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外图书馆退出大宗交易现象分析

2014-12-05 13:42王春生
大学图书馆学报 2014年4期

王春生

摘要 大宗交易是国外图书馆订购电子期刊资源的主流交易形式。这种交易形式的优点与缺点都十分明显。随着世界经济危机的到来,这种交易模式固有的问题使得电子期刊资源的大宗交易难以为继。许多图书馆被迫退出这种交易模式,改为通过按篇付费浏览、馆际互借、借助开放存取资源等形式满足读者对电子期刊资源的需求。国外图书馆的经验可以为我们妥善应对外文期刊数据库订购中遇到的问题提供有益的借鉴。

关键词 国外图书馆 大宗交易 电子期刊 连续出版物

2014年1月3日,程焕文教授发表了题为《十问数据商》的博文,对数据商销售数据库的方式、方法提出了多项质疑。对数据商不满的不只是国内图书馆界同仁,国外图书馆界也同样是怨声载道。近年来由于经济不景气,图书馆经费困难,国外图书馆停止以大宗交易(big deal)方式购买期刊资源已经成为一个值得关注的现象,引发了国外图书馆界的许多讨论。美国图书馆协会所属的图书馆藏书与技术服务协会(Association for Library Collections&TechnicalServices)在2011年10月专门组织过一个题为“大宗交易的未来”的电子论坛,就大宗交易资源包的评价方法、如何完善大宗交易、按篇付费能否替代大宗交易等问题进行了广泛讨论。2012年初,爱思唯尔(Elsevier)旗下的《连续出版物评论》也曾邀请出版商、图书馆联盟和图书馆的12位人士以“大宗交易死亡的可能性”为题,就图书馆退出大宗交易现象的原因、退出大宗交易后图书馆能否满足读者需求、大宗交易的替代措施有哪些等7个问题进行了书面讨论。

1 什么是大宗交易(big deal)?

大宗交易是美国威斯康星大学麦迪逊分校图书馆的肯尼思·弗雷泽(Kenneth Frazier)提出的一个描述出版商电子期刊资源在线销售模式的概念。在这种交易模式中,图书馆同意在当前订购的某一出版商的一批期刊的基础上,适当增加一定费用来购买包含了该出版商所有期刊的资源包(即package或者col—lection)。根据合同条款,合同会延续数年,并在合同开始时就确定合同期内的每年价格涨幅。当然,根据每次合同签订时的具体情况不同,大宗交易合同在细节上也会略有变化,如合同涉及的资源包有时不再是一个出版商旗下的全部期刊;资源包也可能是由几个小的出版商为改变在与大出版商竞争中的不利地位而联合推出的等,但主要特征并没有太大变化。

根据已看到的中外文资料,笔者认为,“bigdeal"可以翻译成大宗交易、整库订购、整包订购、打包采购、捆绑销售等。它既是出版商的电子期刊资源销售方式,也是图书馆电子期刊资源采购方式。因为在国外文献中,与“big deal”对应的还有“medi-um deal”,用来表示资源包小于“big deal”的电子期刊资源交易。所以笔者认为,将“big deal”译作“大宗交易”比较合适,因为这样翻译既表示交易合同涉及的期刊数量多、金额大,也照顾了部分交易合同并非订购一个出版商的全部期刊的情况。

大宗交易作为一种电子期刊资源的销售方式最早出现在1996年,并很快得到推广。由于其合同初始价格比较低(如有的包含了出版商全部期刊的资源包初始价格仅比图书馆当前订购该出版商期刊的总金额增加15%),而且能使图书馆提供电子资源的能力大幅提升,所以推出后受到了图书馆界的欢迎,迅速为大大小小的图书馆所接受(我国高校图书馆也基本是同时开始采用这种方式采购外文期刊数据库)。由于大宗交易合同的谈判需要专业人员,需要大量的精力和时间,许多小图书馆难以满足这些要求,所以各种图书馆联盟就介入大宗交易之中,作为图书馆的代表与出版商进行交易谈判,单个图书馆的采购行为相应地也就变成了集团行为。以联盟形式与出版商谈判,不仅节省了单个图书馆的人力和时间,也通过抱团为单个图书馆争取了更优惠的交易条件。因此,图书馆的大宗交易很多是通过图书馆联盟实现的,资源联合采购也成为各种图书馆联盟的主要任务之一。有资料显示,美国研究图书馆协会成员馆的81%的大宗交易是通过图书馆联盟实现的。

