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现代国家构建的视角看十八届三中全会的重大意义

2014-12-03 11:09
理论月刊 2014年11期
关键词:现代化国家改革

范 鹏

(北京大学 马克思主义学院,北京 100871)

中国共产党第十八届中央委员会第三次全体会议通过的《中共中央关于全面深化改革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以下简称《决定》)提出了在新的形势和历史起点上全面深化改革的要求,并明确了全面深化改革的总目标,即“完善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1](P3)有学者认为,这一改革目标是自上个世纪50、60年代提出“四个现代化”之后,党和国家所提出的第五个现代化。[2](P57)《决定》擘划的全面深化改革的路线图和时间表是中国共产党着眼于推进中国现代化进程、完成现代国家建设的历史使命展开的。因此,从现代国家构建的视角解读十八届三中全会的重大意义和《决定》精神,有助于我们更好地学习、理解和贯彻《决定》要求,从而加快中国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的步伐。

一、构建现代国家是中国现代化发展的内在要求和基本取向

现代化是近代以来人类社会发展的主要潮流和趋势,也是中华民族的百年梦想和渴望。历史地看,中国是被迫卷入这股现代化的世界潮流中的,中国人民经历艰辛斗争和不懈追求,直到在中国共产党领导之下走上社会主义道路,中国现代化才步入正轨。理论上看,中国不断地从传统社会向现代社会、从落后封闭向文明开放转型和发展,这是一个传统因素和“现代性”消长的过程。“人类社会步入现代化之后,任何走上现代化发展道路的社会,都必然要把完成现代国家建设作为现代化发展的基本使命。”[3](P7)中国当然也不例外,迈向现代国家,是人类社会发展和中国自身发展的必然逻辑和基本规律,也是中国现代化发展的内在要求和基本取向。

“现代国家”是马克思学说中的重要范畴,马克思对现代国家的最初研究主要从两方面入手,一是从法哲学入手,研究了黑格尔的法哲学;二是从历史学入手,研究了法国大革命。前者形成的研究成果就是著名的《黑格尔法哲学批判》,后者形成的研究成果就是《克罗茨纳赫笔记》。在前者当中马克思作出了“古代国家”和“现代国家”的划分,在后者的基础上,马克思于1844年11月草拟了名为“关于现代国家的著作的计划草稿”的研究提纲,列出了20 多个现代国家的构成要素,包括自由、平等、人权、宪法、国家统一、市民社会、代议制、权力分开、立法权、执行权、司法权、公共管理、民族、政党、人民、选举权等,最后提出“为消灭国家和市民社会而斗争”。[4](P238)在这里,马克思是以“现代国家”来直接指称资本主义国家,但是必须指出的是,现代国家作为资产阶级革命产物虽然最早由资产阶级创造,但这一政治文明成果应当被看作是人类文明发展进步的共同成果,而非仅为资产阶级和资本主义国家所独有。

现代国家是迄今为止人类创造的最有效的政治组织单位,[5](P122—123)发轫于西欧的英、法等国,随着资本主义价值观念和政治制度在全世界的传播和扩张,最终形成了以构建现代国家为目标的全球性政治景观。那么,究竟什么是现代国家呢?社会学家吉登斯认为,“(现代)民族—国家存在于由他民族—国家所组成的联合体之中,它是统治的一系列制度模式,它对业已划定边界(国界)的领土实施行政垄断,它的统治靠法律以及对内外部暴力工具的直接控制而得以维护。”[6](P147)哲学家哈贝马斯认为,“现代意义上的‘国家’是一个法学概念,具体所指是对内对外都代表着主权的国家权力,而空间上则拥有明确的领土范围,即国土,社会层面上指的是所有从属者的结合,即全体国民。国家统治建立在成文宪法的形式上,而国民是在一定的国土范围内通行的法律秩序的承载者。”[7](P127)国内政治学者朱天飚则认为,“从国际层面上看,现代国家使‘主权’这个概念更明确,可以说是‘主权国家’的开端;而从国内层面上看,现代国家比一般意义上的国家(如帝国)和其他政治实体内部分工更专业化、组织更严密、法规更明确、制度更健全。”[8](P28)以上几位学者对现代国家内涵的诠释均未能超出马克思研究提纲中所列的现代国家构成要素的范围。综合马克思以及以上几位学者的观点,可以得出结论,现代国家是主权国家,是民族国家,是民主国家,是宪政国家,是建立在公民社会基础上的国家,是拥有一套功能完备、分工合理、组织严密、运转自如的制度体系的国家。

