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共产党实现“中国梦”的理论设计和实践推进*

2014-12-03 11:51汪旻艳管新华
理论月刊 2014年8期
关键词:中国梦

汪旻艳 ,管新华

(南京师范大学 公共管理学院,江苏 南京 210023)

习近平2012年11月29日在参观《复兴之路》展览时首次提出“中国梦”,以民族复兴为主体内容的中国梦其核心是全体中国人民更有尊严基础上的幸福,正如在新当选的十八届中央政治局常委同中外记者首次见面会上强调的: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就是我们的奋斗目标。在哲学、伦理学、法学、政治学等学科普遍使用的、与民生、人权、国家的国际地位、反贫困、共同富裕、幸福等息息相关的尊严,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特别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重要范畴。其特定意蕴含涉如下:第一,无论是什么人在法律面前,都享有平等;第二,国家的发展最终目的是为了满足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需要。除此之外,没有其他;第三,整个社会的全面发展必须以每个人的发展为前提。[1]因而其最终实现必然是有条件、分层次、分阶段、有侧重的。中国共产党在新民主主义革命、社会主义革命、社会主义建设和改革开放的不同阶段,以中国特色新民主主义革命道路、社会主义革命道路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为载体,谱写了兼具成败得失的波澜壮阔的、中华民族和中国人民尊严的九十年历史长画卷。

一、让中国人民站起来的新民主主义革命与人民尊严和“中国梦”政治前提的解决

以马克思主义指导的中国共产党尊重人民首创精神、发挥人民主体作用,在完成历史使命的征程中,必然高度关注并致力于尊严问题的解决,因为“对无产阶级说来,勇敢、自尊、自豪感和独立感比面包更重要”。[2](P218)但半殖民地半封建的中国,尊严是无从谈起的,因为以工人和农民为主体的广大人民由于政治上没有地位、经济上深受“三座大山”的残酷剥削、文化上束缚于封建文化和小生产观念、社会上受制于家长制、等级制和宗族制。其根本出路在于通过革命推翻旧制度、建立新政权而奠定尊严获得的制度路径和发展空间。正如马克思在《共产党宣言》中所论证的,摆脱受剥削受压迫的地位、争得民主是获得主人翁地位与尊严的基础性前提,即“革命的第一步就是使无产阶级上升为统治阶级,争得民主”,[3](P272)因为在剥削阶级社会,没有民主就没有尊严。

在前现代,作为群体的中华民族和个体的人民享有着较多尊严,这主要缘于源远流长的历史和光辉灿烂的文明,虽然后来却较多的逐渐与脱离时代潮流的固步自封和妄自尊大相涉。但近代以来,资本—帝国主义的不断入侵导致中国及人民尊严遭到严重践踏并最终彻底沦丧。

从1840年起,中国的命运不能掌握在中国人自己手里而听人摆布。中国开始丧失一个独立国家所拥有的完整主权,走上了半殖民地的悲惨道路。中国人在自己的国土上,到处可以看到那些傲慢的、把中国人视为劣等民族、趾高气扬地支配一切的洋人老爷,看到那些用步枪、刺刀以至机枪、大炮任意杀戮中国百姓的外国军队,看到那些在工厂、矿山中冷酷地榨尽中国劳苦大众最后一滴血汗的外国资本家们。[4](P3)

简之,由于帝国主义对中国长期的、全面的、残酷的侵略,国家日益贫弱,社会战乱不已,民族灾难深重,人民饥寒交迫,[5]国家生命和人民自由都危险到了极点。[6](P25)

一方面,通过控制中国政府,操纵中国的内政外交,把当权者变成其代理人和驯服工具。“由清朝皇帝代替英国陆海军来执行警察任务,惩罚那些对外国人不完全顺从的官吏”,[7](P77)并镇压人民反抗,任意屠杀和役使中国人民,“枪杀和刺死手无寸铁的居民和他们的妻子儿女。 ”[8](P80)

