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博
革开放30多年来,我国城镇化取得了巨大成就,城
镇化率从1978年的17.9%上升到2012年的52.6%,而且各种预测表明,这一进程还将继续,在2030年前后我国城镇化率将达到中等发达国家的70%左右的水平。但在快速城镇化过程中,我国城市问题不断累积,弊病越来越突出。我国城镇化既面临资源环境、科技支撑的约束和挑战,又存在体制、机制障碍,走新型城镇化道路已刻不容缓。
党的十八大指出,要坚持走中国特色新型工业化、信息化、城镇化、农业现代化道路,推动信息化和工业化深度融合、工业化和城镇化良性互动、城镇化和农业现代化相互协调,促进“四化”同步发展。要实现我国城镇的科学发展,关键是要发挥好信息化在“四化”同步发展中的基础性作用,推动城市经济、社会、文化等领域的全方位发展和革新,形成以智慧城市为发展模式的新型城镇化道路。
信息化是稳步推进新型城镇化的重要抓手
当前对于新型城镇化的内涵有多种解读,没有一个统一的理解。一般认为,新型城镇化是从城市的现实问题出发,以城市发展战略的高度重新认识城镇化发展和规划,“以人的城镇化为核心”,围绕公共服务均等化、绿色人居环境、城市均衡发展等方面开展城镇建设,推动产业结构调整和生产生活方式的变革,提高城镇化质量和效益。
信息化对于新型城镇化发展具有重要的推动作用。通过利用信息技术手段和科学方法,合理地规划、建设和管理城镇,智慧地配置城市资源,推动产业转型升级,提升城市管理水平和生活品质,最终实现城市的协调可持续发展。信息化推动新型城镇化发展的内在作用机理主要有三个方面:
信息化生产力推动社会生产生活方式变革。信息技术作为先进生产力对人类社会的影响,首先是通过推动物质生产方式变革来实现的。城市物质生产的空间组织形态和生产经营方式从大工厂、工业区的存在方式开始向以信息网络为基础的分散小企业和生产单元转变,传统的生产流水线及其大批量小批次生产逐步转变为小批量大批次的生产。柔性生产方式和规模适度的模块组合型生产方式,规定了这一过程的社会生活方式的本质特征。信息化促使劳动工具的革命性变化和智能设备进入生产流程,劳动方式从半机械式、机械式控制向自动化、智能化转变。在社会生活方面,信息化带来了人们消费技术性的提高,并促使消费的社会组织形式发生变化。网络消费、远程教育、远程医疗、远程娱乐成为城市新的物质与文化消费模式,经济合理型群体性消费成为城市低碳消费方式的主要组织形式。
信息空间的发展带来产业空间布局的优化。信息技术推动物质生产、分配、交换、消费等领域的信息化和网络化,促进城市生产方式变革和经济空间结构变化。信息空间弥补了物理实体空间的局限,拓宽了人类活动的范围。从微观企业管理角度看,信息技术的深度应用使得企业价值链管理的能力和本地需求的响应能力都大幅度提高,企业价值链的空间分离与网络管理成为可能,在组织网络中创新资源更为丰富、信息网络更为发达的城市中心成为企业总部区位的首要选择。从产业部门来看,高附加值的产业部门向城市中心区域集聚,而低附加值的传统产业向城市边缘转移,或推动其向高新技术、高附加值的现代产业转型升级。产业空间布局演变促使城市交通设施和物流的发展,进而推动城乡经济分工和资源配置优化。从资源配置效率来看,信息技术作为通用目的技术,通过与工业工程技术的结合,以及推动服务活动的网络化,促进了劳动生产率增长,进而影响城市物流、商务等活动。信息网络活动所具有的实时性、交互性和无界性特点促进了资源配置效率的提高。
