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职“工学研融合”课程教学改革的探索与实践①②

2014-12-01 09:01张玲段修军李小芬孙国波袁旭红董飚顾文婕吉俊玲
科技创新导报 2014年24期
关键词:技术技能人才课程改革

张玲+段修军+李小芬+孙国波+袁旭红+董飚+顾文婕+吉俊玲

摘 要:针对现代畜牧业转型升级对专业技术技能人才的需求,我们提出将“科研”融入高职教育“工学结合”人才培养过程,探索工作过程、学习过程和技术活动过程的有机结合,并以《家禽生产》课程改革为例,阐述了高职“工学研融合”课程教学改革的探索与实践,旨在解决高职专业教学与产业发展脱节、毕业生实践创新能力不强等突出问题,提升人才培养质量。

关键词:工学研融合 技术技能人才 家禽生产 课程改革

中图分类号:G71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4-098X(2014)08(c)-0140-04

人们往往简单地认为,所谓职业教育就是突出实践的教育,且所谓实践就是技能,而简单地把高职课程改革的目标定位在提升技能。正是由于普遍存在这一认识,因此许多学者不得不反复追问高职的“高”体现在什么地方,因为仅仅技能是无法突显高职的高等教育属性的;不得不极力强调高职不能忽视理论知识,因为提升技能很可能导致弱化理论的倾向;不得不小心地防范高职对学生多方面素质发展的忽视,强调要加强文化知识教育,因为只会熟练操作的人是不具备这一能力的。掌握现代复杂技术是高职生职业能力水平的重要标志,美国迎接21世纪世界经济竞争的重要策略便是著名的“技术准备计划”。技术是其高职教育的核心概念。事实上,我国高职教育由于技术概念的缺失,正在遭受内涵浅薄的重大危机[1]。因此,我们运用现代职教理论,对高职教育“人才培养目标定位不明确”、“专业层次特征不分明”和“可持续发展后劲不足”进行深度反思,在“工学结合”人才培养模式探索与实践的基础上,遵循高等职业教育人才培养规律,科学定位人才培养目标,创新提出将“科研”融入高职教育“工学结合”人才培养过程,系统探索工作过程、学习过程和技术活动过程有机结合,创新形成了“工学研融合”人才培养模式,让学生在工作层面进行技术内容的开发,并在完整的工作过程中让学生掌握应对复杂技术情境的能力,掌握一定的专业知识和技能,具备一定的实践创新能力,实现学生职业生涯可持续发展,拓展人才培养质量提升的新途径[2]。

1 《家禽生产》“工学研融合”课程的改革与开发

课程是实现培养目标的基本途径,高职教育要实现高等职业教育人才培养目标,就必须采取一系列的课程改革。学院积极与行业企业合作开发课程,严格按照职业岗位工作标准要求,以岗位工作任务分析为课程开发的逻辑起点,引入行业标准和企业文化[3],构建“四融合”项目化课程体系,并以畜牧专业《家禽生产》课程改革为例,设计“工学研融合”教学内容,实施“做中教、做中学、学中研”教学方法和手段,建立突出职业能力培养的课程标准,规范“工学研融合”课程教学组织的基本要求,提高课程教学质量。

1.1 确定“工学研融合”课程教学目标

《家禽生产》课程按照服务现代畜牧业发展的专业培养要求,以市场需求为导向,以职业能力培养为基础,广泛调研养禽企业、畜牧兽医站、科研院所等企事业机构专业技术人员岗位工作能力需求,密切与行业、企业合作,进行基于项目和任务的“工学研融合”课程的开发与设计,积极推行与生产实践和科学研究相结合的学习模式,建设充分体现职业性、实践性和先进性的课程体系。通过职业岗位、学习情境及工作任务的系统分析,确定本课程的教学目标,培养学生具备应职岗位所必需的现代养禽生产方面的基本知识和专业技能,具备禽场的规划与建造、家禽的繁育与孵化技术、家禽的饲养管理与性能测定以及禽场综合卫生体系建设等方面的能力,学生在做中学的过程中增进职业素质、职业精神的养成,注重培养学生研究性解决问题能力和实践创新能力,使学生成为一名合格的适合岗位工作需要的技术技能人才。