大宗交易是学术信息交流环境从以印刷型资源为主向以电子资源为主转变过程中,适应图书馆希望能够迅速增加电子资源能力的需求而产生的电子资源销售方式。这种资源销售方式使图书馆为读者提供的电子期刊品种迅速增加。如澳大利亚图书馆理事会(Council of Australian Libraries)成员馆的现刊品种数量在1999年时仅为8285种。因采用大宗交易方式采购电子期刊,到2004年时这一数字迅速增加到了43782种,其中86%的期刊是通过大宗交易购买的。当然,大宗交易在为图书馆带来丰富馆藏资源的同时,也为出版商带来了长期相对稳定且不断增长的收益。

随着时间的推进,纳入大宗交易的资源不再限于电子期刊资源,会议论文、学位论文、电子图书等资源的采购也都以大宗交易方式进行。为集中讨论问题,本文讨论的范围仅限于电子期刊资源的大宗交易。

2 先天不足使大宗交易难以持续

大宗交易作为一种商业模式,交易的达成肯定是交易双方经过艰苦谈判才实现的,但由于作为交易标的的期刊资源的唯一性(因为一种刊只有一个出版商)造成的出版商对资源的天然垄断地位,使得大宗交易合同双方并不完全平等。这也就使得大宗交易存在许多先天不足,主要有:

2.1 较高的定期涨价幅度

图书馆与出版商进行大宗交易,起始的价格比较低,但合同都规定了在合同延续期间每年的涨价幅度。如1999年以后,爱思唯尔先后与美国图书馆界签订了三轮大宗交易合同,其中前两轮合同规定的年涨价幅度分别为7%、5%-6%。也就是说,从1999-2009年,图书馆在同一个大宗交易上投入的经费增加了80%,而同期美国的CPI累积涨幅为29%。第三轮合同签订时,虽然经济不景气,但规定的年涨价幅度仍为5%。到第三轮合同结束时,图书馆需要投入的年度经费将较1999年增加超过100%。大宗交易合同费用的不断上涨,使得本来一笔很小的开支经过几年的演化就变成了即使是经费充足的图书馆也叫苦不迭的沉重负担。所以大宗交易概念的提出者肯尼思·弗雷泽在2005年就指出:“大宗交易的现有模式可能维持不下去了,因为协议中的每年价格涨幅超过了馆藏建设经费预算的增长。大宗交易将消耗掉大部分预算,最终将影响购买其他基本资源”。正是因为看到了这一点,肯尼思·弗雷泽所在的图书馆一直没有与爱思唯尔签订大宗交易合同,直到2009年才购买了该公司的自由包(freedom package)。该交易比其他类似的州立大学与爱思唯尔的交易少花了79万美元。

2.2 图书馆失去了对期刊经费的控制权

签订了大宗交易合同的图书馆,虽然可以按照合同的规定减少纸质期刊的订购,但出版商并不允许图书馆因此减少支付给出版商的订购费,也就是说出版商不会因为图书馆减少纸质期刊订购而减少收入。同时,由于出版商要求图书馆对大宗交易资源包“要么全买,要么全不买”,所以,虽然资源包中的期刊对一个图书馆来说使用率有高有低,图书馆签订大宗交易合同时也不能剔除其中使用率不高甚至没人使用的期刊以达到减小交易规模,节省经费的目的。另外,如果出版商在合同延续期间向资源包中追加了新创办的期刊,图书馆还需要另外增加费用才能使用。大宗交易合同费用只涨不减,加上出版商为增加收入不断创办新刊进而增加大宗交易费用,使得大宗交易费用在图书馆期刊预算中的占比不断增加。根据吉尔·泰勒·罗伊(Jill TaylorRoe)在2009年3-4月间对英国、澳大利亚、新西兰和欧洲大陆地区图书馆所做的调查,有41%的受调查图书馆的大宗交易费用占据了本馆期刊预算的26-50%,超过25%的图书馆的大宗交易费用为本馆期刊预算的51-75%,大宗交易费用超过本馆期刊预算75%的图书馆接近13%。由于图书馆在合同期内不能通过自行调整交易规模来控制大宗交易费用,大宗交易费用在图书馆期刊预算中占比过高的现象就难以按照图书馆的意愿和实际需要加以改变。大宗交易费用在期刊预算中占比的不断增加,使得图书馆没有经费增加对独立出版商期刊的购买,有时还被迫减少对独立出版商期刊的购买以维持现有大宗交易的延续。图书馆事实上失去了对期刊经费开支的控制权。

