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升斌,肖 扬
军事训练是提高部队战斗力的根本途径,是军队履行职能的重要保证。我军正处于现代化发展的高速阶段,军事训练内容不断更新和扩展,训练标准更高,训练强度更大,新型训练伤病逐年增加,导致军事训练伤的发病率逐年升高,训练伤发生致因和机制呈复杂化和多元化,因此加强军事训练伤的预防研究十分必要和重要[1]。为了有效预防军事训练伤的发生,提高部队训练水平,保障部队战斗力的提高,笔者采取了不同的健康教育干预方式,扩大了军事健康教育效能,增强了官兵自我防护意识,提高官兵军事训练适应性,有效地降低了军事训练伤的发生率。
1.1 一般资料 选择2013年进行基础训练的新兵780人,均为男性,年龄17~21岁,平均18.9岁。随机分为A、B、C三组,每组260人。训练前三组战士年龄、身高、体重、运动史及文化程度比较无统计学差异(P>0.05)。
1.2 方法
1.2.1 教育方式 选拔对预防训练伤具有丰富经验的医务人员担任教员,成立训练伤培训考核小组,针对部队训练特点,对战士进行体能训练和训练伤预防的知识宣讲,对训练项目的生理负荷特点进行详尽的讲解,对训练损伤进行健康教育和指导。A组采用PowerPoint等多媒体集中教育方式;B组采用播放健康教育录像片教育方式;C组采用卫生指导人员训练现场实地教育方式。
1.2.2 训练要求 按照部队的常规训练要求进行训练,A、B、C三组训练时间一致。
1.2.3 观察内容 对三组战士按照《中国人民解放军军事训练伤诊断分类标准》作为诊断标准[2],由卫生人员对各类损伤进行诊断,记录。
1.2.4 考核 制定考核标准,对人体科学常识、运动训练原则、训练伤发生的原因、如何预防训练伤,以及官兵自我防护方法、自救互救方法等知识要点进行考核。
1.3 统计学处理 使用SPSS 13.0进行统计分析,计量资料用均数±标准差(±s)表示,采用方差分析加SNK法;计数资料采用χ2检验或非Fisher精确检验法。
军事训练伤发生率和累积发生率,与健康教育方式不同有密切关系,A组多媒体集中教育方式和B组播放健康教育录像片教育方式的训练损伤数分别为56例和53例,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而C组采用卫生指导人员训练现场实地教育方式的训练损伤数为38例,相比A、B组均大幅减少(P<0.01)。见表1。
表1 三组军事训练伤发生情况
三组战士经过培训,均能较好地掌握训练伤预防知识(表2),其中人体科学常识、运动训练原则方面得分相近,无统计学差异;而训练伤自我防护方法、自救互救方面,A、B组得分相近,均小于C组得分,与(表1)三组训练伤的发生结果相一致,具有统计学意义。
表2 三组训练伤预防知识考核结果(100满分)
军事训练伤病预防的最佳方法之一就是健康教育。通过部队健康教育干预,可以提高官兵军事训练适应性,减少军事训练伤病(军训伤)的发生率,从而保证参训率及训练任务的顺利完成。研究表明,在军训伤发生原因中,缺乏训练伤预防知识所占比例较高[3]。特别是入伍第一年的新兵,由于其缺乏训练伤预防知识,是军训伤的高发人群。因此,加强对新兵的军训伤防护教育,提高其自我保健、自我防护意识,使之能够掌握训练课目动作要领,遵守安全防护规则。①要重视军训伤的防护,改进训练方法,适当采取干预性措施;②把科学施训落到实处:应根据部队官兵的特点和部队训练大纲的要求,科学合理地安排军事训练;③加强对新兵军训伤的防护教育:广泛运用板报、训练伤防护手册、网络视频、专题授课、演训场地现场教学等方式,对官兵普及训练伤防护知识,减少军训伤的发生,提高部队训练水平。
本文从健康教育方式入手,通过教育,使官兵真正理解人体科学常识、运动训练原则,掌握训练伤预防方法,减少军训伤的发生,为保障官兵身心健康提供有利支撑。一是运用多媒体教育方式,采用文字、图片、表格、视频、动画等多媒体形式,从听觉,视觉等方面加大对战士的刺激,图文声像并茂,多角度调动战士的情绪、注意力和兴趣。教学信息形式丰富多彩,而且具有交互功能,有利于突破教材重难点、活跃课堂气氛、调动战士参与、提高教学效果等。二是播放健康教育录像,通过声、光、色及活动视频等多角度来刺激战士的感官,战士有了身临其境的感觉,使课堂充满了生机与活力,录像教学可以把动作进行分解和合成,利用“逼真原型”的重复、慢放、定格等特技手段,让战士们很容易学习模仿整个动作的过程,非常形象和生动,通俗易懂,扩大了视野,增大课堂密度,提高教学效率。三是将课堂从教室搬到训练场,用开放化的教学方式,根据训练课目紧密结合训练中可能出的实情,卫生指导员以身示教,现身指导,特别是在训练伤的自我防护方法和自救互救方面,理论联系实际,对不易理解和掌握的技术、技巧难点和重点,及时进行讨论、讲评和总结。
开放的教学环境和充分的交流互动是现场教学区别于传统课堂教学模式的重要标志。一是可以有效克服课堂教学过程中“你讲我听”的角色固化。二是战士与战士之间围绕着对问题的认识、思考以及解决的对策也可以展开互动和交流,在这种互动中产生观点交锋,达到“相互启迪,学学相长”的目的。
[1]邵壮超,王惠淑,贺 祯,等.军事训练伤致因模型建构策略探讨[J]. 医疗卫生装备,2013,4(34):90-91.
[2]黄昌林,黄 涛,张 毅.《军事训练伤诊断分类标准》的拟定与运用[J]. 人民军医,1996,7(11):116.
[3]雷志勇,曹春霞.开展军事训练伤病健康教育的实践与思考[J].武警医学,2006,11(873):5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