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农业产业化的农民科技培训需求意愿分析

2014-11-29 17:13王倩卜风贤
关键词:合作社农业产业化

王倩 卜风贤

摘要: 农民科技培训是农业产业化进程中从传统农业向现代农业转变的重要途径。以对陕西省猕猴桃主产区948个种植户的调查数据为基础,利用有序Logit回归模型构建实证检验模型,探讨影响农民科技培训需求意愿的因素。研究结果显示,农户是否寻求合作社科技支持、采用新技术和新品种的行为、培训对增产增收的效果和政府惠农政策对培训需求的影响较为显著。这说明,除了以往学者研究的农户个体特征和家庭资本特征外,农民合作社、农户对农业科技的态度和政府惠农政策也是影响农民科技培训需求意愿的显著性因素。

关键词:农业产业化;农业科学技术;培训需求意愿;合作社;有序Logit模型

中图分类号:F306.2;G725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9107(2014)05-0072-06

一、问题的提出

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关于全面深化改革决定中“健全城乡发展一体化体制”,“让广大农民平等参与现代化进程、共同分享现代化成果”的论述,是新时期“三农”理论的丰富和发展,对维护农民平等权益和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有巨大推动作用。农业产业化发展模式是城乡发展一体化体制和农业现代化的必然选择,也是解决“三农”问题的首要途径。现代化国家的经验表明,一国或一个区域的经济发展往往是由主导产业的高速发展带动起来的[1]。“十二五”期间国家积极推进农业产业化,鼓励和支持优势产区集中发展大宗农产品,并通过农业科技培训提高农村劳动力素质水平,使农业劳动力的科技文化素质与农业产业化水平相适应。陕西秦岭是世界猕猴桃的原产地和最适宜栽植区之一,具有发展猕猴桃产业的独特资源优势。陕西省的猕猴桃种植已经过了30多年的发展,不仅具有较好的产业基础,也形成了一定的规模。随着国际国内市场需求量的大幅增加和猕猴桃价格的日益上涨,其种植面积连年增长。2011 年陕西猕猴桃种植面积90.9万亩,产量62.9万吨,种植面积和产量分别占全国的45%和60%,猕猴桃产区果农人均猕猴桃纯收入高达7 000 元。2012年,猕猴桃面积超过100万亩,总产达80万吨,分别占到全国的55%和70%,两项指标均占全球的1/3以上。猕猴桃产业已经成为秦岭北麓眉县、周至等县域发展的主导产业[2]。农业产业化发展是建立在科学技术被广泛应用基础上的现代农业生产经营方式,通过农民科技培训,推广与应用农业科学技术是农业产业化的主要支撑力量。为了使围绕区域主导产业开展的农业科技培训工作落到实处,必须弄清楚农民科技培训的需求意愿。

二、文献回顾和理论框架

(一)文献回顾

农业产业化是指随着科技进步以及农业市场化和社会化的发展,在农业生产经营过程中,农户与有关利益各方为获取规模经济效益,自愿采用一定的组织形式进行联合从而实现一体化经营的过程[3]。发展农业产业化经营,是深化农村改革的必然结果,而农民科技培训是实现现代农业技术与传统农业生产连接的纽带。

国外关于农民培训的研究大都是与科学技术、农业经济、教育与社会发展等相关学科的研究相结合。David J.Spielman[4]从区域农业发展体系的视角认为农民培训不仅仅可以提升农村人力资本,而且在传递和接受新技术、新产品、新的组织文化和行为的过程中有重要作用。Achim Spiller,Julian Voss[5]对德国农民的培训需求进行评价,通过模型分析发现农民对于教育培训的花费、机会成本、对供给的评价等因素影响农民培训的市场需求。国内自1999 年北京大学林毅夫教授在理论界正式提出“新农村运动”概念后,对农民培训的研究便层出不穷。其中针对农民科技培训意愿的实证研究主要有,农户的培训需求受到农户个体和家庭特征如性别、年龄、文化程度、是否为村干部、家庭收入水平等,农户对农业技术的选择、政府偏好以及农户风险偏好程度多因素的影响[6,7]。刘芳[8]运用PASW Modeler数据挖掘,从农民的需求情况、参与情况、认知情况等方面得出农民对农业科技培训的有效需求不足。马启云[9]的以需求为导向的新型农民科技培训基于农户视角以辽宁省为例进行实证分析,研究表明农民个人因素、家庭因素和行为习惯等影响农民农业科技培训的意愿。此外,杨锦绣等[10]从政府和农民两个层面剖析农民培训的供需均衡,建议政府依据经济规律配置培训要素。

