雷明宽
情境教学是为了实现教学目的的需要,创设或再现教材所需求的富于形象性和情感色彩的具体场景、氛围,把学生引入情境之中,加深学生对教学内容的认识和情感体验的方法。这种方法主要适合语文和外语教学,可以成为语文教学的特殊方法。
语文本身就是有情境的。一篇优秀的文学章总是在一定的情境中产生的,总要反映一定的情境并据以表达作者的思想情感。刘勰曾经指出:“缀文者情动而辞发,观文者披文以入情。”这正说明了情境在文章写作和阅读中的作用。写作从其本源说是客观现实的反映,是作者对自己所接触的实际生活的反映。而阅读恰恰相反,它必须透过文章的语言文字,在头脑中再现其所反映的具体情境,才能使阅读者进入文章的情境之中,受到启发、感染,从而理解和体验到文章所包含的思想情感。
语文教学情境按其内容可分为阅读教学情境、作文教学情境和听说教学情境。这三种教学情境在语文教学中都是非常重要的,运用得好就能调动学生的各方面兴趣,激发学生的创造性。笔者认为,在语文教学中运用情境教学应从如下几方面入手:
一、综合运用多种教学方法和手段
情境教学具有综合性,往往要综合运用多种教学方式和手段,才能创设或再现情境,把学生引入情境之中。江苏省南通市特级教师李吉林率先在小学语文中实验情境教学,概括出了“生活显示情境,语言描述情境”等情境教学方式,建立了情境教学的方法体系。实际上,情境教学的方式和手段很多。例如:教朱自清的散文《春》,除了运用朗读、图画、音乐以及有关《春》的诗文创设情境外,还可组织学生到生活中去观察体验,获得对课文情境的具体感受,使课文情境与生活情境一致,学生“身入”与“心入”贯通,通过真实的情境的展现和学生的观察体验,真正把学生带入课文情境。
二、紧紧抓住语言因素
语文教学情境,不管是阅读、作文方面,还是听说方面,都同语言直接相关。阅读要披文入情,作文要情动辞发,听说要快速理解和运用口头语言,都必须抓住语言因素,才能通过对情境的感知、理解、体验和表达进行语文创造性学习。例如:在阅读教学中运用多种教学方式和手段创设或再现课文的情境,把学生引入情境之中,进而必须紧扣课文的语言,深入分析、领会、体验课文的情境。语言是表达思想情感的,课文情境是靠语言来表现的。因此,在情境教学中不管运用什么教学手段来创设情境,都应紧扣课文语言,分析课文情境。如鲁迅的小说《故乡》描绘了一幅奇异的图画,形成了少年闰土月下刺猹的情境。可先通过朗读、语言描绘、图画等方式,再观课文情境:
这时候,我的脑海里忽然闪出一幅神异的图画来,深蓝的天空中挂着一轮金黄的圆月,下面是海边的沙地,都种着一望无际的碧绿的西瓜,其间有一个十一二岁的少年,项戴银圈,手捏一把钢叉,向一匹猹尽力刺去,那猹却将身一扭,反从他的胯下逃走了。
这是一幅美妙的富于艺术魅力的图画。教学时教师要紧紧抓住课文的语言因素,指导学生反复体会“深蓝”“金黄”“碧绿”和“戴”“捏”“刺去”“逃走”等词语,在头脑中再现这一幅神奇的图画,让深蓝的天空、金黄的圆月、一望无际碧绿的西瓜地构成美丽壮阔的背景,实现项戴银圈、手捏钢叉、猛力刺猹的十一二岁少年英雄的可爱形象,以此体会作者描述这幅神异的图画的意念,领会课文的情境。通过这种“披文入情”,由语言进入情境的过程,就能使学生产生情感体验,体会到故乡的自然美和人情美,体会到“神异的图画”的艺术美,也体会到作品的语言美和写作的技巧美,受到良好的训练。
三、采取潜移默化的陶冶方法
情感和认知是语文情境教学基本的心理因素。语文教学情境能触及学生情感的深处,激活学生的潜意识,使学生获得情感的体验和直觉的认知,受到感染熏陶和潜移默化的影响。运用情境教学要采取潜移默化的陶冶方法,发挥情境的感染作用、暗示作用,像“春风潜入夜,润物细无声”那样,使学生在潜意识的驱动下自然而然地进入情境,这样才能达到“入境始与亲”的境界。在方法上,应着重考虑把潜意识引向显意识,因语文情境教学触及学生的潜意识,能使学生产生直观的感受。这就有必须要对情境进行分析,让学生说出自己的直观感受,或写成学习心得、读书札记等,这样才能使学生有所获、有所得。
四、教师要进入“角色”,融入情境
在语文学科中,情境教学要求创设、再现课文情境,这就要求教师真切地体会课文的情感,进入课文的情境,然后通过自己的教学语言,恰当的面部、身段、动作表情,运用其他适合的教学方式和手段,把学生带入课文的情境之中。教师在教学时要反复朗读,体会课文,犹如演员进入“角色”一样,使课文的语言“皆若出于吾之口”,使课文的情意“皆若出于吾之心”。这样,在情境教学进就能真切地传达课文的情意,使学生受到感染熏陶,充分实现情境教学的情感教育功能。
总之,语文情境教学通过有目的、有计划地创设情境,能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触发学生的情感,使学生的思维、想象特别活跃,从而对所接触到的情境有深刻的理解和发现,甚至会产生新奇的思想和创造性的见解,有助于学生创造性能力的提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