一方面,通过侵略战争、武力威胁、讹诈等手段,割占中国领土,强占中国租界,强租中国港湾,划分势力范围,其后果恰如康有为1898年4月在保国会演讲时所概括的,“吾中国四万万人,无贵无贱,如笼中之鸟,釜底之鱼,牢中之囚,为奴隶,为牛马,为犬羊,听人驱使,听人宰割。”当时爱国志士绘制的、反映瓜分危局的《时局图》和“四万万人齐下泪,天涯何处是神州”的呐喊则是当时中国尊严沦丧的生动写照。

一方面,一次次的侵略战争,多达几百个的不平等条约、条款、条规、协定、章程、合同[9](P69)勒索的巨额赔款,造成严重财政危机,成为套在中国人民头上和心里的沉重枷锁,“(甲午战争)失败得那样惨,条约又订得那样苛,这是多么大的耻辱啊! ”[10](P32—33)

一方面,外商依仗特权,利用垄断价格进行不等价交换,获取超额利润。1865—1868年间,每年平均入超750万海关两。而1890—1894年,每年平均入超增加到3400余万海关两。[11](P1591)这一切加上中国封建地主残酷剥削造成农业生产停滞衰败,耕地面积不断缩小,自耕农减少,农产品价格下跌,自然经济瓦解,农村资金缺乏,高利贷盛行。广大农民日益贫困破产,大批农民被迫背井离乡,逃荒流亡。

一方面,在公开抢劫财富珍宝、肆意破坏文物古迹的同时,还不断进行文化渗透,美化侵略,宣扬殖民主义奴化思想,以麻醉中国人民的精神和摧毁民族自尊心和自信心。

综之,它既是资本主义国家宰割中国的流血时期,也是中国人在历史上受最大痛苦和侮辱的时期。近代中国,人民为了改变被剥削、被奴役、被欺侮、被蹂躏的悲剧命运与境遇,与帝国主义、封建主义和一切反动势力进行过多次不屈不挠的生死博弈。“学了新学的人们,在很长的时期内产生了一种信心,认为这些很可以救中国,”[12](P1469—1470)但包括工业救国、教育救国、科学救国等在内的和平变革主张,虽对社会进步作出了一定贡献,未能也不可能从根本上给濒临危亡的中国找到真正的出路。

历史进程反复警示革命的必要性、重要性、合法性和现实性,即“为什么要革命?为了使中华民族得到解放,为了实现人民的统治,为了使人民得到经济的幸福”。[13](P145)但包括辛亥革命在内的旧民主主义革命虽对社会进步具有重大意义,未能改变民族不独立、国家不统一、人民无权利的半殖民地半封建的社会性质和人民的悲惨命运。[14](P265)经过曲折的探索历程和惨痛代价的教育,“大家认为只有这一条道路,才是解决中国一切问题的正确的方向,……必须打倒帝国主义、封建主义、官僚资本主义和国民党反动派的统治,才能使我们的伟大的祖国脱离半殖民地的和半封建的命运,走上独立、自由、和平、统一和强盛的道路。 ”[15](P1469—1470)

作为“开天辟地大事变”而成立的中国共产党因新理论、新阶级、新组织而迅速开创了中国革命的新局面。贯穿土地革命、抗日战争和解放战争的28年浴血奋斗终于使“中国人民从此站立起来了,中华民族的发展从此开启了新的历史纪元”。[16](P267)一方面迅速结束了半殖民地的历史,“废除了西方列强强加的不平等条约和帝国主义在中国的一切特权,结束了中国一百多年来任人宰割、受尽欺凌的屈辱历史。从此,中国人民扬眉吐气。在国际政治中,不畏强权,不怕压力,保持民族尊严,赢得了世界人民的尊重。 ”[17](P128)一方面,迅速结束了半封建的历史,“彻底结束了旧中国一盘散沙的局面,实现了国家的高度统一和各民族的空前团结。封建式的割据局面在中国大地上也一去不复返了。 ”[18](P468)

