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述森
(山东社会科学院 政治学研究所,山东 济南 250002)
19世纪末20世纪初的俄国在整体上是极其落后的。政治上,它仍然存留着君主专制制度,广大民众包括贵族和资产阶级没有基本的政治权利。1905年革命建立起的国家杜马主要还是一个咨议机构,沙皇可以随意解散它。经济上,它仍然主要是一个小农经济国家,农业和手工业在整个国民经济中占着主导地位。大工业主要集中在大城市和少数工业部门中,并且主要为国家和外资所掌握,其军事色彩浓厚,与全国市场缺乏有机的联系。在社会结构方面,农民仍占人口的绝大多数并且大多被固定在村社之中,缺乏基本的迁徙与流动的自由,阶层分化仍不显著。工人阶级尤其是大工业无产阶级人数很少,大多从农民转化而来,属于半农民,文化素质低下。资产阶级则人数更少,尚未成为一个真正意义上的阶级。在文化形态方面,仍然主要是前资本主义的。绝大多数国民没有受到现代文明潮流的洗礼,宗法的、平均主义集体主义的、反资本主义的文化占绝对优势。较之于西方,俄国在文化形态方面要落后300~600年,中世纪色彩极其浓厚。总的来说,俄国是一个集原始社会因素(农村公社)、奴隶社会因素(农奴制)、封建社会因素(地主庄园制度)和资本主义因素(少数现代工业和市场机制)于一体的国家,而前资本主义的因素无疑是主要的、基础性的。
在登上社会政治舞台后的最初岁月里,列宁对俄国的落后性有着较为深刻的认识,在一系列文章和著述中都强调这一点。例如在政治方面,他指出:“无论俄国工人还是全体俄国人民,直到现在还没有处理自己全民事务的自由。正像过去农民是地主的农奴一样,现在全国人民都是官吏的奴隶。俄国人民没有权利选举官吏,没有权利选举代表来为全国立法。俄国人民甚至没有权利集会讨论国家的事务。……现在委派官吏来管我们也不用征得我们同意,……没有这些官吏的许可,我们甚至不能印报,不能在大家面前给大家讲讲全国的事务!”*《列宁全集》第7卷,人民出版社1986年版,第114、119页。认为俄国甚至比专制的德国还要落后得多,“从前德国也是权力无限的专制君主的管理机关。德国人民早在50多年以前就打垮了专制制度,用武力取得了政治自由。德国不像俄国,那里的法律不是由一小撮官吏颁布的,而是由人民代表会议、议会或者是德国人所说的帝国国会颁布的。凡是成年男子都有选举这个国会的议员的资格”*《列宁全集》第7卷,人民出版社1986年版,第114、119页。。在经济方面,列宁认为俄国虽然建立起了一些大工厂,但分散的手工业经济仍在国民经济中占主导,全国性的市场还没有真正建立起来。“没有哪一个资本主义国家会有这样的情况:在对拥有20000工人的将近9000个小作坊的调查中,会发现生产者如此惊人的分散和落后,共有财产的事例只有几十个,3-5个小业主联合起来购买原料和销售产品的事例还不到10个!这种分散性也许会成为可悲的、经济上和文化上停滞不前的最可靠的保证,可是我们幸而看到,资本主义在一天天地摧毁着宗法式的手艺及其自给自足的小业主的地方局限性,一天天地破坏着狭小的地方市场(它们支持着小生产),而代之以全国的和全世界的市场……。”[注]《列宁全集》第2卷,人民出版社1984年版,第318-319页。在多数情况下,对于当时的列宁而言,俄国不是一般性的落后,而是带有浓厚中世纪色彩、农奴制特征的落后。“俄国中世纪的半农奴制度的残余还异常强而有力(比西欧),它像一副沉重的枷锁套在无产阶级和全体人民身上,阻碍着一切等级和一切阶级的政治思想的发展,所以我们不能不主张反对一切农奴制度即反对专制制度、等级制度、官僚制度的斗争对于工人有巨大的重要性。”[注]⑦⑧⑨⑩《列宁全集》第1卷,人民出版社1984年版,第255、88、340、177、196、235页。他认为占人口绝大多数的农民尤其在受着农奴制残余的压迫和束缚。“农民即使现在也还没有想上哪儿就上哪儿的完全自由,还没有迁徙的完全自由,农民还是半农奴。”[注]《列宁全集》第7卷,人民出版社1986年版,第114页。
列宁也特别注意到了俄国无产阶级发育水平的低下,说他们不仅人数少,而且在生活方式和思想观念方面,同农民相比没有实质性的差别。他赞同人们对无产阶级的这样的评价:“虽然某些工厂已存在了40-50年之久,但是直到现在,我们的‘无产阶级’绝大多数还没有和土地断绝关系。‘农村’把无产阶级束缚得很紧,以致‘纯粹’无产阶级在集体劳动过程中所造成的一切心理条件和其他条件,在我们的无产阶级中间并未发展起来。我们的‘无产者’的农业,是一种混杂的形式。工场的织工雇用雇农去耕种他的一小块土地。他的妻子(如果她不在工厂中工作)、儿女、老人、残废人也在这块土地上工作,而当他自己老了,残废了或者因狂暴或可疑的行为而被逐出工厂的时候,也要到这里来工作。这样的‘无产者’很难叫做无产者。他们按经济地位来说是赤贫者,按意识形态来说是小资产者。他们毫无知识,思想保守。”[注]《列宁全集》第11卷,人民出版社1987年版,第219、39、32页。当然,在列宁眼里,农民更加落后。“无产阶级,特别是农民,还非常散漫,非常不开展,非常愚昧无知。”*《列宁全集》第11卷,人民出版社1987年版,第219、39、32页。