1.2 更新“工学研融合”课程设计理念

1.2.1 基于校企合作开发任务驱动的课程设计理念

任务指某个工作岗位的基本职责,职业教育课程要与工作体系相对接,首先应当依据工作岗位的任务设置课程体系,是职业教育课程改革能否深人下去的关键环节。通过聘请行业企业专家指导、教师到企业社会实践、师生共同研究科技项目等方式贴近畜牧业生产实际,了解企业对知识和能力的需求,与企业技术人员共同开发课程,以企业真实工作任务作为课程设计的依据,以科研技术路线作为课程内容实施的脉络,以遵循由简单到复杂的原则确定学习情境和任务,使学生在完成工作任务的过程中掌握综合职业能力[4]。

1.2.2 基于学生主体、教师主导的课程设计理念

活动组织指个体在某个工作岗位的实际活动方式,应当依据个体层面的活动组织进行职业教育课程内容组织设计,即依据典型项目组织课程内容。宜采用行动导向的过程教学,教师按照科研项目中的研究内容制定工作任务书,并通过工作任务书进行具体教学内容设定,通过学生自己资讯、决策、计划、实施、修正、评价等环节真正实现“做中教、做中学、学中研”,教师只是针对性的讲授、示范、引导、评价和总结,有效的实行“工学研融合”。

1.2.3 基于培养学生职业素质和科研素养的课程设计理念

工作情境组织指工作体系中物的结构方式与标准体系和制度规范。依据工作组织设计课程组织,不能仅仅停留于文本层面,而是要落实到实践层面,这就需要形成职业教育课程运行所需要的情境组织平台。突出研究性学习方法的采用,教师抛出生产中需解决的关键技术问题,组建任务小组,让学生通过团队合作的形式自主完成方案的设计、实施、整理、分析和总结,培养学生严谨、认真、实事求是的科研素养。突出过程考核,由教师和行业企业人员共同参与,强调对学生的综合评价,不仅对知识与技能提出要求,同时将学习过程和方法、情感、态度、价值观等融入评价体系,在教学过程中提高学生的职业素质。

1.3 开发“工学研融合”课程教学内容

教学内容建设是课程建设的核心。《家禽生产》“工学研融合”课程开发与实施的依据是学院与企业联合申报的市级科技项目“蛋鸡规模化健康养殖技术体系的研究与应用”,该项目涵盖了无公害鸡场的选址与规划、现代化鸡舍的建造与环境控制、高产抗逆鸡种的选购、绿色安全饲料的科学配制、新型饲养设备的选配与应用、标准化鸡场生物安全体系的建立、健康养殖工艺的严格管理和鸡场废弃物的资源化利用等八大研究内容,与《家禽生产》课程内容联系非常紧密。因此,在课程开发过程中,通过对规模化养鸡场就业岗位调研,遴选出与本课程相关的岗位,并对关键的工作任务以及完成工作任务所必须的职业能力进行分析,研究开发出“工学研融合”课程的教学内容。endprint

根据“工学研融合”课程开发制定的原则,与企业密切结合,基于岗位工作任务和职业能力要求,认知规律和职业能力形成需求,职业资格认证大纲及企业标准,个性需要和可持续发展需求等确定教学内容,并按学习情境有序编排。教学内容体现了科学性、先进性、实用性、针对性和开放性,及时将新技术、新工艺、新方法、新材料吸纳到教学内容中,使教学内容更加贴近行业发展和社会需要,充分考虑学生的发展后劲,创造最佳的学习环境,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学习情境及教学内容设计见表1。

