供稿|曹殿政 / CAO Dian-zheng
在百余年的工业化历程,中国钢铁工业从无到有,从小到大,从弱到强,艰苦卓绝地成长起来,为中华民族的振兴和中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立下了汗马功劳。放眼望去,从家电到大桥,从建筑到军舰,无论是民生还是国防,中国钢铁工业都堪称中华民族脊梁的坚实支撑。
钢铁作为国民经济中最基本的工业材料,在工业化的进程中必然要坐上第一把交椅。始于1891年的汉阳铁厂是中国近代最早的官办钢铁企业,由当时的湖广总督张之洞筹建。此举开创了中国钢铁工业的先河。
1949年,新中国刚刚成立时钢产量不到20万t。经历了近30年的大力发展,1978年突破了3000万t。又经历了14年的生产力解放, 1992年超过了8000万t。之后,中国钢铁工业进入高速发展和腾飞阶段:1996年突破了1亿t大关;7年之后的2003年达到了2亿t;2005年突破了3亿t;2006年突破了4亿t;2008年突破了5亿t;2010年突破了6亿t;2012年突破了7亿t;2013年中国钢产量达到了7.79亿t,稳居世界第一,占全球钢产量的48.5%。在这几十年的发展过程当中,中国经济从社会主义计划经济过渡到商品经济,再到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循序渐进地发展变化着,而中国钢铁工业则一直扮演着十分重要的角色。
1958年8月中共中央召开会议,通过了《全党全民为生产1070万t钢而奋斗》的决议,标志着轰轰烈烈的大炼钢铁运动的开始。今天看来,这场运动更多的是一场政治运动而不是真正意义上的经济活动,因此结果就可想而知了。从1978年改革开放到1992年邓小平同志南巡讲话,这期间,中国经济依旧处于徘徊状态,计划经济和市场经济一直在斗争,从而,经济的发展表现的不是十分明显。
1992年10月中国共产党的十四大明确提出了“我国经济体制改革的目标是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从这一刻开始,中国经济才真正意义地插上了腾飞的翅膀。道路要扩宽,工厂要扩建,江河上要架桥,海底要通隧道,国防军工也要壮大,钢铁材料理所当然地成为了这个过程当中不可或缺的关键材料之一。因为经济建设的发展速度超过了钢铁产量的增长速度,所以这个时期的钢铁产品处于卖方市场,且供不应求,只要钢铁生产出来就没有卖不出去的,由此带来了新一轮的“大炼钢铁”。
舞钢,做为中国宽厚板行业的领军企业,在这场历史的洪流中可以说是感受最深。舞钢始建于1970年,是作为我们国家当时三线建设的重要项目之一,其目的是为了弥补我国没有宽厚板轧机的空白,为我国国防军工建设服务。1978年我国自行设计制造安装的第一架宽厚板轧机在舞钢诞生了,结束了我们国家没有宽厚钢板生产的历史,直到1992年,这架被原冶金工业部命名为“功勋轧机”的4200 mm轧机一直是我国的“独生子”,它的设计产能是60万t。在中国经济腾飞的那些年,这点产能是远远不能满足市场需求的。因此,从那时起,建设中厚或宽厚板厂成了众多钢铁企业的重头项目。地方要政绩,企业要产能,国家要税收。由此带来的是轰轰烈烈的建设高潮。仅仅十多年的光景,在宝钢、鞍钢、首钢、湘钢、沙钢、兴澄钢铁、南钢、新钢、济钢、鄂钢、酒钢、邯钢、唐钢、普阳钢铁、汉冶特钢、安钢、五矿营口、包钢、莱钢、重钢等国内几十家国有、民营钢铁企业纷纷建成了自己的中厚或宽厚板厂。轧机规格从2800 mm到5500 mm不等。每条生产线产能平均都在100万t上下。今天的钢铁产能过剩与此不无关系,并由此造成产品结构重复,技术创新能力不足(引进的宽厚板生产技术被奥钢联和西马克所垄断)、矿石、能源供应对外依赖逐年增加、环境污染加剧的局面。2004年《经济观察报》撰写文章,题目是:“这几年傻子都能赚钱 钢铁产业政策引而不发”,文章指出:每吨钢投入4000元,利润在500到1000元,如果企业有自有铁矿,利润可达到1500元,2003年年底,国家发改委向国务院上报了《关于当前我国钢铁工业几个重大问题的意见》。而后是国家“原则上不再新批项目”文章也引用了美国钢铁业著名的信息服务机构美国WSD公司对中国钢铁市场的担忧,即产能问题,特别是板材的产能问题。WSD公司介绍中国钢铁业的报告题目是“危险的、坚持不懈的、勇往直前的中国钢铁业”。这就是十年前的中国钢铁工业的真实写照。其实在那时,一些专业或者非专业的人士都已经意识到了中国钢铁工业的疯狂和辉煌是短暂的,是不可持续的。由于不完善的中国市场经济,使得企业需要国家的宏观调控,国家层面或主观或客观的在希望或者期待市场自我的调节。因此,我们的钢铁工业就在这种“宽松的”社会和经济环境中一路走到了今天,准确的说走到了2008年的全球的经济危机,而对中国来说更多的体现的是能源危机。例如:我国石油对外依赖度从2000年的30.2%上升至2012年的57.8%,几乎翻番。2010年天然气对外依存度还只有11.6%,但到了2012年,这一数字已蹿升至28.9%。2009年中国从煤炭净出口国变为了净进口国。到2011年中国又超过日本成为世界第一大煤炭进口国。这一系列的变化,对我国能源安全造成了较大的影响,而这种现象的出现,钢铁工业的非理性的发展,不科学的发展方式所产生的拖动效应是“功不可没的”。
