陆占东++夏成++岳瑞++安保军
摘 要:利用磴口县县国家气象观测站1960—2009年的气温资料,采用线性倾向估计、滑动平均等方法,分析磴口县近50年气温变化特征。结果表明,磴口县年平均气温变化倾向率为0.445 ℃/10 a,远高于全国平均气温变化倾向率;季节性变化较大,冬季最为突出,为0.785 ℃/10 a;在月平均气温变化中,2月份气温变化倾向率最大,为0.779 ℃/10 a,8月份最小,为0.149 ℃/10 a。
关键词:磴口县 气温 特征 分析
中图分类号:S161.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3791(2014)09(b)-0214-02
IPCC(联合国政府间气候变化专门委员会)第四次评估报告中证实,1906—2005年,全球平均气温升高了0.74°C,北半球高纬度地区气温升幅尤为突出。1951—1999年,北半球平均气温为近500年中最高的50年[1]。
磴口县地处中国西北,内蒙古河套平原源头,黄河中上游,背靠狼山山脉,西邻乌兰布和沙漠,地貌复杂,属温带大陆性季风气候。在全球气候变化的背景下,对磴口县近50年气温进行系统的分析,科学的认识磴口县气温变化趋势,为磴口县经济发展提供科学依据。笔者利用1960—2009年磴口县气象观测站气温资料,利用最小二乘法、滑动平均法对气温的年、季和月特征进行分析。
1 资料与方法
利用磴口县气象观测站1960—2009年的气温观测资料,计算出月、季、年平均气温,按照春季(3~5月)、夏季(6~8月)、季(9~11月)、冬季(12月~次年2月)的季节划分。利用最小二乘法、滑动平均法[2-4]计算出气温变化倾向率和变化趋势。
2 结果与分析
2.1 年平均气温变化特征分析
从图1可以看出,磴口县1960—2009年平均气温呈波动上升趋势,50年平均气温为8.3 ℃,其中年平均气温最高出现在1998年,为10.2 ℃,年平均气温最低出现在1967年,为6.5 ℃;逐年平均气温线性拟合趋势方程为,由趋势方程可知,气温倾向率为0.445 ℃/10 a,远高于全国平均气温变化率0.22 ℃/10 a。从5年滑动平均曲线可以看出,1987年以前气温都低于常年平均值,1987年以后气温高于常年平均值,这表明磴口县年平均气温经历了冷-暖两个阶段,20世纪80年代末以前为偏冷期,之后是偏暖期。从表1可以看出,磴口县1960—2009年各年代平均气温呈逐年代上升趋势,20世纪60、70、80年代分别较常年平均值偏低0.7 ℃、0.6 ℃、0.2 ℃,20世纪90年代和21世纪前十年较常年平均值偏高0.4 ℃、0.9 ℃;从年代上升趋势来看,20世纪90年代增幅最大,为0.7 ℃。
2.2 季平均气温变化特征分析
从图2可以看出,1960—2009年磴口县各季平均气温与年平均气温变化趋势相同,呈上升趋势,春、夏、秋、冬四季平均气温分别为9.9 ℃、23.0 ℃、8.2 ℃、-7.8 ℃,夏季最高出现在2005年,为24.8 ℃,冬季最低出现在1967年,为-14.0 ℃。春、夏、秋、冬四季平均气温变化倾向率分别为0.468、0.271、0.393、0.785 ℃/10 a,其中春、冬季高于年平均气温变化倾向率,夏、秋季低于年平均气温变化倾向率。近50 a增幅分别为春季2.3 ℃、夏季1.4 ℃、秋季2.0 ℃、冬季3.9 ℃。从表1可以看出,1960-2009年磴口县各年代季平均气温中,只有20世纪70年代春、夏季,21世纪前10年冬季较前一年代季平均气温偏低,其他年代季平均气温均较前1年代持平或偏高;20世纪70年代冬季、20世纪90年代冬季和21世纪前10年夏季较前一年代增幅≥1℃。
2.3 月平均气温变化特征分析
