徐金丽
目前, 我国大部分医院都存在滥用抗菌药物的现象, 这加快了临床病原菌的变异及耐药性生成的进程, 远远超过了目前抗菌药物的研制进度[1], 长此以往, 将到导致未来几十年内无药可用的严重问题, 因此及时监测病原菌的耐药性,指导临床正确用药, 是目前抗感染领域内急需解决的首要问题。随机抽取本院住院及门诊患者血培养标本1325份, 对其中部分阴性杆菌及表面葡萄球行药敏试验分析, 旨在为规范和指导本院临床正确用药提供参考, 现将结果整理报告如下。
1.1 材料 抽取本院2012年03月~2013年12月住院及门诊患者血培养标本1325份为研究对象, 共分离出305株菌株。
1.2 仪器及试剂 金黄色葡萄球菌、白色念株菌、铜绿假单胞菌以及大肠埃希菌均购买自上海抚生生物技术有限公司;行血标本培养用的血培养仪(包含相关配套培养瓶)、M-H琼脂及哥伦比亚琼脂均购买自法国生物梅里埃公司;MIC法使用的真菌药敏试剂盒均购买自株海市银科医学工程有限公司;KB药敏纸片均购买自广州纳特生物科技有限公司。
1.3 方法 科室在抽取血样标本时, 均严格依照无菌操作规则进行, 其中儿童患者采血3~5 ml, 成人患者采血5~10 ml[2],血标本采集后分别注入儿童瓶和成人瓶中, 并立即送入微生物室, 储存于全自动血培养仪中;若培养仪结果提示为阳性,行转种培养, 有细菌生长为阳性;若仪器结果提示为阴性,标本培养5 d后盲转;本文试验中采取API鉴定系统对获得菌种进行鉴定;对获得细菌菌株采取KB法行药敏试验, 对真菌菌株应用MIC法行药敏试验。
1.4 结果判定 均依据2000年NCCLS的判断标准对本文培养结果及药敏试验结果进行判断[3]。
2.1 培养结果分析 2012~2013年1325份血标本培养细菌检测分布情况显示, 有305株标本结果显示为阳性, 阳性率为23.02%;305株阳性标本中, 其中202株为革兰阴性杆菌,占66.23%;85株为革兰阳性菌, 占27.87%;18株为真菌,占5.90%。
2.2 菌种分布 202株革兰阴性杆菌中,最为常见的菌种依次为大肠埃希菌、铜绿假单胞菌、肺炎克雷伯菌、不动杆菌属及其他,所占比例依次为30.92%、26.13%、24.52%、16.31%和2.12%;85株革兰阳性菌中, 其中最为常见的菌种依次为溶血葡萄球菌、表皮葡萄球菌、肠球菌、金黄色葡萄球菌及其他, 所占比例依次为34.21%、28.50%、21.33%、12.72%、3.24%。其余8株为真菌, 占5.90%。
2.3 耐药率检测 对上述菌种行药敏试验, 发现对于革兰阴性杆菌, 其多对哌拉西林、氨苄西林等抗菌药物有着较高的耐药性;而对于革兰阳性菌, 其对青霉素、苯唑西林等抗菌药物有着较高的耐药率, 详细检测结果见表1。
表1 常见7种抗菌药物耐药率检测情况(%)
临床上滥用抗生素的现象屡见不鲜, 报道多有提及, 而这一现象的泛滥直接加快了细菌耐药率的增长, 尤其诸如耐甲氧西林金黄色葡萄球菌(MRSA)、高水平庆大霉素耐药(HLGR)、耐甲氧西林凝固酶阴性葡萄球菌(MRCNS)及产超广谱β-内酰胺酶(ESBLs)为典型代表的革兰性杆菌耐药率日益高涨的问题, 已经成为当前感染领域亟需解决的问题。对于ESBLs细菌而言, 其多表现为多重耐药性, 有研究报道显示质粒可介导其耐药基因, 这为同种细菌与不同种细菌之间的交叉传播提供了平台, 若未能及时给与相应抗生素预防及治疗, 可引发较为严重的院内交叉感染, 同时也会导致细菌耐药性向外院扩散;另外还有研究显示, 该类菌株行药敏试验时, 会呈现出对单酰胺类和头孢类抗生素敏感, 而在临床上的耐药率却较高, 致使临床治疗效果削弱, 延误了治疗。同时, 还有研究报道显示, 细菌性感染疾病容易加重患者病情, 引发较为严重的并发症;从临床数据看来, 感染性疾病作为临床上较为常见的一类病症, 其恶化乃至导致患者死亡,很大程度上与菌血症及败血症的发生有着直接关系, 因此提升临床上检测病原菌水平, 对各细菌菌种的耐药率进行监测,为临床合理使用抗生素提供有价值的指导性意见, 对于降低或治愈感染性疾病是极为重要的。
本文研究数据显示, 血培养标本中主要以格兰阴性杆菌为主(66.23%), 其次为革兰阳性菌;行药敏试验发现格兰阴性杆菌对氨苄西林、头孢唑林、哌拉西林、庆大霉素等抗生素的耐药率较高;而革兰阳性菌对青霉素、苯唑西林等抗生素耐药率较高, 而这一实践监测数据显示, 强化临床上对血培养细菌的监测, 行药敏试验, 依据试验结果给予针对性的抗生素治疗, 尽量减少使用的不必要的广谱抗菌素, 对于降低或延缓耐药菌株的出现有着积极意义, 值得临床重视。
[1]晋兴,黄波,武爱荣,等.血液或无菌体液培养阳性标本中病原菌检测结果分析.现代生物医学进展, 2013(29):5708-5712,5715.
[2]刘静,王志娟,李昊,等.血培养标本中病原菌分布及其耐药性分析.第二十四届航天医学年会暨第七届航天护理年会论文汇编.中国航天科工集团公司, 2008:4.
[3]陶黎黎,胡必杰,周春妹,等.3644瓶阳性血培养病原菌分析及双份血培养意义评价.中华医院感染学杂志, 2010(2):258-26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