基于以上认识,列宁得出的结论是:“除了使资本主义向前发展以外,妄想在任何其他方面替工人阶级寻找出路,都是反动的。在像俄国这样一些国家里,工人阶级与其说是苦于资本主义,不如说是苦于资本主义发展得不够。”*《列宁全集》第11卷,人民出版社1987年版,第219、39、32页。但是就在这一时期,列宁的思想中也明显存在着夸大俄国资本主义发展水平的倾向。在刚刚登上社会政治舞台发表的文章中,列宁曾将俄国描述为一个资本主义生产方式占了绝对主导的国家:“资本主义现时已经是俄国经济生活的基本背景。”*《列宁全集》第1卷,人民出版社1984年版,第255、88、340、177、196、235页。“在马克思主义者看来,资本主义不仅在工厂工业中,而且在农村中,总之在俄国各地,都已经稳稳地盘踞下来,已经完全定型了。”*《列宁全集》第1卷,人民出版社1984年版,第255、88、340、177、196、235页。他将俄国的手工业经济与西方的大工业经济看作是本质上一样的东西,都是资本主义性质的经济,只是所处发展阶段不同。“不言而喻,家庭手工制大生产就是资本主义工业形式,这里已具备资本主义工业形式的一切标志:商品经济已达到高度的发展,生产资料集中在个人手中,工人大众遭到剥夺,他们没有自己的生产资料,因而只好把劳动用在别人的生产资料上,他们不是为自己做工,而是为资本家做工。显然,就手工业的组织来说,这是纯粹的资本主义;同大机器工业相比,它的特点就是技术不发达(主要是因为工资低得不成样子),工人还保留一小块土地。”*《列宁全集》第1卷,人民出版社1984年版,第255、88、340、177、196、235页。而实际上,当时俄国的手工业经济仍主要是宗法性质的。不仅如此,他还致力于论证俄国的村社农民经济也已经是资本主义的了。“商品经济体系作为我国包括‘村社’‘农民’经济在内的整个经济的主要背景,已经清晰地显示出来,同时还显示出这样一个事实:这个商品经济而且正是这个商品经济把‘人民’和‘农民’分裂为无产阶级(破产而变成雇农)和资产阶级(吸血鬼),就是说,正是这个商品经济在变为资本主义经济。”*《列宁全集》第1卷,人民出版社1984年版,第255、88、340、177、196、235页。认为俄国农民所受的压榨和剥削主要已不是封建农奴制性质的,而是资本主义性质的。“俄国各地劳动者所受的剥削实质上都是资本主义的剥削,根据某些证明农民分化的资产阶级性质的政治经济标志,农村善于经营的农夫和包买主应当被算作资本主义的代表。”而事实上,俄国村社农民当时基本上还是同质性的,没有出现太大的分化,更构不成两个截然对立的阶级。
俄国的民粹派当时坚持说俄国农民村社具有特殊性,尚没有形成资本主义的经济结构,列宁对此给予了坚决的批驳,说俄国农村也在按照与西欧国家一样的规律向前发展,马克思对资本主义的分析,其阶级斗争理论,也适合俄国农村的情形。实际上,民粹派对俄国农村的看法更符合实际,因为俄国农民村社的确非常特殊和有着顽强的生命力。与此同时,对于民粹派关于俄国资本主义主要是由政府培植起来的、在俄国缺乏根基的说法,列宁也完全不予赞同,坚持说俄国的工厂大工业是自然而然发展起来的,是内生的。在这个问题上,民粹派的观点也同样更正确。
正因为夸大了俄国资本主义的发展水平,因而列宁在说俄国还受资本主义不发展之苦的同时,其思想重心已不自觉地放在了对资本主义的斗争上。“俄国马克思主义者是以这样一种对现实的看法为出发点的社会主义者,即他们认为现实是资本主义社会,而摆脱这个社会的唯一出路就是无产阶级对资产阶级进行阶级斗争……。”[注]《列宁全集》第1卷,人民出版社1984年版,第167页。“俄国农村中现在交错着两种主要的阶级斗争形式:(1)农民反对享有特权的土地占有者和反对农奴制残余的斗争;(2)日益成长的农村无产阶级同农村资产阶级的斗争。在社会民主党人看来,第二种斗争当然具有更重要的意义。”[注]《列宁全集》第4卷,人民出版社1984年版,第205-206页。他当时就认为民主革命与社会主义革命是不能截然分开的。“我们大家都认为资产阶级革命和社会主义革命是截然不同的东西,我们大家都无条件地坚决主张把这两种革命极严格地区分开,但是,难道可以否认前后两种革命的个别的、局部的成分在历史上互相交错的事实吗?难道在欧洲民主革命的时代没有许多社会主义运动和争取社会主义的尝试吗?”[注]《列宁全集》第11卷,人民出版社1987年版,第68、223页。他甚至还提出了不断革命的思想:“在实践上……我们将立刻由民主革命开始向社会主义革命过渡,并且正是按照我们的力量,按照有觉悟有组织的无产阶级的力量开始向社会主义革命过渡。我们主张不断革命。我们决不半途而废。”*《列宁全集》第11卷,人民出版社1987年版,第68、223页。
到第一次世界大发生时,俄国的整体状况与19世纪末20世纪初相比,并没有发生多大的变化。专制制度和人民政治上的无权状况依旧;农民村社虽在斯托雷平改革中有所破坏,但大多仍完好无损;资本主义大工业有所发展,但基本上属于量的扩张;俄国社会结构总体上也没有大的改变。在1912年,列宁仍然说俄国是一个极端落后、野蛮的亚洲式国家。这样一种界定无疑是正确的。
