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职院校培养学生创新素质和能力的思考

2014-12-01 08:36周景勤
北京教育·高教版 2014年10期
关键词:驱动创新能力院校

周景勤

2013年9月30日,中央政治局集体学习走出中南海,把“课堂”搬到了中关村,习近平同志指出,“历史从不眷顾因循守旧、满足现状者,而是将更多机会留给勇于创新的人”,强调“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决定着中华民族前途命运,要把创新驱动发展作为面向未来的一项重大战略实施好”。创新型国家的实现主体是企业,企业的创新驱动在重视技术创新的同时,更要重视管理创新。

创新驱动要重视人才管理。十八届三中全会指出,要深化干部人事制度改革,建立集聚人才体制机制,充分发挥人民群众积极性、主动性、创造性。人是生产力中最活跃的因素。无论是创新投入,还是创新项目,最终的落脚点都在人上。把我国建设成为创新型国家,从“中国制造”到“中国仿造”再到“中国创造”的转变,成为我国经济转型和发展过程中企业的新目标。企业作为创新经济的根本主体,增强自主创新能力,知识创造、转化、整合、资本的形成与价值实现的关键在于人才和对人才的管理。强调自主创新,企业就必须要建构有效的组织模式,优化组织的人才结构,以更好地促进组织学习和发展创新能力。知识经济本质上是一种创新型经济,在这种新的经济形态中,拥有知识的人才将对组织的生存、发展与成功起到决定性的作用。因而,在全球性、动态性、不确定性、复杂性及技术日新月异的经营环境中,寻找和留住人才成为竞争的所在,如何加强对人才的管理开发与培养,将成为摆在企业家与管理者面前的重要问题。

就政府而言,则需要营造良好的外部法制环境,进一步优化企业的创新环境。积极制定鼓励企业创新的政策,必要时给企业提供创新资金,建立企业主导产业技术研发创新的体制机制,促进技术、人才等创新要素向企业研发机构流动,培育和壮大创新型企业,以创新导向政策体系推进人才队伍建设。

当下,我们的企业主要面临着六大挑战,即全球化的挑战、持续竞争力的挑战、增长的挑战、变革的挑战、技术的挑战、人才的挑战。企业在创新驱动发展的背景下,应该看清形势,顺应时代发展潮流,自觉投入到自主创新的实践中,通过不断创新提高竞争力。企业创新驱动的落脚点不仅仅是在科技进步、技术革新上,更要看到管理创新的巨大能量,重视人才,发展软实力。

向管理要效益,以管理创新来驱动企业的跨越式发展。服务机构的建设,建立宏观经济管理信息系统;从微观企业管理创新来看,企业要依据劳动力成本升高、产品降价、运营资金短缺及环保治理压力等经济环境的变化,通过商业模式创新、战略创新、产品创新、技术创新、管理创新、体制创新、机制创新和市场创新,提高企业的核心竞争力。

高职院校培养人才创新素质和创新能力的不适应性

高职院校的人才培养模式是以就业为导向,校企合作,培养企业生产经营管理一线的高技能型人才。企业施行创新驱动升级转型,必然要求高职院校的人才培养模式实现转型升级,培养适应创新驱动升级转型的一线高技能型人才,即向以培养学生的创新素质和创新能力为中心的人才培养模式转型。

1.培养目标的不适应性

现在高职院校也讲服务地方区域经济发展,培养适应市场和企业需要的应用型实用型技能人才,但往往以培养适应传统企业生产经营管理人才,培养应急人才作为人才培养目标,没有把创新素养和创新能力作为培养目标。认为只有普通本科院校,甚至“985工程”“211工程”院校才能培养学生的创新素养和创新能力,高职院校培养不了学生创新素养和创新能力。这种观点不了解企业创新的层次性和结构性,不了解企业创新的本质和特点,在确定人才培养目标时,忽视了对人才创新素养和创新能力的培养。

2.教师缺乏培养学生创新素养和创新能力的能力

培养学生的创新素养和创新能力,必然要求教师熟悉和掌握企业创新活动及其管理的理论、方法、手段,包括企业创新战略、创新流程、创新组织、创新项目设计、创新团队、创新评估、创新知识产权、创新推广和转化等系统化的知识和实践系统。高职院校虽然进行“双师”队伍素质和结构建设,但往往从传统专业和工作的角度思考和建设双师素质,没有从创新系统进行“双师”建设,致使高职学校教师严重缺乏培养学生创新素养和创新能力的知识和实践能力。