2.3 合同期限长,使得图书馆失去馆藏建设的主动权。

大宗交易的合同期一般为3-5年,很多是5年。合同期长,为出版商带来了稳定收益,使出版商不用考虑图书馆经费可能发生的变化对自己收入的影响。从图书馆的角度看,长期合同虽然减少了不断进行交易谈判的麻烦,但由于图书馆长期被约束在与出版商的合同中,就失去了根据读者需求变化和图书馆经费变化对馆藏建设进行主动调整的能力。前面提到的大宗交易资源包“要么全买,要么全不买”的特性也使图书馆失去了根据读者需求对资源进行选择的能力。图书馆在大宗交易中的被动地位使得图书馆被出版商牵着鼻子走,不能因时顺势进行馆藏建设的调整,及时停购不需要的期刊,增加读者需要的独立出版商和非盈利出版机构的期刊,全面满足读者需求。

大宗交易的种种固有缺陷,在世界经济陷入衰退的年代就显得更为突出,为图书馆带来的压力也就特别大。这就使早前已经零星出现的退出大宗交易现象变得十分普遍。戴维·富勒(David Fowler)在2009年预计,大宗交易的日子屈指可数了,在可预见的将来就会结束。根据2010年2月对学术图书馆进行的一项调查,有68%的被调查者希望重新谈判使用多年的“电子资源包”协议,以降低价格或涨价幅度。2011年调查时这一数字则上升到71%。在同样的调查中,2010年、2011年分别有58%、62%的被调查者提出可能中止“电子资源包”或恢复为只订购资源包中最常用的期刊嘲。因此,尽管推出大宗交易的出版商认为,大宗交易的问题不大;图书馆不会冒着损失大量期刊的风险退出大宗交易;退出大宗交易仅仅是图书馆界学术会议和馆员学术论文中讨论的话题,但图书馆退出大宗交易已经不是个别现象,而是频繁发生的现象,参与其中的不乏像斯坦福大学图书馆、加州大学图书馆、南伊利诺伊大学图书馆、俄勒冈大学图书馆这样的名校图书馆。

退出大宗交易的后果也十分明显:一是图书馆失去了对大量期刊的检索权。如2010年,南伊利诺伊大学的莫里斯图书馆(Morris Library,Southern Illinois University)与斯普林格、爱思唯尔和威利三个公司的大宗交易合同分别到期后没再续签,同时也就分别失去了1100种、597种、242种期刊的检索权。二是要面对读者的抱怨,需要做大量细致的解释工作和新服务引导工作。三是采用新的服务形式需要增加新的人员和经济成本。四是失去作为图书馆联盟成员所拥有的共享资源的权利。五是当图书馆联盟成员终止大宗交易时,会对留在交易中的其他成员产生或多或少的影响,不仅可能会增加其他成员分摊的费用,也可能会减少联盟成员可共享的资源范围,使联盟成员承担较高的续约费用。较多联盟成员的不再续约,可能引发联盟的崩溃。这些后果对图书馆来说虽然很不愿看到,但在经费紧张的情况下也是必须承担的。

3 退出了大宗交易,图书馆怎么办?

图书馆是为读者提供信息的机构。图书馆在退出大宗交易后肯定要采取其他措施满足读者的信息需求。退出大宗交易后,国外图书馆的替代措施主要有:

3.1 订购较小规模的期刊资源包

图书馆不能对大宗交易资源包中的期刊根据本馆的需求进行挑选,是图书馆对大宗交易不满意的地方之一。退出大宗交易后,为了节省经费,同时也为了满足读者对高使用率期刊的普遍需求,一些图书馆就采用按品种选购的方法,选择若干使用率高或比较高的期刊形成一个经过挑选的期刊资源包,以确保读者不受太大影响。如2010年俄勒冈大学图书馆与威利的大宗交易合同到期后没有按原资源包续签,而是与其达成了订购278种期刊的新交易合同。相较原来的大宗交易合同,新资源包减少了96种刊,节约了166103美元。当然,由于不能再享受大宗交易提供的期刊价格折扣,而只能以目录价格为基础计算价格,按品种订购期刊能够节省的钱不一定会有想象的那么多。所以有图书馆界同仁指出,退出大宗交易后采取按品种订购期刊,如果对各种相关因素计算不周的话,可能会出现既省不了多少钱,又失去检索大量期刊的资格的现象,极端的情况下甚至省不了钱。从实践看,类似俄勒冈大学图书馆从大宗交易转为按品种订购期刊的做法,并不能从根本上解决期刊资源价格过高,图书馆无力支付的问题,只是暂时缓解了矛盾。戴维·富勒预计,俄勒冈大学图书馆花在威利期刊上的钱到2015年或2016年就会恢复到2009年的水平,到时候将不得不再次进入减少期刊种类的境地。