2 《家禽生产》“工学研融合”课程的实践与评价

2.1 实施“工学研融合”课程的教学组织

《家禽生产》“工学研融合”课程的教学内容是对该课程的补充与强化,是在完成《家禽生产》课程标准中系统知识与技能后以集中实践的方式进行教学组织实施。教学组织实施突出表现以实际岗位工作过程和工作任务为导向,学生在动手即直接经验获取的过程中动脑,经过研究性思考与学习后,不仅基本专业知识的掌握更实用也更扎实,而且更有利于新技术、新品种、新模式、新工艺的综合运用,有利于职业能力、科学素养和创新能力的培养,并能尽早让学生进入工作实践,为学生提供体验完整工作过程的学习机会,逐步实现从学习者到研究者、工作者的角色转换。教学组织实施及安排见表2。

2.1.1 以学生为主体,构建工作过程的学习情境

课程教学实施的第一项工作是如何组织学生,按照该课程工作任务及工作过程的特性,把10~15个学生分成不同的专题小组,每个小组成立专门的工作室,自带电脑用于查阅资料、整理数据、撰写总结以及接受教师发布的任务工单等。以学生为主体,采用实际工作任务驱动方法,围绕一个具体的任务,将教学过程设计为完成该任务的工作过程,按照完整的工作过程构建学习任务,设计学习情境并组织实施,做到“教、学、做、研”四位一体三统一,让学生在完成工作任务的过程中学习相关知识,发展综合职业能力。完成工作任务需要经过以下6个步骤:明确工作任务、查阅文献咨讯、制定技术路线、开展实证研究、实施效果检查和结果评定反馈。

2.1.2 以教师为主导,多种教学方法手段并用

依据《家禽生产》“工学研融合”课程的特点,教学方法体现“做中教、做中学、学中研”,主要采取任务驱动法、启发式教学、引导式教学、小组讨论法、多媒体教学、现场操作法等多种教学方法。在教学组织实施过程中,教师起着重要的主导作用。

依据市级科技项目“蛋鸡规模化健康养殖技术体系的研究与应用”课题人员组成,遴选出5~6名科研能力强、教学水平高、专业知识扎实和实践经验丰富的专兼职教师进入《家禽生产》“工学研融合”课程改革教学团队,分配到各专题小组指导学生顺利完成工作任务。

对《家禽生产》授课班级畜牧专业学生进行动员与宣传,让学生了解“工学研融合”课程改革开发与实施方案,鼓励学生积极参加“工学研融合”课程改革,遴选出10~15名学习成绩好、喜欢研究性思考问题的学生在正常课程内容学习之余参加科研项目,在学期中利用10天时间以集中实践的方式完成课程学习,在第1~5天进行所有工作任务的共同学习,在第6~10天各专题小组进行主攻方向的研究与实践。

指导教师认真研究《家禽生产》“工学研融合”课程教学内容,分解学习情境和工作任务,就所指导专题小组的主攻方向进行教学设计,制定相应的任务工单,列出由浅入深的研究步骤,给出任务完成的评价指标,启发和调动学生原有的知识经验,激发学生主动参与和研究性思考。在小组完成任务过程中,教师只是参与者、引导者,不作过多的干预和束缚,增加学生独立探究的空间,培养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终身学习的兴趣和能力,使他们能够不断地获取新知识、探索新技术。

2.2 评价“工学研融合”课程的教学效果

依据教学目标与实施过程来评价学生的学习效果与发展状况,是教学设计结构中的最后一个环节。传统的考核方式不适应任务目标与过程实施相结合的教学方式。在“工学研融合”课程实施过程中采用不断评价而不是单纯测试的形式。每一个专题小组都要完成各自的工作任务,最终以参与实践过程表现、口头表述、应用性论文以及总结报告等形式展现其学习成果。培养学生具备独立咨讯、独立制订计划、独立实施计划、独立评估计划的能力,指导教师、小组成员和小组之间都要参与到教学评价中去。企业指导教师将按照员工的标准对学生达到的技术指标进行绩效考核。在教学组织实施过程中体现了教师的“双师”素质,而课程考核评价这个环节主要体现教师的管理素质。传统教学不强调教师的管理作用,过多注重“教什么”而忽视学生到底“学到了什么”,而以工作任务为载体、以工作过程为主线的工学结合教学模式,要求教师对学生实行过程管理。因此,教师不仅要用自己的知识经验去教授指导学生,还要花费大量的精力设计评价标准、整理对学生的评价结果等,对教师提出更高的要求。当然,在综合评价体系的作用下,不仅培养、训练了学生良好的职业能力,还培养了学生的敬业精神、团队精神、安全意识、吃苦耐劳、科学严谨等职业道德素养,真正做到了“工学研融合”培养畜牧专业技术技能人才。教学评价标准见表3。