但是,随着第一次世界大战的爆发,列宁对俄国社会性质及社会发展水平的定位出现了急剧的变化,他开始将俄国看作是世界资本—帝国主义体系中的一员,在很大程度上与西方发达国家等量齐观了。“所有欧洲国家都已经达到同等的资本主义发展阶段,它们都已经提供了资本主义所能提供的一切。资本主义已经达到了自己的最高形式,输出的已经不是商品,而是资本了。资本主义在本国范围内已经容纳不下,所以现在便来争夺地球上剩下的最后一些未被占据的地盘。如果说18世纪和19世纪的民族战争曾标志着资本主义的开始,那么帝国主义战争则表明资本主义的终结。”[注]《列宁全集》第26卷,人民出版社1988年版,第35、294页。“当前这场战争产生于帝国主义。资本主义已经发展到这个最高阶段。……整个世界正在融合为一个单一的经济机体,整个世界已被少数大国瓜分完毕。社会主义的客观条件已经完全成熟,而当前这场战争就是资本家为……延缓资本主义的崩溃而进行的战争。”*《列宁全集》第26卷,人民出版社1988年版,第35、294页。列宁在这里所说的所有欧洲国家、少数大国,自然也包括俄国。
而到1917年二月革命发生时,列宁的思想又有了进一步的发展。在政治上,他开始说俄国资产阶级民主革命已经彻底完成了:二、三月的革命后,“政权转到了另一个阶级,即资产阶级这个新阶级手里”[注]《列宁全集》第29卷,人民出版社1985年版,第137、137、16页。,“无论从革命这一概念的严格科学意义来讲,或者是从实际政治意义来讲,国家政权从一个阶级手里转到另一个阶级手里,都是革命的首要的基本的标志。就这一点来说,俄国资产阶级革命或资产阶级民主革命已经完成了”*《列宁全集》第29卷,人民出版社1985年版,第137、137、16页。。 说俄国资产阶级已经成了统治阶级,“这是已经上升到执掌俄国政权地位的新阶级,即资本主义化的地主和资产阶级的阶级代表人物,资产阶级在经济上早已统治着俄国,并且在1905—1907年革命时期,在1907—1914年反革命时期,最后——而且是用特别快的速度——在1914—1917年战争时期,已经在政治上非常迅速地组织起来,已经把地方自治机关、国民教育机关、各种各样的代表大会、杜马、军事工业委员会等等抓在自己手里。到1917年,这个新阶级已经‘几乎完全’执掌了政权;所以沙皇制度一遭到打击就立即倾覆,为资产阶级扫清了地盘”*《列宁全集》第29卷,人民出版社1985年版,第137、137、16页。。实际上,俄国沙皇制度的被推翻,主要是由战争造成的。资产阶级依然孱弱,并没有形成一个强大的阶级,而广大民众,无论是文化素质还是政治发展水平,都还十分低下。整个俄国社会并没有为资产阶级民主制度的建立做好准备。因此,在二月革命发生后,国家实际上陷入了无政府状态,资产阶级没有建立起有效的统治。
在经济发展水平方面,列宁开始说当时的俄国已经发展到了垄断国家资本主义发展阶段。“客观情况表明,战争加速了资本主义的发展,从资本主义向帝国主义发展,从垄断向国家化发展。”[注]⑦⑧⑨⑩《列宁全集》第29卷,人民出版社1985年版,第353、38、39、54、90、166、167、90页。而国家垄断资本主义的出现意味着生产力已高度社会化,对生产的管理变得极其简单了。“资本主义文化创立了大生产——工厂、铁路、邮政、电话等等,在这个基础上,旧的‘国家政权’的大多数职能已经变得极其简单,已经可以简化为登记、记录、检查这样一些极其简单的手续,以致每一个识字的人都完全能够胜任这些职能,行使这些职能只须付给普通的‘工人工资’,并且可以(也应当)把这些职能中任何特权制、‘长官制’的痕迹铲除干净。”[注]《列宁全集》第31卷,人民出版社1985年版,第41、46页。“资本主义使‘国家’管理的职能简单化了,使我们有可能抛弃‘长官职能’,把全部问题归结为无产者组织起来(成为统治阶级)以全社会名义雇用‘工人、监工和会计’。”*《列宁全集》第31卷,人民出版社1985年版,第41、46页。在这种情况下,俄国就具备了向社会主义革命过渡的物质条件。“帝国主义战争是社会主义革命的前夜。这不仅因为战争带来的灾难促成了无产阶级的起义(如果社会主义在经济上尚未成熟,任何起义也创造不出社会主义来),而且因为国家垄断资本主义是社会主义的最充分的物质准备,是社会主义的前阶,是历史阶梯上的一级,在这一级和叫作社会主义的那一级之间,没有任何中间级。”[注]《列宁全集》第32卷,人民出版社1985年版,第218-219、219页。“社会主义现在已经在现代资本主义的一切窗口中出现,在这个最新资本主义的基础上前进一步的每项重大措施中,社会主义已经直接地、实际地显现出来了。”*《列宁全集》第32卷,人民出版社1985年版,第218-219、219页。