以英法德等为代表的早发内生型现代化国家最早形成民族国家并成功建立起现代国家制度体系,因此,“构建现代国家”或“现代国家构建”主要针对后发外生型现代化国家。由于后发国家的历史、文化、传统、环境等条件的不同,每个国家实现现代化的道路和方式必然不同,但是构建现代国家却是他们共同的追求和目标。试想,一个没有独立主权的殖民地或半殖民地国家,怎么能自觉地进行本国的现代化建设呢? 一个人民没有最基本的自由民主权利、国家和社会关系得不到合理划分的国家,怎么能有效地推进本国的现代化建设呢?“现代化孕育现代社会和现代国家,而现代社会和现代国家促进现代化的发展。如果现代化的发展不能在一定时候催生出现代社会和现代国家,现代化发展就必然面临风险与危机,中外现代化的经历都充分说明了这一点。所以保持现代化发展与现代社会、现代国家建设之间的良性互动,是一个国家崛起的必要基础。”[3](P27)许多后发国家在现代化过程中,正因为现代社会和现代国家的构建迟迟未能获得真正进展,导致本国的现代化遭遇种种挫折乃至中断、后退,并给人类的整体发展和进步带来种种负面影响。对此,福山指出,国家构建是当今国际社会最重要的命题之一,因为软弱无能国家或失败国家已成为当今世界许多严重问题(从贫困、艾滋病、毒品到恐怖主义)的根源。[9](P1—3)党的十八大报告指出,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总任务是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和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在中国现代化已经走过一百多年光阴、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取得辉煌成就、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前景越发清晰的情势下,促进中国现代国家成长、构建中国自己的现代国家就成为我们面临的重大课题,这也是历史和时代赋予我们的重大任务。

二、中国现代国家构建的历程

鸦片战争开启了中国近代史,事实上也奠定了中国走向现代化的历史起点,因为正是从此刻始,一向以“天朝上国”自居、长期实行闭关锁国政策的古老中国,被迫卷入到了世界性的现代化运动中。从1840年到1900年这半个多世纪里,中国人对西方的学习局限于“器物”层面。1901年清末实行“新政”,1905年之后又发动了一场立宪运动,以这一系列变革为标志,中国人对西方的学习上升到了“制度”层面。清末的一系列变革是以西方为模本尝试进行的现代制度变革,因此也成为了中国现代国家构建的起点。依据中国现代国家构建过程不同阶段的任务和成就,可以将中国现代国家构建的历程划分为以下三个时期。

第一个时期是1949年以前的国家构建。这一时期国家构建的主要任务是实现民族独立和人民解放,成就则包括:现代国家观念的兴起、现代政党的产生、国家权力深入到乡村、政治力量对社会经济生活的渗透、基层政权的科层化等。晚清以降,实现民族独立和人民解放,摆脱帝国主义、封建主义和官僚资本主义的压迫和奴役是中国人民和中华民族的最大愿望和最紧迫要求。很难想象一个没有独立自主权的民族如何能够构建自己的现代民族国家。清末一系列变革虽然以失败告终,但包裹着现代国家理念的种子却散播在中国大地,尤其为广大知识分子所接受,成为当时众多知识分子共同的现代政治话语。辛亥革命之后,中国进入政党政治时代,延续2000 多年的君主专政为现代政党专政所取代。“它们不仅把新的理念引入到政治生活之中,而且主动承担起某个(或某些)阶级的代表,启发阶级意识,组织集体行动,实现了有效的社会动员。”[10](P46)国家权力不断下移,突破了“皇权不下县”的传统,而深入到了2000 多年间鲜有大的变动的中国农村社会。这不仅有利于社会动员,而且导致了县以下基层政权的科层化,从观念和制度上解构了传统的中央—地方关系。与此同时,在全面危机下,政治力量以革命的名义开始对社会经济生活渗透,全能主义因素开始蕴藏于政治革命和社会革命中。“只有先建立一个强有力的政治机构或政党,然后用它的政治力量、组织方法,深入和控制每一个阶层和每一个领域,才能改造或重建社会国家和各领域中的组织与制度,才能解决新问题,克服全面危机”。[11](P3—4)由于接连不断的危机、分裂、战乱和革命,中国现代国家构建的自然进程被频频打断。

