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刚《英格力士》中主要人物形象分析

2014-12-01 02:18李晓媛杜彩风
现代语文(学术综合) 2014年11期
关键词:王刚

李晓媛+杜彩风

摘 要:王刚的《英格力士》描写了在文革时期的乌鲁木齐,一群少男少女学习英语的经历。通过少年刘爱的生活自述,反映了“文革”期间的社会变迁和人物命运。本文从文革背景下的知识分子群像、文革时期对少年的压抑教育、少年成长的潜意识原因等三个方面论述那个特定时期一个少年的生活经验。

关键词:新疆经验写作 王刚 英格力士 人物形象分析

谈到近年来新疆的小说创作,不得不提到王刚。王刚是有名的新疆兵团作家,生在新疆长在新疆。1987年凭借中篇小说《博格达童话》成名,他的作品《英格力士》获得2004年长篇小说年度专家奖和读者奖的冠军,2006年获得台湾最重要读书奖好书奖,2008年入围第七届矛盾文学奖。王刚的《英格力士》是在《博格达童话》的基础上扩写的,是通过孩子的眼光从回忆的角度对新疆地区文革进行的另类描写,作品中没有任何创伤性体验,有的只是孩童亲身经历的种种事情。小说通过主人公的独特视角既表现了少年成长的主题,也反映了文革时期这个特殊时代背景下的社会、学校和家庭。

一、文革时代下的知识分子群像

《英格力士》是反映文革的题材,但它有异于惯常的反映文革历史的作品,其中没有控诉、批驳和忏悔,而是刘爱作为一个躲在角落的审视者,一个天真的孩童看大人的世界,逐层把那个特定时代真实的生活慢慢地讲述给读者听。

刘爱的父母都是富有才华的知识分子,从内地来建设新疆,虽生不逢时,可是仍然积极工作渴望得到信任和施展才能的机会,这是他们身上可敬的一面。但是,他们的人格也在时代的高压下变得扭曲,人性中宽容坚强和悲悯的一面全然不见,这种反讽意味的人物形象时常暴露出可怜又可笑的一面。

在邻居黄震自杀后,父亲揪住了刘爱的耳朵把他拉回家中,警告他以后别凑这种热闹。他们不仅没有同情可怜死去的邻居,而是选择了冷漠,甚至是出离的兴奋和喜悦:“爸爸笑了,甚至有些幸灾乐祸的样子,说:黄震早该死了。”“妈妈回来了,一进来时也面有喜色,说:黄震死了?”[1]父母不仅没有丝毫的悲悯和同情,还幸灾乐祸。作者用无所顾忌的语言拷问和嘲笑着父母的灵魂。刘爱在学校被怀疑写了反动标语后,面对冤枉,父亲没保护儿子、为儿子澄清,反而是腿一软坐在地上,向校长妥协;回到家中之后,打刘爱来释放怒气,还像个可怜虫那样哭泣,用手打着自己的脸,最终母亲献身于校长了结这件事。他的身上缺乏足够的勇气和尊严,面对强权和高压,他唯唯诺诺,不敢对权力和不公提出质疑和反抗。但在深夜里,父亲抱着刘爱说:“爸爸承认了,只是爸爸自己的事,就没有你的事了。你还小,别人只能找爸爸,你好好上你的学。”[2]这段话透露出了一个父亲对儿子的爱,一个男人对家庭的担当,可是他有心无力,在校长和范主任为代表的权力方面前,在高压下,他没有话语权,他只能向现实弯腰。从中看得到父爱,更看到自私和怯懦。

除了家庭中父母伟岸形象的衰落,小说还体现了那个时代诸多荒谬可笑的事情。黄震是一个国民党军官,因为忍受不了政治压力和家庭压力而上吊自杀;清华大学毕业的范主任,丧失了道德标准,屈从于政治,又利用手中的政治权利,对刘爱的维语老师阿吉泰百般骚扰,没能得逞后,又对阿吉泰实施报复,范主任是有知识的,明知道刘爱父亲做的是对的,仍然为了讨好申总指挥而对他拳打脚踢;还有在教育理想与屈服于政治之间不断寻找平衡点的校长,他没有完全地摒弃人生理想,一面保护着残缺的教育,比如对英语老师和英语课的保护,一面又灵活机警地应对政治事件,试图通过妥协于政治,在缝隙中传播文明。在扭曲的社会环境里,心态已经日渐改变,他们软弱、虚伪、自私和猥琐。