于是,列宁开始要求在俄国实施一系列向社会主义过渡的实际步骤。首先是打碎旧的、资产阶级的国家机器,建立巴黎公社式的苏维埃国家。“我们需要国家。但我们需要的不是资产阶级到处建立的那种国家,从立宪君主国直到最民主的共和国。”*《列宁全集》第29卷,人民出版社1985年版,第353、38、39、54、90、166、167、90页。无产阶级应当打碎现成的国家机器,“代之以新的国家机器,使警察、军队和官僚同普遍武装的人民融为一体。沿着1871年巴黎公社和1905年俄国革命的经验所指引的道路前进的无产阶级,应当把一切被剥削的贫苦居民组织起来和武装起来,使他们自己能够直接掌握国家政权机关,自己组织起这种政权的机构。”*《列宁全集》第29卷,人民出版社1985年版,第353、38、39、54、90、166、167、90页。其次是在经济上采取一些社会主义性质的措施。“有了这种农民革命并且以这种农民革命作基础,无产阶级才有可能和有必要同贫苦农民联合起来采取进一步的步骤,即对最重要产品的生产和分配实行监督,实行‘普遍劳动义务制’,……这些步骤就其整体和发展来看,就是向社会主义过渡,因为在俄国,不采取这些过渡措施,要马上实现社会主义是不可能的,但是如果采取了这种过渡措施,实现社会主义就是完全可能的而且是绝对必要的了。”*《列宁全集》第29卷,人民出版社1985年版,第353、38、39、54、90、166、167、90页。
当然在这一时期,在列宁的思想中,还是保留着了一些现实主义的成分。总的来说,他还不认为俄国已经完全具备了进行社会主义革命的条件。“俄国是一个农民国家,是欧洲最落后的国家之一。在这个国家里,社会主义不可能立刻直接获得胜利。但是,在贵族地主的大量土地没有被触动的情况下,在有1905年经验的基础上,俄国这个国家的农民性质能够使俄国资产阶级民主革命具有巨大的规模,并使俄国革命变成全世界社会主义革命的序幕,变成进到全世界社会主义革命的一级阶梯。”*《列宁全集》第29卷,人民出版社1985年版,第353、38、39、54、90、166、167、90页。也不认为俄国可以立即采行严格意义上的社会主义措施。“在一个小农国家里,只要绝大多数居民还没有觉悟到必须进行社会主义革命,无产阶级政党就决不能提出‘实施’社会主义的目的。”*《列宁全集》第29卷,人民出版社1985年版,第353、38、39、54、90、166、167、90页。“实行土地国有化、把一切银行和资本家的辛迪加收归国有或至少由工人代表苏维埃立刻加以监督等等措施,决不是‘实施社会主义。”他也认为俄国革命虽然走在了其他国家的前头,但只是暂时的,并不代表俄国工人阶级最先进和最优秀。“俄国无产阶级十分荣幸的是,帝国主义战争在客观上必然引起的一系列革命由它来开始。但是我们绝对没有这样的想法:俄国无产阶级是各国工人中间最优秀的革命无产阶级。我们清楚地知道,俄国无产阶级的组织、修养和觉悟程度都不及其他国家的工人。并不是特殊的素质而只是特殊的历史条件使得俄国无产阶级在某一时期,可能是很短暂的时期内成为全世界革命无产阶级的先锋。”
十月革命前,列宁在不同场合说他根本没有在俄国进行社会主义革命的想法,并且承认在俄国根本不能直接进行社会主义革命。的确,像俄国这样的国家,根本没有条件进行社会主义革命和向社会主义过渡。无论在西方社会民主党人那里,还是在俄国绝大多数马克思主义者那里,这都是基本的常识。但随着十月革命的胜利,列宁急剧改变了自己的看法,开始说俄国革命就是社会主义革命。“农民代表大会完全拥护10月25日的革命,而且拥护的正是这场作为社会主义革命的革命。”[注]《列宁全集》第33卷,人民出版社1985年版,第90-91、95、168、3、300、61、298、286-287、62-63、203、204、205页。“任何一个政党真正想要成为人民的政党,就必须明确地、斩钉截铁地说:我国革命是社会主义革命。”*《列宁全集》第33卷,人民出版社1985年版,第90-91、95、168、3、300、61、298、286-287、62-63、203、204、205页。“工人、农民和士兵所完成的十月革命,毫无疑问,是社会主义革命。”*《列宁全集》第33卷,人民出版社1985年版,第90-91、95、168、3、300、61、298、286-287、62-63、203、204、205页。既然是社会主义革命,那么革命胜利后建立起来的必然就是社会主义国家了。“在俄国,我们现在应该着手建设无产阶级的社会主义国家。”*《列宁全集》第33卷,人民出版社1985年版,第90-91、95、168、3、300、61、298、286-287、62-63、203、204、205页。“俄国已经成为社会主义国家”。[注]《列宁全集》第35卷,人民出版社1985年版,第368页。
在俄国革命是社会主义革命、革命后的俄国是社会主义国家的定位下,列宁反复强调俄国已经建立起了世界上最民主的政治制度。“苏维埃政权是一种比在西欧各国所形成的资产阶级共和国要高得多的民主形式;这是真正的民主,劳动者、工人可以而且应当统治非劳动者,统治社会上的剥削阶层,工人、士兵、农民和铁路员工没有地主、资本家,自己也能够当家做主,进行城乡产品的交换,规定合理的工资。”*《列宁全集》第33卷,人民出版社1985年版,第90-91、95、168、3、300、61、298、286-287、62-63、203、204、205页。“工农苏维埃,这是新的国家类型,新的最高的民主类型,这是无产阶级专政的一种形式,是在不要资产阶级和反对资产阶级的情况下来管理国家的一种方式。