从图3中可以看出,1960—2009年磴口县各月气温变化倾向率最大出现在2月份,为0.779 ℃/10 a,最小出现在8月份,为0.149 ℃/10 a。其中1、2、3、4、10、12月气温变化倾向率分别为0.47、0.799、0.464、0.618、0.455、0.65 ℃/10 a,大于年平均气温变化倾向率0.445 ℃/10 a;5、6、7、8、9、11月气温变化倾向率分别为0.323、0.361、0.301、0.149、0.403、0.367 ℃/10 a,小于年平均气温变化倾向率。
3 结语
(1)磴口县1960—2009年年平均气温总体呈现上升趋势,与全球和全国气温变化趋势相同。年平均气温变化倾向率为0.445℃/10 a,远高于全国平均气温变化倾向率。从年代变化来看,20世纪90年代增幅最大,较前一年代升高0.7 ℃。(2)磴口县1960—2009年各季平均气温与年平均气温变化趋势相同,呈现上升趋势。春、夏、秋、冬四季季平均气温变化倾向率分别为0.468、0.271、0.393、0.785 ℃/10 a,冬季增幅最为突出,为年平均气温变化倾向率的1.7倍。(3)磴口县1960—2009年各月平均气温变化均呈现上升趋势,与年、季变化趋势相同。月平均气温变化倾向率最大出现在2月份,为0.779 ℃/10 a,最小出现在8月份,为0.149 ℃/10 a。全年气温变化倾向率表现为两头高,中间低。
参考文献
[1] IPCC.Climate change 2007:the physical science basis[M].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2007.
[2] 魏凤英.现代气候统计诊断与预测技术[M].北京:气象出版社,2007:5.
[3] 肖达承,李元辉.平远县近50年气温变化及突变分析[S].安徽农业科学,2012,40(33):16216-16219.
[4] 任国玉,郭军,徐铭志,等.近50年中国地面气候变化基本特征[J].气象学报,2005,63(6):942-956.
[5] 张有菊.山东省济阳县近49年气温特征分析[J].安徽农业科学,2013,41(23):9703-9704.
[6] 元慧慧,李杰,王彦磊.1951~2007年南疆地区气温异常的时空变化特征[J].气候与环境研究,2012,17(5):541-548.
[7] 杨秀英,强艳.近40年延安市子长县气温变化分析[J].安徽农业科学,2013,41(23):9686-9687.
[8] 丁丽佳,王春林,凌良新.广东地区平均气温的时空变化特征[J].中国农业气象,2011,32(4):500-506.
[9] 刘武,覃昌柳,莫家尧.来宾近56年来气温变化特征[J].安徽农业科学,2013,41(9):4226-4228,4230.endprint
摘 要:利用磴口县县国家气象观测站1960—2009年的气温资料,采用线性倾向估计、滑动平均等方法,分析磴口县近50年气温变化特征。结果表明,磴口县年平均气温变化倾向率为0.445 ℃/10 a,远高于全国平均气温变化倾向率;季节性变化较大,冬季最为突出,为0.785 ℃/10 a;在月平均气温变化中,2月份气温变化倾向率最大,为0.779 ℃/10 a,8月份最小,为0.149 ℃/10 a。
关键词:磴口县 气温 特征 分析
中图分类号:S161.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3791(2014)09(b)-0214-02
IPCC(联合国政府间气候变化专门委员会)第四次评估报告中证实,1906—2005年,全球平均气温升高了0.74°C,北半球高纬度地区气温升幅尤为突出。1951—1999年,北半球平均气温为近500年中最高的50年[1]。
磴口县地处中国西北,内蒙古河套平原源头,黄河中上游,背靠狼山山脉,西邻乌兰布和沙漠,地貌复杂,属温带大陆性季风气候。在全球气候变化的背景下,对磴口县近50年气温进行系统的分析,科学的认识磴口县气温变化趋势,为磴口县经济发展提供科学依据。笔者利用1960—2009年磴口县气象观测站气温资料,利用最小二乘法、滑动平均法对气温的年、季和月特征进行分析。
1 资料与方法