信息技术推动城镇规划与公共资源管理的前置化和科学化。在城镇规划信息化方面,通过网络、3S、遥感通讯以及物联网等信息技术的应用,整合基础测绘、规划编制和规划管理等信息资源,统一数据标准,形成国土资源信息和规划信息的基础数据支撑体系,建立起集信息采集监测、分析预警、辅助决策、在线指挥、科学规划等功能于一体的国土资源规划与综合管理平台,实现城镇规划信息的可视化模拟,发挥出规划对城镇建设的前置引领作用。在公共资源管理方面,面对卫生医疗、文化教育、社会保障等社会公共资源分散化服务与集约化管理的内在矛盾,通过信息技术应用和信息服务平台的构建,提高公共资源服务的整体运行效率,并构建内在包含着平等、关爱、效率的秩序基础,从而保障以人为本的新型城镇化发展。
智慧城市是新型城镇化的发展模式
我国城市科学发展不仅需要对城市发展问题进行很好的解决,而且还要面对未来城镇化发展过程中城市间竞争的问题。经济发展、设施完善、绿色宜居、就业便利、社会和谐是未来我国城镇化发展的目标,而实现目标的方式就是要推动信息技术在城市各领域广泛而深入的应用。随着信息技术的广泛应用,以智慧城市引领新型城镇化,促进城镇化、智能化、个性化的协调发展日益成为社会各界的共识。智慧城市将成为信息化与城镇化的最佳契合点。当前,我国城市通过建设智慧城市推动新型城镇化发展要突出抓好三个方面的工作:
重点推进城市经济发展的智慧化和可持续化。当前我国城市发展应减少对土地、资本等传统要素和资源的依赖,重视对数据、信息、知识的价值创造和利用开发,实现创新驱动发展。建设智慧城市要充分发挥市场配置资源的决定性作用,强化企业的市场主体地位,推进智慧项目建设。优化创新环境,将城市作为知识创新、技术创新和制度创新的孵化器,加快技术创新成果产业化,推动传统产业转型升级,加快先进制造业和现代服务业发展,催生新兴产业集群。完善信息基础设施、推动教育领域改革、发展思想市场以顺应信息时代社会经济发展对知识学习和创新的要求。支持和鼓励创业创新,激发组织创新、管理创新和技术创新要素的潜力,创造大量知识性岗位,加快人力资源质量提升。以民生领域的智慧项目建设为主导,推动城市社会管理、公共服务的智能化发展,拉动本地产业发展,促进消费结构升级。
推动政府行政管理体制改革,进一步理清政府与市场的关系。在垂直管理体制下,信息化推进体制机制的创新是推动电子政务发展的根本动力,而体制机制创新的要点就是要划清政府与市场各自的职责边界。地方政府的职责和作用主要在于加强和优化公共服务,完善城乡基础设施,推进社会保障城乡均等化,保障公平竞争,维护市场秩序,推动可持续发展,发挥市场积极作用和弥补市场失灵。在城市信息化领域,创新体制机制重点在于构建组织领导体系、加强统筹协调、完善法规标准、推动数据资源开放共享、培育发展信息产业等方面。广泛应用信息技术,建设电子政府,加快政府政务公开、信息公开,优化政务流程,提高行政审批透明度,广泛接受社会监督,让行政权力在阳光下运行,减少行政权力对市场经济的过多干预,对行政管理体制改革起到了十分重要的推动作用。
发挥好考核评价对推动新型城镇化发展的导向和示范作用。当前在国家层面,为健康有序推进智慧城市示范建设,国家工信部、住建部都提出了智慧城市建设评估指标体系。此外,中国工程院、中国智慧工程研究会、中国信息化推进联盟、中国软件评测中心、上海浦东智慧城市发展研究院等单位也提出了相关的中国智慧城市发展评价体系。虽然国内提出的智慧城市评估标准是基于智慧城市的内涵特征,结合了各地智慧城市建设实践,但大多数指标更重视的是城市中拥有了哪些设施,建设水平如何,而对智慧城市建设带来了人们在生活、生产和其他社会活动的本质提升的衡量较少;同时也缺少对我国当前快速城镇化发展背景的契合。而ICF全球智慧城市评选的专家评选标准则包括这些城市能否教育公民并鼓励他们成功,能否鼓励企业发展并为新企业提供资本,能否为居民提供良好、普及的宽带服务,有没有高效率的地方领导阶层,能否提供公用电脑培育居民信息素质等。因此,要建立一套符合城市发展现情的智慧城市建设考核评价指标体系,引导各地智慧城市建设走出一条个性鲜明、城乡一体、社会和谐、协调发展的新型城镇化发展道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