舒扬+陈垚
准入放开遭利益集团阻挠
“食盐专营放开没有疑问,只不过是迟放还是早放的事;应该是逐步放开,但会有一个过程。”尽管有媒体称食盐经营放开,是全球最古老的垄断走到了尽头,但中国企业改革与发展研究会副会长李锦接受采访时依然如此表示。
所谓过程,实际是盐业专营的利益集团,一位曾推动过盐业体制改革的官员近日向媒体透露:“盐业专营历史任务已完成,早就应该改,但一直被一些利益集团所阻挠。食盐专营的实质是政企不分,仍是计划经济那一套,容易滋生腐败。”
据此前媒体报道,新版《盐业体制改革方案(征求意见稿)》是在2009年盐业改革方案的基础上形成的。第七轮方案跟第六轮方案一样,设置了新旧过渡期,只不过时间向后延了5年:到2017年全面放开食盐专营体制。
“盐业协会人士”曾透露最新改革版本是:从2016年起,废止盐业专营有关规定,允许现有食盐生产定点经营企业退出市场,允许食盐流通企业跨区经营,放开所有盐产品价格,放开食盐批发、流通经营;2016年企业同时申请新许可证,2017年开始,获得新许可证的企业开始新的经营活动。
据悉,国务院1996年颁布的《食盐专营办法》,确定了食盐实行以定点生产、计划调拨和政府定价等为主要内容的专营体制。事实上,在1995年国务院下发工业盐放开决定之前,工业盐也实行专营。
在食盐专营体制下,隶属国资委且兼有食盐行政管理职能的中国盐业总公司,集政企为一身,负责统一制定食盐生产计划,所有地方企业需从中盐总公司获取产量指标方可生产。
上世纪90年代以来,盐业管理体制也几经变更。今年4月被废止的《食盐专营许可证管理办法》于2006年由国家发改委颁布,核心内容是对食盐专营许可证进行管理,并明确国家发展改革委为盐业主管机构。到2008年大部制改革下,国家盐业管理职能由国家发改委调整到工信部,对食盐专营许可证的管理相应移交。
但新一届中央政府组建后,工信部已将其食盐专营许可证管理权下放省级,也就是说,《食盐专营许可证管理办法》虽然今年4月正式宣布废止,其实2012年后实质上已失效。
但只要《食盐专营办法》尚在,食盐专营体制就依然存在。许可证管理权下放到地方,并不意味着食盐这一领域准入放开。这也是此前中盐否认食盐专营体制结束的理由。
“以前的食盐生产销售都需上报国家审批,管理权下放到省级本身有放松的表示,有种期待当然是,中盐系统之外的民营企业也能进入食盐生产销售领域。”有业内人士表示,现在说废除专营,不代表完全放开市场,还需资质审核。在销售、流通环节,总体也还会有国家管控。
“至于价格,完全放开可能性不大,在中国盐是民生产品,更可能是发改委定一个指导价格,然后给各省一个浮动空间,各省再根据情况制定一个范围。”上述业内人士表示。
盐的食品安全问题
据悉,在中国历史上,食盐从未放开过私营,所有盐业私营行为都属违法。但“私盐”贩卖却一直屡禁不止。由于盐业的暴利,历史上许多富商大贾与地方诸侯都曾靠经营私盐富甲一方,甚至一度威胁中央政权。赫赫有名的流寇——黄巢、王仙芝也都是私盐贩子出身。在现代,放开盐业私营,人们更关心另一个随之而来的问题——食品安全。
接受媒体采访时,中国盐业总公司副总经理王岩坦言,当下中国,几乎每个地方都有私盐冲击市场现象,但这样的私盐是否能够符合食品安全标准,却值得怀疑。他说称盐业公司是行业垄断其实不妥,在他看来,为保证老百姓的食品安全,食盐专营继续实施仍有必要。
与王岩的观点相对立,原国家经贸委经济运行局副局长陈卫国告诉记者,盐业专营已不能适应当前形势。食盐专营等于用计划的手段来管一个商品,当前背景下盐业改革是“越快越好”。
也有业内人士提出了比较折中的改革方案,应把全国盐业公司重组,形成几家大集团,由这些国有控股大型集团互相竞争。中国人民大学教授郑风田建议,盐业改革可向电信业取经,在全国分几个大区,把中盐总公司下属公司彻底独立出来;下一步是逐步允许食盐生产厂家等企业进入流通领域,形成竞争,条件成熟时再进行全面开放。
美国《外交政策》双月刊网站近日也表达了中国放开私营后,对食盐质量的担忧,中国是世界上最大食盐消费国。迄今为止,食盐还没有同中国众多食品安全丑闻扯上关系。但如今,许多人担心这种情况即将改变。
此外也有媒体认为,食盐由政府专营亦有其可取之处,各种食品安全问题背后原因很多,有的涉及疲弱或缺失的政府监管。但相比对自由市场的信任,中国社交媒体上的很多人似乎相信政府垄断更能保证食盐安全。因此,有评论称,近年餐桌盐实际上是唯一没受食品安全影响的产品。如果食盐进行私有化,很难防止出现假盐品。
食盐专营改革势在必行,同时加强盐业监管也必须同步进行。国家发改委的陈伟对媒体称,这个问题其实并不需要特别担心,食盐行业内的大企业、骨干企业已经形成,私营盐产业不太可能出现其他竞争者。此外,监管体系的建设,包括法制建设也正在加速推进。
专营废止之后的盐价
2014年4月,发改委废止《食盐专营许可证管理办法》时,就被很多人误读为食盐专营制度废除,其实2008年大部制改革将发改委工业管理职能划归工信部,也就不负责食盐管理,这不过是发改委清理部门旧法规而已。
不过,盐务改革的脚步如今正在逼近。
事实上,许多年来全国食盐年度生产计划都由中国盐业总公司掌握着,食盐定点生产盐矿每年生产多少食盐、调配到哪些省份,都需中盐的指令。对于各省盐业公司来说,从附近盐矿调盐和远距离调盐的成本相差甚远,这背后存在的利益寻租问题在行业内早已不是秘密。
此前,《南方周末》曾有报道,山东是产盐大省,山东盐商基本不从中盐购盐,因此与中盐交恶,中盐减少山东盐厂的外调计划,造成山东盐矿产能过剩。而青岛市因是计划单列市,中盐单独为其制定不同于山东省的计划,二者关系反而不错。
而中盐的食盐调配在业内又被称为“开票”,中盐按照事先制定的计划从盐矿购买食盐,然后再销售给地方盐业公司,这一买一卖其实只体现在票据上,地方盐业公司拿到中盐的票据往往也是直接从盐矿拉盐。但经过这一次转手,食盐价格就从出厂的约500元/吨变成到消费者手里的约3000元/吨。
一不愿透露身份的中央部委官员曾向记者提供一份材料,详细列举了卫生系统专家对食盐专营体制影响后期防病的七条总结。
“我们都被盐务局的宣传骗了,其实都是一样的盐,只是换了个包装。”从事盐业反垄断维权的上海律师邹佳莱告诉记者,正因这些问题的存在,食盐专营改革的呼声所以从未中断过。
曾在经贸委消费品司任副司长的陈国卫是食盐专营制度改革推动者之一,他2000年到消费品司工作后看到食盐专营领域的种种问题,开始主张废止专营制度。为了游说他,中盐也没少费心思。最终,改革大潮将至。
有行业专家对食盐经营改革之后预测,盐改后通过市场化竞争,食盐价格将会下降,食盐品种也将会更加丰富。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