郭小兰
内容摘要:教学内容的选择与确定必须是理性的,教师必须慎之又慎。本文首先指出当前小说教学的困境,然后对理性选择小说教学内容进行学理分析,并将用《芦花荡》例说语文学科中小说教学内容的理性选择。
关键词:小说 教学内容 理性选择
小说教学的内容到底如何选择呢?本文将用《芦花荡》例说语文学科中小说教学内容的理性选择。
一、当前小说教学的困境
新课改已实行十余年,课堂教学确实发生很大改观。然而一些根深蒂固的传统教学“流程”仍在很多教师脑海中根深蒂固,成为创生良好的师生体验课堂的“绊脚石”。以小说教学为例,传统教学思想认为通过概括情节、分析情节、分析人物等使学生在此基础上把握主题就可,天女散花般平均用力于每个教学环节,甚少按照小说的类型和学生的阅读期待进行合理预设与创生独白。这样“面面俱到”的讲解导致“面面不到”的困境,表现在:1、学生课前对文本的阅读兴趣随着教师的“苍白”讲解大大消退,从而爱“看”而厌“学”;2、教师过渡纠结于知识与能力目标,忽略了启迪学生关于品析、鉴赏小说的过程与方法。错位的教学内容导致课堂缺乏生命力,小说教学内容的选择亟需一场“突围”。
二、理性选择小说教学内容的学理分析
1.课程标准的要求。课程标准提出,语文课程致力于培养学生的语言文字运用能力,提升学生的综合素养。新课标提倡通过学生的个性化阅读行为及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使七~九年级的学生能够“体味和推敲重要语句在语言环境中的意义和作用”。这就要求教师在选择教学内容、设计教学时充分发挥课程意识,从“课程”视角审视教学。钟启泉教授认为教师应在教学过程中不断审视教学目标的合理性、教学内容的合法性。
2.文本类型的要求。小说是综合运用语言艺术和各种表现手法塑造人物形象或表现人物心理,来反映社会生活的叙事文学样式。小说的人物形象,特别是主人公形象,凝聚着作者的思想感情、社会理想和审美追求,表现着作品的主题。小说内涵丰富,包括人物、情节、环境三要素,其三维目标全部在一堂课中得以落实是很吃力的。因此,教师对教学内容的“裁剪”与“重点突破”十分必要。若通过一个主问题引导学生深入思考、探究与交流,使他们学会品析、鉴赏同类小说甚至其他类型小说,则事半功倍。
三、小说教学内容的理性选择
1.关注文本特征
小说中典型人物性格的形成、发展是通过人物间的复杂关系以及从人物间的矛盾所产生的一系列生活事件中显露出来的,也就是通过情节表现出来的。因此,小说教学必重视分析故事情节。《芦花荡》是一篇富有传奇色彩的小说,它的主人公显然是老头子,故事情节也比较清楚——一场英雄的行为,环境描写微妙而值得推敲。结合荷花淀派创始人孙犁的写作信息,笔者认为可以将教学主问题设置为:人物性格的探究(即“过于自信和自尊”)。主问题的突破可以通过“人物描写艺术探究”和“细研精彩片段”两部分来落实。其中,“人物描写艺术探究”中除了正面描写、侧面描写外,教师应格外引导学生学习心理描写,即老头子因没有圆满地完成任务而懊丧、内疚、自责的心理活动;“细研精彩片段”即这场“英雄的行为”。作者运用反衬、写其然而不写其所以然等手法使人物形象跃然纸上。环境描写方面,看似风平浪静实则危机四伏,敌人“监视”、“呆望”着苇塘,“紧紧封锁着水面”,不放过任何风吹草动,但“苇塘的歌声还是那么响”,“稻米和肥鱼的香味依旧飘出来”,足见老头子的“水上的能耐”。
2.关注编者意图
单元导语中提示“正义与非正义”“真善美与假丑恶”,《芦花荡》作为本单元唯一的一篇小说,作者沉静淡然又富于抒情的行文风格与其他纪实类的文章风格截然不同又鲜明互补。《芦花荡》更多地是要表现真善美,是要从其中的“人类意志力、智能体能最大限度的表现”中获得有益的启示。对如此诗化小说的阅读,教师应引导学生对这种文风进行“探美”与“寻美”,并从中获得审美享受。笔者认为可以围绕上述主问题及问题群进一步探讨:作者为什么会将残酷而沉重的抗战日子写得如此充满诗情画意?作者用意何在?对于作者塑造的“过于自信也过于自尊”的老交通员我们如何评价?
3.关注学生基础
建构主义认为学生不是空着脑袋进入课堂的,学生也不能被教师强制灌输知识。教师在进行教学设计的时候应充分考虑学生已有的知识结构,并以之为基础为支架,展开知识的教授与拓展。初二的学生远离抗战岁月的年代,自然对老头子十分陌生。教师在设计教学时应注意利用好教材的助读系统(如文中插图),调动学生的感官以走近人物。
一篇语文教材可以从不同的角度来说明某些知识和规律,故语文教材的示例性和教学训练的规定性也存在着矛盾。教学内容的选择与确定必须是理性的,教师必须慎之又慎,使预设能更好地创生,使课堂焕发生命力。
(作者单位:山西师范大学教育科学研究院)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