二、文革时期对少年的压抑教育

无论是政治风波还是对大人精神世界的窥探,这些都贯穿于刘爱的成长过程,是一个孩童的所见和所感。刘爱的成长才是作品最大的主题,它通篇详细地记录了主人公刘爱如何由一个孩子成长成为一个大人。再现了一个处在青春期的少年从十三岁到十七岁这段时间的丰富的内心世界,文革这一特殊社会环境又导致追求文明的愿望受到压抑,更表现了新疆少年刘爱对英语、对文明发自内心的追求。

在小说中刘爱的英语老师王亚军是先进知识的代名词,身上散发着优雅的气质,有着纯正的英语发音。《英格力士》从刘爱开始学习英文初期开始讲述,国际音标四个字让刘爱心中充满了渴望,“就好象我们可以乘着戈壁滩上的大风,越过塔里木沙漠,越过阿尔泰那边的额尔齐斯河,一直漂到欧洲的英国,最后才落到美国。”[3]可是当刘爱开始念英语的时候全班的笑声逐渐大起来,刘爱感觉“那种像是狂风般的笑声最终可以让你气急败坏”。[4]为什么在同学面前读英语会这么狼狈不堪?原因在于,那个时代对于知识追求的愿望被压抑,刘爱的追求是一种胆怯的试探。刘爱的追求表现在渴望当英语课代表,渴望和英语老师进行交流,渴望成为一名绅士。这种追求从三件事儿上体现出来,第一件是并不近视的刘爱配了一副眼睛,母亲因此打骂刘爱,并且严禁再和王亚军来往;第二件是偷偷的把母亲的香水洒在身上;第三件是去王亚军的宿舍偷英语字典,因为学会所有字典里的单词象征着变成“地道的英国绅士”,但这种偷盗行为又招来父母的质问。刘爱每一次对文明的追求都战战兢兢又偷偷摸摸,害怕同龄人的耻笑和父母的打骂和质疑。因为没有人理解他,社会环境不给他追求文明的空间,刘爱的成长过程更是不遗余力地把人们对于文明的渴望和被压抑的扭曲心理最大限度地表现出来。

王亚军不仅教给了刘爱英语知识,更引领了刘爱的精神成长之路,刘爱对手淫充满负罪感时,王亚军适时的肯定了刘爱行为的正常和合理,并且安慰刘爱,“你不必这么压抑,每个人都要经过这样的时期。”[5]最终刘爱感觉:“我的身心解放了,因为我放下了包袱,又像个快乐的孩子。”[6]随着负罪感的消失,刘爱在青春期的心理健康上又成长了一步。中国是一个伦理观念高度发达的国家,中国的传统崇尚“禁欲”,在那个年代显得尤为突出,即便在新疆这个被认为化外之地的边疆城市也没能逃避。在这个既定的时代,对自然生长也附加了社会规范的约束,负载着道德伦理。但是,在青春期,随着身体的发展和变化,这种好奇心是无法抑制,始终存在的,压抑人性对青春期少年的成长是有害的。endprint

三、少年成长的潜意识原因

王刚的《英格力士》,不仅反映了广泛而深刻的社会生活,也涉及到刘爱自身丰富而复杂的精神世界。精神分析学认为,力比多是一种本能,是人的行为和心理现象发生的内在驱动力。刘爱因为成长中的欲望长时间被压抑,引发的心理孤独感和逆反行为尤为明显。因此,用弗洛伊德的精神分析法来分析这部作品是可行的。

