亚历山大·果尔扬基++柯永亮
别特尔伯尤尔地区的考古发现,是近年来引起世界轰动的一项考古重大发现,证实这里是凯尔特人(Celt,又译盖尔特人、克尔特人、塞尔特人、居尔特人等)文明的发祥地。之前,考古学家只把这块土地当作世袭的大墓地。今天,学者正进一步挖掘其周围的居民点。尤其让学者感兴趣的是被认定为第一座凯尔特城的霍依列布尔格。
长期以来,我们已经习惯用古希腊罗马作家的观点看待凯尔特人。对他们来说,中欧的这些居民是原始社会第二阶段——野蛮期——的突出代表,是用让人听不懂的语言说话的庞大群体。古希腊罗马作家肯定他们的只有一点:英勇善战。
历史上,他们不止一次入侵亚平宁半岛,因此罗马人特别憎恨凯尔特人。公元前387年,他们甚至战胜了罗马军队,并要求罗马人缴纳巨额的赔款,作为“给战胜者带来痛苦”的补偿。公元前277年,凯尔特人侵犯小亚细亚,并且分别迁居到今日土耳其的安卡拉地区(这里被他们称为“加纳特”)。但是这些凯尔特人到底源于何方?他们是否一直待在那里直到古希腊罗马成为强国?他们是否就是古代作家描述的那种野蛮人?
高卢人的土墙
凯尔特人是我们所知道的最为古老的、栖居在阿尔卑斯山脉以北的一个欧洲民族。他们有着4000多年的历史,但是在历史文献中几乎找不到相关的文字资料。我们只能从米利都人赫卡泰俄斯于公元前6世纪所写的著作里看到一些:凯尔特人是希腊移民地马斯赛尼亚(今马赛)以北的移民。公元前5世纪的“历史学之父”希罗多德也曾提到,依斯特尔(也就是多瑙河)河源于凯尔特国。
可见,早在公元前6世纪至公元前5世纪,凯尔特人就生活在欧洲中部的今日法国和德国南部地区。他们从来就不是个统一的民族,而是许多部落的联合体,说类似的语言,有着类似的文化。他们没有自己的国家,而是分散在各自不同的群落里。他们也没有自己的文字,有关历史只能凭不同的语言口口相传。
近10年来,考古学家的研究证实了赫卡泰俄斯和希罗多德的描述,证实凯尔特人确实在阿尔卑斯山脉以北建立了他们的第一批城市居民区。木制的防御工程护卫了这些城市。再晚些,凯尔特人又在城市的周围用石头筑起了土堤。这些建筑物让人联想到坚固的城墙。罗马帝王恺撒于公元前1世纪打败凯尔特人(高卢人),占领了他们的广阔土地后,称这些建筑物为Murus gallicus(高卢人的土墙)。
建造这些坚固的居民点,用途有二。一是城堡,遇到敌人进攻的时候,凯尔特人可以躲在里面保护自己;另一个用途——真正的城市,这里居住着上千居民(他们主要是公元前200年之后出现的)。不过,这些居民点不像古代希腊罗马人所理解的城市。这里没有公用大楼,没有市场和引水道——没有足以吸引罗马希腊人的社会财富,绝大多数建筑是农民的庄园。然而,这里完全没有传统的农业,市民甚至连一份属于自己的土地都没有,商业和手工业才是这些市民最拿手的活。凯尔特工匠的手艺让人惊叹不已。他们的手艺源于何处?这些技艺高超的工匠来自何方?
