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勃++李启东
摘 要:通过本次普查地质工作,大致了解矿区内地层、构造、岩浆岩等地质特征;大致查明了含矿层位、控矿因素等矿床地质特征;大致查明了主矿体空间分布、形态、产状、矿石质量及矿层内部结构特征。
关键词:铅锌矿 成矿类型 找矿方向
中图分类号:P618,4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3791(2014)09(b)-0081-01
安徽省池州市贵池区刘街乡姚街铅锌矿位于池州市城东南35公里,行政区划隶属贵池区刘街乡姚街村,矿区属皖南山区,地势南高北低,山势大致呈北东向,海拔标高+70-416.505,相对高差约240 m。
本区雨量充沛,年平均降雨量1442 mm,气候湿润,四季分明。年平均温度16℃,以7~8月份最高,最高可达40℃,1~2月份最低,最低为-7℃。
矿区范围内矿产资源较丰富,采矿业较发达,有黄山岭中型铅锌矿,皖宝、六合中型熔剂白云岩矿,东方钙业中型化工石灰岩矿,此外还有小型铅锌矿、硫铁矿、熔剂石灰石矿、熔剂白云岩矿等矿产。
1 矿区地质
1.1 地层
矿区出露地层为奥陶系中统大田坝组、宝塔组,上统汤头组、五峰组,志留系下统高家边组。现自老至新叙述如下。
奥陶系。
中统大田坝组(O2d):为青灰色中厚层状干裂纹灰岩夹薄层状瘤状灰岩。
中统宝塔组(O2b):为青灰-浅灰色中厚层灰岩夹青灰薄层灰岩。
上统汤头组(O3t):为青灰-浅灰色中厚层瘤状灰岩。上部矽卡岩化,为矿体赋存层位。
上统五峰组(O3w):为灰黑色薄层炭质硅质页岩。
志留系下统高家边组(S1g):为泥质页岩、粉砂质页岩、粉砂岩。
1.2 构造
1.2.1 褶皱
矿区内褶皱主要为黄山岭背斜。该背斜属于大佛堂-太平槽背斜的中段,轴迹走向北东40°~60°,北东端收敛倾伏。矿区位于黄山岭背斜北东端的南东翼,地层倾向130°左右,倾角20°~25°,产状稳定,矿体赋存于该翼奥陶系上统汤头组顶部的矽卡岩中。
1.2.2 断裂
矿区内断裂不发育,仅见北北西向断层一条。该断层地表出露长约120 m,走向340°,倾向南西西,倾角75°,为张性断层,断距约50 m,与其平行的大田坝组、宝塔组、汤头组地层倒转。且汤头组上部瘤状灰岩具矽卡岩化、铅锌矿化。该断层对矿体无破坏。
1.3 岩浆岩
地表岩浆岩不发育,矿区内仅见石英闪长玢岩脉一条。该脉岩呈脉状侵入于汤头组与高家边组层间断裂(隙)中,产状与地层产状基本一致,脉岩厚2~8 m,长约125米。岩石为灰绿-灰白色,斑状结构,块状构造,成分由斜长石、石英、角闪石、少量云母等组成。
1.4 围岩蚀变
围岩蚀变主要为接触变质作用发生的大理岩化和角岩化,气液变质作用发生的矽卡岩化、钾长石化、黄铁矿化、铅锌矿化、绿泥石化、绢云母化等。
2 矿体地质
2.1 矿体特征
本次工作圈定矿体一个,分布于主斜井下部两边,走向长310 m,倾斜延深在采矿范围内标高自105~80 m,矿体最大厚度1.06 m,最小厚度0.63 m,平均厚度0.79 m,采矿权范围内厚度稳定,属稳定型矿体。矿体整体呈层状-似层状,产状与地层产状基本一致,即倾向130°左右,向南东侧伏,倾向南东,倾角变化不大,一般15°~20°,YM89与YM75中矿体倾角与地表一致。矿体与围岩界线较清楚,底板围岩为石榴石透辉石矽卡岩或透辉石矽卡岩化大理岩,顶板围岩为石榴石透辉石矽卡岩,围岩产状、分布与矿体基本一致。
2.2 矿石质量特征
2.2.1 矿石矿物组份
矿石矿物主要由方铅矿、闪锌矿,少量黄铜矿、辉钼矿、黄铁矿、辉银矿;脉石矿物为石榴石、透辉石、石英、方解石等。
2.2.2 矿石化学成分
矿石化学成分:Pb最低3.51%,最高5.68%,平均4.07%;Zn最高4.10%,最低1.92%,平均2.60%;Ag最低139.0g/t,最高201.0g/t,平均171.79g/t。
2.2.3 矿石结构和构造
方铅矿、闪锌矿呈自形-半自形细粒状结构,块状、浸染状为主,细脉状、团块状次之。
2.3 矿石类型
铅锌银矿石
2.4 围岩蚀变
围岩蚀变主要为接触变质作用发生的大理岩化和角岩化,气液变质作用发生的矽卡岩化、钾长石化、黄铁矿化、铅锌矿化、绿泥石化、绢云母化等。
3 矿体成因及成矿规律
黄山岭地区奥陶系与志留系界面上产生了广泛的层间滑脱作用,该层面波状起伏,构成了气液成矿作用的有利空间,桂林郑深部隐伏花岗斑岩体为成矿提供了热源和气液来源,岩体与围岩提供了成矿物质来源。
4 找矿标志
该矿床的主要成因类型为黄山岭地区奥陶系与志留系界面上产生了广泛的层间滑脱作用,该层面波状起伏,构成了气液成矿作用的有利空间,桂林郑深部隐伏花岗斑岩体为成矿提供了热源和气液来源,岩体与围岩提供了成矿物质来源。矿区位于黄山岭背斜北东端的南东翼,地层倾向130°左右,倾角20°~25°,产状稳定,矿体赋存于该翼奥陶系上统汤头组顶部的矽卡岩中。矿区内断裂不发育,仅见北北西向断层一条,该断层地表出露长约120 m,走向340°,倾向南西西,倾角75°,为张性断层,断距约50 m,与其平行的大田坝组、宝塔组、汤头组地层倒转。且汤头组上部瘤状灰岩具矽卡岩化、铅锌矿化。该断层对矿体无破坏。
矿体与围岩界线较清楚,底板围岩为石榴石透辉石矽卡岩或透辉石矽卡岩化大理岩,顶板围岩为石榴石透辉石矽卡岩,围岩产状、分布与矿体基本一致。
5 结论
今后工作建议:(1)加强对勘查区“隐伏岩体-志留系与奥陶系界面-气液成矿地质作用”构成了本区三位一体的成矿机制,属“层控矽卡岩”型的成矿规律的勘查及研究。(2)综合利用物、化探方法对勘查区黄山岭地区奥陶系与志留系界面含矿性的研究和推测,用中深孔加以验证。
参考文献
[1] 高永丰,魏瑞华,侯增谦,等.木吉村斑岩铜矿成矿作用:华北克拉通中生代岩石圈减薄的响应[J].矿床地质,2011(5).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