第二个时期是1949年至1978年的国家构建。这一时期国家构建的主要任务是建立现代国家制度的基本架构,成就则包括:国家制度的创建、国家对社会经济生活的全面改造、通过意识形态的强化来塑造国家的合法性基础等。新中国的成立为中国现代国家的构建奠定了坚实的政治基础。中国共产党领导地位的确立、人民民主专政国体的形成、“议行合一”的人民代表大会制度的建立、民族区域自治制度和多党合作与政治协商制度的实行,彻底改变了国家权力运行的逻辑和方式,推动了现代国家形态在社会主义制度条件下的成长。社会主义改造的快速完成,彻底改变了建国初期的经济结构和阶级结构,新中国成立后的前30年里,“我国逐步建立起一套包括单位制、人民公社制、户籍制、阶级分类制以及高度一元化的意识形态在内的社会管理体系”,国家力量史无前例地渗透到社会经济生活的几乎所有领域,中国社会及其成员的社会生活实现了前所未有的根本性改造与重构,“政治与运动的逻辑广泛地渗透到了社会生活的各个角落”。[12](P96)这就是具有全能主义形态的社会,它于国民党统治时期开始孕育,最终在20 世纪50年代后期形成。全能主义形态的国家体制,模糊了公共领域与私人领域的界限,导致了国家大规模地吞噬社会,作为现代国家建立基础的现代社会——市民社会的发育和成长更是无从谈起了。同时计划经济时期,计划手段统摄着经济领域的几乎全部环节,市场力量几乎可以忽略不计。“没有社会和市场支持的国家构建虽然可以取得阶段性成果,但无法保持国家与社会、市场的可持续良性互动。因为一旦国家无法维持秩序,本来就缺乏自组织性的社会和经济就会陷入混乱。”[10](P52)这一点已为新中国成立后前30年的实际状况所证实。

第三个时期是1978年以来的国家构建。这个时期国家构建的主要任务是通过实行改革开放政策、建立和完善以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为重要内容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重塑国家与社会、政府与市场、中央与地方、集体与个人的关系。其成就包括:市场力量的回归并蓬勃壮大、公民社会的不断成长、中共执政角色和理念的转换、国家治理手段和方式的更新、政治领袖和意识形态的祛魅化等。从革除市场到迎回市场,反映了改革开放之后中国国家构建的基础从高度集中的计划经济体制转到了充满生机和活力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市场力量的提升和壮大推动了公民社会的成长与社会结构的多样化,个人自由和权利意识不断增强。因应新的发展形势的挑战,以“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的提出为标志,中国共产党开始自觉地从“革命党”向“执政党”的角色转变。在此过程中,中共的领导方式和执政方式也在不断地更新和发展,“依法治国”、“以德治国”口号的出炉,经济、法律、行政等多种手段的综合运用均是这种更新和发展的重要体现。中国政治从战争和革命年代的“伟人政治”和“强人政治”向和平和建设年代的“常人政治”的过渡、卡里斯玛型政治领袖的退场、意识形态的祛魅化,都在使中国的政治环境更加稳定、政治氛围更加正常、政治运作更富效率、政治前景更加可期。随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在改革开放过程中取得举世瞩目的成就,建国后前30年形成的全能主义体制逐渐退出历史舞台,中国社会进入了一个后全能主义的时代,这也是中国现代国家构建的新的历史阶段。概括地说,经济市场化、政治民主化、社会多样化、思想多元化是这一时期国家构建的重要内容和表现,因此,这一时期也被认为是近代以来最为全面和深刻的国家构建时期,但它不是“历史的终结”,而只能为更高水平、更具理性和民主特质的未来国家构建奠定一个良好的基础,创造一个有利的条件。

三、十八届三中全会在中国现代国家构建进程中的重大意义

现代国家的形成,不是自然演化的结果,而需要人为设计、超前引导、合理建构、不断完善,需要在理论、政策和实践层面做出战略性部署和谋划。同1978年以来党的历次三中全会一样,十八届三中全会也对我国的改革和发展作了全面性的动员和部署。这次会议通过的《决定》可视为以习近平为总书记的新一届中央领导集体的施政纲领,也是全面深化改革的宣言书,同时是构建现代国家的宣言书。我们完全有理由相信,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必将在中国的改革史上、在中国现代国家构建的历史进程中产生重大且深远的影响。

第一,从时间上看,十八届三中全会是在中国改革的重要历史节点召开的,必将奠定未来中国现代国家构建的新的历史起点。改革开放以来,中国现代国家构建取得了可观的进展,在质和量两方面均有很大程度的提升和加强。但是,我们必须清醒地意识到,距离成熟定型的现代国家制度体系,中国还有很长的路要走。有学者指出,“现代国家所需要的法制规章、政治体制、公民行为、民主机制、基层民主管理等等与现代国家所需要的宏观的和微观的机制,我们还没有完全建立起来。很多由传统计划经济时代遗留下来并被实践证明具有诸多弊端的体制仍然还发挥着作用。”[13](P21)