我们知道,凯尔特人与阿尔卑斯山脉南部的伊特鲁里亚人(亦称伊特鲁斯坎人,是公元前10世纪到公元前1世纪生活在亚平宁半岛中北部的一个民族,位于罗马北部)向来关系密切。凯尔特的青铜器皿、陶樽、黄金饰品明显体现了伊特鲁里亚制作的绝美造型。在凯尔特的建筑物里,也能看到居住在意大利北方的能工巧匠的惊人之作。
凯尔特南部的贸易延伸到更远的地方——紧挨西西里和希腊。地中海传统文化在凯尔特文化中打下了深刻的烙印。凯尔特人的文化鼎盛期延续到公元前5世纪至公元前3世纪。
如果说最初的文化还只是模仿异国的,那么到了这一鼎盛时期,凯尔特人已经形成了自己的独特风格。这种风格,我们只要瞧一眼从凯尔特墓穴中挖掘出的不计其数的优雅青铜器,和英勇无畏、富有才能的战士所珍爱的精美武器,就不难发现。据传,凯尔特人傲慢地回敬亚历山大·马其顿,说:“我们担心的只是什么时候天空砸到我们的头上。”
天文知识使他们能够创立自己独有的历法,虽然他们连文字都没有。一些历史学家推测,凯尔特人因为宗教原因有意回避文字符号。第一批生活在阿尔卑斯山脉北面的居民能够铸造自己使用的硬币。
一批庞大的凯尔特居民点因为商道而发展起来。考古学家一共发现了大约20座凯尔特城,他们还在详细研究,以期破解被人遗忘的凯尔特人之谜。之前,他们主要的注意力放在公国的大墓地上。
要是没有罗马人入侵,在阿尔卑斯山脉的北方迟早会出现一个强大的凯尔特帝国。但是,他们的文明遭到了罗马人的扫荡,珍贵的物品几乎全部被运走。而这段被人遗忘的历史,我们今天只能从威尔士、布列塔尼、爱尔兰和苏格兰人的传闻中得知一二。值得一提的是,上述民族的语言均源于古老的凯尔特方言,其习俗和传说故事,至今依然保留着凯尔特传统文化的痕迹。
遥远的城市
“依斯特尔河……上游在一个十分遥远的国家里。”希罗多德写道。依斯特尔河起源于凯尔特国,离一座遥远的城市很近。
凯尔特人最早的祖先大概生活在今日多瑙河上游的巴登·符腾堡的霍依列布尔格,希罗多德称其为“比涅雷”(顺便一提,考古学家目前尚未证实希罗多德所提到的城市就是霍依列布尔格)。2500年前,这里曾有一条贯通法国南部马斯赛尼亚(今马赛)和意大利北方的主要贸易通道。意大利北方地区为当时希腊人和伊特鲁里亚人的迁居地。它的历史可以追溯到久远的过去。大约在公元前1000年,这里沿着多瑙河两岸的山冈上建有一些不大的坚固要塞,这些要塞让人联想到中世纪的城堡。城堡可以防御敌人入侵,也展示了它主人的强大和威势。大约在公元前600年,其中一个要塞强盛起来,成为一座真正的城市。这就是霍依列布尔格。
历史学家无法解释清楚这个要塞是怎么成为一座城市的,怎么在各个城堡的竞争中占据了上风。但是,不能不说,对建筑而言,这个地方的选择是非常理智的。霍依列布尔格位于多瑙河周围的平原上,要塞的总面积为3公顷。endprint
最初,霍依列布尔格依然只是由传统的木制围墙和土堤组成的,里面的建筑杂乱无章,与其说是座城市不如说是个大乡村。后来,霍依列布尔格的居民因为控制了多瑙河上游的贸易通道,逐渐地富裕起来。这里出土了大量的文物,如希腊的陶器,证明了当时城市的富足。
珍惜财富是人类生活的一个准则。大约公元前600年,霍依列布尔格(考古学家将其称为“施瓦本的特洛伊”)周围筑起了用砖砌成的白墙。
根据德国考古学家萨比拉·哈格曼估计,这堵墙有750米长,建墙需要大约50万块砖。令人不解的是,这些砖是如何在多雾的天气中晒干的?哈格曼推测,凯尔特人应该有自己的“烘干车间”。
但是,现在这座城市如同一座明亮的灯塔,在多瑙河畔浓密的芦苇丛中闪闪发光。粉刷过的白墙吸引了行人和商人的目光。顺着墙,伫立着一些向前突起的塔楼,仿佛随时准备应对逼近它、企图进犯它的敌人。无疑,墙还起到遮雨的作用,卫士可以像在中国的万里长城上一样站岗放哨,巡视周围的平原,威慑突如其来的敌人。现在被修复的墙就像一座建在露天的陈列馆,一座修建在霍依列布尔格城的陈列馆。在凯尔特人到来之前,从来没有人修建类似的城堡。无疑,凯尔特人是参照地中海城市的墙而修建的。
从这个时候起,连城市的建筑物也发生了变化:规范设计的格局替代了以往无序的状况。在狭窄的街道上,凯尔特人按照统一规划修建了许多房屋。房屋可能是一个受希腊影响的建筑师设计建造的。街道是在这些房屋之间勉强铺设进去的。
霍依列布尔格居民点可能主要住着工人:陶器工人、铁匠。城堡东南部有一片工人区。这里的工人根据远方客户的需求,用铁和青铜制作产品外销。
现在,地中海的商人越来越对这些移民刮目相看了。他们将波罗的海沿岸的琥珀和不列颠的锡运到霍依列布尔格,这座城市可能就是作为贸易转运站而兴旺起来的。遥远的南方转运来的商品可以在这里换取遥远北方运来的材料。现在不用远赴不列颠某处购买锡,什么时候需要都可以向霍依列布尔格购买。
希腊和它的移民地的商品,如马斯赛尼亚(今马赛)高大的双耳罐,可以很方便地运到这里的伊斯特拉(多瑙河上游地区),来自黑海沿岸的商品也很常见。运载商品的船只沿多瑙河逆流而上,抵达霍依列布尔格。伊特利亚的工艺品,如来自意大利的别在服装上的饰针,沿着阿尔卑斯山大山隘运到了中欧。
居民去了哪里?
