法治小品进校园——海南创未成年人普法新模式

2014-12-02 01:08
今日海南 2014年12期
关键词:林琳普法小品

□本刊记者钟瑜

11月11日,一场由7个真实案例改编的“为了明天——海南省法治文艺进校园”小品剧,亮相东方市铁路中学。目前,该小品剧已经在全省完成三轮巡演,共计演出160场,观众累计35万多人次。这是一场刻骨铭心的真情演出,一个个真实案例的情景再现,演得入情,看得入心;这是一幕别开生面的情景小剧,演出间歇,法律专家与学生、家长互动紧密,氛围浓厚;这是一堂生动的法治大课,7个案例、多种问题,发人深省、给人启迪。

“花朵”犯罪 引人深思

法国大文豪雨果曾说过:“多建一座学校,就可少建一座监狱。”此话耐人寻味。都说青少年是祖国未来的花朵,需要大家的精心栽培。同样,青少年的健康成长,也离不开法治的强力呵护。当下,受“升学率”、“名校光环”的驱使,法治教育往往成为学校教育的短板。

近年来,未成年人违法犯罪率一直居高不下,且犯罪主体呈低龄化和团伙犯罪等特点。据了解,我省每年有2万多名未完成九年义务教育的辍学生和未续读高(职)中的学生走向社会,他们在校学到的法律知识有限,法治意识淡薄,缺乏自我管理,需要引起社会的高度重视。如2012年,琼海市侦破的“风流帮”和今年陵水县的“6·1”袭警案,其团伙成员都是20岁左右的青少年(其中未成年人占三分之一)。他们寻衅滋事,殃及无辜,严重扰乱社会治安,让人倍感担忧。

2009年3月9日,为解决未成年人违法犯罪、严重影响社会和谐稳定的问题,进一步加强预防未成年人违法犯罪工作,海口市成立了未成年人法制教育中心。一个个误入歧途的问题少年陆续被送往这里,接受法治教育,学习文化知识。

根据以往的做法,对未成年人的违法犯罪一般采取两种处理方法:一是收容教养,二是送去工读学校。经过反复调查研究,海口市终于摸索出了矫正不良行为的第三种方法:成立法制教育中心,结合收容管教与工读教育的特点,创造一种全新的法治教育模式,来到这里的学员一般接受三个月的培训教育,并且完全自愿参与。

5年间,中心共接收学员1375名。据中心的调查显示,海口户籍可回访的613名学员中,308人顺利回校完成九年义务教育,8人考上大学,103人就读职业学校,251人直接就业。经统计,近年来共有1350名在中心接受教育的学员回归社会,结业后3年内他们的重新违法犯罪率仅为10.9%。

然而,光靠法制中心的力量来矫正问题少年,还远远不够。中心只能对已经发现问题的青少年进行法治教育,而社会上还有相当大群体的青少年有潜在发生违法犯罪行为的可能,但又没被家长、学校及时发现。对于这部分潜在群体来说,单靠以往学校、社会生硬的普法宣传手段难以使他们对法律产生应有的认识和敬畏。对此,法制教育中心主任李启雄颇感揪心,他认为,中心的矫正效果虽说不错,但光靠他们,孤掌难鸣,迫切需要家庭、学校、社会共同关心“问题少年”。因此,在李启雄心里一直有一个想法,就是将中心里学员们一个个鲜活的案例推向公众。

一次机缘巧合,李启雄将想法告诉了省司法厅副厅长林琳,林琳早前就对问题少年的普法工作有过深入的研究,一直坚持不懈地探索如何更好地对未成年人进行法治宣传教育。思想一交流、火花一碰撞,他们一拍即合。于是,林琳立马带领司法厅的同事三次到市未成年人法制教育中心调研,接触到很多真实案例,这些案例让他们为花季少年的经历感伤不已。经过多次的调查研究,林琳与李启雄想到了一个办法:从发生在中心学员身上的众多案例中选出典型,改编成生动活泼、感染力强的小品剧演给在校青少年观看,改变普法教育仅仅停留在印发书籍画册等呆板的宣传形式阶段。

美晓邝/图

案例真实 触动心灵

“想要策划一台小品剧不难,但要把小品剧策划得风趣幽默、易于接受却很难,从案例的改编、演员的甄选到主持人的主持词和专家互动的讲演词等都要经过我们反复推敲。”林琳告诉记者,在经过前期繁杂的筹备工作后,一台生动活泼的法治小品剧终于呈现在学生面前。主持人每次精彩的发言都赢得了孩子们无数的掌声,普法专家关于“在法律概念上‘一百减一等于零’——一个人无论取得多少成绩,只要触犯法律,一切全部归零”的独到点拨,振聋发聩,直达人心,已让众多孩子永铭于心。

2013年11月,海南省司法厅、海南省普法依法治理领导小组办公室在海口市委宣传部、市司法局等部门的大力支持和配合下,隆重推出“为了明天——海南省法治文艺进校园”巡演活动,把法治宣传教育变被动为主动、互动,让广大青少年喜闻乐见、易于接受。目前,该活动已深入全省18个市县、洋浦开发区和18所省属中学(职校),并取得强烈反响。