党的十八大正确分析了我国改革和发展面临的形势,做出了“三个没有变”的科学判断,“我国仍处于并将长期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国情没有变,人民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需要同落后的社会生产之间的矛盾这一社会主要矛盾没有变,我国是世界最大发展中国家的国际地位没有变。”[14](P16)我国的改革已进行36年了,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从开始建立到完善已有整整20年,科学发展观提出也有10年了,《决定》指出,“当前,我国发展进入新阶段,改革进入攻坚期和深水区”。中国的改革是个由易到难、由浅入深的渐进式过程,这种改革策略和道路的选择是中国改革取得成功的重要原因之一。渐进式改革的特点必然是将最难突破的改革任务放在后面,而且越往后,改革的阻力和难度就越大。“思想观念的束缚”、“利益固化的藩篱”等都成为进一步改革的障碍。回望过去30多年的改革,可以看出,中国改革的重点领域和着力点一直是经济领域,建立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国情相适应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是我国改革取得的最大成就,但改革是一项庞大的系统工程,不能单靠一条腿走路,邓小平早在上世纪80年代就指出,“现在经济体制改革每前进一步,都深深感到政治体制改革的必要性。不改革政治体制,就不能保障经济体制改革的成果,不能使经济体制改革继续前进,就会阻碍生产力的发展,阻碍四个现代化的实现。”[15](P176)注重改革的系统性、整体性和协同性,成为进一步改革的关键和要求,因此,必须充分发挥经济体制改革在全面深化改革中的牵引作用,推动生产关系同生产力、上层建筑同经济基础相适应,在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基础上,进而建成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这样一个国家无疑就是具有“系统完备、科学规范、运行有效、成熟定型的制度体系”的现代国家。十八届三中全会正是在中国现代国家构建取得很大成就同时也面临诸多矛盾、问题和挑战的重要历史节点召开的,必将为中国未来现代国家构建奠定新的历史起点。

第二,从内容上看,《决定》制定的改革路线图和时间表,必将推动未来中国现代国家构建实现跨越式发展。围绕十八大提出的“全面深化改革开放”的目标和要求,十八届三中全会通过的《决定》设计了全面深化改革的路线图,提出了全面深化改革的指导思想、目标任务、重大原则,部署了全面深化改革的战略重点、优先顺序、主攻方向、工作机制、推进方式,并明确了改革的时间表,即“到2020年,在重要领域和关键环节改革上取得决定性成果,完成本决定提出的改革任务”。《决定》16 项60 条,对全面深化改革作了战略性部署,内容涉及经济、政治、文化、社会、生态、国防和军队、党的建设等领域,并提出了每一领域各自特定的具体改革任务和举措,可谓是一个具有“系统性、整体性、协同性”特点的全面深化改革的完整方案。

现代国家以现代社会作为赖以建立的基础,“独立自由的资本、独立自由的个人以及政治平等的公民,构成现代社会的三个基本要素”。[3](P75)现代国家必须拥有成熟定型的制度体系和现代化的治理体系,这是中国现代化发展的内在规律,也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完善的必然要求。在全面深化改革的总目标之下,《决定》明确了改革的具体目标是“加快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民主政治、先进文化、和谐社会、生态文明,让一切劳动、知识、技术、管理、资本的活力竞相迸发,让一切创造社会财富的源泉充分涌流,让发展成果更多更公平惠及全体人民”。《决定》提出“六个紧紧围绕,明确了制度建设的具体任务,其中包括:坚持和完善基本经济制度,加快完善现代市场体系、宏观调控体系、开放型经济体系;加快推进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制度化、规范化、程序化,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加快完善文化管理体制和文化生产经营机制,建立健全现代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现代文化市场体系;改革收入分配制度,加快形成科学有效的社会治理体制;加快建立生态文明制度,健全国土空间开发、资源节约利用、生态环境保护的体制机制;加强民主集中制建设,完善党的领导体制和执政方式。所有这些均旨在正确处理和合理划分国家和社会、政府和市场、中央和地方等的关系,推动中国社会从传统向现代转型,以达到建设“现代国家、现代政府、现代社会”的目的。