在这里,民主第一次为群众劳动者服务,不再是富人的民主,而在一切资产阶级的、甚至是最民主的共和国里,民主始终是富人的民主。”*《列宁全集》第33卷,人民出版社1985年版,第90-91、95、168、3、300、61、298、286-287、62-63、203、204、205页。实际上,苏维埃是俄国民众在革命时期创立的革命政权机关,它是按照俄国村社传统建立起来的,具有原始民主的特点,根本无法在一个国家的范围内有效运作。同时,它也是民主与专制的复合体,崇尚多数专制,本质上是非民主的。它和西方的议会制度不具有可比性,因而谈不上比议会制度更民主和高级。在俄国,人们多年来向往的是类似于议会机构的立宪会议,它由社会各阶级、阶层的代表组成,由全民普选产生。列宁此前一直追求立宪会议的召开。但此时,列宁彻底否定了立宪会议的进步性,强调“苏维埃是一种比立宪会议高得多、完善得多、适宜得多的民主形式,即劳动者民主的形式。立宪会议联合了所有的阶级,就是说,也联合了各个剥削阶级,联合了有产阶级、联合了资产阶级,联合了那些靠人民、靠被剥削者才受教育,却离开他们去投靠资本家,把自己的知识,最高的知识成就用来反对劳动者,把自己的知识变成了压迫人民的工具的人。”*《列宁全集》第33卷,人民出版社1985年版,第90-91、95、168、3、300、61、298、286-287、62-63、203、204、205页。
列宁还强调十月革命胜利后的俄国,在世界上率先消灭了私有制和剥削,劳动人民真正成了生产资料的主人。“俄国由于自己的经济政治状况的特点,现在第一个做到了国家管理权归劳动人民自己。……一种史无前例的新型的国家政权正在形成,革命的意志要求这种政权把一切剥削、暴力和奴役从地球上彻底清除。”*《列宁全集》第33卷,人民出版社1985年版,第90-91、95、168、3、300、61、298、286-287、62-63、203、204、205页。“工人、士兵、农民以及一切劳动者同志们!把全部政权掌握到自己的苏维埃手里。象爱护眼珠一样地爱惜和保护土地、粮食、工厂、工具、产品和运输设备,所有这一切从现在起都完全是你们的、即全民的财产了。”*《列宁全集》第33卷,人民出版社1985年版,第90-91、95、168、3、300、61、298、286-287、62-63、203、204、205页。“每个赶走了资本家或者至少是用真正的工人监督制服了资本家的工厂,每个赶跑了地主剥削者并且剥夺了他们土地的农村,现在而且只有现在才成了劳动者可以大显身手的场所,在这里劳动者可以稍微直一点腰,可以挺起胸来,可以感到自己是人了。他们千百年来都是为别人劳动,被迫为剥削者做工,现在第一次有可能为自己工作,而且可以利用技术和文化的一切最新成就来工作了。”*《列宁全集》第33卷,人民出版社1985年版,第90-91、95、168、3、300、61、298、286-287、62-63、203、204、205页。实际上,苏维埃政权的确打倒了资本家,私人不再拥有生产资料,但这也没有意味着生产资料就归劳动者所有了,而是新的国家政权成了生产资料的所有者;劳动者也并没有获得自己的全部劳动成果,而是剩余价值全部交给国家了,甚至比以前交得更多。
列宁此时还大大强化了他以前的理想主义,强调说工人阶级和贫苦农民而非只有受过教育的专家才能够担负起组织社会生活的责任。资产阶级及其知识分子“以为,社会主义革命赋予劳动者的那种伟大的、在世界历史上是真正豪迈的组织任务,‘老百姓’即‘普通’工人和贫苦农民是负担不了的。那些惯于替资本家和资本主义国家效劳的知识分子自我安慰说:‘没有我们不行。’他们厚颜无耻的盘算是不会实现的……。”*《列宁全集》第33卷,人民出版社1985年版,第90-91、95、168、3、300、61、298、286-287、62-63、203、204、205页。“无论如何要打破这样一种荒谬的、怪诞的、卑劣的陈腐偏见,似乎只有所谓‘上层阶级’,只有富人或者受过富有阶级教育的人,才能管理国家,才能领导社会主义社会的组织建设。”*《列宁全集》第33卷,人民出版社1985年版,第90-91、95、168、3、300、61、298、286-287、62-63、203、204、205页。他并且沿袭了十月革命前的想法,将社会的组织与管理看作是一种极其简单的事情,只要由一个中心来发号施令、进行全方位的计划和监督就行了。“既然无产阶级的政治统治已经建立,已经有了保障,那么,实行计算和监督,实行全面的、普遍的、包括一切的计算和监督,即对劳动数量和产品分配实行计算和监督,——只要它们由作为最高国家政权机关的工兵代表苏维埃来实行,或者依照这个政权机关的指示和委托来实行,——这就是社会主义改造的实质。”[注]《列宁全集》第33卷,人民出版社1985年版,第206、200、279页。“组织计算,监督各大企业,把全部国家经济机构变成一架大机器,变成一个使亿万人都遵照一个计划工作的经济机体,——这就是落在我们肩上的巨大组织任务。”[注]《列宁全集》第34卷,人民出版社1985年版,第5页。他对批评的言论不屑一顾:“资产阶级的走卒和食客把社会主义描写成生活千篇一律的、死气沉沉的、单调无味的军营。