话,都能增进乡亲们对党的信任、对幸福日子的信心。基层干部作为党联系群众的纽带,更要到群众中去。可有的人,只要身份一变化,或跟权力沾点边,就做大摆阔,跑上不跑下;有的乡干部,在任多年,不熟悉村民;有的即使走过几个村寨,也只是匆匆过客;有的把家安在城里,群众见个面都不容易,哪来的为人民谋福祉?

改革创新是基本动力

在领导岗位多年,做过的事数不胜数,但有两件最值得自豪。宁蒗是国家扶贫重点县,1951年才创办第一所省立小学。教师素质差、办学条件差、教学质量差,曾是宁蒗教育的显著特点。1980年高考,竟无一人上线。此后,考生录取时要比邻县降200分。严峻的现实,使县领导们认识到:宁蒗的穷根不仅在山头、在地头,更在人们的脑子里头;不把人的素质提高到与经济社会发展相适宜的层面上来,一切都是空谈。

1985年9月,我任教育局副局长。9日这天,四川安岳县人陈代文来找我。陈时年32岁,1981年高考,物理、化学分别考了97和96分,由于英语只考了20分,他以7分之差落选。陈当时在宁蒗做木匠,听说教育局正在物色教师,便来自荐。我当即答应他去红桥中学代课,主教物理和化学。翌年中考,他夺得全县第一。此时,我已任局长,遂正式聘用了他。1987年12月,又将他顺利转正。之后,他连续7年获全县中考第一。1994年第11期《云南教育》杂志,把他作为封面人物推出,号召全省教师向他学习。1995年,陈代文调入宁蒗一中,所教课程又连续9年名列全县第一,被誉为“学生最信赖、家长最放心、宁蒗最满意”的教师。2010年5月,他荣膺全国先进工作者,成为宁蒗唯一获此殊荣的。

1987年5月,我当选副县长,分管教育。是年深秋,我随县委书记阿苏大岭到江苏省找出路,与海安县达成协议:海安组建一个初级中学的领导和教学班子,成建制地到宁蒗办一所中学;宁蒗则每年无偿支持海安150立方木材。阿苏书记对我说: “木材换人才是定了,但还有许多具体事需要落实,你要多操心了。” 1988年8月25日,海安抽调33名教师来到宁蒗,成立了以两县县名的第一个字命名的宁海中学。从1990年起,宁海屡获丽江地区中考桂冠。至去年8月,宁蒗已先后8轮引进海安教师234名,由海安老师执教的民中高考升学率,连续13年在全市11所高中中稳居第一。

当时,改革开放时间还不长,观念比较守旧,作出上述举措,是要承担很大风险的,也曾受过责骂。直到1990年6月27日,省委、省政府在宁蒗召开全省民族贫困山区经济、教育发展现场会,总结、介绍、推广宁蒗经验,各种非议、争论才逐渐平息。讲这段往事,我想说的是,改革与创新,不能只停留在口头上,喊空口号;要开创新局面、取得新业绩,就要推出新思路、新办法,甚至是超常规的办法,就要大胆改革、求实创新。我们常批评一些地方、部门不作为,8年10年过去了,还是老样子,问题就在于干部的思想观念和改革勇气等方面。实践没有止境,真理没有终极。如果说,我们这一代是不断冲破传统约束、积极探索进取的,那么,年轻的一代就更应该用创新的思路抓好工作落实,用创新的办法应对各种挑战,用创新的举措破解发展难题,提高带领群众致富的本领,做到运作有方、有策、有效,激发新活力、汇聚正能量,为早日实现脱贫致富奔小康的宁蒗梦而努力奋斗!

公道廉洁是基本原则

公,对每个官员来说,是晴雨表。群众对各级官员的评述,往往反映在是否公道用人、办事上。每个人都有亲人朋友,人非草木、孰能无情,这个“情”字,怎样与做人、为官联系起来,是门人生的艺术。领导干部,既普通又不普通:在生活中、亲人朋友中,是个普通人,也拥有普通人的快乐与痛苦;而在工作中,因为拥有权力,就必须超脱于普通人的情感。公字当先,公而忘私,一心为公。很多正义和事业,往往为“私”所误所害。

公道和廉洁,是由人生观、价值观、幸福观决定的,需要党性修养、教育监督。公生明、廉生威。自古以来,死于饥寒的官员很少,被绳之以法的却极多。从政23年间,我时时自省,是否有以权谋私的心理与行为,是否有因为私心而危害人民利益的举措?是否对得住党和人民的信任与重托?我的回答是:我保持了一名共产党员的纯洁性,我尽力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