傅自萍 何邦睿
(1.重庆市九龙坡区第五人民医院,重庆 401329;2.重庆市酉阳县涂市乡卫生院,重庆 409800)
急性胃肠炎是临床上常见疾病,多发于夏秋季节,发病往往急骤,以恶心呕吐、发热、腹痛、腹泻、腹胀等为主要临床表现,吐泻严重者可导致脱水、电解质紊乱,甚至休克,临床上必须重视。笔者在临床中采用半夏泻心汤加减结合西医手段治疗此病,取得了满意疗效,现报告如下。
1.1 病例选择 所选病例西医诊断符合 《西医诊断学》[1],中医诊断标准符合参照国家中医药管理局1994年发布《中医病证诊断疗效标准》[2]拟定。排除标准:(1)不符合上述诊断者;(2)细菌性痢疾等特异性感染;(3)合并其他脏器严重疾病感染者。(4)对本次观察不知情或不同意者。
1.2 临床资料 选取2012年6月至2014年6月入住笔者所在医院的急性胃肠炎患者240例,将患者按随机数字表法分为治疗组与对照组各120例。治疗组男性64例,女性56例;年龄6~68岁,平均30.5岁;平均病程(11.8±3.8)h;腹泻腹痛 91例,呕吐 31例,发热18例。对照组男性56例,女性64例;年龄14~56岁,平均 33.1岁;平均病程(12.8±3.2)h;腹泻腹痛 88例,呕吐22例,发热13例。两组患者临床资料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
1.3 治疗方法 对照组采用西医治疗,口服诺氟沙星,每次0.2 g,每日3次。腹痛明显者予山莨菪碱5 mg,每日3次。发热者采用药物降温与物理降温,脱水者给予口服补液,严重者静脉补液。观察组在此基础上加用半夏泻心汤。药物组成:法半夏15g,黄连9g,黄芩12g,党参 15 g,炙甘草 9 g,大枣 4枚(掰开),干姜 9 g。呕吐严重者加用生姜15 g,竹茹15 g,;发热者加柴胡15 g,藿香10 g;腹胀重者加枳壳10 g,厚朴15 g,腹痛明显加白芍30 g,口渴明显加天花粉15 g。水煎口服,每日3次,每日1剂。两组疗程均为3 d。
1.4 观察指标 观察两组患者症状、体征的变化,以及腹痛、腹泻、呕吐、发热等症状的消失时间。
1.5 疗效标准 疗效标准参照《临床疾病诊断依据治愈好转标准》[3]制定。显效:治疗12 h后临床症状完全消失,各项检测指标正常。有效:治疗1 d后,临床症状明显改善,各项检测结果明显好转。无效:治疗2 d后,临床症状未得到明显改善或无任何变化。总有效包括显效与有效。
1.6 统计学处理 应用SPSS17.0统计软件分析。计量资料以()表示,并对数据采用t检验。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1 两组急性胃肠炎患者临床疗效比较 见表1。结果示治疗组总有效率优于对照组(P<0.05)。
表1 两组急性胃肠炎患者临床疗效比较(n)
2.2 两组急性胃肠炎患者临床症状消失时间比较见表2。结果示治疗组临床症状消失时间明显短于对照组(P<0.05)。
表2 两组急性胃肠炎患者临床症状消失时间比较(h,)
表2 两组急性胃肠炎患者临床症状消失时间比较(h,)
2.3 不良反应 两组治疗后各出现头晕2例,头痛2例,两组比较不良反应发生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
急性胃肠炎是临床常见多发病,多因不洁饮食、暴饮暴食等引起,病程虽短,但治疗不当也会出现严重后果如电解质紊乱甚至休克等严重并发症[4]。本病属于中医学“腹痛”、“呕吐”、“泄泻”、“霍乱”等范畴。在病因上,西医多认为急性肠胃炎主要因感染细菌或病毒引起,常见细菌病毒以沙门菌属和嗜盐菌等细菌、金葡菌毒素或肠道病毒为主,多见集体发病或家庭多发。因此西医治疗此病多采用输液、抗菌、止泻等方法,同时注意补充电解质,这是目前临床上常用也是行之有效的方法。笔者根据多年临床经验,认为在西医治疗的同时加用中医手段,中西医结合治疗本病,疗效更优,相比单纯西医治疗来说,中西医结合治疗本病具有更大的优势。
中医认为此病多由于饮食不节,或外感邪气,或情志内伤导致,病机主要在于脾胃升降功能失常。脾喜燥恶湿,脾胃功能失常,则湿邪中阻,湿邪化热,则湿热胶滞内蕴。脾不升清,清阳下陷则泄泻。胃气当降不降,反而上逆则呕吐。脾胃失常,中焦气滞不行则腹痛。外邪侵袭,遏郁卫阳,则郁而发热。因此中医在本病治疗上应温中健脾,化湿行气,降逆止呕,辛开苦降。笔者选用半夏泻心汤加减来治疗本病,半夏泻心汤出自中医经典《伤寒论》,方中干姜温中健脾止泻,半夏化湿除痞,且为止呕良药,合干姜共同发挥止泻止呕作用。黄连、黄芩燥湿止泻、清热。诸药合用,辛开苦降,寒热互用以调阴阳。党参、甘草、大枣温中健脾,补气和中。全方攻补兼施,寒温共用,如此辛开苦降与甘温补塞互用,辛甘化阳而不凝,开塞通闭而不滞。
现代药理学研究证明,黄连具有广泛的抗菌作用,同时具有明显的抗腹泻作用,口服10 mg/kg小檗碱能降低霍乱病毒引起大鼠腹泻的发生率、严重程度并延长潜伏期[5]。同时具有良好的抗炎作用。黄芩对多种细菌、病毒有抑制作用,也有较好的抗炎作用,国内学者在探讨多种中药对产β-内酰胺酶大肠埃希菌的敏感性研究中,认为黄芩抑菌效果最好[6]。半夏具有明显的镇吐作用,对多种原因引起的呕吐都有良好的镇吐作用,其镇吐作用机制可能是对呕吐中枢的抑制[7]。干姜含有方向性挥发油,可促进消化道的机能,干姜浸膏能抑制硫酸铜的催吐作用,同时干姜有较好的抗炎与镇痛作用,对急性胃肠炎引起的腹泻、腹痛有良好的疗效。
综上所述,笔者采用中西医结合手段治疗急性肠胃炎,临床效果优于单纯用西医治疗,且症状消失时间明显短于单纯西医治疗,因此,中西医结合治疗急性胃肠炎是一种行之有效,值得推广的手段。
[1]王汝琨.西医诊断学[M].长沙:湖南科学技术出版社,2008:345.
[2]国家中医药管理局.中医病证诊断疗效标准[M].南京:南京大学出版社,1994:7-9.
[3]中国人民解放军总后勤部卫生部.临床疾病诊断依据治愈好转标准[M].北京:人民军医出版社,1987:585.
[4]冯新为.病理生理学[M].3版.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0:456.
[5]舒华,向丽华.黄连药理作用及临床应用[J].甘肃中医,2004,17(12):5-7.
[6]史雪靖.黄芩药理作用研究进展[J].中医药信息,2010,27(4):128-130.
[7]张丹丹.半夏药理概述[J].中国中医药现代远程教育,2012,20(10):99-1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