利用磴口县气象观测站1960—2009年的气温观测资料,计算出月、季、年平均气温,按照春季(3~5月)、夏季(6~8月)、季(9~11月)、冬季(12月~次年2月)的季节划分。利用最小二乘法、滑动平均法[2-4]计算出气温变化倾向率和变化趋势。
2 结果与分析
2.1 年平均气温变化特征分析
从图1可以看出,磴口县1960—2009年平均气温呈波动上升趋势,50年平均气温为8.3 ℃,其中年平均气温最高出现在1998年,为10.2 ℃,年平均气温最低出现在1967年,为6.5 ℃;逐年平均气温线性拟合趋势方程为,由趋势方程可知,气温倾向率为0.445 ℃/10 a,远高于全国平均气温变化率0.22 ℃/10 a。从5年滑动平均曲线可以看出,1987年以前气温都低于常年平均值,1987年以后气温高于常年平均值,这表明磴口县年平均气温经历了冷-暖两个阶段,20世纪80年代末以前为偏冷期,之后是偏暖期。从表1可以看出,磴口县1960—2009年各年代平均气温呈逐年代上升趋势,20世纪60、70、80年代分别较常年平均值偏低0.7 ℃、0.6 ℃、0.2 ℃,20世纪90年代和21世纪前十年较常年平均值偏高0.4 ℃、0.9 ℃;从年代上升趋势来看,20世纪90年代增幅最大,为0.7 ℃。
2.2 季平均气温变化特征分析
从图2可以看出,1960—2009年磴口县各季平均气温与年平均气温变化趋势相同,呈上升趋势,春、夏、秋、冬四季平均气温分别为9.9 ℃、23.0 ℃、8.2 ℃、-7.8 ℃,夏季最高出现在2005年,为24.8 ℃,冬季最低出现在1967年,为-14.0 ℃。春、夏、秋、冬四季平均气温变化倾向率分别为0.468、0.271、0.393、0.785 ℃/10 a,其中春、冬季高于年平均气温变化倾向率,夏、秋季低于年平均气温变化倾向率。近50 a增幅分别为春季2.3 ℃、夏季1.4 ℃、秋季2.0 ℃、冬季3.9 ℃。从表1可以看出,1960-2009年磴口县各年代季平均气温中,只有20世纪70年代春、夏季,21世纪前10年冬季较前一年代季平均气温偏低,其他年代季平均气温均较前1年代持平或偏高;20世纪70年代冬季、20世纪90年代冬季和21世纪前10年夏季较前一年代增幅≥1℃。
2.3 月平均气温变化特征分析
从图3中可以看出,1960—2009年磴口县各月气温变化倾向率最大出现在2月份,为0.779 ℃/10 a,最小出现在8月份,为0.149 ℃/10 a。其中1、2、3、4、10、12月气温变化倾向率分别为0.47、0.799、0.464、0.618、0.455、0.65 ℃/10 a,大于年平均气温变化倾向率0.445 ℃/10 a;5、6、7、8、9、11月气温变化倾向率分别为0.323、0.361、0.301、0.149、0.403、0.367 ℃/10 a,小于年平均气温变化倾向率。
3 结语
(1)磴口县1960—2009年年平均气温总体呈现上升趋势,与全球和全国气温变化趋势相同。年平均气温变化倾向率为0.445℃/10 a,远高于全国平均气温变化倾向率。从年代变化来看,20世纪90年代增幅最大,较前一年代升高0.7 ℃。(2)磴口县1960—2009年各季平均气温与年平均气温变化趋势相同,呈现上升趋势。春、夏、秋、冬四季季平均气温变化倾向率分别为0.468、0.271、0.393、0.785 ℃/10 a,冬季增幅最为突出,为年平均气温变化倾向率的1.7倍。(3)磴口县1960—2009年各月平均气温变化均呈现上升趋势,与年、季变化趋势相同。月平均气温变化倾向率最大出现在2月份,为0.779 ℃/10 a,最小出现在8月份,为0.149 ℃/10 a。全年气温变化倾向率表现为两头高,中间低。
参考文献
[1] IPCC.Climate change 2007:the physical science basis[M].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2007.