3.教学内容忽视了学生创新素养和创新能力的教学和实践内容

现在的高职课程和教学内容,没有考虑到企业创新驱动转型升级的需要,无论从专业设置、基础理论和专业培养都是建立在传统的专业技能培养基础之上的,较少涉及创新素养和创新能力的内容。最近几年虽然也强调学生创新创业能力培养,但往往也是在传统企业生产经营框架内,很少考虑创新驱动转型升级的企业特点。在选修和跨专业领域,学校未能开出培养学生创新素养和创新能力的课程和教学实践项目,造成学生选课受限。

4.教学方法和手段不适应学生创新素养和创新能力的培养

高职院校普遍重视实践教学环节,加大了实践教学,包括实训和顶岗的比重,但仍然没有摆脱以知识传授、验证知识的传统教学方法。课堂教学以教师为中心,学生被动接受的教学格局没有根本性改变,学生为主的教学局面远没有形成;在考试和考核环节,主要是验证学生掌握知识的情况,还没有形成以考核创新素养和创新能力的机制和方法,引导学生注重提高创新素养,提高创新能力的教学和考试、考核机制还没有形成。导致学生学了许多过时的知识,而与企业工作和岗位需要的创新素养和创新能力的知识和技能还差很多。在实训和顶岗实习方面,学生到企业去,成了完成企业当期应急生产任务的简单劳动力,没有把培养学生创新素养和创新能力作为实训和顶岗实习的根本性任务,致使实训和顶岗实习对培养学生的创新素养和创新能力作用不大,只是完成了统计意义上的实践教学环节数量。在实践教学环节和教学资源配置上,培养学生创新素养和创新能力的教材也严重不足。

5.学生管理及育人环境不能适应培养学生创新素养和创新能力

培养高职学生的创新素养和创新能力,必须有与之相适应的管理、育人文化和环境,包括生活环境。高职院校在学术管理方面往往忽视了学生发散性思维的培育,强调统一的外在的制约过多,在学术环境、对外开放、社会参与、环境熏陶、师生交流、国际合作方面,高职院校的育人环境还远远不能适应培养学生的创新素养和创新能力。

深化改革创新,着力培养高职学生创新素养和创新能力

1.以培养创新素养和创新能力为中心,进一步创新人才培养目标

高职院校应当以国家创新驱动发展转型为基础,深入分析区域经济特点,重新审视创新驱动对人才的新需求和新特点,对所培养人才的创新素养和创新能力进行系统设计,并针对人才层次,对创新素质和创新能力进行结构化优化,明确人才培养目标。企业对人才创新素养和创新能力的需求具有多层次、多类型的特点,既有创意创新人才、创新领军人才,也有创新开发人才,创新服务人才,又需要大批的创新工艺和创新操作人才。随着企业以创新为导向的经营管理体系的形成,企业既需要创新管理人才,包括创新组织、创新评估、创新推广、创新服务等方面的人才,也需要创新环境支持、创新分析等方面的人才。对高职院校而言,大量培养的是创新服务和创新工艺操作及市场推广人才。因此,必须重视培养人才的创新素质和创新能力,以胜任企业创新驱动发展的需要。

2.下大力气,培养教师创新素养和创新能力

能否培养出学生的创新素养和创新能力,关键在教师。高职院校必须采取切实的措施,开阔教师的创新视野,提升教师的创新素养和创新能力。要结合教师队伍“双师化”建设,将创新素养和创新能力纳入培养体系,可采取的措施主要包括:让教师系统学习国家关于创新驱动发展的政策和措施;对教师进行系统化的创新管理培训;加大企业实践锻炼,参加企业研发和创新实践课题;加大国际化交流,特别是到美国等参加创新管理师课程进修。我国外专局从美国创新学会引进企业创新管理师资质证书培训课程和知识体系,可以帮助教师进行系统化的“双师”证书培训,对高职院校教师提高创新素质和创新能力是一个很好的载体。

3.突出创新主线,优化课程体系结构

高职院校必须紧密结合经济创新驱动转型,进行专业改革和调整,以培养学生创新素养和创新能力为主线,进行课程体系改革。课程是培养学生素质和能力的载体。课程体现了学生培养的知识、素养和能力的点、线、面,最终形成系统,融合到学生这个载体上。提出创新这条主线,必须将学生在企业工作所需要的创新素养和创新能力的点、线、面分解到课程体系里,优化课程结构,将每一门课程所承担的功能进一步明确。创新型工作和一般的按部就班的工作有很大的不同,要求对工作进行系统化的审视,每一步工作都必须有创新的步骤和成果,学生们在课程学习中掌握这种系统化审视的知识、方法和程序。因此,课程的内容必须在知识的体现和传授中,让学生能够掌握这种能力和思想观念。优化课程,必须对课程的整个体系进行重新设计,对每一门课程的内容进行系统的布局,使整个课程结构和内容构建起对学生在各个专业中对创新素养和创新能力培养的新需求。

