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小学数学新课堂教学的思考

2014-12-01 05:31刘子娟
新校园·中旬刊 2014年10期
关键词:数学知识教材情境

刘子娟

随着新课程广泛而深入的开展,广大学校和教师对此倾注了极大的热情,课堂模式、教师教学行为正在悄悄地发生着变化,从而体现新课程本质的变化。数学教师在充满激情地沿着课改方向高歌猛进的同时,应时常停下脚步,闭目沉思——数学教学未来应该是什么?数学课堂应该是什么样的新课堂?

一、创设生治化的的课堂情境,激发学生兴趣

首先,准确把握教学目标,充分了解学生的生活及学习经验,运用多种方式或手段,恰当创设情境,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提出与本课学习密切相关的数学问题。知识铺垫应起到应有的作用,由旧知引起学生对新知的探索。教师要从自身发展出发,尽量关注那些最能体现学生本质、最有价值的部分,展示学生的真实生活,让学生真情流露,亲自实践。

对于小学生来说,他们的日常生活、学习生活本身就是一个巨大而丰富的数学课堂。教师要善于结合课堂教学内容,挖掘生活中的数学素材,对生活要素进行提炼,把生活问题数学化。创设生活化的课堂情境,鼓励学生“从细微之处看生活”,利用生活中已有的知识经验,经过自己的探索思考上升为数学知识,也就是让学生在做数学中亲身经历“数学化”的过程,从而让学生真正获得充满生命的数学知识,感受到数学就在身边。

二、教师引导,小组合作探究,解决问题

将教材选材的优越性与学生实际相结合,让教材死的内容变成教师灵活驾驭课堂的素材,把教材提供的内容和学生的实际生活、学习情境相结合,充分发挥教材的示范作用和教师的主导作用。

给学生参与的时间,让他们带着自己原有的生活背景、活动经验和理解走进学习活动,并通过独立思考、与他人交流和反思等活动,构建对数学的理解,获得解决问题的科学方法。新课程标准指出:“教师要尊重学生的创造性,在学生的学习探索过程中,通过交流、讨论、合作学习等方式,适时有效地给予引导和帮助。”由此可见,教师应以朋友的身份参与学生学习探索的过程,使学生在心情轻松的情况下无所顾忌地充分表达自己的见解。例如:我曾遇到这样一道题:“把一根木棒锯成三段,需要10分钟,照这样计算锯成12段需要几分钟?”学生的反应有三种:(1)10不能被3整除,这题没法做。(2)12÷3=4 4×10=40(分)(3)10÷(3-1)=5(分) 5×(12-1)=55(分)。究竟是谁的对呢?大家争论不休,于是我便拿了几支粉笔分给大家:“让我们一起做个小实验吧!请把这支粉笔截成3段,说说看,3段需要10分钟是什么意思呢?”就这样,在师生合作的情况下,问题迎刃而解。又如:在教学“24时计时法”时,我选了一道这样的题目,让学生讨论如何解答:“小华晚上9时睡觉,第二天早上6时起床,他睡了多长时间?”第一种解法:“12-9=3(时),3+6=9(时),他一共睡了9个小时。”第二种解法:“9-6=3(时),12-3=9(时),他一共睡了9个小时。”对第二种解法有很多学生不明白,于是我便问用此解法的学生:“你能说说12减3是什么意思吗?”他说:“我先假设小华是第二天9时起床,一共是12小时,而小华是早上6时起床的,因而还要减去3小时。”于是大家恍然大悟。通过对这类典型问题的指导,开拓了学生的思维。

三、教师应关注学生学习的过程,提高学生的自学能力

教学的本质是学而不是教。传统的评课由于强调评价教师,强调对教师分类分等,因此就把教学过程中最具个性、最具生成潜能的学生置于次要地位,甚至将其视为“阻碍公平”的因素,认为不同班级的学生基础不同、接受能力不同。无疑,这是十分错误的。

过去课堂教学不讲数学的实际来源和具体应用,只让学生死记硬套。随着市场经济的迅猛发展,生活中的数学问题已日渐成为人们的必需常识,如果数学教学仍旧对其视而不见,只满足于“本本思维”,不管实际应用,那就太不合时宜了。教师要让学生通过数学学习,体会到数学与现实生活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并且能应用于现实生活,解决各种实际问题。因此,素质教育既要研究教师的教,又要研究学生的学。让学生在数学知识形成中掌握其规律、方法,逐步培养学生由“学会”向“会学”发展。布鲁纳提出:“获得的知识,如果没有完满的结构把它联在一起,那是一种多半会被遗忘的知识。”所以,数学教学中,学法指导的十分重要的一项任务就是引导学生通过知识的联系,对知识进行归纳整理,使学生所获得的知识在头脑中形成完整的认知结构,同时引导学生将理解和掌握获取的数学知识运用到实际中去。

四、教师评价语言要机智巧妙

学生在课堂上的回答不可能每次都完全正确,这时,大多数教师便以语言否定学生的回答,并期盼其他学生的正确回答。而我在教学中则运用自己巧妙、机智的语言来纠正、鼓励学生的回答,注意情绪导向,做到引而不发。

总之,新课改背景下的课堂不再是封闭的“知识集中训练营”,不再是单纯的知识传递。课堂上,学生自主学习,合作探究,思维得以飞扬,灵感得到激发,课堂教学变得精彩纷呈。

猜你喜欢
数学知识教材情境
教材精读
情境—建构—深化—反思
学理审思:真实情境写作之中考命题
画好运动情境图——解决追击与相遇问题
数学知识在于应用
源于教材,高于教材
从生活中体会数学知识的应用
感悟三角形的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