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朵曲珍
摘 要:拖拉是大多数幼儿都有的一种不良行为习惯,也是家长和教师十分头疼、不知如何解决的问题。幼儿的拖拉习惯如不及时纠正,延续到成年,会给其人生造成时间和精力上的巨大浪费,会降低他们的自尊和自信心,同时,会使其产生一定焦虑、内疚等消极的情绪体验,对幼儿的发展和心理健康极为不利。所以幼儿园教师必须分析其形成的原因,找出相应的矫正对策。
关键词:幼儿;拖拉行为;原因;矫正
一、何为幼儿拖拉行为
幼儿拖拉行为的表现方式大致可分行为表现和语言表现两大类。在行为表现方面包括:持续地做自己喜欢的事、不做自己不喜欢做的事、等待、假装没听到、置之不理及哭闹等。语言表现方面则包括:“等一会”,“晚一点”;沉默和找借口,如“我不舒服”“我累了”;谈条件,如“你给我买好吃的我就干”等。
二、导致幼儿拖拉行为的原因
1.注意力和自我控制力不足。幼儿日常生活中的拖拉表现不是所有的都是故意的,很多孩子做事拖拉、磨蹭是因为幼儿期发展阶段的特点所决定的。一方面是幼儿期幼儿注意力不容易集中和稳定,很容易被外界的新异刺激所干扰而分散、转移注意力造成的;另一方面是幼儿精细动作还没完全训练好,动作不太灵活,导致自我控制力不足,做事情缺乏一定的独立性、坚持性和自制力。这些因素导致幼儿在行为上表现为动作迟缓,动作不到位,不能持久专注于同一件事,从而易出现拖拉行为。
2.父母的教养方式会影响孩子的拖拉行为。放任型的父母或专制权威型的父母对孩子拖延行为的影响是最显著的。过分严格的父母,会因为对孩子设定的目标太高或不切实际的要求,而使孩子形成失败感,从而产生焦虑。而太过放任的父母,则会因为对孩子要求较少,使孩子存有侥幸心理,从而造成拖拉现象。另外,幼儿的学习很大程度上在模仿成人,如果父母本身做事拖拖拉拉,优柔寡断,缺乏自信心,幼儿在潜移默化中很可能也具有拖拉行为。
3.有的幼儿具有完美主义倾向,对自己的期望过高。由于给自己定了过高的目标,所以在没有完全有把握成功地完成某项任务之前,不愿意动手去做,导致拖拉。因为在某一件事上花费了太多的时间和精力,反而影响了其他事情的完成,从而导致了拖拉行为。
4.幼儿缺乏时间感。幼儿做事爱磨蹭、拖拉通常是因为他们不像成人一样具有时间紧迫感,他们的时间概念比较模糊。一般来说,孩子并不知道如果把一件事尽快做完之后会有什么更好的结果,他也不认为自己慢有什么不好的。
5.对所做的事情缺乏兴趣。人们在遇到自己喜欢和感兴趣的事情时都很积极,效率挺高,但遇到自己不喜欢的事情时,总是采取逃避、拖拉的方法能不做就不做,能晚做一会就晚做一会,于是会寻找各种借口或提出各种要求来尽量逃避任务,拖延任务的完成。
三、矫正幼儿拖拉行为的对策
1.提高幼儿注意力。(1)营造安静的环境。当幼儿专注于某项活动时,如玩玩具、画画等,家长和教师最好不要打扰,让幼儿专心致志地完成,这样可培养他们的注意力。(2)兴趣的培养。人们在做自己感兴趣的事情时,总是很投入、很专注,幼儿也是如此。幼儿对事物的兴趣越浓,其稳定、集中的注意力越容易形成。
2.加强幼儿动作协调能力的训练。(1)在日常生活中锻炼幼儿的协调能力。如:在家让孩子自己动手穿衣,做简单的家务或收拾玩具等。(2)在游戏活动中培养幼儿的协调能力。如折纸、七巧板等都是培养幼儿各种精细动作和手、眼、脑协调能力的游戏。
3.改变父母不良的教育方法。父母正确的教育理念和教育方法对幼儿拖拉行为的矫正有至关重要的作用。(1)家长要适应幼儿发展的特点,有的幼儿拖拉是大脑发育不成熟、动作不协调造成的,家长若以自己的速度来要求,反而使幼儿产生焦虑,效果适得其反。(2)多鼓励,少打骂和训斥孩子。父母如果对孩子过于严厉,甚至训斥和打骂,会造成幼儿的逆反心理,容易使幼儿缺乏自信心,自卑退缩,逃避任务,同样导致拖拉。(3)父母以身作则,言传身教。这样幼儿也会不断地模仿学习,久而久之就会形成不拖拉的良好习惯。
4.针对具有完美主义倾向的幼儿,最主要的是帮助他们改变认知。父母和教师可经常对这些孩子说:“你已经做得很好了,不用再改了,可以做其它事了。”“有点小问题没关系的,你已经做得很好了。”等等。
5.针对幼儿缺乏时间观念的特点,可加强日常训练。(1)可以给孩子规定一个合适的时间段,如必须在15分钟之内完成任务,符合规定就奖励,不符合规定就批评。(2)可以找一个与孩子同龄的,最好是做事比较快的幼儿作为其小伙伴,让他们一起展开竞赛,比一比谁做得又好又快,来带动做事拖拉的幼儿,激励幼儿提高速度,克服做事拖拉的坏习惯。(3)可以在一段时间内让幼儿按自己的习惯来穿衣、吃饭、做事,让幼儿承担拖拉导致的后果,使幼儿感受到问题的严重性,下次就会主动加快速度了。
6.针对缺乏兴趣的问题,要加强对幼儿的引导。在父母和教师给幼儿分配任务时,只要是合理的,符合幼儿发展的,不管幼儿喜欢不喜欢,都不要让幼儿找借口、提条件,要让他们明白这是他们的任务,是必须做的事情,必须立即付诸于行动。立即行动是制止拖拉最有效的办法。
参考文献:
[1]包翠秋,张志杰.拖延现象的相关研究[J].中国临床康复,2006,10(34).
[2]崔燕,崔莉,刘爱书.拖延研究综述[J].社会心理科学,2008,2(2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