综合现有研究可以发现,国内关于农民科技培训需求意愿影响因素的研究集中在以下几个方面:一是农民的个体特征;二是农民的家庭特征;三是农户行为选择因素。而从农业产业化发展视角研究农业科技培训需求意愿的文献却鲜见,忽略了现今的农业科技培训是在农业产业化发展的大背景下进行的。本文在借鉴已有研究成果的基础上,试图从农业产业化发展影响农业科技培训的途径展开理论分析,采用陕西省猕猴桃主产区农业科技培训的调查数据,构建农业科技培训需求的有序Logit回归模型,探究农业产业化发展视角下影响农民科技培训需求意愿的因素。以期对现有相关研究的不足稍有弥补,并为农民培训在我国的发展和完善提供一定的借鉴。

(二)理论框架

农业产业化发展对农业科技培训的影响主要有两个途径:一是农业产业化经营的组织模式。在传统的“公司+农户”模式存在着明显缺陷的实践基础上,“合作社(公司)+农户”和“龙头企业+合作社+农户” 成为农业产业化的主要组织模式[1113]。可见,农民合作社有联结农户和市场的纽带作用,是产业化发展的中介组织。农业产业化经营的发展过程就是发展农业合作组织的过程[14]。党的十七大报告中明确指示,发展农业专业合作组织支持农业产业化经营。而以产业化需求为导向的合作社的发展为农业科技培训提供了良好的契机和平台[15]。二是农业产业化的发展是以农业科学技术的有效推广、应用以及高素质的农业劳动者为支撑的。相对于工业技术,农业科技的见效周期长。无论是优良品种的选育、新栽培技术的推广还是新的肥料、农药、生长激素的使用都需要较长的周期[16];从公共经济学的研究视角分析,农业科技的外部性特征也使其具有了公共产品属性[17]。因此,政府公共部门的参与、介入是促进农业技术进步的主要制度安排[18]。农业产业化集农工商一体化经营方式要求农民须集生产者、管理者和经营者于一身,成为 “有文化”、“懂技术”、“会经营”的产业化高素质劳动力。在改造传统农业的同时改变农民旧的理念,使其能够主动接受新技术、新品种的推广和应用。

依据Schultz和Popkin“理性小农”假设(舒尔茨-波普金命题):小农或农户是有理性动机的行为个体,是“一个在权衡长、短期利益之后,为追求最大利益而做出合理生产抉择的理性经济人”[19]。改造传统农业的出路就在于寻找一些新的、廉价的现代农业生产要素和创造外部条件。一旦合理成本下的投入能够确保在现有价格水平上获得利润,农户便会积极选择符合成本约束下各类现代技术要素的投入[20]。通过对已有研究的分析和思考,提出以下研究假说:

1.合作社在产前、产中、产后等环节实现资金、技术、信息等互助合作的过程,使农户逐渐体会到农业产业化发展对传统农业生产、经营方式的改造。合作社社员和在农业生产过程中能够主动求助合作社的农户,会表现出更主动的科技培训意愿。

2.农户对现代农业生产要素的需求程度与农业科技培训需求意愿呈正相关关系,农户采用农业新设备、新品种、新技术的态度越积极,其农业科技培训的需求程度越高。

3.政府对农业产业和农产品的公共政策与农业科技培训需求意愿呈正相关关系,国家的惠农政策比如建立主产区与主销区之间的利益协调机制、科技入户工程、良种直补等能够有力地推动农民参与农业科技培训的积极性。公共政策对农业产业的支持力度越大,农户对农业科技培训需求的意愿越强。