总的来说,“工学研融合”既是产业转型升级对高职教育的客观要求,也是高职院校自身发展的内在需求。产学研结合是办学方针,校企合作是办学模式,“工学研融合”是育人模式,应用到课程层面上就是一种新的教学模式[5]。以产学研一体化基地为载体,依托教师研究项目、大学生实践创新项目和企业技术研发项目,加强教学团队与科技创新团队的结合,把“工学研”融入人才培养的全过程、各环节,实施“做中教、做中学、学中研”的教学方法改革,建立考核评价机制,有效解决了学生实践创新能力和可持续发展能力不足的问题,进一步实现高职人才培养的不可替代性,为产业转型升级更好更多地培养“下得去、留得住、用得好、会发展”的技术技能人才。

参考文献

[1] 徐国庆.当前高职课程改革关键概念辨析[J].江苏高教,2009(6).

[2] 吉文林,何正东,董海燕,等.农业高职“工学研融合”人才培养模式的构建与实践[J].中国农业教育,2013(3).

[3] 马成荣.职业教育课程改革的若干问题分析[J].中国职业技术教育,2009(3).

[4] 徐国庆.从工作组织到课程组织:职业教育课程设计的组织观[J].教育科学,2008(12).

[5] 基于区域经济发展的高职“工学研融合”培养技术技能型人才研究[J].高等职业教育,2013(3).endprint

根据“工学研融合”课程开发制定的原则,与企业密切结合,基于岗位工作任务和职业能力要求,认知规律和职业能力形成需求,职业资格认证大纲及企业标准,个性需要和可持续发展需求等确定教学内容,并按学习情境有序编排。教学内容体现了科学性、先进性、实用性、针对性和开放性,及时将新技术、新工艺、新方法、新材料吸纳到教学内容中,使教学内容更加贴近行业发展和社会需要,充分考虑学生的发展后劲,创造最佳的学习环境,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学习情境及教学内容设计见表1。

2 《家禽生产》“工学研融合”课程的实践与评价

2.1 实施“工学研融合”课程的教学组织

《家禽生产》“工学研融合”课程的教学内容是对该课程的补充与强化,是在完成《家禽生产》课程标准中系统知识与技能后以集中实践的方式进行教学组织实施。教学组织实施突出表现以实际岗位工作过程和工作任务为导向,学生在动手即直接经验获取的过程中动脑,经过研究性思考与学习后,不仅基本专业知识的掌握更实用也更扎实,而且更有利于新技术、新品种、新模式、新工艺的综合运用,有利于职业能力、科学素养和创新能力的培养,并能尽早让学生进入工作实践,为学生提供体验完整工作过程的学习机会,逐步实现从学习者到研究者、工作者的角色转换。教学组织实施及安排见表2。

2.1.1 以学生为主体,构建工作过程的学习情境

课程教学实施的第一项工作是如何组织学生,按照该课程工作任务及工作过程的特性,把10~15个学生分成不同的专题小组,每个小组成立专门的工作室,自带电脑用于查阅资料、整理数据、撰写总结以及接受教师发布的任务工单等。以学生为主体,采用实际工作任务驱动方法,围绕一个具体的任务,将教学过程设计为完成该任务的工作过程,按照完整的工作过程构建学习任务,设计学习情境并组织实施,做到“教、学、做、研”四位一体三统一,让学生在完成工作任务的过程中学习相关知识,发展综合职业能力。完成工作任务需要经过以下6个步骤:明确工作任务、查阅文献咨讯、制定技术路线、开展实证研究、实施效果检查和结果评定反馈。