钢铁作为中国工业化进程中的不可或缺的金属材料,中国钢铁工业需要奋发,需要图强,可奋发图强的动力源泉在哪里?从现实来看,只有靠自强不息,自主创新,增强自身竞争力,从而来面对无法躲避的严峻市场挑战。无论是原来的国家政府的宏观调控的问题还是资源配置不合理的问题,无论是重复建设问题还是创新能力不足的问题,这些都现实地摆在了我们面前。我们国家不可能再回到计划经济的体制下,市场经济就是优胜劣汰、适者生存。钢铁企业如今要自强,就是要借鉴国外钢铁工业发展的思路,或者现在西方国家一些企业生存和发展的先进经验,摒弃传统靠大来做强的思维方式,要靠精来做强,要通过精细、精心来制造精品,要从创造产品附加值上下功夫做文章。简单的复制就能挣钱的时代一去不复返了。例如瑞典的SSAB公司,一直致力于高强钢的开发研制,一直领先于全球的高强钢市场。他们瞄准的是节约资源和能源的产品,是社会进步和发展需求中的产品,强度更高的钢铁产品适应了市场对减量化的需求,大大满足了家电、集装箱等设备制造方面的轻量化进步需求。今天,我们中国的钢铁企业要真正的眼睛向内,痛下决心,挖掘自己的装备优势、技术优势、人才优势、市场优势等,要扬长避短,加大自主研发能力,提高在市场的竞争力,否则,一味的拼价格是早晚要死掉的,因为市场对价格的接受程度是越低越好,你降成本永远无法满足客户对低价高质的追求本性。
而今中国钢铁工业面临的是哲学问题,不是管理问题和技术问题。哲学是解决问题的本源的学科,哲学是解决战略和方向问题的。过去我们眼光短浅不讲战略或空谈战略,吃了没有战略的亏,今天再不讲战略,我们的未来就更可怕。那么,战略是哪个层面的战略呢?我想应该是国家层面的战略和企业层面的战略。这一命题是全行业的问题,不是哪个企业的问题,因此,国家要在此时挺身而出,要制定切实可行的挽救整个中国钢铁工业的战略决策,而不是等个别企业自身在孤军奋战。中国今天是市场经济,但是我们不能忘了,这四个字前面还有四个字,那就是,社会主义。中国今天的钢铁企业要想实现转型,要想实现生存和发展,国家层面的顶层设计是必不可少的。如今的许多钢铁企业在饮鸩止渴,市场上低于成本的价格是所有企业无奈的选择。价格低就要降低成本。而降低成本不是没有底线的。突破了这个底线,一味的为降成本而降成本,那么创新的基础就没有了。而今许多的钢铁企业不敢奢望追求多少的利润,而是追求尽可能多的边际贡献,也就是说最最原始的保本经营。一个为了生存而战的企业,再谈创新那都是皇帝的新衣。国家要从政策上给予企业创新的原动力的支持。眼下,许多钢铁企业为了生存,不得不舍弃主业而发展非钢产业,来养家糊口。如此,中国的钢铁市场就乱了。我们应该制定相关的政策,让一部分钢铁企业回归到本行业上来,引导一部分企业放弃钢铁行业;应该引导钢铁企业,鼓励钢铁企业在主业上愿意创新,愿意开拓,而不是不行就放弃,不行就上山打游击,如此谁能救得了中国的钢铁业。这就是通过国家层面的干预,或者叫引导,来实现资源的合理配置,实现市场竞争的有序和平衡,这就是科学的市场经济环境,也是国家层面的战略。对于企业战略来说,更多的是从宏观的不切实际的长远战略回归到切合实际的微观战略。长期以来,战略对于企业来说,停留在纸面上的太多,和企业自身结合的不够,和行业实际或者市场实际结合的不够。例如,当前钢铁行业的区域战略、人才战略、精品战略需要更加地明确和有针对性,要抓住企业生存和发展的关键因素,做实做强这些关键因素就是战略。企业战略切忌急于求成,切忌拔苗助长。在战略方面,需要国家和企业共同来完成这个历史使命,来解决这个历史难题。对于中国目前的实际国情,我们的政策还不够完善,我们的市场也不够完善,要通过政府的指导,达到更加合理的市场科学化。例如:要研究实施不同于以往的兼并重组方式。过去的兼并重组更多的是一些政府行为或者准政府行为。要发挥钢铁行业的专业协调能力,要从装备、技术、市场、地域等多方面制定兼并重组的指导意见。兼并重组必须是立体的符合国家发展战略的,而不是简单的企业加企业的行为。
中国钢铁工业走过了百年的历史,从解放初期的几十万t钢到如今的10多亿t钢,历经了社会主义建设和改革开放的发展,为我国工业的发展作出了突出的贡献。但是,我们今天不得不面对这个现实——严重的产能过剩,无序的同质化竞争,企业重重的尖锐矛盾和社会多方面的无奈困境。2015年,史上最严厉的环保法将要出台,这对本就无比艰难的钢铁行业将是雪上加霜。从历史唯物主义的观点来看,一切事物的生存和灭亡都有其必然的规律,在国家和企业艰难的转型期,也是一个新生儿即将诞生的阵痛期,冷静的思考,认真的分析,沉着的应对,扎实的前行,中国钢铁工业必将迎来浴火重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