这就为国家和人民尊严的获得奠定了新的政治前提和心理基础,“我们中国人毕竟还有能力把国家危机挽转过来,还可希望把国家搞好,断不是一个没出息的民族,已可得到证明。 ”[19](P850)在新背景下,人民的尊严才第一次获得了真正的道德意义,它不仅仅不依赖于个人的金钱和权势,甚至也不依赖于个人的文化程度和工作能力。“我们的国家所以能够关心到每一个公民的自由和权利,当然是由我国的国家制度和社会制度来决定的。 ”[20](P549)

从鸦片战争到新中国成立的一百多年的历史中,特别是1921年中国共产党成立以来,中华民族和中国人民在尊严问题上经历了由失去而重获的巨大转折。正如毛泽东在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第一届全体会议开幕词中豪迈宣告的那样,“我们的民族将从此列入爱好和平自由的世界大家庭,以勇敢而勤劳的姿态工作着,创造自己的文明和幸福,同时也促进世界的和平和自由。我们的民族将再也不是一个被人侮辱的民族了,我们已经站起来了。”

虽然共和国的成立并没有立即完全解决所有尊严问题,但希望的基础已奠定、苗头已显现,“我居留北平已八十多天了,以我所见所闻的,觉得处处显露出一种新的转变、新的趋向,象征着我们国家民族的前途已显露出新的希望。 ”[21](P850)因为“中国的命运一经操在人民自己的手里,中国就将如太阳升起在东方那样,以自己的辉煌的光焰普照大地,迅速地荡涤反动政府留下来的污泥浊水,建设起一个崭新的强盛的名副其实的人民共和国。 ”[22](P1469—1470)

二、实现制度创新的社会主义革命和社会主义建设时期人民尊严和“中国梦”的实现与曲折

实现了梦寐以求的国家独立、建立了人民民主专政的国家政权、屹立在世界东方的中华民族和掌握了自己命运、“站起来了”的中国人民在拥有了尊严的政治前提——民族独立与人民解放之后,更加注重发展生产力,更加关注国家富强和人民富裕,逐步全方位地创造尊严的物质条件、文化条件、社会条件和其他条件。因为“无产阶级将利用自己的政治统治,一步一步地夺取资产阶级的全部资本,把一切生产工具集中在国家即组织成为统治阶级的无产阶级手里,并且尽可能快地增加生产力的总量。 ”[23](P272)因为“党的二十八年是一个很长时期,我们仅仅做了一件事,这就是取得了革命战争的基本胜利。这是值得庆祝的。但是我们的事情还很多,比如走路,过去的工作只不过是像万里长征走完了第一步。 ”[24](P1470)

新中国成立后,中国共产党继续完成民主革命的遗留任务、恢复国民经济、维护国家主权和安全、加强自身建设,从而极大巩固并进一步提升了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在尊严问题上取得的成就。具体如下:通过召开各界人民代表会议,加强人民政权建设,建立起了有利于人民当家作主的新政权,并通过镇压反革命巩固新政权;通过制定第一部社会主义类型的宪法,进一步巩固了我国人民民主专政的国家制度,大大调动了全国各族人民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积极性;在文化、教育事业方面,中国人民的文化素质有了较大提高;在党建方面,力行“两个务必”,初步经受住执政地位与和平建设的严峻考验,赢得人民群众信赖;通过肃清帝国主义在华特权、清除文化侵略和思想影响,制定正确的外交原则和政策方针,正确处理与不同国家的关系,特别是雄辩证明“西方侵略者几百年来只要在东方一个海岸上架起几尊大炮就可霸占一个国家的时代一去不复返了”的抗美援朝战争的胜利使全世界对新中国刮目相看,与半殖民地屡受侵略和侮辱的情形形成鲜明对比,空前提高了新中国的国际威望,极大提升了中国人的民族自豪感。

但建立在发展生产力、实现现代化基础上的民富国强是尊严得以彻底解决的终极之道,而 “我们还是一个农业国。在农业国的基础上,是谈不上什么强的,也谈不上什么富的,”[25](P302)因而“党和全国人民的当前的主要任务,就是要集中力量来解决这个矛盾,把我国尽快地从落后的农业国变为先进的工业国。 ”[26](P341—342)