富人的奴才,剥削者的仆从——资产阶级知识分子老爷们,总是拿社会主义来‘吓唬’人民,然而,正是在资本主义制度下,人民才注定了要过那种服苦役住军营的生活,从事永无休止、令人厌烦的劳动,过着半饥半饱、贫困不堪的日子。”*《列宁全集》第33卷,人民出版社1985年版,第206、200、279页。并且豪迈地宣称:“我们的子孙会把资本主义制度时代的文物看作奇怪的东西。他们很难设想,日用必需品的贸易怎么会掌握在私人手里,工厂怎么会属于个人所有,一个人怎们能剥削另一个人,不劳动的人怎么能生存”[注]《列宁全集》第36卷,人民出版社1985年版,第315页。。“现在50岁左右的这一代人,是不能指望看到共产主义社会了,那时候他们都死了。至于现在15岁的这一代人,就能够看到共产主义社会,也要亲自建设这个社会。”[注]《列宁全集》第39卷,人民出版社1986年版,第311、100、1页。
在当时的俄国,小农的存在、交换和自由贸易都是很正常的事,对国家的发展、生产力的发展是不可或缺的,但在列宁看来,它们却是异质的,对国家有害而无益。“中农无疑是习惯于个体经营的。他们是私有者农民,虽然他们已经失去土地,虽然土地私有制已经消灭,但他们仍然是私有者,主要因为这部分农民还有粮食。中农生产的粮食超过自己的需要,因此,他们有余粮,成了挨饿的工人的剥削者。”[注]《列宁全集》第37卷,人民出版社1986年版,第307、310页。“农民按习惯照例这样说:‘粮食是我生产的,这是我自己的产品,我就有权利出卖。’而我们说,这是对国家犯罪。自由买卖粮食就是利用粮食发财致富,也就是回到旧的资本主义去,这是我们不能容许的,在这里我们无论如何要进行斗争。”*《列宁全集》第37卷,人民出版社1986年版,第307、310页。农民“在商品经济条件下还是私有者。在自由市场上每出售和倒卖一次粮食,每搞一次投机,都是在恢复商品经济,也就是在恢复资本主义”[注]《列宁全集》第38卷,人民出版社1986年版,第332页。。 因而他不仅要求消灭小农经济,消灭交换自由,而且还要消除人们付出了劳动就要获得报酬的思想。“我们必须反对资本主义私有经济和为市场而工作的制度遗留给我们千百万劳动人民的这种倾向和习惯:我卖,我赚钱,钱赚得愈多,我就愈不挨饿,别人就愈挨饿。这是私有制遗留下来的恶习……。”[注]《列宁全集》第35卷,人民出版社1985年版,第409页。“我们将努力消灭‘人人为自己,上帝为大家’这个可诅咒的准则,克服那种认为劳动只是一种差事,凡是劳动都理应按一定标准付给报酬的习惯看法。我们要努力把‘大家为一人,一人为大家’和‘各尽所能,按需分配’的准则渗透到群众的意识中去,渗透到他们的习惯中去,渗透到他们的生活常规中去,要逐步地却又坚持不懈地推行共产主义纪律和共产主义劳动。”*《列宁全集》第39卷,人民出版社1986年版,第311、100、1页。
十月革命是在非常特殊的历史条件下发生的,革命的形式是特殊的,革命后建立起来的制度也具有特殊性,是一种典型俄国式的,很难说具有世界性的普遍意义。对于西方国家的民众而言,俄国革命是可怕的,根本谈不上学习它、模仿它的问题。然而在十月革命后的数年内,列宁却一直在强调俄国革命、俄国制度的普适性意义。“我国革命的某些基本特点所具有的意义,不是局部地区的、一国特有的、仅限于俄国的意义,而是国际的意义。……具有在国际范围内重演的历史必然性。”*《列宁全集》第39卷,人民出版社1986年版,第311、100、1页。“现在的形势与马克思和恩格斯所预料的不同了,它把国际社会主义革命先锋队的光荣使命交给了我们——俄国的被剥削劳动阶级;我们现在清楚地看到革命的发展会多么远大;俄国人开始了,德国人、法国人、英国人将去完成,社会主义定将胜利。”*《列宁全集》第33卷,人民出版社1985年版,第206、200、279页。事实证明,这些判断都是缺乏最基本依据的。
受革命、战争和战时共产主义政策的影响,到1920年末1921年初,苏维埃国家发生了严重的危机。经济濒临全面崩溃,人民生活水平下降到了极点。尤其在农村,由于粮食歉收,成千上万的人被饿死。工厂大部分停工。城市工人在城市中无法生活,纷纷跑到乡下谋求生路。政治形势同样严峻。人民群众包括广大工人阶级普遍对布尔什维克政权不满。喀朗施塔得水兵起义,公开反对布尔什维克一党政权。城市工人的罢工和农村的暴动也此起彼伏。这对布尔什维克政权构成了严重的威胁。在这种情况下,列宁不得不重新审视苏维埃政府以前实行的政策,进而对俄国的国情有了一些新的认识。在列宁晚年发表的一系列著述中,我们看到,他对俄国国情的认识虽仍然存在着许多偏差,但在整体上已开始了向现实的急速的回归。