三、数据来源与样本基本情况

(一)数据来源

本文研究数据来源于2012年7月和8月对陕西省眉县和周至县四个村的实地调查。其中,周至县是我国最大的猕猴桃生产基地,也是全国惟一的猕猴桃标准化管理示范县,被称为“猕猴桃之乡”。眉县不仅产业规模大、种植户多,而且是最早与农业高等院校合作开展猕猴桃科学研究和相关农业科技培训的县域。2005年眉县人民政府与西北农林科技大学合作开展“猕猴桃科技入户工程”,此项培训充分利用当地产业资源,依托大学科研优势,整合各类教育资源集多方之合力。2012年全省猕猴桃种植面积约100万亩,其中眉县和周至县达64万亩,占到了60%以上。因此本文选择上述两县为调研地点,在全省具有较好的代表性。本次调查采取入户问卷调查的形式,抽样方法是多级整群抽样。首先,在眉县和周至县各选取2个乡(镇);然后每个乡(镇)抽取2个村。眉县是金渠镇(红星村和第二坡)和首善镇(第五村和红东村),周至县是哑柏镇(庄头村和吕家堡)和竹峪乡(凤凰岭和丹阳村),经实地走访,以上8个村都以猕猴桃种植为主导产业;最后采用随机抽样的方法在每个村选取125户农户开展调查。此次调查共1 000户农户填写了调查问卷,获得有效问卷948份,有效率为94.8%。

(二)样本基本情况

从调查样本的基本情况来看(见表1),大多数样本农户的年龄都在60岁以下(占86.9%),其中41岁至50岁区间内的农户所占比例最多。样本农户中男性居多,基本为已婚(占92%)。文化程度为初中及以下占83.9%,大专及以上仅有33人(占3.3%)。样本农户的年人均收入5 000元以上占74.8%,8 000元以上的占到了52.2%。以上特征符合本研究的需要,且具有一定的代表性。

四、农民科技培训需求意愿的影响因素分析

(一)模型

(二)变量选取

根据本文的研究假设将影响农民科技培训需求的因素分为农民合作社、农民对农业科技的态度、政府农业政策三类。考虑到性别、年龄、文化程度、培训经历、种植成本和耕地面积等因素对研究结果的影响,将其作为控制变量引入模型。变量的名称、含义、描述性统计分析结果见表2。

(三)模型估计结果及分析

在对农业科技培训需求的各影响因素和变量描述分析的基础上,利用STATA10.0软件进行有序Logit回归分析,结果见表3。

通过模型(1)-模型(4)可以得出:控制变量中年龄、培训经历、种植成本和耕地面积是影响农民科技培训的稳定因子;本文所重点研究的三类解释变量的分析结论如下:

1.合作社对农民科技培训需求意愿的影响。农户是否参加了合作社与其培训意愿在统计上不具有显著性,原因可能是此次调查中仅有14.8%的农户参加了合作社,大多数农户表示还不了解合作社的具体职能。农户寻求合作社的科技支持与培训意愿在模型(1)、模型(4)中呈5%统计水平上显著性正相关。如表4所示,社员中能够主动去寻求合作社农业科技支持的农户,其农业科技培训的需求意愿明显高于其他。

2.农户对农业科技态度。农户采用新技术、新品种的态度与其培训意愿在10%统计水平上呈显著性正相关,说明农户对新技术、新品种的接受程度影响其对农业科技培训的需求程度。农业科技培训对增产增收的效果与农民培训意愿在统计上呈正相关,且显著性很强。调查结果显示,农户认为科技培训对农业增产增收效果为“基本没作用”、“有点作用”、“有作用”和“十分有作用”的样本农户比例为2.8%、12.1%、60.0%和25.1%,表明农业科技对增加产出和提高收益的作用越明显农户的培训需求越高。

3.政府农业政策对农民科技培训需求意愿的影响。农户对政府惠农政策的认可度在1%统计水平上正向显著影响其培训意愿。调查结果显示,农户对国家惠农政策认可度为“很不满意”、“不太满意”、“一般”、“比较满意”和“非常满意”的样本农户比例是0.3%、0.7%、10.0%、42.5%和46.5%,呈逐级递增的态势。对当地农业科技推广与培训的满意度与农户培训需求意愿在模型(2)中呈5%统计水平上呈显著性正相关,说明当地政府和相关机构对农业科技推广与培训的重视程度和服务水平影响农户的培训需求意愿;但在模型(4)中显著性水平不强。