“中国经济在五十年代的最重要事件就是选择了社会主义。 ”[27](P252)因为千头万绪的工业化关涉动力源泉、推进方式、目标偏好、基础起点等系列问题,但最根本的却是道路选择,即是走资本主义工业化还是社会主义工业化道路的问题。从逻辑推演看,“资本主义道路,也可增产,但时间要长,而且是痛苦的道路,我们不搞资本主义,这是定了的”;[28](P292)“中国有十一亿人口,如果十分之一富裕,相应地有九亿多人摆脱不了贫困。所以中国只能搞社会主义。”[29](P1317)在实践层面,土地改革后,一方面农村生产迅速发展,农民生活有了明显改善;另一方面许多农民尤其是贫农、下中农由于缺少农具、耕畜和资金,生产经营上的困难仍然比较大,而且由于小农经济的不稳定性,农村中的贫富分化也开始了。因此,“就五十年代中国经济和中国历史的全局而论,重要的是,无论早几年或迟几年,保留多少私有成份,经济管理上和计划方法上,具备多大程度上应有的灵活性,总之,对社会主义的选择是不可避免的。 ”[30](P260)

实现现代化目标和社会主义价值的兼顾统一是当时的中国共产党无可回避的重要问题,其创新性思路就是社会主义工业化与社会主义改造并举思路下的农业合作化、手工业合作化和资本主义工商业和平赎买。尽管社会主义改造存有某些缺点和偏差,“但整个来说,在一个几亿人口的大国中比较顺利地实现了如此复杂、困难和深刻的社会变革,促进了工农业和整个国民经济的发展,这的确是伟大的历史性胜利。 ”[31](P73)

这一段时期,中国共产党在尊严问题上的最大贡献就是建立了生产资料公有制为主体的经济制度,在社会主义道路和平台上进行了诸多努力,取得了不小成就,诸如基本建立了独立的、比较完整的工业体系和国民经济体系;以较快的速度发展经济,粮食和主要工业品占据世界前列;人民的生活水平、消费水平、消费结构和闲暇休闲都有一定程度的提高;人民的文化素质、健康水平有较大提高;在科技领域取得一批标志性重要成果;国际地位进一步提高,国际环境有很大改善。

在经济领域,如何有效激发和科学使用人民因“当家作主”和向往理想生活而焕发的巨大热情和干劲的“方法不都是对头的”,[32](P116)既通过主观拔高和不断随意变革生产关系来刺激生产力的发展,又通过动员千百万群众而造成一种轰轰烈烈的建设氛围,同时,面对诸因导致的收入水平和生活水平的差异,“搞平均主义,吃‘大锅饭’。 ”[33](P155)建国以来,我国居民用于食品支出的比重一直比较大,都在60%左右,大大高于联合国提出的、反映小康水平的恩格尔系数的标准,而且票据的流行使得城镇普遍出现做衣难、理发难、洗澡难、吃饭难、买东西难等问题,给广大居民的生活带来不便,使其生活水平和质量很难有较大的提高。[34](P100)

在“左”的思想路线和意识形态占统治地位期间,名义上直接依靠群众,实际上却脱离和伤害了党组织和广大群众,特别在由领导者错误发动,被反革命集团利用,给党、国家和各族人民带来严重灾难的“文化大革命”时期。运动开始后,党的各级领导干部普遍受到批判和斗争,不要说普通公民的人权得不到保护,就连国家主席和共和国元帅们的基本人权也同样得不到保护,他们当中的一些人受到了惨无人道的迫害,惨死在监狱或政治批斗中;个人生活成了政治运动的组成部分,个人的兴趣、爱好被打上了政治色彩,个人权力受到严重侵犯,导致社会生活贫乏的、枯燥乏味和质量非常低下的。