2.1.2 以教师为主导,多种教学方法手段并用

依据《家禽生产》“工学研融合”课程的特点,教学方法体现“做中教、做中学、学中研”,主要采取任务驱动法、启发式教学、引导式教学、小组讨论法、多媒体教学、现场操作法等多种教学方法。在教学组织实施过程中,教师起着重要的主导作用。

依据市级科技项目“蛋鸡规模化健康养殖技术体系的研究与应用”课题人员组成,遴选出5~6名科研能力强、教学水平高、专业知识扎实和实践经验丰富的专兼职教师进入《家禽生产》“工学研融合”课程改革教学团队,分配到各专题小组指导学生顺利完成工作任务。

对《家禽生产》授课班级畜牧专业学生进行动员与宣传,让学生了解“工学研融合”课程改革开发与实施方案,鼓励学生积极参加“工学研融合”课程改革,遴选出10~15名学习成绩好、喜欢研究性思考问题的学生在正常课程内容学习之余参加科研项目,在学期中利用10天时间以集中实践的方式完成课程学习,在第1~5天进行所有工作任务的共同学习,在第6~10天各专题小组进行主攻方向的研究与实践。

指导教师认真研究《家禽生产》“工学研融合”课程教学内容,分解学习情境和工作任务,就所指导专题小组的主攻方向进行教学设计,制定相应的任务工单,列出由浅入深的研究步骤,给出任务完成的评价指标,启发和调动学生原有的知识经验,激发学生主动参与和研究性思考。在小组完成任务过程中,教师只是参与者、引导者,不作过多的干预和束缚,增加学生独立探究的空间,培养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终身学习的兴趣和能力,使他们能够不断地获取新知识、探索新技术。

2.2 评价“工学研融合”课程的教学效果

依据教学目标与实施过程来评价学生的学习效果与发展状况,是教学设计结构中的最后一个环节。传统的考核方式不适应任务目标与过程实施相结合的教学方式。在“工学研融合”课程实施过程中采用不断评价而不是单纯测试的形式。每一个专题小组都要完成各自的工作任务,最终以参与实践过程表现、口头表述、应用性论文以及总结报告等形式展现其学习成果。培养学生具备独立咨讯、独立制订计划、独立实施计划、独立评估计划的能力,指导教师、小组成员和小组之间都要参与到教学评价中去。企业指导教师将按照员工的标准对学生达到的技术指标进行绩效考核。在教学组织实施过程中体现了教师的“双师”素质,而课程考核评价这个环节主要体现教师的管理素质。传统教学不强调教师的管理作用,过多注重“教什么”而忽视学生到底“学到了什么”,而以工作任务为载体、以工作过程为主线的工学结合教学模式,要求教师对学生实行过程管理。因此,教师不仅要用自己的知识经验去教授指导学生,还要花费大量的精力设计评价标准、整理对学生的评价结果等,对教师提出更高的要求。当然,在综合评价体系的作用下,不仅培养、训练了学生良好的职业能力,还培养了学生的敬业精神、团队精神、安全意识、吃苦耐劳、科学严谨等职业道德素养,真正做到了“工学研融合”培养畜牧专业技术技能人才。教学评价标准见表3。

总的来说,“工学研融合”既是产业转型升级对高职教育的客观要求,也是高职院校自身发展的内在需求。产学研结合是办学方针,校企合作是办学模式,“工学研融合”是育人模式,应用到课程层面上就是一种新的教学模式[5]。以产学研一体化基地为载体,依托教师研究项目、大学生实践创新项目和企业技术研发项目,加强教学团队与科技创新团队的结合,把“工学研”融入人才培养的全过程、各环节,实施“做中教、做中学、学中研”的教学方法改革,建立考核评价机制,有效解决了学生实践创新能力和可持续发展能力不足的问题,进一步实现高职人才培养的不可替代性,为产业转型升级更好更多地培养“下得去、留得住、用得好、会发展”的技术技能人才。

参考文献

[1] 徐国庆.当前高职课程改革关键概念辨析[J].江苏高教,2009(6).