3.2 采用按篇付费(pay-per-view,PPV)方式订购期刊论文

这是许多图书馆退出大宗交易后的一个选择。俄勒冈大学图书馆2005年曾经在与爱思唯尔的大宗交易合同到期后转为以按篇付费方式向读者提供服务,后因故停止。吴雪芝等人的《美国大学图书馆按量付费期刊采购案例分析及思考》和何琳的《美国大学图书馆电子期刊订购按篇付费(PPV)的实践》分别介绍了一些美国图书馆实行按篇付费服务模式的案例。采用按篇付费方式订购期刊论文实际上是读者主导式采购(patron driven acquisition,PDA)在期刊资源订购中的体现。图书馆采用按篇付费方式采购期刊论文一般可分为有中介和无中介两种模式。简单地说,所谓有中介模式就是读者需要期刊论文时向图书馆提出要求,图书馆员下载后交给读者;无中介模式就是图书馆把下载期刊论文的权力交给读者,由读者直接从数据商的网站下载。当然这两种模式各有利弊。为适应图书馆以按篇付费模式购买期刊论文的需求,现在许多出版商,包括大出版商都推出了相应的销售模式。但由于大出版商的期刊销售收入主要来自与图书馆的大宗交易合同,他们并不希望图书馆都采用按篇付费模式,所以现在出版商把按篇付费论文的价格定得很高(如每篇30美元),而且规定了每篇论文的使用期限,如一周,有让图书馆知难而退的意思。按篇付费采购期刊论文在实施过程中也存在读者滥用、不同读者需要同一篇论文时重复购买等问题。所以,虽然很多人把以按篇付费方式购买期刊论文作为大宗交易的一个替代模式,但也有一些人对此并不看好。实践中也确实有图书馆在实行了一段时间后出现实行不下去的情况,如前面提到的俄勒冈大学图书馆的情况。

3.3 馆际互借

求助于馆际互借满足读者需求也是许多图书馆在退出大宗交易后的一项选择。如在与斯普林格、爱思唯尔和威利三个公司的大宗交易合同分别期满后,南伊利诺伊大学莫里斯图书馆部分本来由这三个合同满足的读者需求就转向了通过馆际互借来满足。前面提到的俄勒冈大学图书馆在终止与爱思唯尔和威利的大宗交易合同后,也有部分读者需求转向了馆际互借。当然,馆际互借是有成本的,图书馆需要投入新的人力,也需要支付版权费用。这些成本是图书馆退出大宗交易,转向馆际互借的必然代价。但从两个馆的实践看,没有大宗交易,并不一定意味着馆际互借的大量增加。莫里斯图书馆的馆际互借量增加得就比较少。在终止大宗交易后的一年中,因终止大宗交易而失去的威利公司的597种期刊只有27%产生过至少一个馆际互借请求,超过一次的期刊只有9%。因合同到期而失去的爱思唯尔公司的242种期刊只有38%产生过至少一个馆际互借请求,超过一次的期刊只有20%。俄勒冈大学图书馆在终止大宗交易合同后馆际互借增加比较多,如针对爱思唯尔期刊的馆际互借请求增加了47%。分析后发现,这些增加的馆际互借请求中有一部分是该馆新开通WorldCat造成的。退出大宗交易后馆际互借请求的温和增加,说明读者的有些需求可以通过其他途径满足。

3.4 转向使用开放存取资源满足读者需求

图书馆退出大宗交易后,读者转向开放存取资源以满足需求,或者图书馆收集整理开放存取资源提供给读者以弥补减少期刊订购影响的现象都是存在的。也有许多人把利用开放存取资源看成是解决目前图书馆期刊资源订购困境的出路。但也有人对此持怀疑态度。现在有两个问题需要解决:一是大宗交易的期刊论文有多少已经通过开放存取期刊、机构知识库或学科知识库形式实现开放存取了,其时效性如何;二是图书馆在引导读者使用开放存取资源方面做了哪些工作,提供了哪些协助。因此,开放存取资源当前能在多大程度上填补大宗交易退出后留下的空白,现在还很难有准确的说法。

4 国外图书馆退出大宗交易给我们的启示

国外图书馆在电子期刊资源订购方面正在经历的事情可能是我们将要经历的,有些已经是我们正在经历的。国外图书馆退出大宗交易现象及图书馆采取的一些应对措施,对我国图书馆界,特别是高校图书馆界是有一定借鉴作用的。