综之,建国后至改革开放前,在巩固新民主主义革命所取得尊严成就的同时,中国共产党以社会主义革命提供先进制度支撑,并在此基础上切实增进了民族和人民的尊严感;同时,却因指导思想、操作方法等的失误而陷入误途。

三、改革开放以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道路和尊严的充分提升与“中国梦”的美好前景

社会主义为又好又快地实现尊严提供了先进的制度支持、全新的模式路径和切实的条件保障,但建国后的停滞“迫使我们重新考虑问题,即如何使制度先进性和理论优越性及时有效地转化为现实,“考虑的第一条就是要坚持社会主义,而坚持社会主义,首先要摆脱贫穷落后状态,大大发展生产力,体现社会主义优于资本主义的特点。要做到这一点,就必须把我们整个工作的重点转移到建设四个现代化上来,把建设四个现代化作为几十年的奋斗目标。”[35](P224)把握时代大势、立足发展阶段、明确中心工作、树立科学理念、坚持基本路线、贯彻基本纲领,以科学有效的方针政策全面协调可持续地积极推进成为新时期尊严工作的一贯思路、正确做法和基本经验。多元动态的尊严问题涉及物质生活、政治生活、文化生活、社会生活等多个领域、贯穿于生产、发展、享受等全过程,自然需要全面解决、协调推进。但历史资源禀赋、社会主要矛盾、国家中心工作和群众迫切需要则要求重点突破,以民富国强率先增进尊严度,即以“三个有利于”为指向,持续关注和切实解决人民的生活生计问题,特别是就业、分配、社会保障、教育、医疗、住房、安全等民生难题。

首先,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奠定人民尊严的物质基础,即始终坚持发展是第一要务,努力创造更多物质财富,不断提高综合国力,全力促进经济又好又快发展,真正做到国富而民强,民强则民尊。

这经由这样的轨迹而愈加清晰和自觉:以经济建设为中心至发展才是硬道理再至发展是党执政兴国的第一要务,最终定位为发展是科学发展观的第一要义;从偏重总量增加和经济增长至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贯彻科教兴国人才强国战略、代表先进生产力的发展要求直至建设创新型国家、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和以人为本、全面协调可持续的科学发展观。

其次,发展是尊严提升的必要条件,而此基础上的体现社会主义大方向的共同富裕原则、政策和措施才是现实路径。

虽然“东部和中西部的发展差距仍在扩大”,但自20世纪80年代起,中央就对西部地区实行了区域补偿,并加大扶贫开发的力度,特别是西部大开发、中部崛起、东北振兴成为国家战略并扎实推进,必将在解决区域差异的基础上提升各族人民的尊严。

作为全党工作重中之重的“三农”问题,虽然总体上还是“农业落后、农村不稳、农民贫穷”,但在外力相辅、社会支持下,特别是社会主义新农村总体蓝图的描绘和“工业反哺农业、城市反哺农村”战略的确定落实必将进一步推动问题的解决。

正如朱镕基在2002年记者招待会上所说的 “我们在执行一部分人先富起来政策的同时,也在不断地扶持低收入的群体。”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包括收入差距在内的诸多差别的出现在某种程度上是必然的、甚至有合理的积极一面。但“也应该看到,这种趋势发展下去不仅不利于资源的优化配置和生产力的合理配置,而且不利于社会的稳定和国家的振兴,”[36]更严重迟滞尊严度的提升。因此“什么时候突出地提出和解决这个问题,在什么基础上提出和解决这个问题,要研究。可以设想,在本世纪末达到小康水平的时候,就要突出地解决这个问题。 ”[37](P374)

第三,新世纪新阶段,必须贯彻以人为本、以“五位一体”格局的齐头并进逐步全面解决尊严难题。

随着我国社会生产力的不断发展、社会财富的不断增多、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尊严的层次和内容必将不断升级,必将更加关注政治、文化等其他方面的权益。