[2] 吉文林,何正东,董海燕,等.农业高职“工学研融合”人才培养模式的构建与实践[J].中国农业教育,2013(3).

[3] 马成荣.职业教育课程改革的若干问题分析[J].中国职业技术教育,2009(3).

[4] 徐国庆.从工作组织到课程组织:职业教育课程设计的组织观[J].教育科学,2008(12).

[5] 基于区域经济发展的高职“工学研融合”培养技术技能型人才研究[J].高等职业教育,2013(3).endprint

根据“工学研融合”课程开发制定的原则,与企业密切结合,基于岗位工作任务和职业能力要求,认知规律和职业能力形成需求,职业资格认证大纲及企业标准,个性需要和可持续发展需求等确定教学内容,并按学习情境有序编排。教学内容体现了科学性、先进性、实用性、针对性和开放性,及时将新技术、新工艺、新方法、新材料吸纳到教学内容中,使教学内容更加贴近行业发展和社会需要,充分考虑学生的发展后劲,创造最佳的学习环境,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学习情境及教学内容设计见表1。

2 《家禽生产》“工学研融合”课程的实践与评价

2.1 实施“工学研融合”课程的教学组织

《家禽生产》“工学研融合”课程的教学内容是对该课程的补充与强化,是在完成《家禽生产》课程标准中系统知识与技能后以集中实践的方式进行教学组织实施。教学组织实施突出表现以实际岗位工作过程和工作任务为导向,学生在动手即直接经验获取的过程中动脑,经过研究性思考与学习后,不仅基本专业知识的掌握更实用也更扎实,而且更有利于新技术、新品种、新模式、新工艺的综合运用,有利于职业能力、科学素养和创新能力的培养,并能尽早让学生进入工作实践,为学生提供体验完整工作过程的学习机会,逐步实现从学习者到研究者、工作者的角色转换。教学组织实施及安排见表2。

2.1.1 以学生为主体,构建工作过程的学习情境

课程教学实施的第一项工作是如何组织学生,按照该课程工作任务及工作过程的特性,把10~15个学生分成不同的专题小组,每个小组成立专门的工作室,自带电脑用于查阅资料、整理数据、撰写总结以及接受教师发布的任务工单等。以学生为主体,采用实际工作任务驱动方法,围绕一个具体的任务,将教学过程设计为完成该任务的工作过程,按照完整的工作过程构建学习任务,设计学习情境并组织实施,做到“教、学、做、研”四位一体三统一,让学生在完成工作任务的过程中学习相关知识,发展综合职业能力。完成工作任务需要经过以下6个步骤:明确工作任务、查阅文献咨讯、制定技术路线、开展实证研究、实施效果检查和结果评定反馈。

2.1.2 以教师为主导,多种教学方法手段并用

依据《家禽生产》“工学研融合”课程的特点,教学方法体现“做中教、做中学、学中研”,主要采取任务驱动法、启发式教学、引导式教学、小组讨论法、多媒体教学、现场操作法等多种教学方法。在教学组织实施过程中,教师起着重要的主导作用。

依据市级科技项目“蛋鸡规模化健康养殖技术体系的研究与应用”课题人员组成,遴选出5~6名科研能力强、教学水平高、专业知识扎实和实践经验丰富的专兼职教师进入《家禽生产》“工学研融合”课程改革教学团队,分配到各专题小组指导学生顺利完成工作任务。

对《家禽生产》授课班级畜牧专业学生进行动员与宣传,让学生了解“工学研融合”课程改革开发与实施方案,鼓励学生积极参加“工学研融合”课程改革,遴选出10~15名学习成绩好、喜欢研究性思考问题的学生在正常课程内容学习之余参加科研项目,在学期中利用10天时间以集中实践的方式完成课程学习,在第1~5天进行所有工作任务的共同学习,在第6~10天各专题小组进行主攻方向的研究与实践。