五、简要结论与建议

本文基于农业产业化发展的时代背景,通过陕西省猕猴桃主产区948个种植户的调查数据,利用有序Logit回归模型分析农户农业科技培训需求意愿的影响因素。研究结果是:合作社在农业生产、组织以及市场销售等产业链各环节所提供的科技信息支持提高了农户对农业科技培训的需求程度。能够主动采用农业新设备、新技术和新品种的农户,其农业科技培训需求意愿越高;农业科技在农业增产增收方面的效果越明显,农户对农业科技培训的需求意愿越强。农户对惠农政策的认可度正向显著影响农民科技培训的意愿;对当地农业科技推广与培训的满意度在模型(2)中正向显著影响培训需求,在模型(4)中显著性水平不强,其原因尚不明确。

从以上研究结果可以看出,影响农民科技培训需求意愿的因素不仅包括以往学者所研究的性别、年龄、身份特征、受教育水平等个体特征和耕地面积、农业劳动力数量、种植成本等家庭资本特征;在以产业需求为主导的现代农业发展进程中,合作社、农户对农业科技的态度和政府惠农政策也是影响农民科技培训需求意愿的显著因素。由此,本文建议如下:通过合作社在农业科技信息传递以及联结农户分散小生产与社会化大市场的纽带作用,释放农户对农业科技培训的有效需求;强化合作社在提供农业科技支持和社员培训方面的功能。围绕区域主导产业探索现代农业科技推广与示范的方式方法[21],使农民亲身体会到农业科技和现代生产要素在农业产业化发展中的重要作用。长期稳定的制度支持是农民科技培训工作的保障机制,将“猕猴桃科技入户工程”与农业产业化发展的相关惠农措施相互衔接,形成规范化的惠农政策体系。

参考文献:

[1] 杨公朴,夏大慰.产业经济学教程 [M].上海:上海财经大学出版社,2002:104107.

[2]杨尚勤,石英,裴成荣.陕西经济发展报告[M].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12:220230.

[3]倪斋晖.论农业产业化的理论基础[J].中国农村经济,1999(5):5560.

[4]David J Spielman.An Innovation Systems Perspective on Strengthening Agricultural Education and Training in SubSaharan Africa[J].Agricultural Systems,2008(98):1119.

[5]Achim Spiller,Julian Voss.Vocational Training in the Field of Agriculture:Empirical Results.International Marketing and International Trade of Quality Food Products[M].Proceedings CD.Avenuemedia,2007:369.

[6]赵帮宏,张亮,张润清.新型农民培训影响因素的实证考察[J].统计与决策,2010(11):8992.

[7]徐金海,蒋乃华,秦伟伟.农民农业科技培训服务需求意愿及绩效的实证研究:以江苏省为例[J].农业经济问题,2011(12):6671.

[8]刘芳.北京新型农民科技培训的需求及影响因素的实证研究[J].农业技术经济,2010(6):6166.

[9]马云启.以需求为导向的新型农民科技培训体系研究[D].河北农业大学博士学位论文,2012.

[10]杨锦秀,吴春汶,朱玉蓉.公共资助农民培训供需及均衡机制选择——基于四川省成都市的调研[J].农业经济问题,2013(1):7276.

[11]李成贵.农民合作组织与农业产业化的发展[J].南京社会科学,2002(12):4447.

[12]张晓山.创新农业基本经营制度发展现代农业 [J].农业经济问题,2006(8):49.

[13]喻国华.专业合作组织在农业产业化中的实践模式[J].农业经济,2008(3):5860.

[14]吴志雄,毕家美,刘惠,等.论农业产业化经营体系[M].北京:中国社会出版社,2006:7578.

[15]石骏.农民专业合作社视域下的新型职业农民培养研究[J].教育理论与实践,2013(15):2123.

[16]刘士本.中国21 世纪农业科技发展与农业产业化[J].生产力研究,2002(5):195201.

[17]王可侠,申松林.科技推动农业产业化作用分析[J].上海经济研究,2013(1):130137.

[18]Ruttan Vernon W.Agricultural Reseacrh Poliey.Minneapolis[M].University of Minnesoat Press,1982.