列宁晚年在俄国国情观上向现实的回归,首先表现在他开始重新强调俄国的宗法性、落后性。“看一下俄罗斯联邦的地图吧。在沃洛格达以北、顿河畔罗斯托夫及萨拉托夫东南、奥伦堡和鄂木斯克以南、托木斯克以北有一片片一望无际的空旷地带,可以容纳几十个文明大国。然而主宰这一片片空旷地带的却是宗法制度、半野蛮状态。那么在俄国所有其余的穷乡僻壤又是怎样的呢?乡村和铁路,即同那连接文明……连接大城市的物质脉络往往相隔几十俄里,而只有羊肠小道可通,确切些说,是无路可通的。到处都是这样。这些地方不也到处都是宗法制度、奥勃洛摩夫精神的半野蛮状态占优势吗?”[注]《列宁全集》第41卷,人民出版社1986年版,第216、217、54、141、62、56、151页。他特别强调俄国在文化方面的落后性,“在我国就是资产阶级文化的状况也是很差的”[注]《列宁全集》第43卷,人民出版社1987年版,第356、357、373、82、80页。,“问题就在于我们直到今天还没有摆脱半亚洲式的不文明状态,如果我们不作重大的努力,是不能摆脱的”*《列宁全集》第43卷,人民出版社1987年版,第356、357、373、82、80页。。其次表现在他承认苏维埃俄国实际上没有建立起新的政治制度,一切政权机关其实都还是旧的。“我们的国家机关……在很大程度上是旧事物的残余,极少有重大的改变。这些机关仅仅在表面上稍微粉饰了一下,而从其他方面来看,仍然是一些最典型的旧式国家机关。”*《列宁全集》第43卷,人民出版社1987年版,第356、357、373、82、80页。再次表现在他对资本主义作用的评价相比早年有了一定程度的回归。“‘我们’直到现在还常常爱这样议论:‘资本主义是祸害,社会主义是幸福。’但这种议论是不正确的,因为它忘记了现存的各种社会经济结构的总和,而只从中抽出了两种结构来看。同社会主义比较,资本主义是祸害。但同中世纪制度、同小生产、同小生产者涣散性引起的官僚主义比较,资本主义则是幸福。”*《列宁全集》第41卷,人民出版社1986年版,第216、217、54、141、62、56、151页。
然而,列宁当时对俄国国情的认识总的说还是存在着较大的偏差,例如他仍然将资本主义看作是俄国、苏维埃政权异己的东西。“新经济政策所造成的情况,如小型商业企业的发展、国营企业的出租等,都意味着资本主义关系的发展,看不到这一点,那就是完全丧失了清醒的头脑。不言而喻,资本主义关系的加强,其本身就是危险性的增强。”[注]《列宁全集》第42卷,人民出版社1987年版,第231、176、3页。“什么是流转自由呢?流转自由就是贸易自由,而贸易自由就是退回到资本主义。流转自由和贸易自由,这就是指各个小业主之间进行商品交换。我们所有的人,哪怕是只学过一点马克思主义起码常识的,都知道这种流转和贸易自由不可避免地要使商品生产者分化为资本所有者和劳动力所有者,分化为资本家和雇佣工人,这就是说,重新恢复资本主义雇佣奴隶制。”*《列宁全集》第41卷,人民出版社1986年版,第216、217、54、141、62、56、151页。
基于此,列宁将实行粮食税、鼓励小农发展生产、让农民一定程度上富裕起来,不是看作应该做的事情,而是看作不得已的、为了保住政权不得不做的事情,是向农民的妥协和让步。“谁都知道,采取这种措施并不是由于苏维埃政权对于某种政策的偏爱,而是由于我们极端贫困,没有别的出路。”*《列宁全集》第41卷,人民出版社1986年版,第216、217、54、141、62、56、151页。“我们必须在经济上满足中农的要求,实行流转自由,否则,在国际革命推迟爆发的情况下,要在俄国保住无产阶级政权是不可能的,在经济上是不可能的。必须清楚地意识到这一点,并且对这一点毫不讳言。”*《列宁全集》第41卷,人民出版社1986年版,第216、217、54、141、62、56、151页。
既然是不得已的事情,就不可能赋予新经济政策以足够的合法性,就必然要按照自己的需要时常对其进行限制,并最后转入进攻。“我们可以在相当大的程度上允许地方流转自由,而又不破坏无产阶级政权,还能巩固这一政权。至于如何做到这一点,这是一个实践的问题。”*《列宁全集》第41卷,人民出版社1986年版,第216、217、54、141、62、56、151页。“让小工业在一定程度上发展起来吧,让国家资本主义发展起来吧,这对于苏维埃政权并不可怕;苏维埃政权应该正视现实,直言不讳,但它必须对此加以控制,规定这样做的限度。”*《列宁全集》第41卷,人民出版社1986年版,第216、217、54、141、62、56、151页。“我们确实是在进行‘最后的斗争’,不是同国际资本主义……,而是同从小农经济中成长起来、得到小农经济支持的俄国资本主义进行这种斗争。这里在不久的将来就会有斗争,准确时间不能确定。”*《列宁全集》第43卷,人民出版社1987年版,第356、357、373、82、80页。
为了排挤私人经济、消灭私人经济,列宁还要求国家成为一个精明的批发商,每个共产党人都要学会经商,并在竞赛中取胜。“无产阶级国家必须成为一个谨慎、勤勉、能干的‘业主’,成为一个精明的批发商,否则,就不能使这个小农国家在经济上站稳脚跟。”*《列宁全集》第42卷,人民出版社1987年版,第231、176、3页。
“在经济方面,我们现在必须做的事情是在同普通店员、普通资本家和商人的竞赛中取胜。”*《列宁全集》第43卷,人民出版社1987年版,第356、357、373、82、80页。“共产党人要学会经商确实需要时间,谁想学会经商,在头几年总会犯一些严重的错误,但是历史会宽恕他们的,因为这是一件新事情。”*《列宁全集》第42卷,人民出版社1987年版,第231、176、3页。这当然是没有弄清楚国家与政党的基本职能。
