蔡媛媛,王建福,黄 芳,陈招虹,叶永坚
(解放军第180医院,福建泉州362000)
随着抗菌、抗肿瘤、免疫抑制剂等药物的广泛应用,以及静脉置管等侵入性操作和各种介入性诊疗手段的广泛应用,医院感染中血流感染的发生率呈上升趋势,病死率较高,及时有效地诊治有赖于准确快速的病原菌检测及药敏试验[1]。现对本院各临床科室送检的2 239血液标本进行细菌培养,并对检出的致病菌株种类和耐药状况进行回顾分析,报道如下。
1.1 标本来源 2011年1月—2011年9月我院各临床科室送检血液培养标本2 239份。
1.2 仪器与试剂 法国生物梅里埃公司生产BACT/ALERT 3D全自动血培养仪及配套血培养瓶和VITEK 2-compact全自动微生物分析系统及配套药敏卡。哥伦比亚血平板、中国蓝平板、沙保弱平板、M-H平板均购自广州迪景微生物科技有限公司;药敏纸片、链球菌分型血清、凝固酶试剂为英国OXOID公司生产。
1.3 标本采集与处理 在寒战后至发热前或发热立即采集,使用抗菌药物之前采集血培养;如已使用抗菌药物且不能停用者,下次给药前采集标本。严格无菌操作,抽取成年患者静脉血5~10 mL注入成人中和抗生素血液需氧瓶中;患儿血3~5 mL迅速注入儿童需氧瓶中。置全自动血培养仪中,仪器阳性报警后,直接涂片革兰染色,报告细菌形态及染色性,初步报告临床医师,供临床经验用药。然后转种血平板和中国蓝平板,真菌转种沙保弱平板。置5%二氧化碳培养箱35℃温箱18~24 h后,观察生长情况。培养>7 d未报警,盲转哥伦比亚血琼脂平板和中国蓝平板24~48 h后,仍无细菌生长标本视为阴性。
1.4 细菌培养、鉴定及药敏试验 严格按照《全国临床检验操作规程》及仪器试剂说明书操作,药敏试验采用CLSI 2012年MIC法标准。
1.5 质控菌株 金黄色葡萄球菌ATCC25923,大肠埃希菌ATCC25922,大肠埃希菌 ATCC35218,铜绿假单胞菌ATCC27853,粪肠球菌ATCC29212,均由卫生部临床检验中心提供。
2.1 病原菌分离率及构成比 2 239份血培养标本共检出212株病原菌,检出率为9.4%。其中革兰阴性菌141株占66.5%,革兰阳性菌58株占27.4%,真菌13株占6.1%。见表1。
2.2 革兰阳性球菌的耐药率 主要革兰阳性球菌对抗菌药物的耐药率见表2。
2.3 革兰阴性杆菌的耐药率 主要肠杆菌科细菌对常用抗菌药物的耐药率见表3,主要非发酵菌菌属对常用抗菌药敏耐药率见表4。
2.4 真菌的耐药率 检出的13株真菌70%为白色假丝酵母菌,白色假丝酵母菌对多数抗真菌药物有一定程度的耐药,对氟康唑、伏立康唑、伊曲康唑耐药率均为33.3%,对两性霉素B、5-氟胞嘧啶为100.0%敏感。
本次临床送检的2 239份血培养标本阳性率为9.4%,与文献[2]报道基本一致。血培养标本中病原菌分布较广,以条件致病菌为主。我院革兰阴性杆菌的检出率高于革兰阳性球菌,与文献[3-4]报道血培养分离病原菌的分布趋势较为一致。其中,检出的革兰阳性球菌以金黄色葡萄球菌和凝固酶阴性的葡萄球菌为主,革兰阴性杆菌以大肠埃希菌、肺炎克雷伯菌、鲍曼不动杆菌、铜绿假单胞菌为主,排名前5名的病原菌依次为大肠埃希菌、肺炎克雷伯菌、鲍曼不动杆菌、铜绿假单胞菌、金黄色葡萄球菌,分别占17.5%,15.6%,9.4%,9.4%和5.2%。
表1 212株血培养病原菌的分布构成比
表2 主要革兰阳性球菌对抗菌药物的耐药率 株(%)
表3 主要肠杆菌科细菌对抗菌药物的耐药率 株(%)
表4 主要非发酵菌属细菌对抗菌药物的耐药率 株(%)
由于临床广谱抗菌药物广泛使用的现象严重,导致了血流感染病原菌耐药性迅速增长,从而影响了临床血流感染的治疗。近1 a来,我院产 ESBLs大肠埃希菌的检出率为43.2%,产ESBLs的肺炎克雷伯菌检出率为33.3%,导致大肠埃希菌和肺炎克雷伯菌对第三代头孢菌素、氨曲南等耐药率升高,临床应谨慎使用。碳青霉烯类亚胺培南、厄他培南仍然对大肠埃希菌和肺炎克雷伯菌具有高度的敏感性,可在严重大肠埃希菌和肺炎克雷伯菌血流感染时作为治疗首选药物。大肠埃希菌和肺炎克雷伯菌对阿米卡星、哌拉西林/他唑巴坦的耐药率在15%以下,可作为经验用药。铜绿假单胞菌和鲍氏不动杆菌对多数药物虽有不同程度耐药,但耐药率较低。
革兰阳性菌中以金黄色葡萄球菌为主,MRSAR的检出率为45.5%,由于MRSA可携带多种耐药基因,表现为高耐药性和多耐药性,对青霉素、红霉素、氯洁霉素的耐药率均为100%。万古霉素、利奈唑胺和莫西沙星的敏感率高,可在严重金黄葡萄球菌血流感染时作为治疗首选药物。
真菌检出率占有一定比例,可能与近年来临床上广谱高效抗菌药物、免疫抑制剂的广泛使用和不规范使用、肿瘤化疗和各种介入治疗的普遍开展有关[5]。真菌药敏结果显示,血流感染真菌对两性霉素B、5-氟胞嘧啶高度敏感,是治疗真菌血流感染的首选药物,但是临床需要注意的是两性霉素B的不良反应较大,应谨慎使用。
综上所述,血流感染病原菌种类复杂,实验室应重视血流感染病原菌及其耐药性的监测,及时报告临床医生。临床应根据药敏试验合理选择抗菌药物,从而减缓或避免耐药菌株的出现。
[1]翟红岩,白玉红,郭闻涛,等.65例血培养阳性结果的临床分析[J].中华医院感染学杂志,2012,22(9):1951-1953
[2]韩福禄,王文艳,庞莉,等.血培养常见病原菌分布及耐药性分析[J].中华医院感染学杂志,2012,22(3):630-631
[3]范艳萍,李秀文,张毅华,等.6984份血培养中病原菌的分布及耐药性[J].中华医院感染学杂志,2010,20(11):1599-1601
[4]严世辉,盛小宗.血培养病原菌分布及耐药性分析[J].中华医院感染学杂志,2011,21(11):2329 -2331
[5]贾珉.235株血培养病原菌分布及药物敏感性分析[J].中华医院感染学杂志,2012,22(19):4372-437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