4.1 大宗交易不可持续,需要图书馆及早筹划应对之策。

我国图书馆界对外文资源的集团采购基本属于大宗交易模式。对于出版商的连续涨价及其给图书馆带来的经费压力,我国图书馆界也正在经历。2010年发生的抵制爱思唯尔事件和这次程教授的质疑博文,已经说明我国图书馆界对出版商的忍耐已接近极限。从我国的经济情况看,虽然经济增长速度还比较高,但较以前已大幅降低。从图书馆的经费增长速度看,高速增长的景象也很难再现。吴建中先生在中国图书馆学会2012年年会上的报告指出,“高增长的时代已经过去了,我们必须适应如何在低增长或者零增长的环境中过‘紧日子了”。因此,我们应为将来可能出现的被迫大量退出大宗交易现象及早筹划应对之策,做到努力避免发生,即使发生了也有完善的替代措施。如要努力通过谈判降低年涨价幅度,增加费用扣减措施,以实际使用量作为合同定价基础,增加图书馆对大宗交易资源包内容选择的话语权,在合同中设立比较合理的图书馆退出大宗交易条款,维护退出交易馆在退出交易后应有的合法权益,如对以前购买年份资源的使用权等。

4.2 加强对资源使用情况和采购投入效益的分析统计工作

现在是大数据时代,决策要靠数据说话。从国外图书馆的实践看,停止哪个大宗交易合同,其后如何满足读者需求都不是拍脑袋做出的决定,而是进行大量数据分析的结果。我们的馆藏建设决策缺少的正是充分的数据分析。因此,要加强对资源采购使用情况和投入效益的分析统计工作。通过对读者使用资源情况的准确的多角度分析,找出哪些资源是读者真正需要的基础资源,哪些是相关的资源,哪些是读者根本不需要的资源。对于不同的资源要采取不同的针对措施,使图书馆的有限经费真正用到刀刃上。馆藏建设要抛弃虚荣心,不要一味地追求期刊订购量,而要看如何使用有限的经费最大限度地满足读者的需求。

4.3 加强对开放存取的宣传和支持力度

出版商为达到谋取私利的目的不断提高资源销售价格,实际上阻碍了知识交流。这与互联网时代信息自由流动的潮流是背道而驰的。开放存取才真正符合时代潮流。我国应强化对开放存取的宣传和支持力度,努力实现财政经费支持的科研项目成果和职务成果的机构存储。如果我国普遍实现了相关资源的机构存储,至少可以避免再花钱把国内学者发表在国外期刊的成果买回来的现象大面积出现。最近我国有关单位加入高能物理开放出版计划(SCOAP3)的行动,为减少国内图书馆的经费负担迈出了坚实的一步。

4.4 培养专业谈判人才,提高与出版商的谈判能力。

大宗交易是一种商业行为,签订合同当然需要专业的谈判人才参与其中。从国外图书馆的实践看,专业谈判人才参与谈判能为图书馆赢得较好的结果。如加利福尼亚数字图书馆(California Digital Library)2003年代表加州大学的9个校园与爱思唯尔进行大宗交易合同续约谈判时,由于雇佣了专业谈判人员,不仅实现了合同期开始的2004年的费用较2003年下降9%,而且2005-2008年年度涨价幅度也只有2%、3%、4%、5%。我国图书馆现在与国外数据商进行资源采购谈判时虽然成立了联盟,具有了集团议价能力,但对专业谈判人才的培养和使用还没有跟上。

5 结语

期刊资源的大宗交易能迅速提升图书馆提供电子期刊资源的能力。图书馆也能够因大宗交易享受到较大的期刊订购折扣。从期刊平均价格看,大宗交易具有较好的投资回报。但大宗交易也具有合同金额大,每年不断上涨,图书馆资源选择权小的特点。这些特点在经济衰退时代成为许多图书馆退出大宗交易的主要原因或者说根本原因。图书馆在退出大宗交易后,虽然存在许多不利情况,但通过采取订购高使用率期刊、馆际互借、按篇付费、使用开放存取资源等措施使读者需求得到了尽可能的满足。面对图书馆经费困难的局面,图书馆、出版商都在改变,但大出版商的趋利本性和其在交易过程中的优势地位,使其不愿意进行实质性的变化,如降低年度涨价幅度,允许图书馆在合同延续期间取消订购部分期刊以节约经费等。目前图书馆期刊资源采购的困境成为一种无解局面。只要大宗交易的双方不能实现真正的平等,图书馆期刊资源采购的困局就难以彻底改观。高能物理开放出版计划或许为解决困局打开了一扇窗。效果如何,值得期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