指导教师认真研究《家禽生产》“工学研融合”课程教学内容,分解学习情境和工作任务,就所指导专题小组的主攻方向进行教学设计,制定相应的任务工单,列出由浅入深的研究步骤,给出任务完成的评价指标,启发和调动学生原有的知识经验,激发学生主动参与和研究性思考。在小组完成任务过程中,教师只是参与者、引导者,不作过多的干预和束缚,增加学生独立探究的空间,培养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终身学习的兴趣和能力,使他们能够不断地获取新知识、探索新技术。

2.2 评价“工学研融合”课程的教学效果

依据教学目标与实施过程来评价学生的学习效果与发展状况,是教学设计结构中的最后一个环节。传统的考核方式不适应任务目标与过程实施相结合的教学方式。在“工学研融合”课程实施过程中采用不断评价而不是单纯测试的形式。每一个专题小组都要完成各自的工作任务,最终以参与实践过程表现、口头表述、应用性论文以及总结报告等形式展现其学习成果。培养学生具备独立咨讯、独立制订计划、独立实施计划、独立评估计划的能力,指导教师、小组成员和小组之间都要参与到教学评价中去。企业指导教师将按照员工的标准对学生达到的技术指标进行绩效考核。在教学组织实施过程中体现了教师的“双师”素质,而课程考核评价这个环节主要体现教师的管理素质。传统教学不强调教师的管理作用,过多注重“教什么”而忽视学生到底“学到了什么”,而以工作任务为载体、以工作过程为主线的工学结合教学模式,要求教师对学生实行过程管理。因此,教师不仅要用自己的知识经验去教授指导学生,还要花费大量的精力设计评价标准、整理对学生的评价结果等,对教师提出更高的要求。当然,在综合评价体系的作用下,不仅培养、训练了学生良好的职业能力,还培养了学生的敬业精神、团队精神、安全意识、吃苦耐劳、科学严谨等职业道德素养,真正做到了“工学研融合”培养畜牧专业技术技能人才。教学评价标准见表3。

总的来说,“工学研融合”既是产业转型升级对高职教育的客观要求,也是高职院校自身发展的内在需求。产学研结合是办学方针,校企合作是办学模式,“工学研融合”是育人模式,应用到课程层面上就是一种新的教学模式[5]。以产学研一体化基地为载体,依托教师研究项目、大学生实践创新项目和企业技术研发项目,加强教学团队与科技创新团队的结合,把“工学研”融入人才培养的全过程、各环节,实施“做中教、做中学、学中研”的教学方法改革,建立考核评价机制,有效解决了学生实践创新能力和可持续发展能力不足的问题,进一步实现高职人才培养的不可替代性,为产业转型升级更好更多地培养“下得去、留得住、用得好、会发展”的技术技能人才。

参考文献

[1] 徐国庆.当前高职课程改革关键概念辨析[J].江苏高教,2009(6).

[2] 吉文林,何正东,董海燕,等.农业高职“工学研融合”人才培养模式的构建与实践[J].中国农业教育,2013(3).

[3] 马成荣.职业教育课程改革的若干问题分析[J].中国职业技术教育,2009(3).

[4] 徐国庆.从工作组织到课程组织:职业教育课程设计的组织观[J].教育科学,2008(12).

[5] 基于区域经济发展的高职“工学研融合”培养技术技能型人才研究[J].高等职业教育,2013(3).endprint

猜你喜欢
技术技能人才课程改革
创新发展背景下的高职本科人才培养对策
“双创”形势下高职财务管理课程改革探索
项目教学法在微电影制作教学中的应用
基于创意的对口单招色彩课程改革突破点研究
校企协同实施高职专业课程改革的实践研究
中职计算机基础教学与技术技能人才培养研究
企业的用人标准既职业院校的培养目标
对高素质技术技能型人才培养策略的思考
学徒制校企合作技术技能型人才培养应用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