[19]Popkin Samuel.The Rational Peasant:The Political Economy of Peasant Society[M].University of California Press,1979.

[20]舒尔茨.改造传统农业[M].梁小民,译.北京:商务印书馆,2010:145149.

[21]孙武学.围绕区域主导产业建立试验站探索现代农业科技推广新路径[J].农业经济问题,2013(4):49.

从以上研究结果可以看出,影响农民科技培训需求意愿的因素不仅包括以往学者所研究的性别、年龄、身份特征、受教育水平等个体特征和耕地面积、农业劳动力数量、种植成本等家庭资本特征;在以产业需求为主导的现代农业发展进程中,合作社、农户对农业科技的态度和政府惠农政策也是影响农民科技培训需求意愿的显著因素。由此,本文建议如下:通过合作社在农业科技信息传递以及联结农户分散小生产与社会化大市场的纽带作用,释放农户对农业科技培训的有效需求;强化合作社在提供农业科技支持和社员培训方面的功能。围绕区域主导产业探索现代农业科技推广与示范的方式方法[21],使农民亲身体会到农业科技和现代生产要素在农业产业化发展中的重要作用。长期稳定的制度支持是农民科技培训工作的保障机制,将“猕猴桃科技入户工程”与农业产业化发展的相关惠农措施相互衔接,形成规范化的惠农政策体系。

参考文献:

[1] 杨公朴,夏大慰.产业经济学教程 [M].上海:上海财经大学出版社,2002:104107.

[2]杨尚勤,石英,裴成荣.陕西经济发展报告[M].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12:220230.

[3]倪斋晖.论农业产业化的理论基础[J].中国农村经济,1999(5):5560.

[4]David J Spielman.An Innovation Systems Perspective on Strengthening Agricultural Education and Training in SubSaharan Africa[J].Agricultural Systems,2008(98):1119.

[5]Achim Spiller,Julian Voss.Vocational Training in the Field of Agriculture:Empirical Results.International Marketing and International Trade of Quality Food Products[M].Proceedings CD.Avenuemedia,2007:369.

[6]赵帮宏,张亮,张润清.新型农民培训影响因素的实证考察[J].统计与决策,2010(11):8992.

[7]徐金海,蒋乃华,秦伟伟.农民农业科技培训服务需求意愿及绩效的实证研究:以江苏省为例[J].农业经济问题,2011(12):6671.

[8]刘芳.北京新型农民科技培训的需求及影响因素的实证研究[J].农业技术经济,2010(6):6166.

[9]马云启.以需求为导向的新型农民科技培训体系研究[D].河北农业大学博士学位论文,2012.

[10]杨锦秀,吴春汶,朱玉蓉.公共资助农民培训供需及均衡机制选择——基于四川省成都市的调研[J].农业经济问题,2013(1):7276.

[11]李成贵.农民合作组织与农业产业化的发展[J].南京社会科学,2002(12):4447.

[12]张晓山.创新农业基本经营制度发展现代农业 [J].农业经济问题,2006(8):49.

[13]喻国华.专业合作组织在农业产业化中的实践模式[J].农业经济,2008(3):5860.

[14]吴志雄,毕家美,刘惠,等.论农业产业化经营体系[M].北京:中国社会出版社,2006:7578.

[15]石骏.农民专业合作社视域下的新型职业农民培养研究[J].教育理论与实践,2013(15):2123.

[16]刘士本.中国21 世纪农业科技发展与农业产业化[J].生产力研究,2002(5):195201.

[17]王可侠,申松林.科技推动农业产业化作用分析[J].上海经济研究,2013(1):130137.

[18]Ruttan Vernon W.Agricultural Reseacrh Poliey.Minneapolis[M].University of Minnesoat Press,1982.

[19]Popkin Samuel.The Rational Peasant:The Political Economy of Peasant Society[M].University of California Press,1979.

[20]舒尔茨.改造传统农业[M].梁小民,译.北京:商务印书馆,2010:145149.

[21]孙武学.围绕区域主导产业建立试验站探索现代农业科技推广新路径[J].农业经济问题,2013(4):49.

