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忠全 唐丽香
中风, 即中风, 是目前中老年人的常见病和多发病, 目前我国现存脑血管病患者700余万人, 每年还在以150~200万的速度增加[1], 中风后易致肢体偏瘫水肿。肢体痉挛可使上肢肘关节屈曲及下肢膝关节过伸性僵硬或强直, 严重可致畸形[2]。日常生活质量是评价中风恢复的主要指标, 中风患者生存质量, 主要取决于肢体功能和高级智能恢复程度, 肢体功能恢复又是目前康复治疗的首要目标。康复治疗愈早,恢复愈好, 发病后前3个月系治疗的黄金期。本院对中风后肢体偏瘫痉挛浮肿患者, 早期实施中药湿热敷, 配合针灸、康复训练, 取得较好疗效。现报告如下。
1.1 一般资料 从2011年1月~2013年9月收治的中风患者中选取70例。将入选者随机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观察组35例, 其中男15例, 女20例, 年龄50~80岁, 平均年龄(62±2)岁, 脑出血10例, 脑梗死25例。对照组35例, 其中男13例, 女22例, 年龄47~82岁, 平均年龄(60±5)岁, 脑出血13例, 脑梗死22例。两组一般资料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 具有可比性。
1.2 诊断 西医诊断标准参照2010年中华医学会神经病学分会脑血管病学组制定的《中国脑血管病防治指南》(2007年);中医诊断标准参照1995年国家中医药管理局脑病急症科研协作组《中风病中医诊断疗效评定标准》。
1.3 纳入标准 符合中医中风, 西医中风, 并有肢体偏瘫、痉挛及不同程度浮肿。
1.4 方法
1.4.1 观察组 1次/d针灸, 康复训练。中药采取自制处方:乳香15 g, 没药15 g, 当归20 g, 川芎15 g, 桃仁20 g, 红花20 g,苏木15 g, 路路通3 g, 千年健20 g, 蜈蚣2条, 威灵仙20 g, 木瓜20 g, 桂枝15 g。以上诸药, 水煎200 ml, 留药渣晾干。用时, 先把药液加热至45℃, 用毛巾蘸热液涂擦, 使患肢温热后,把药渣浸入药液, 再用布袋装入, 敷于患处, 1次/d, 20 min/次。15 d为1个疗程。
1.4.2 对照组 1次/d次针灸, 及康复训练。
1.5 观察方法
1.5.1 痉挛 采用Ashworth改良量表评定疗效, 于患者入院后即治疗前和治疗2个疗程后, 对患者进行CSI痉挛指数评分。痊愈:指数评分为0;显效:指数评分减少4分以上;有效:指数评分减少2~3分;无效:指数评分减少1分以下。总有效率=(痊愈+显效+有效)/总例数×100%。
1.5.2 水肿症状评分 按水肿部位单肢局部、单肢、上下肢分别计为1、2、3分;水肿按压凹陷程度按无、轻、中、重分别计为0、1、2、3分。痊愈:水肿完全消退, 积分减少90%以上;显效:水肿明显消退, 积分减少50%~90%;有效:水肿消退不明显, 积分减少30%~50%;无效:治疗前后无变化, 积分减少不足30%。总有效率=(痊愈+显效+有效)/总例数×100%。
1.6 统计学方法 采用SPSS17.0统计软件进行统计分析。计量资料用均数±标准差(±s)表示, 采用t检验;计数资料用率(%)表示, 采用χ2检验。P<0.05表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治疗后, 两组患者CSI痉挛指数评分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见表1。观察组总有效率88.57%, 对照组71.43%, 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2。
表1 两组患者CSI痉挛指数评分( ±s, 分)
表1 两组患者CSI痉挛指数评分( ±s, 分)
注:治疗后两组比较, P<0.01
?
表2 两组临床症状比较(n, %)
中风偏瘫痉挛浮肿的基本病机为本虚标实证, 以阴阳气血不足为本, 风火痰瘀闭阻经脉为标。阳虚则寒, 寒主收引,复加风痰阻络, 气血不畅, 筋脉失养, 故肢体痉挛, 阳虚则津液不化, 水湿停留, 故见肢体肿胀, 同时水湿浸淫经脉, 更加重拘急。中药湿热敷疗法, 是用药物煎成汤剂, 乘热对皮肤进行涂擦和热敷的一种治疗方法, 其主要是通过热效应和药物渗透双重作用起效, 温热效应可以使肌肉筋膜松弛。
综上所述, 中药湿热敷对中风后肢体偏瘫痉挛浮肿患者可缩短病程, 解除痉挛, 消除浮肿, 加快康复, 提高生活质量,具有显著临床意义。而且该技术简单, 实施方便, 患者感觉舒适, 易于接受, 值得推广。
参考资料
[1]中华医学会神经病学分会脑血管病学组缺血性中风二级预防指南撰写组.中国缺血性中风和短暂性脑缺血发作二级预防指南2010.中华神经科杂志, 2010, 43(2):154-160.
[2]燕铁斌, 窦祖林.实用偏瘫康复.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1999:188-18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