在东方市铁路中学几百名学生、家长的面前,小品剧一部接着一部轮番上演,精彩绝伦。刚一开场,《家访》的上演就将在场观众带入情境当中,剧情展示了一个因父母忙于工作而孩子疏于管教以致走上歧途的惨痛教训。《阿海的哥们》再现了问题少年小龙的故事,舞台上孩子被铐上手链的瞬间,让在场孩子深受启发,他们盲目为哥们义气两肋插刀,不仅害人害己还毁掉无数幸福的家庭。最后一个小品剧《我想有个家》更是将观众的泪点推向高潮,“我不要漂亮衣服,不要好看书包,我只想有一个家!”问题少年阿宝的嘶喊,更是令无数观众垂泪。

这7部小品剧的上演,从不同角度揭示了未成年人面临的尖锐矛盾:如父母忙于工作,对孩子不管不顾;孩子沉迷网吧,荒废学业;家人溺爱,导致孩子自私任性;孩子成绩不理想,父亲拳打脚踢。缺少关爱的孩子们,有的盗窃抢劫,有的染上网瘾,有的毒瘾成性……

据介绍,《家访》、《我想有个家》、《迷失》、《力度教育》、《梦幻网吧》、《甩不掉的幽灵》和《阿海的哥们》等7部小品剧,均由海口市未成年人法制教育中心学员的真实案例改编而成,案例的选取工作从2011年就已经开始筹备,经过对1300多名边缘少年的档案资料进行反复研究,海口市委宣传部、海口市司法局牵头先在海口排演,而后由省司法厅、省普法依法治理领导小组办公室强力推向全省,终于取得不菲成绩,受到广大师生、家长的热烈欢迎。省委主要领导、司法部以及团中央均给予了充分肯定和高度评价。

在演出过程增设的互动环节,效果出乎意料的好。很多孩子非但没害羞得不敢说话,反而争相发言。一位小男生勇敢地站起来说出了他的苦恼:他的父母双双外出打工,身边只有爷爷奶奶照顾,作为留守儿童他时常感到很孤独。听到倾诉,海口强制戒毒所少年管教大队教导员刘晓对他进行了耐心的安慰,并劝他调整好心态,克服困难。除了对“家庭教育”话题展开互动外,学生与刘晓还围绕着“江湖义气”、“早恋”、“暴力教育”、“恶习”等话题展开互动。“面对别人教唆,如何区分好坏?”“讲义气,为朋友两肋插刀应如何应对?”“孩子有叛逆心,应怎样引导教育?”一个个尖锐问题引起大家思考、讨论。演出结束后,刘晓表示,凭着十几年的普法宣传经验,他认为,以往说教式的法治教育比不上情景再现的表演,这种表演更有利于未成年人的吸收。而这样的互动交流也并非主办方的刻意安排,而是这些演出真正触动了孩子们的心灵,让他们有话想说,有问题想问。

创新模式 促进成长

“这次活动这么受追捧,在一定程度上,恰恰说明了我们长期在青少年法治宣传教育方面存在的欠缺。”林琳说,以往的法治教育仅是停留在简单的印发书籍画册、生硬说教上,而法治小品进校园以全新的形式,更生动、更直接、更有感染力地再现未成年人犯罪的真实案例。他认为,这样的法治教育是带有温度的,里面包含了法律与道德的共融共建。

台湾著名教育心理学家张春兴在《教育心理学》一书中就从教育层面对少年犯罪成因进行了深刻检讨,“如将青少年问题视为一种病态现象,其病因根植于家庭,病象显现于学校,病情恶化于社会。”良好的家庭教育是减少未成年人犯罪的第一防线,因此,这场演出不光是为了孩子准备的,也是为家长准备的。很多家长看了之后也倍受启发,他们第一次意识到作为家长应该尊重孩子,第一次意识到对孩子大打出手就会影响他们的明天。作为一位母亲,承办本次活动的开迪文化传播公司副总经理邢向群对现今大多数家庭的不当管教方式颇有看法。在7部小品剧里面,就有对家庭管教方式的反思,邢向群说,做这台节目的初衷就是想以这种方式唤醒家长、学校、社会、政府等各层面来共同关注未成年人的成长。

若是这个项目还能继续推进下去,邢向群希望能拿出更新的方案回馈大家。比如,在7个案例中抽取出三四个案例来,将案例主人公在中心是如何被教育感化,是如何转坏为好的,是如何走上社会过上正常人生活的后续情况也编成小品剧,打造成一系列未成年人思想道德法治教育品牌。

这种生动再现的形式无疑比课堂上念那些枯燥的教材更容易入脑入心。小品剧一经推出还受到了众多媒体的关注,央视《新闻联播》、《人民日报》、《光明日报》、《海南日报》等省内外主流媒体纷纷给予肯定的报道。业内人士建议,每个学校都能因地制宜,不断丰富法治教育体裁,创造性地开展法治教育,将法治理念深深根植于每一位青少年的心中,让他们真正知法懂法、守法护法。

可喜的是,在经过未成年人法制教育中心的教育之后,被选为典型案例作为法治小品进校园的学员大多数都有了好的出路。《迷失》中的学员“琼芳”,在法制中心的教育矫治下,认识到自己的错误,于2013年2月结业回家,现在一家幼儿园当保育员。《梦幻网吧》学员“阿财”,在中心的矫治下,写下了三千多字的《失足少年痛述迷网之害》的文章,讲述自己是怎样一步步成为网瘾少年,最终走上了犯罪道路。他于2010年9月结业,现在已是一名大三的学生。《我想有个家》中的学员“小宝”,在中心经过三个月的法治教育,于2009年7月结业,目前正在备战高考。

猜你喜欢
林琳普法小品
命题小品——覆雨翻云
《临宋人小品》
我们都有自己的光芒
普法
普法
普法
小猫画画
十二生肖诗书小品
世相小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