霍依列布尔格的领地显然要比历史学家推测的大。要塞的周围有许多宽阔的住宅区,甚至都有围墙。 一直到1999年,考古学家才发现这些建筑的残迹。据此,他们推断,这座“手工业者和农民的城市”内还修建了府邸。在霍依列布尔格的鼎盛期,其总面积在50到100公顷。如果估计正确,这座城市和附近的居民区内的居民人数可达到5000至10000人。按照当时的标准,这可不算少了!
到了这个时候,霍依列布尔格城堡里的所有村民不知去向了。是什么原因让凯尔特人离开了城堡?是城堡首领将所有的庄稼人和手工艺人召集起来,命令他们迁到城外?还是凯尔特人自己跑到护墙外,想在外地市场做买卖以获取更多的赚头?都不可能。那么就只有一种可能:凯尔特人的社会发生巨变。
如果是因为战乱的话,考古学家必定能在烧焦的废墟中找到箭头和抄本,以及投石器投出的石头,而城堡的新主人会在倒塌的墙体上重新筑起土堤和木制的工事。一段时间后,这座城市又会出现人数不多的居民。可是,现在它周围的居住区大面积消失了。
到底遇到了什么情况?在凯尔特社会中,各种势力的关系发生了什么变动?霍依列布尔格当时的统治者会不会成了别的凯尔特氏族的属民?
公元前5世纪初,凯尔特社会中的各方力量的确发生了变化。一批新的政治中心崛起,但不在莱茵河上游而在中游。1977年,德国黑森州的格拉乌别尔格(Glauberg)墓穴出土了许多公元前530年的凯尔特珍宝。
霍依列布尔格的考古队长伊奥格·波费盖尔将目光投到日常生活的细节上,这些细节很容易被忽视:“农舍建造在拥挤的地方,每户人家里都不加防范地烧火。城市并非只在战争的时候才会发生火灾。比如,砖墙建成后经过六七十年已经严重破损,一场大火吞噬了城墙,使它再也无法修复。”他的同事吉尔克·克拉乌谢注意到,火灾之后,霍依列布尔格的市民继续进口贵重商品,如希腊的陶器和伊特利亚的青铜器。凯尔特城堡在当时没有一点受损失和松垮的迹象。
但是,如果没有发生战乱,又如何解释城内出现的残酷的斗争遗迹呢?谁在发射弓箭?又是谁在挥动长矛?自己人还是外来人?叛离者还是暴动者?也许是统治者的平庸激起了人民的起义?
