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南铁矿挂帮矿体诱导冒落法安全开采技术研究

2014-12-03 11:43王春贤李海英曾永春张欢
科技资讯 2014年26期

王春贤+李海英+曾永春++张欢

摘 要:在露天转地下过渡期,海南铁矿的挂帮矿体与坑底矿分别用地下与露天同时开采,根据矿岩的稳定性以及与露天协同开采的要求,挂帮矿体实施了诱导冒落法高效开采方案,并解决了诱导工程的安全回采以及冒落矿石的合理回收等技术问题,取得了良好的实施效果。

关键词:挂帮矿 诱导冒落法 安全开采

中图分类号:TD8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3791(2014)09(b)-0056-02

海南铁矿属于沉积变质矿床,矿体似层状产出,向斜构造,轴部厚度较大,两翼变薄。矿石为赤铁富矿,顶底板围岩主要为白云岩、透辉石透闪石灰岩等,矿岩一般中等稳定到稳定,局部不稳定。矿体主要赋存标高在100~-100 m之间,原设计露天开采到0 m水平之后转入地下开采,后经优化,露天坑底向下延续开采到-76 m水平,由此增大了挂帮矿量,并延长了挂帮矿体地下开采与坑底矿体露天同时开采的时间,从而对挂帮矿安全开采提出了更高的要求。针对挂帮矿体条件以及与露天协同开采的要求,海南矿业股份有限公司与东北大学合作,研究出应用诱导冒落法开采挂帮矿的技术方案,同时研究了诱导工程的安全回采技术以及冒落矿石的合理回收技术,较好地解决了挂帮矿高效开采与露天地下同时生产的安全问题,取得了显著的技术经济效果。

1 诱导工程及其安全回采技术

海南铁矿的挂帮矿体赋存于+110 m之下,设计由0 m中段开采,采用无底柱分段崩落法,分段高度15 m、进路间距18 m,中段生产能力140万t/a。后经研究,改用诱导冒落开采方案,主体诱导冒落工程设置在60 m水平,其上矿岩利用60 m分段回采形成的连续采空区诱导冒落,冒落矿石在45 m与30 m分段回采时逐步放出,冒落岩石留于采场,为下面分段的回采需要形成覆盖岩层(图1)。

在图1所示的采场结构中,作为主体诱导工程的60 m分段,要求在回采过程中促使上部矿岩全部冒落,而且这些冒落的矿岩全部落入采空区内,以免影响露天采场的正常生产。为实现这一功能,60 m分段须满足如下三方面要求:其一、采空区跨度远大于上部矿岩的持续冒落跨度,以保障上部矿岩如期充分冒落;其二、回采进路的回采顺序,不仅要满足上部矿岩合理冒落顺序的要求,以避免在冒落过程中发生矿岩掺杂,而且要满足露天边坡岩移控制的要求,使采空区冒透地表时形成的塌陷坑,能够控制边坡岩移的方向,使四周岩移均指向塌陷坑内;其三、采空区的高度,需保证地表塌陷坑的体积足以容纳边坡岩移散体,保障移入塌陷坑内的岩移散体全部存留于塌陷坑内,而不向露天采场滑落。

60 m分段采准工程的布置形式如图2所示,为便于形成合理采空区形状,沿露天边坡方向布置回采进路,并将切割巷道布置在矿体的中部。该分段的回采跨度约125 m,根据现场实测的矿岩力学参数分析计算得出,上部矿岩的持续冒落跨度约为40~60 m[1]。可见回采跨度远大于上覆矿岩的持续冒落跨度,由此保证上覆矿岩可充分冒落。

在图2中,利用回采跨度大的有利条件,可以在较大的范围内选择首采部位,为保证上部矿岩合理冒落与控制岩移方向,经过研究确定,首先回采5#~7#进路,采用从切割巷道向两侧退采的回采顺序,以使采空区快速达到持续冒落跨度。

根据图1几何关系计算得出,图2诱导工程的合理崩矿高度(从巷道底板算起)为19 m。同时由现场爆破漏斗试验得出,爆破矿石的合理炸药单耗为0.34 kg/t。取炮排间距1.8 m,利用SimbaH1254型液压凿岩台车钻凿Φ85 mm的炮孔,每排布置8个炮孔。

回采诱导工程的主要目的是安全诱导上覆矿岩自然冒落,为下分段高强度开采创造条件。为加快回采速度与保障回采安全,采取了两项措施,一是从切割巷两侧同时退采,二是限制每一步距的出矿量。取崩矿步距1.8 m,每次爆破一排炮孔,采用斗容4.0 m3电动铲运机出矿,起初每一步距出矿到端部口微敞空为止,至上部矿岩大量冒落使端部口出不空后,按崩矿量控制每一步距的放出量。

+60 m分段于2014年5月开始回采,截止2014年6月底,回采跨度已经达到30 m,超过了上覆矿石的临界冒落跨度,采空区中部顶板矿石发生了自然冒落,从进路端部口的流动状态可以看出,冒落矿石的流动性较好。在此条件下,为减少围岩崩落量和加快上覆矿岩的冒落速度,进一步调整了诱导工程的回采方式与回采顺序,将切割槽南部矿体中出露的一条横贯东西方向、厚度10~12 m的夹层,留于采场不进行回采。本着经济、可靠与高效开采的原则,采取不崩落该夹层、另开切割槽回采后面矿体的技术措施,由此形成以该夹层为界的南北两个采区。南侧采区的跨度较小,上覆矿岩利用+60 m与45 m两个分段的回采空区诱导冒落;北侧采区的跨度大,按均匀扩展等价圆面积的方式[1],按四个区依次扩展采空区,如图3所示。其中1区为诱导矿石持续冒落区,2区为诱导上覆岩层冒落区,3区为诱导上覆岩层持续冒落区,4区为强化诱导区。在1区回采完成后,方能进入2区回采,依此类推。根据矿岩持续冒落跨度值推测,在3区回采后,采空区的冒落高度即可通达地表。

2 冒落矿量的接收技术

诱导冒落的矿石,需要在其下分段的回采过程中加以回收。在图1采场结构中,在+60 m分段诱导工程的下部,布置了45 m、30 m与15 m三个接收分段,其中45 m分段主要接收北侧较大采区的诱导冒落矿量;30 m分段主要接收南侧较小采区的诱导冒落矿量。一般诱导工程采出的矿石量不足正常回采进路的1/3,而主要接收分段的采出矿石量,一般超过崩矿量的几倍。由于矿石层高度大,主要接收分段为高强度回采分段。为增大基建矿山的前期生产能力,需要尽可能提前回采主要接收分段。在海南铁矿条件下,45 m分段南侧采区可滞后60 m分段5~8个步距开始回采,北侧采区在上部矿石充分冒落之后便可投入回采。

海南铁矿挂帮矿量的开采条件见图4,不同步距诱导冒落的矿石层高度差异很大,此时主要接收分段(45 m与30 m分段)的放矿管理方法,可根据冒落矿石的流动性而灵活调整。如果冒落矿石的大块含量较大、流动性较差,主要接收分段应采取削高峰放矿,即每一步距均按上方冒落矿石层的高度控制步距放矿量,以保持矿岩接触面均缓慢下降。如果冒落矿石的流动性较好,则可放宽对步距出矿量的限制,对其下有接收条件的出矿步距,出矿到在端部口见覆盖层废石为止;对其下没有接收条件的出矿步距,一直放矿到截止品位。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