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新颖
端午是深深地扎根于中国固有文化和历史的重要节日,是一个全民参与、内涵丰富的节日。随着端午列入国家法定节日,人们对它的了解与认可与日俱增。和所有传统节日一样,端午节的形成过程也是一种历史的积淀过程,是古代人民社会生活的活化石。它的起源、发展、演变是一个潜移默化、节奏缓慢的过程,渗入历代人们生活方式的细微末节,表现出一定时代人民的心理特征、审美情趣和价值观念。
作为一个农业文明大国,在漫长的历史发展过程中,很多节日的形成与农业生产密不可分。很多节日体现了古代人民认识自然、改造自然的过程。因而节日的产生与古代天文、历法、数学有着密切关系。端午的起源首先与夏至有密切关系。夏至是一年中阳气最盛之日,五与午同音,所以端午也叫端五、重五或重午。唐代宫廷铸镜就是在端午日,铸镜的扬州匠人把载满沸铜水的船驶入江心,在正午阳气最盛时煅铸。白居易有诗云:“江心波上舟中铸,五月五日午时。背有九五飞天龙,人人呼为天子镜。”按古代人们的认识,端午所铸之镜,聚天地盛阳,因而具有驱邪功用。其次,所有的古代节日在形成过程中必须有一定的风俗活动,所以原始崇拜、迷信与禁忌又是端午节形成的最早渊源。我国古代最典型、最普遍的图腾崇拜是龙。《说文解字》“龙,鳞虫之长,能幽能明,能巨能细,能短能长,春分而登天,秋分而潜渊。”在古代人民的心目中,龙既是瑞祥动物,又是掌管雨水的神灵。所以古代南方少数民族端午节有祭祀龙图腾的“龙舟竞渡”活动。它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古代劳动人民对作物风调雨顺,五谷丰收的期盼。五月是酷暑将临之际,也是流行病、瘟瘴将发之时,古人认为是恶月,五月端午更是恶月恶日。恶月恶日出生之人被视为不祥。东晋大将王镇恶五月初五生,其祖父便给他取名为“镇恶”。宋徽宗赵佶五月初五生,从小寄养在宫外。可见,古代以五月初五为恶日,是普遍现象。可见从先秦以后,此日均为不吉之日。这样,在此日插菖蒲、艾叶以驱鬼,薰苍术、白芷和喝雄黄酒以避疫,就是顺理成章的事。还有些地区至今保留五月端午日早用露水洗脸或在日出前采集露水未干的艾草悬挂于门楣之上辟邪驱瘟。当然,人们最认可的五月端午祭祀屈原是节俗文化发展过程中的又一个鲜明特征。历史人物进入节日被作为纪念对象或负有某种历史责任,就使节日产生了深沉的历史感。端午风俗与纪念屈原巧妙地结合起来,使这个充满原始崇拜和迷信色彩的节日放射出爱国主义的光辉。随着历史的发展与积淀,端午节的原始崇拜与禁忌越来月淡化,取而代之的是人们在节日里通过大量的活动来丰富自己的文化生活,龙舟竞渡,能够让更多的人参与体验节日的快乐,亲朋邻里互赠粽子、豆糕,长者给孩童涂雄黄、配艾囊、艾虎,这种节日风俗的内聚力也是中国传统文化的内聚力和亲和力的表现。
近年来,一些人向外国学习,过圣诞节、情人节,本来无可厚非,但是不能忘记自己的民族节日。现如今的孩子是“吃着汉堡肯德基,喝着可乐和雪碧,听着摇滚流行曲,看着卡通玩游戏”长大的孩子,是被“洋化”的一代人。在他们灵魂深处,伟大而优秀的中华民族精神已经被淡忘。作为历史悠久的文明古国,丰富的民族传统节日是中国文化不可缺少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每一个节日都有它的历史渊源、美妙传说、独特情趣和深广的群众基础,都有着特殊的文化内涵,是西方任何节日都不可能替代的。可以说,传统节日也是推动社会稳定和谐、发展的动力。中国的传统节日形式多样,内容丰富。利用端午这样极具民族文化特征的节日,激发人们对传统文化的重视,从而保护我们的民族文化.因为文化对一个民族素养的形成有着不可替代的作用,无论时代如何变化,民族的文化都是其存在的标志。在世界经济一体化的今天,中华民族如何自立于世界民族之林,如何向世界亮出自己独特的民族旗帜,如何安抚有着五千年历史的民族灵魂,如何增进一个有着 56个民族的大国国民的情感认同,传统文化责无旁贷。
总之,作为传统节日的端午节首先具有鲜明的农业文化特征:龙图腾反映人们对土地丰收寄予很大的愿望,祈祷丰收的仪式逐步演变成节日风俗,人们以庆祝方式和纪念仪式来调剂生活,增加乐趣。反映了古代农业社会劳动人民渴望丰收、追求幸福生活的情趣;作为传统节日,端午节又反映了传统伦理道德,节日里人们敬老爱幼,邻里和睦;对屈原的纪念又反映了劳动人民强烈的爱国激情。端午节作为一个传统节日,作为中华文化的标志性节日在漫长的历史岁月里,在广袤的地域范围内,它将一直维系着我们民族文化的根。
(作者单位:山东威海职业学院基础部)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