《决定》提出,中央成立全面深化改革领导小组,负责改革总体设计、统筹协调、整体推进、督促落实,以更好地发挥党总揽全局、协调各方的领导核心作用,保证改革顺利推进和各项改革任务落实。只要《决定》制定的具体改革任务和举措付诸实施并按时完成,“现代国家、现代政府、现代社会”的改革目标一定能获得实质性进展。因此,《决定》不仅是全面深化改革的总方案,也是构建现代国家的总纲领,必将推动未来中国现代国家构建实现跨越式发展。

第三,从作用上看,《决定》是份名副其实的焕发正能量的纲领性文件,必将坚定中国人民走向现代国家的信心。1978年以来中国改革的方法论是“摸着石头过河”,随着改革的推进和全面深化改革任务的提出,中国的改革进入到“加强顶层设计和摸着石头过河相结合,整体推进和重点突破相促进”的阶段,要求提高改革决策的科学性,广泛凝聚改革共识,形成推进改革的强大合力。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顺应时代潮流和人民呼声,直面中国改革和发展面临的矛盾和问题,为进一步改革和发展制定了具有可操作性的规划和安排,对于最大限度集中全党全社会智慧、最大限度调动一切积极因素,以更大决心冲破思想观念的束缚、突破利益固化的藩篱,推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自我完善和发展,顺利实现全面建成小康社会进而实现建成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具有重大而深远的积极意义。距离《决定》提出的改革时间表尚有7年时间,在这样一个相对较短的时间内,完成《决定》提出的诸项改革任务,客观地说,难度很大。但是我们从《决定》中看出了中国共产党进一步改革的决心、信心、魄力和诚意,特别是《决定》展现了中国共产党人敢于自我革新的勇气和胸怀,展现了中国共产党人勇于承担、知难而进的鲜明品格,这些都极大地焕发了全面深化改革的正能量,坚定了中国人民走向现代国家的信心。

中国是一个历史悠久、人口众多、发展不平衡的超大规模国家,又是世界上最大的发展中国家和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国家,这些特点决定了在中国进行改革和建设、进行现代国家构建必然面临其他国家所没有的复杂性和独特性,但作为中国社会主义事业领导核心和中国现代国家构建核心能动者的中国共产党,是一个具有高度理论自觉和实践自觉的马克思主义执政党,特别善于总结国内成功做法,积极借鉴其他国家有益经验,勇于推进理论和实践创新。1978年以来,中国改革开放的每一项成就,无不得益于中国共产党的正确领导,在中国现代国家构建的任何关键时点和环节上,中国共产党都承担着不可替代的作用。只要我们始终坚持中国共产党的领导,认真贯彻落实《决定》精神,在全面深化改革的推动下,中国人民在现代国家构建的历史进程中一定会取得新的更大的成就。

[1]中共中央关于全面深化改革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R].北京:人民出版社,2013.

[2]李景鹏.关于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J].天津社会科学,2014,(2).

[3]林尚立.中国共产党与国家建设[M].天津:天津人民出版社,2009.

[4]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42 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79.

[5]〔美〕罗伯特·吉尔平.世界政治中的战争与变革[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1994.

[6]〔英〕安东尼·吉登斯.民族—国家与暴力[M].北京:三联书店,1998.

[7]〔德〕尤尔根·哈贝马斯.包容他者[M].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02.

[8]朱天飚.比较政治经济学[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6.

[9]〔美〕弗朗西斯·福山.国家构建:21 世纪的国家治理与世界秩序[M].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7.

[10]杨雪冬.市场发育、社会生长和公共权力构建——以县为微观分析单位[M].郑州:河南人民出版社,2002.

[11]邹谠.二十世纪中国政治:从宏观历史与微观行动的角度看[M].香港:牛津大学出版社,1994.

[12]李友梅等.从弥散到秩序:“制度与生活”视野下的中国社会变迁(1921—2011)[M].北京:中国大百科全书出版社,2011.

[13]常士訚.现代性与现代国家建构——比较视野中的中国现代性与现代国家建构[J].河北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9,(1).

[14]胡锦涛.坚定不移沿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前进为全面建成小康社会而奋斗[R].北京:人民出版社,2012.

[15]邓小平文选:第3 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3.

猜你喜欢
现代化国家改革
谱写“强富美高”新江苏的现代化新篇章
基本实现现代化需要补足哪些短板?
发达国家审计发展及其对中国审计治理现代化的启示
改革之路
能过两次新年的国家
改革备忘
把国家“租”出去
奥运会起源于哪个国家?
改革创新(二)
现代化与马克思主义现代化理论的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