如果说在阶级社会,尊严归根结底是个政治权利问题,那么在人民的地位和各项权利已得到宪法充分保障的社会主义国家,其依赖于社会的全面整体进步,在当代中国,则具体化为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的社会主义现代化的逐步实现。

作为经济集中体现的政治在尊严课题中占有特殊地位。新时期,中国共产党始终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发展道路,坚持党的领导、人民当家作主、依法治国有机统一,坚持和完善人民代表大会制度、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民族区域自治制度以及基层群众自治制度,不断推进社会主义政治制度自我完善和发展。

从没有民主就没有社会主义,就没有社会主义现代化,以《党和国家领导制度的改革》为纲领的以党政分开和家长制、官僚主义为主要对象的政治体制改革实践到发展社会主义民主,建设政治文明,实施依法治国方略,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到人民民主是社会主义的生命,借鉴各国政治文明成果,走中国特色民主政治建设道路是中国共产党人和中国人民的共同思想经历和最终共识。

在90年代末,政治文明开始进入党和政府的主流话语体系,2001年党的最高领导人首次使用了社会主义政治文明的概念,其后社会主义政治文明建设渐入佳境。自党的十五大报告首次明确提出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在2020年建立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律体系的目标任务之后,依法治国扎实有序推进。2004年十届全国人大第一次全体会议将“国家保护公民合法的私有财产”载入宪法;2007年3月16日通过的《物权法》则意味着公民合法的私有财产与公有财产得到同等程度的保护。

对民族文化的热爱和共同理想的坚持是构建民族自信心和自豪感的软件。中国共产党历来重视文化工作。在改革开放初期,面对日益繁重的经济建设和改革开放工作,依然树立“两个文明”协调发展的理念,强调精神空虚也不是社会主义、精神文明是社会主义的本质特征和重要内容,在实践中强调“两手抓,两手都要硬”,以精神文明建设为抓手不断提高全民族的思想道德和科学文化素质,高度重视教育和人才工作;十三届四中全会以来,强调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是凝聚和激励全国各族人民的重要力量,是综合国力的重要标志,后又发展为“社会主义先进文化”,坚持弘扬和培育民族精神,强调把教育摆在优先发展的战略地位,实施科教兴国和人才强国战略;党的十六大以来,陆续提出提高国家文化软实力、更好保障人民基本文化权益,建设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增强社会主义意识形态的吸引力和凝聚力,建设和谐文化、培育文明风尚,弘扬中华文化,建设中华民族共有精神家园,并坚信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必然伴随着中华文化繁荣兴盛。

社会建设是尊严有无及程度高低的晴雨表,因为“社会建设与人民幸福安康息息相关。必须在经济发展的基础上,更加注重社会建设,着力保障和改善民生”。[38](P36)社会建设的核心目标就是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在当前,必须以解决人民群众最关心、最直接、最现实的利益问题为重点,着力发展社会事业、促进社会公平正义、建设和谐文化、完善社会管理、增强社会创造活力,特别是构建和完善社会保障制度,其不仅是一个简单的经济问题、社会问题,而且也是一个非常现实、非常迫切的政治问题。[39]面对大量的失业人员和长期的就业难题,中共15大提出要“实行保障城镇困难居民基本生活的政策”,即建立城市居民最低生活保障制度。在发挥“托底”作用、保障居民基本生活的基础上,不断创新低保范围、标准、资金来源等,以反贫困实现人民尊严,促进贫困者溶入主流社会,避免他们的疏离化、边缘化。

此外,洗刷百年耻辱的香港、澳门的顺利回归、祖国完全统一大业的积极推进;中国坚持独立自主和平共处五项基本原则,正确处理各种外交关系,国家的根本利益得到切实维护,国际地位不断提高;在世界危机特别是金融危机中的突出表现;相继成功举办的诸如北京奥运会、上海世博会等一系列国际盛会;面对重大灾害,设立国家哀悼日给不幸的遇难者以生命最后的尊严和最为沉痛的哀思等众多行为共同推高了中华民族和中国人民的尊严。实践表明,改革开放以来,中国共产党在尊严问题可谓成绩卓然,中国人民的生活方式更是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革,实现了由贫困到小康、由生存到发展、由封闭到开放、由保守到变革、由依附到自主,由传统农业社会生活方式向现代工业社会生活方式的转型。伟大祖国的辉煌成就极大地激发了全国人民的自信心和自豪感,极大地增强了中华民族的向心力和凝聚力,极大地提升了我国的国际地位和影响力。