总的来看,列宁当时并不认为俄国不能走向社会主义,而只是认为向社会主义过渡的策略需要改变,由直接过渡、直接进攻改为间接过渡、进行围攻。他认为的战时共产主义时期的错误,也只是追求直接过渡而已。“我们为热情的浪潮所激励,我们首先激发了人民的一般政治热情,然后又激发了他们的军事热情,我们曾计划依靠这种热情直接实现与一般政治任务和军事任务同样伟大的经济任务。我们计划(说我们计划欠周地设想也许较确切)用无产阶级国家直接下命令的办法在一个小农国家里按共产主义原则来调整国家的产品生产和分配。现实生活说明我们错了。为了作好向共产主义过渡的准备(通过多年的工作来准备),需要经过国家资本主义和社会主义这些过渡阶段。”[注]《列宁全集》第42卷,人民出版社1987年版,第176页。于是,他得出的新结论是,“既然我们还不能实现从小生产到社会主义的直接过渡,所以作为小生产和交换的自发产物的资本主义,在一定程度上是不可避免的,所以我们应该利用资本主义作为小生产和社会主义之间的中间环节,作为提高生产力的手段、途径、方法和方式。”[注]《列宁全集》第41卷,人民出版社1986年版,第217页。
在生命的最后时刻,除了总结苏维埃国家在发展过程中的经验教训外,列宁把理论思考的一个着重点放在了为在俄国进行社会主义革命的辩护上。针对有人说俄国生产力水平低下、民众文化素质不高,根本不具备进行社会主义革命和向社会主义过渡的条件,列宁反驳道:“既然建立社会主义需要一定的文化水平(虽然谁也说不出这个一定的‘文化水平’究竟是什么样的,因为这在各个西欧国家都是不同的),我们为什么不能首先用革命手段取得达到这个一定水平的前提,然后在工农政权和苏维埃制度的基础上赶上别国人民呢?”[注]《列宁全集》第43卷,人民出版社1987年版,第371、372、370页。
但他没有解释,在物质和精神文化水平都很低的情况下,这个政治前提是怎么确立起来的呢?作为上层建筑,这个政治制度所赖以立足的基础是什么?他还说道:“你们说,为了建立社会主义就需要文明。好极了。那么,我们为什么不能首先在我国为这种文明创造前提,如驱逐地主,驱逐俄国资本家,然后开始走向社会主义呢?你们在哪些书本上读到过,通常的历史顺序是不容许或不可能有这类改变的呢?”*《列宁全集》第43卷,人民出版社1987年版,第371、372、370页。“世界历史发展的一般规律,不仅丝毫不排斥个别发展阶段在发展的形式或顺序上表现出特殊性,反而是以此为前提的。”*《列宁全集》第43卷,人民出版社1987年版,第371、372、370页。然而他无法向人们解释,向社会主义的过渡决不仅仅是发展阶段的变更,而是社会形态的转换。在大的社会形态的转换方面,社会发展的规律和顺序能够颠倒吗?以前是将缩短社会发展进程的希望寄托在世界革命身上,但如果世界革命没有发生,还能作出这样的假设吗?列宁晚年还将社会主义与合作社紧密联系起来,认为合作社的发展几乎就等于社会主义的发展。这当然是一种突破。但从根本上说,合作社作为一种经济组织形式,是同什么样的社会制度无关的。对于人民群众而言,什么最有利于生产力的发展和生活水平的提高,他们就采取什么样的经济组织形式,而不管这种经济组织形式是个体的,还是合作社的抑或国有的。
从上面的论述中我们可以看到,列宁对俄国国情的认识并非是一成不变的,而是呈现出两头低中间高的特点,其中不乏对俄国国情的正确认识与判断,这些正确的观点对我们有很大的启发意义。但总起来看,我们也应该承认,列宁对俄国国情的认识在大多数情况下是存在偏差的甚至是错误的,存在着高估俄国资本主义发展水平、高估俄国所处历史发展阶段的倾向。列宁倾向于夸大俄国资本主义发展水平和社会发展阶段,是有其深刻的思想根源的,是受其资本主义观决定的。列宁从信念上说,是坚决反对资本主义的,因而尽快消灭资本主义,也是他从一开始就确立起的目标。然而要消灭资本主义,就要说俄国存在着资本主义,就要说俄国已经是一个资本主义国家。这就不可避免地出现了夸大俄国资本主义发展水平的问题。列宁早年与民粹派的争论,其实主要不是在俄国应不应该发展资本主义的问题,而是资本主义到底在俄国真正发展起来了没有,是不是应当按照马克思主义的阶级斗争学说反对资本主义的问题。列宁说民粹派不承认俄国资本主义已经发展起来,是为了阻碍在俄国展开反对资本主义的斗争。一战爆发后到十月革命前,列宁夸大俄国资本主义的发展水平,也是为了同样的目的。既然俄国资本主义已经发展到了垄断资本主义阶段,那么进行社会主义革命就是合乎逻辑的事情。列宁当时不仅夸大俄国资本主义的发展水平,而且也夸大了西方国家资本主义的发展水平,说它已经彻底腐朽。这样做,就是为了给在俄国进行社会主义革命创造外部条件。二月革命后,列宁说俄国已经完成了资产阶级民主革命,同样是为了在俄国尽快开展社会主义革命。新经济政策时期,列宁进行了意识形态和具体政策上的退却,但这种退却并没有超出他致力于在俄国进行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的思想底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