[2] 魏凤英.现代气候统计诊断与预测技术[M].北京:气象出版社,2007:5.
[3] 肖达承,李元辉.平远县近50年气温变化及突变分析[S].安徽农业科学,2012,40(33):16216-16219.
[4] 任国玉,郭军,徐铭志,等.近50年中国地面气候变化基本特征[J].气象学报,2005,63(6):942-956.
[5] 张有菊.山东省济阳县近49年气温特征分析[J].安徽农业科学,2013,41(23):9703-9704.
[6] 元慧慧,李杰,王彦磊.1951~2007年南疆地区气温异常的时空变化特征[J].气候与环境研究,2012,17(5):541-548.
[7] 杨秀英,强艳.近40年延安市子长县气温变化分析[J].安徽农业科学,2013,41(23):9686-9687.
[8] 丁丽佳,王春林,凌良新.广东地区平均气温的时空变化特征[J].中国农业气象,2011,32(4):500-506.
[9] 刘武,覃昌柳,莫家尧.来宾近56年来气温变化特征[J].安徽农业科学,2013,41(9):4226-4228,4230.endprint
摘 要:利用磴口县县国家气象观测站1960—2009年的气温资料,采用线性倾向估计、滑动平均等方法,分析磴口县近50年气温变化特征。结果表明,磴口县年平均气温变化倾向率为0.445 ℃/10 a,远高于全国平均气温变化倾向率;季节性变化较大,冬季最为突出,为0.785 ℃/10 a;在月平均气温变化中,2月份气温变化倾向率最大,为0.779 ℃/10 a,8月份最小,为0.149 ℃/10 a。
关键词:磴口县 气温 特征 分析
中图分类号:S161.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3791(2014)09(b)-0214-02
IPCC(联合国政府间气候变化专门委员会)第四次评估报告中证实,1906—2005年,全球平均气温升高了0.74°C,北半球高纬度地区气温升幅尤为突出。1951—1999年,北半球平均气温为近500年中最高的50年[1]。
磴口县地处中国西北,内蒙古河套平原源头,黄河中上游,背靠狼山山脉,西邻乌兰布和沙漠,地貌复杂,属温带大陆性季风气候。在全球气候变化的背景下,对磴口县近50年气温进行系统的分析,科学的认识磴口县气温变化趋势,为磴口县经济发展提供科学依据。笔者利用1960—2009年磴口县气象观测站气温资料,利用最小二乘法、滑动平均法对气温的年、季和月特征进行分析。
1 资料与方法
利用磴口县气象观测站1960—2009年的气温观测资料,计算出月、季、年平均气温,按照春季(3~5月)、夏季(6~8月)、季(9~11月)、冬季(12月~次年2月)的季节划分。利用最小二乘法、滑动平均法[2-4]计算出气温变化倾向率和变化趋势。
2 结果与分析
2.1 年平均气温变化特征分析
从图1可以看出,磴口县1960—2009年平均气温呈波动上升趋势,50年平均气温为8.3 ℃,其中年平均气温最高出现在1998年,为10.2 ℃,年平均气温最低出现在1967年,为6.5 ℃;逐年平均气温线性拟合趋势方程为,由趋势方程可知,气温倾向率为0.445 ℃/10 a,远高于全国平均气温变化率0.22 ℃/10 a。从5年滑动平均曲线可以看出,1987年以前气温都低于常年平均值,1987年以后气温高于常年平均值,这表明磴口县年平均气温经历了冷-暖两个阶段,20世纪80年代末以前为偏冷期,之后是偏暖期。从表1可以看出,磴口县1960—2009年各年代平均气温呈逐年代上升趋势,20世纪60、70、80年代分别较常年平均值偏低0.7 ℃、0.6 ℃、0.2 ℃,20世纪90年代和21世纪前十年较常年平均值偏高0.4 ℃、0.9 ℃;从年代上升趋势来看,20世纪90年代增幅最大,为0.7 ℃。
2.2 季平均气温变化特征分析