从以上研究结果可以看出,影响农民科技培训需求意愿的因素不仅包括以往学者所研究的性别、年龄、身份特征、受教育水平等个体特征和耕地面积、农业劳动力数量、种植成本等家庭资本特征;在以产业需求为主导的现代农业发展进程中,合作社、农户对农业科技的态度和政府惠农政策也是影响农民科技培训需求意愿的显著因素。由此,本文建议如下:通过合作社在农业科技信息传递以及联结农户分散小生产与社会化大市场的纽带作用,释放农户对农业科技培训的有效需求;强化合作社在提供农业科技支持和社员培训方面的功能。围绕区域主导产业探索现代农业科技推广与示范的方式方法[21],使农民亲身体会到农业科技和现代生产要素在农业产业化发展中的重要作用。长期稳定的制度支持是农民科技培训工作的保障机制,将“猕猴桃科技入户工程”与农业产业化发展的相关惠农措施相互衔接,形成规范化的惠农政策体系。

参考文献:

[1] 杨公朴,夏大慰.产业经济学教程 [M].上海:上海财经大学出版社,2002:104107.

[2]杨尚勤,石英,裴成荣.陕西经济发展报告[M].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12:220230.

[3]倪斋晖.论农业产业化的理论基础[J].中国农村经济,1999(5):5560.

[4]David J Spielman.An Innovation Systems Perspective on Strengthening Agricultural Education and Training in SubSaharan Africa[J].Agricultural Systems,2008(98):1119.

[5]Achim Spiller,Julian Voss.Vocational Training in the Field of Agriculture:Empirical Results.International Marketing and International Trade of Quality Food Products[M].Proceedings CD.Avenuemedia,2007:369.

[6]赵帮宏,张亮,张润清.新型农民培训影响因素的实证考察[J].统计与决策,2010(11):8992.

[7]徐金海,蒋乃华,秦伟伟.农民农业科技培训服务需求意愿及绩效的实证研究:以江苏省为例[J].农业经济问题,2011(12):6671.

[8]刘芳.北京新型农民科技培训的需求及影响因素的实证研究[J].农业技术经济,2010(6):6166.

[9]马云启.以需求为导向的新型农民科技培训体系研究[D].河北农业大学博士学位论文,2012.

[10]杨锦秀,吴春汶,朱玉蓉.公共资助农民培训供需及均衡机制选择——基于四川省成都市的调研[J].农业经济问题,2013(1):7276.

[11]李成贵.农民合作组织与农业产业化的发展[J].南京社会科学,2002(12):4447.

[12]张晓山.创新农业基本经营制度发展现代农业 [J].农业经济问题,2006(8):49.

[13]喻国华.专业合作组织在农业产业化中的实践模式[J].农业经济,2008(3):5860.

[14]吴志雄,毕家美,刘惠,等.论农业产业化经营体系[M].北京:中国社会出版社,2006:7578.

[15]石骏.农民专业合作社视域下的新型职业农民培养研究[J].教育理论与实践,2013(15):2123.

[16]刘士本.中国21 世纪农业科技发展与农业产业化[J].生产力研究,2002(5):195201.

[17]王可侠,申松林.科技推动农业产业化作用分析[J].上海经济研究,2013(1):130137.

[18]Ruttan Vernon W.Agricultural Reseacrh Poliey.Minneapolis[M].University of Minnesoat Press,1982.

[19]Popkin Samuel.The Rational Peasant:The Political Economy of Peasant Society[M].University of California Press,1979.

[20]舒尔茨.改造传统农业[M].梁小民,译.北京:商务印书馆,2010:145149.

[21]孙武学.围绕区域主导产业建立试验站探索现代农业科技推广新路径[J].农业经济问题,2013(4):49.

猜你喜欢
合作社农业产业化
南昌市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发展制约因素分析
关于新型农业营销力评价模型的构建与应用
贱利抑或高利:抗战时期川省农村合作贷款利率研究
蔬菜专业合作社的发展实践与启示
完善专业合作社社会化服务,促进家庭农场发展
烟农专业合作社用工管理探析
苗族自治区农业产业化问题研究
关于我国农业产业化发展中现状及完善途径
探析电商对农业产业化的影响与促进
农业产业化的战略意义与未来方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