关于当今中国的尊严问题,也有学者认为:直到今天,中国仍处于向现代国家演进的冲刺阶段,国家转变的过程充满了屈辱,我们迫切地要获得与别人平等的地位,一代代中国精英始终充满了强烈的“身份焦虑”。中国与外部世界联系得越紧密,这种焦虑感越强烈。经济增长和13亿人的市场是新一代中国人主要的信心来源,这种信心既容易使人膨胀,也经常脆弱不堪,因为它与个人尊严无关。

这样的判断虽然有失偏颇,但也在一个角度反映了尊严现状的不尽如人意之处,与自由而全面发展、平等地参与发展和平等地享有经济社会发展成果的要求与不断扩展的多样性、全面性需求相比,人民的意愿并未得到足够的尊重,利益并未得到足够的维护,幸福感依然较低。但只要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旗帜为指引,不断化解社会矛盾,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和共同富裕道路,推动社会建设与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生态建设协调发展,中国共产党必将彻底解决中华民族和中国人民的尊严。

[1]温家宝.要让老百姓活得更有尊严主要指3个方面[EB/OL].人民网,2010—02—27.

[2]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 4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

[3][23]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 1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

[4]沙健孙主编.中国共产党通史:第 1卷[M].长沙:湖南教育出版社,1996.

[5]江泽民.在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七十周年大会上的讲话[N].人民日报,1991—07—02.

[6]广东革命历史博物馆编.中共“三大”资料[M].广州:广东人民出版社,1985.

[7]阿思本.英国对华关系的过去和未来[M].1861.

[8]列宁选集:第 1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

[9]王铁崖编.中外旧约章汇编[M].北京:三联书店,1967.

[10]吴玉章.从甲午战争前后到辛亥革命前后的回忆[M].北京:人民出版社,1961.

[11]姚贤镐编.中国近代对外贸易史资料:第3册[M].北京:中华书局,1962.

[12][15][22][24]毛泽东选集:第 4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1.

[13][16]毛泽东年谱:上[M].北京:中央文献出版社,2002.145.

[14][18]江泽民文选:第 3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6.265.

[17]江泽民文选:第 1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6.

[19][21]张治中回忆录:下[M].北京:文史资料出版社,1985.

[20]建国以来毛泽东文稿:第4卷[M].北京:中央文献出版社,1990.

[25]中共中央文献研究室等.建国以来重要文献选编:1953—1956年[M].北京:中央文献出版社,1991.

[26]建国以来重要文献选编:第9册[M].北京:中央文献出版社,1994.

[27][28]胡乔木文集:第 2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3.

[29]毛泽东文集:第 6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9.

[30]邓小平年谱:下[M].北京:中央文献出版社,2004.

[31]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党的历次全国代表大会中央全会重要文件选编:上[M].北京:中央文献出版社,1997.

[32][33][35][37]邓小平文选:第 3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3.

[34]柳随年主编.“文化大革命”时期的国民经济[M].哈尔滨:黑龙江人民出版社,1986.

[36]江泽民.全党全社会动员起来为实现八七扶贫攻坚任务而奋斗[N].人民日报,1997—01—06.

[38]十七大报告辅导读本[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7.

[39]胡鞍钢.社会保障是最大的积德事业[J].劳动保障通讯,2000,(10).

猜你喜欢
中国梦
论十八大以来习近平关于理想信念教育的新思路新观点
家政女王的“中国梦”
为什么“中国梦”无意挑战美国
如何向世界讲述“中国梦”
英国公司发布“中国梦”调查报告
美媒:非洲人欲在华追求“中国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