从图2可以看出,1960—2009年磴口县各季平均气温与年平均气温变化趋势相同,呈上升趋势,春、夏、秋、冬四季平均气温分别为9.9 ℃、23.0 ℃、8.2 ℃、-7.8 ℃,夏季最高出现在2005年,为24.8 ℃,冬季最低出现在1967年,为-14.0 ℃。春、夏、秋、冬四季平均气温变化倾向率分别为0.468、0.271、0.393、0.785 ℃/10 a,其中春、冬季高于年平均气温变化倾向率,夏、秋季低于年平均气温变化倾向率。近50 a增幅分别为春季2.3 ℃、夏季1.4 ℃、秋季2.0 ℃、冬季3.9 ℃。从表1可以看出,1960-2009年磴口县各年代季平均气温中,只有20世纪70年代春、夏季,21世纪前10年冬季较前一年代季平均气温偏低,其他年代季平均气温均较前1年代持平或偏高;20世纪70年代冬季、20世纪90年代冬季和21世纪前10年夏季较前一年代增幅≥1℃。
2.3 月平均气温变化特征分析
从图3中可以看出,1960—2009年磴口县各月气温变化倾向率最大出现在2月份,为0.779 ℃/10 a,最小出现在8月份,为0.149 ℃/10 a。其中1、2、3、4、10、12月气温变化倾向率分别为0.47、0.799、0.464、0.618、0.455、0.65 ℃/10 a,大于年平均气温变化倾向率0.445 ℃/10 a;5、6、7、8、9、11月气温变化倾向率分别为0.323、0.361、0.301、0.149、0.403、0.367 ℃/10 a,小于年平均气温变化倾向率。
3 结语
(1)磴口县1960—2009年年平均气温总体呈现上升趋势,与全球和全国气温变化趋势相同。年平均气温变化倾向率为0.445℃/10 a,远高于全国平均气温变化倾向率。从年代变化来看,20世纪90年代增幅最大,较前一年代升高0.7 ℃。(2)磴口县1960—2009年各季平均气温与年平均气温变化趋势相同,呈现上升趋势。春、夏、秋、冬四季季平均气温变化倾向率分别为0.468、0.271、0.393、0.785 ℃/10 a,冬季增幅最为突出,为年平均气温变化倾向率的1.7倍。(3)磴口县1960—2009年各月平均气温变化均呈现上升趋势,与年、季变化趋势相同。月平均气温变化倾向率最大出现在2月份,为0.779 ℃/10 a,最小出现在8月份,为0.149 ℃/10 a。全年气温变化倾向率表现为两头高,中间低。
参考文献
[1] IPCC.Climate change 2007:the physical science basis[M].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2007.
[2] 魏凤英.现代气候统计诊断与预测技术[M].北京:气象出版社,2007:5.
[3] 肖达承,李元辉.平远县近50年气温变化及突变分析[S].安徽农业科学,2012,40(33):16216-16219.
[4] 任国玉,郭军,徐铭志,等.近50年中国地面气候变化基本特征[J].气象学报,2005,63(6):942-956.
[5] 张有菊.山东省济阳县近49年气温特征分析[J].安徽农业科学,2013,41(23):9703-9704.
[6] 元慧慧,李杰,王彦磊.1951~2007年南疆地区气温异常的时空变化特征[J].气候与环境研究,2012,17(5):541-548.
[7] 杨秀英,强艳.近40年延安市子长县气温变化分析[J].安徽农业科学,2013,41(23):9686-9687.
[8] 丁丽佳,王春林,凌良新.广东地区平均气温的时空变化特征[J].中国农业气象,2011,32(4):500-506.
[9] 刘武,覃昌柳,莫家尧.来宾近56年来气温变化特征[J].安徽农业科学,2013,41(9):4226-4228,4230.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