刘爱成长在知识分子家庭,父母都是清华大学毕业的工程师,父母相亲相爱,喜欢苏联的音乐和歌曲。这样的父母明白在困难的年代如何慰藉心灵和精神世界,却从来不考虑刘爱的精神世界。在面对社会压力和教育孩子的问题时,他们是懦弱无知的。这一切,导致了刘爱做出偷窃英语字典、偷窥阿吉泰洗澡、离家出走等行为,成为了大家眼中的问题少年。

首先,刘爱是怎么去偷窃字典的?一心要建设防空洞的母亲,忘记了刘爱。远走南疆的父亲,也难得照顾刘爱。刘爱一直向往进步文化,时刻保持优雅的王亚军,是刘爱唯一的朋友。母亲却因为王亚军给女生补课,认定他是生活作风不好的,始终阻拦刘爱向英语老师王亚军接近。为了强迫刘爱和王亚军断绝师生关系,她扇了王亚军耳光,阻止刘爱做他的课代表。因为母亲的愚蠢,王亚军不再理刘爱,刘爱感到非常孤独,甚至是生命中绝大部分的欢乐都没有了。此时,王亚军的英语字典变成了这一切的象征物,孤独的刘爱决定去王亚军的宿舍偷词典,仿佛得到了词典,就能找回被母亲剥夺走的快乐。最终从房子里跳窗逃跑。摔断了腿后,母亲居然怀疑是王亚军房间里有“黄色”的东西吸引刘爱。王刚用犀利的笔触表现了现实和自我认同背道而驰时,人的自我认同危机。

弗洛伊德认为,男性有“俄狄浦斯”式的恋母情结。刘爱喜欢的正是美丽的维语老师阿吉泰,刘爱对阿吉泰的单恋类似于恋母情结。同时阿吉泰也是众多小男孩的梦中情人。他对性的懵懂、对阿吉泰肉体的痴迷,进一步驱使刘爱偷窥阿吉泰洗澡,并且觉得,人生最大的一件事已经完成,死而无憾了。从刘爱的成长经历来看,他的青春期性心理发育,长期没有得到正确的引导。这种压抑的结果,让他对性变得更加敏感,逐渐形成手淫甚至是偷窥癖,以此来寻找释放点。当欲望需要不断地冲破囚牢,刘爱只能以极端的方式去满足这种心理欲望。刘爱不断地承受着他人和自我认同危机,当被压抑的欲望激发出变形的行为时,发生了无法估量的伤害。这昭示着少年儿童作为人的欲望是不能被漠视和压抑的。

巴赫金曾指出:“小说依据的基础,是个人的体验和自由的创作虚构。”个人体验源自于作者的真实生活经验。本篇小说对于童年往事的回忆、对父母人性的再审视和对自我的回顾和审视,都是那个时代的产物。因此小说通过主人公的成长故事,对那个时代的社会环境和复杂人性进行描摹,往往具有思想的尖锐性和深刻性。

(新疆自治区哲学社会科学研究规划基金资助项目:二十世纪九十年代以来新疆经验的文学书写,NO.12CNW083。)

注释:

[1][2][3][4][5][6]王刚:《英格力士》,人民文学出版社,2004年版。

参考文献:

[1]王刚.英格力士[M].北京:百花文艺出版社,1981.

[2]王刚.月亮背面[M].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1996.

[3]王刚.福布斯咒语[M].上海人民出版社,2009.

[4]康雪.试用弗洛伊德精神分析法分析小说《莲花》[J].才智,2013.

[5]孙希娟.关于成长的叙事——解读王刚长篇小说《英格力士》[J].小说评论,2007.

[6]常智奇.《月亮背面》的价值投向[J].文学报,2010.

[7]罗朋.诗化与笑谑化——评王刚的《英格力士》[J].当代文坛,2006.

[8]孟繁华.21世纪长篇小说中的知识分子形象[J].文艺研究,2005.

(李晓媛,杜彩风 新疆伊宁 伊犁师范学院人文学院 835000)endprint

猜你喜欢
王刚
遗传的基本规律与人类遗传病
受不了
我是一个勇敢的孩子
库仑定律的应用
五味饭局
名人读意林
毛主席回王刚的一封信
恐怖的邀请函
你报我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