4.创新学生培养方法和手段,努力开发学生的创新潜质

学生培养方法和手段,包括教学方法和手段的改革,是贯彻落实人才创新素质和创新能力培养模式的关键所在。要围绕人才创新素养和创新能力培养的总目标和总思路,在“教、学、研、习、训、践”等方面进行新的探索。一是实施教法改革。改革以知识传授为中心的传统教学模式,实行以能力培养为主的教学模式,精简课堂讲授时间,增加学生自主学习、实践的时间。重视现代信息教学工具的应用,推广启发式、探究式、案例式、讨论式、协作式等教学模式,推行非标准答案、实践应用能力考核,建立笔试、口试、课堂发言、调研报告等多种手段相结合的平时成绩考评制度。二是倡导学习方法创新。改变学生被动、单一、机械的学习倾向,开展基于图书馆、网络平台、开放实验、专业科研兴趣小组的自主学习模式,设立各类自主科研基金,推行优秀学员培养、自主学习管理等制度。通过构建专业多方向科研兴趣小组自主学习模式,改“一刀切”为“分类学”,从而为学生提供自我发展的空间,提升学生创新的专业素质。要打破专业界限,允许跨专业选修课程,学校应多开发专业边缘课程和训练项目,开发学生的专业视野,培养学生专业突破能力。要安排学生参加企业科研开发项目研究,把参加项目研究的活动作为学分计算,替代部分课程的学习。鼓励学生自主组合专业课程学习,强化个体个性学习,鼓励个性发展。鼓励学生特长发展,根据个人兴趣,选修兄弟院校、科研单位、培训机构和企业课程或项目。

5.以培养学生创新素质和创新能力为中心,深化校企合作

校企合作是高职院校人才培养的内在机制。深化校企合作,要实行双进入:一要把企业引入学校,参与学校人才培养方案的制定,参与学校的教学等人才培养过程;引进企业生产经营管理人员担任专业教师和实践教学指导教师,把企业真实的生产经营和工作过程引入课堂,把企业创新驱动转型升级对人才素质和能力的新要求纳入学校人才培养方案、课程建设、教材开发和教学过程。另要加大学生到企业参与生产经营和管理活动,让学生参加企业创新研究项目,新产品研制、市场营销活动、内部管理改革等活动。让学生根据企业实际和需要,选择毕业设计和毕业论文项目等。通过学生深度的参与企业各项工作活动,使其接触和感知、感受企业的真实过程,真正提高人才培养的针对性和适用性。

6.努力建设创新设施和校园创新文化

培养学生的创新素养和创新能力,创新设施建设是非常重要的基础,学校在教室布置,如实验室、实训现场等方面要体现创新内容,引发和激励创新思维和创新意识,把学生引人创新的领域和环境之中。要充分利用以互联网为载体的现代信息技术,利用移动终端等设备使学生深度参与到创新实践之中。要营造校园创新文化,通过视觉、感觉激发,使学生学习和生活在创新氛围之中;要在校园内开展多层次、多类型的学术研讨会、展示会、论坛、讲坛,让学生参与和实践创新;鼓励学生团体举办多种形式的专业交流活动,提高学生参与创新活动的积极性等。

高职院校培养学生的创新素养和创新能力,意味着高职院校发展的转型,只有跟上我国经济和社会创新驱动转型升级的时代步伐,才能培养出千千万万适应时代要求的人才,才能无愧于时代。

(作者系北京经济管理职业学院常务副院长)

[责任编辑:张 雯]

猜你喜欢
驱动创新能力院校
拓展探究实验 培养创新能力
高中数学课堂教学中创新能力的培养
探讨问题驱动教学法在高中数学教学中的应用
2020年部分在晋提前批招生院校录取统计表
2019年—2020年在晋招生部分第二批本科C类院校录取统计表
2019年提前批部分院校在晋招生录取统计表
2019年成考院校招生简章审核对照表
AMD VS微软 SSD的AHCI驱动选哪家
初中物理教学中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
中学生物教学中创新能力的培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