公元前5世纪初,凯尔特人突然离开了霍依列布尔格,但是谁也不能正确说出离开的原因和具体的时间。专家为此争论不休,而新的发现似乎都能印证他们势不两立的论点。
不管怎么样,大约在公元前400年,霍依列布尔格彻底被人抛弃了。
被遗忘的凯尔特历史
考古学家认定,今日德国的西南部就是凯尔特文明的发祥地,而且延伸到西面的勃艮第境内和东面的捷克。考古的新发现有望使凯尔特谜一般的历史重见天日。
公元前9世纪至公元前8世纪,居住在意大利北部和中部地区的比亚诺人和伊特利亚人建造了许多古墓和公爵府邸,建筑形式类似小亚细亚。大约经过了100年,这些建筑物的式样在中欧各国推广开来。凯尔特人迁居地的数目在这些地方如雨后春笋般急剧增长。
理想的气候条件在一定程度上成就了他们。多瑙河和莱茵河流域明显要暖和得多。丰富的雨水减轻了农民的农活。逐渐地,凯尔特农民开垦了附近所有的土丘,在上面种植了小麦和兵豆。考古学家通过对从德国南部湖泊积层中提取的花粉的分析,证实在公元前7世纪,欧洲中部的广阔荒地曾经被迁居到这里的部落开垦过。成片的密林突然被惊动了,耕地和牧场随处可见。光在施瓦本山脉(位于德国巴登·符腾堡州) 就出现超过了20个村庄,有的村庄面积达到了3公顷。endprint
在这种情况下,凯尔特人的文明得以迅猛发展。正如考古学家推测的那样,它成为哈尔施塔特文化(公元前7世纪在欧洲中部形成的文明)的继承者。盐的贸易,加上未受到强盗的袭击,确保了凯尔特文化的繁荣昌盛。
凯尔特人还是冶炼金属的能手,他们善于加工铁器——这种材料很实用。铁器和青铜器的差别简直就相当于纸和莎草纸的差别。制造青铜器不可缺少的铜和锡必须从遥远地方运到中欧,而铁矿在中欧到处可以挖到。德国南部地区的铁矿也很丰富。
利用铁,凯尔特人制造了许多剑。铁斧头能轻松将生长多年的树干砍倒,比先前使用的青铜工具强得多。在中欧这片难以接近的森林里,青铜器时代很快就终结了,取而代之的是铁器时代。锋利的铁犁深深插入未开垦的草地,使用它,在密林深处也能获得很好的收成。
当时的凯尔特社会是由不同部落和氏族组成的联邦,受各首领和公爵的领导。凯尔特人正处在发展自己文化的门槛上,但由于遭到某个东西的干扰,凯尔特社会出现了某种裂缝。
公元前5世纪,凯尔特人开始离弃自己的城市。到了公元前100年,整个德国南部竟变得荒芜起来。根据一些资料估计,这里凯尔特人居民点的数量减少了80%。留下的居民点也没有表现出繁荣的迹象,就连公爵的府邸也不被人注意。现在,这些地方只能算是个不大的躲避敌人的要塞了。
似乎是变幻莫测的气候让这片土地荒芜了。在350年里,中欧几乎一直有着适合耕作的最佳气候。但是后来,气候变得寒冷。格陵兰的冰窟出现了——我们可以从地球气候变迁的档案中查到这个变化。两次强烈的火山喷发彻底改变了这里的气候,漫天的尘埃挡住了阳光,使北半球的平均温度降了下来。因为气象灾难降临,居民无法再靠自己的劳动养活自己了。
公元前400年左右,凯尔特社会出现了新的变化,原先的平静终于被破坏了。从此,难以驯服的武士活跃在这些工匠的城堡和农民的牧场里。正如古希腊罗马作家描述的那样,凯尔特人成了罗马人畏惧的对象——他们是一群杀人不眨眼的土匪,从隐蔽的密林深处钻出,从遥远的山顶奔下。
凯尔特人开始时不时地袭击意大利和巴尔干半岛,让那里的人闻风丧胆。有关希腊人和伊特利亚人富有的传闻让他们对这里垂涎欲滴。凯尔特人进犯了当时还不十分强大的罗马。他们围攻了德尔菲,罗马人从希腊各地搜刮到这里的黄金,被他们拉到小亚细亚,最后落户到安纳托利亚。
他们耕作的农田现在被森林覆盖。这里特有的凯尔特文化未留下一点痕迹。霍依列布尔格2000多年的历史在当地被人遗忘了,却在欧洲其他地区,尤其是德国和法国被继承下来。
凯尔特文明的昌盛和消亡隐藏着不少秘密。它发生了许多变化,但是造成这些变化仿佛又没有什么特别的原因。他们骤然离开自己的城市,迁徙异地,离开祖先曾经生活的地方,跑到几百千米外的地方去了。他们没有诉说有关气候变化的经过,没有文字记载。考古学家近10年来的新发现,是否可以详细地恢复神秘的凯尔特历史呢?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