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的探究点选择

2014-11-29 21:55谢小芸
关键词:价值观女儿笔者

谢小芸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属初中思想品德教学的首要目标,却是三维目标中达成度最低的,从而影响了初中思想品德课程的有效性。出现这一状况在一定程度上与探究式教学的实施方式有关。探究式教学作为新课程下的重要教学模式,愈来愈多地出现在课堂上,但探究主题更多地倾向于知识点,未对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予以足够的重视,以致热闹的背后缺少了灵魂。笔者认为,为了全面达成初中思想品德教学的目标,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理应予以充分落实。为此,探究点的选择尤为重要。探究点的选择涉及探究主题的设计,更关乎探究式教学的效果。笔者认为,基于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的探究点的选择,应进行如下具体操作。

一、紧盯情感碰撞处——寻找真善美

青春期,又称心理断乳期,这时学生的情感类型多样,情绪伴随着情感体验时而高涨时而低落,面临的情感问题也日益增多。这些问题涉及情感碰撞,关乎品德心理,是学生健康成长必然面对、必须解决的问题。为此,以情感碰撞为主题的探究点可选择如下。

以亲子矛盾为例,某日,班级中一位女生的妈妈给笔者打来电话,说孩子的爸爸常年在外地工作,自己是女儿主要的监护人。自女儿上初中以来,彼此关系却越来越紧张。最近,女生妈妈单位组织员工在中秋小长假去厦门旅游,妈妈想带女儿去那里玩,就替女儿报了名,母女一起去。没想到,女儿知道后,坚决不肯去,说自己有作业,还要和班里同学一起参加学校组织的活动。为了这件事,母女俩从争吵到冷战,已经一周没说话了,作为母亲的她很是苦恼。此时恰逢教学“两代人的对话”这一框内容,笔者就以此事为例,设计了如下教学环节。

环节一:谁对谁错

笔者让学生表达对这件事的看法,学生给出的看法大致有以下几种。

观点1:妈妈错了!因为太不尊重孩子的想法了,再怎么样也应该事先跟孩子商量一下。

观点2:女儿不对!妈妈再怎么样还是妈妈,况且本意是为女儿好;另外,爸爸不在家,妈妈一个人照顾女儿已经很辛苦了,怎么能不理睬妈妈呢?

观点3:双方都有不对的地方,后退一步,海阔天空。

环节二:去或不去

分成两大组讨论。第一组:站在妈妈的角度来说说为什么想让孩子去。第二组:站在孩子的角度说说为什么不愿意去。讨论时要列出去和不去的理由。

第一组学生的观点大致是:女儿纯粹是向妈妈表示一下不尊重自己的愤怒,没有什么理由;小长假时间有限,旅游回来恐完不成作业,挨老师批评;女儿的学习成绩并不出色,跟妈妈同事一块去旅游,大家总要议论,岂不难堪;女儿想参加学校组织的活动,不想让同学觉得自己没有集体荣誉感;女儿不擅长交流,与不熟悉的人一起旅游,感到不自在;女儿已经长大,不想什么事情都由妈妈安排,活在妈妈的视线中。

……

第二组学生的观点大致是:作为妈妈,喜欢女儿陪伴在自己身边是人之常情,即便孩子已经长大;妈妈觉得女儿既然没去过厦门,去那玩玩,可以开阔视野、增长见识;妈妈不想让女儿一个人孤孤单单在家,没人照顾;妈妈想让女儿暂时脱离紧张的学习,放松一下;妈妈想通过旅游来改善一下紧张的母女关系;既然是单位福利,应该享受。

……

环节三:如果我是那女生……

在本环节中,笔者看似随机挑选了当事女生,让她轮流坐在两个椅子上,分别扮演妈妈和女儿两个角色,把同学们给出的理由复述一遍。女生有点犹豫,但最终还是表演起来。在讲述的过程中,说自己部分时,女生显得自然、放松,在说妈妈部分时,就显得有点迟疑、不自信。说完后,笔者问她,如果是你,你会去旅游吗?女孩不好意思地说:也许会吧。

活动的最后,笔者没让学生作出选择,只是告诉他们,当与父母产生矛盾时,如果能像现在一样,多替对方考虑,也许问题就不成为问题了。

事后,女生的母亲告诉我,考虑到女儿确实学习紧张,就放弃了旅游;女儿也体会到了妈妈的用心,当天就给妈妈买了一束康乃馨表示谢意。

二、紧抓价值模糊点——获取正能量

所谓价值观是人们对事物作出的相对明确的评价与判断。初中生正值价值观体系形成的重要阶段,紧抓他们认识中存在的价值模糊点,通过教学予以澄清,从而获取正能量,是达成初中思想品德教学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的有效途径。

在新课程标准中,价值观由一些比较宽泛、抽象并具有人格特征的概念组成,如自尊、自信、自强、诚实、友善、平等、尊重、宽容、责任,等等。它们强调了人文价值与科学价值的统一、个人价值与社会价值的统一、自然价值与人类价值的统一、民族价值和世界价值的统一,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是思想品德课程目标的价值导向。基于以上理解,有关紧抓价值模糊点为主题探究点又可划分为下列一些类型。

(一)价值澄清型

所谓价值澄清,是指教师结合某一问题,向学生提供一些容易引起价值概念混乱的探究主题,引导学生选择或提出自己的价值观,通过探究,消除不当价值观,确认正确价值观的教学过程。如对弱势群体的关注是一种不公平的表现吗?公平就是消除差异吗?诚信就是吃亏吗?竞争的目的就是战胜他人吗?只有本民族的才是最好的吗?自然界中人的生命是最高贵吗?青春的意义在于想做什么就做什么吗?生命的意义是什么?等等。

例如,笔者在教学“平等尊重你我他”时,让学生列举“弱势群体”有哪些。马上有学生给出“民工”“老人”“妇女”“儿童”“下岗工人”“残疾人”等回答,正当笔者为学生能够正确列举弱势群体暗自高兴时,一位平时在课堂上经常讲话、做小动作的男生突然站了起来,说道:“男生是学校里的‘弱势群体。”言语之间,还特意把重音放在“男”字上。这话一出,立即引起了哄堂大笑。听到、看到学生如此表达和反应,笔者知道价值模糊点出现了,便让学生安静下来之后要求这位男生跟大家说说为什么觉得在学校里男生是弱势群体。一见老师都想听他的看法,这位男生来了劲,说因为在学校里,所有的体力活都是男生干的,如老师办公室的卫生就是男生打扫的,老师总是偏向女生。一听此话,其他男生似乎也有同感。此时,早就按捺不住的女生便争先恐后地站起来反驳这位男同学,课堂立即成了男女生的辩论会,“互相攻击”的火药味越来越浓。一见此状,笔者觉得紧抓价值模糊点的时机已到,便抛出了话题:大家谈论的是“弱势群体”的问题吗?正起劲的男女生都安静了下来,思索起来。终于,有位学生的发言回到了正轨,认为让男生搬桌子搬书是老师出于男女生体力差别的考虑,是分工的不同,并不存在“弱势群体”问题;自己跟父母回老家时看到的留守儿童和老人才是真正的“弱势群体”,与他们相比,我们很“强势”。等这位女生讲完,笔者问其他学生是否也觉得是这样?“是!”学生异口同声地大声回答。听得出,学生的回答发自内心,表明存在于他们头脑中的价值模糊点清除了,获取了正能量,达成了学习目的。

(二)价值发现型

价值发现,是指由教师或者学生提出含有价值观目标的学习任务,在教师的引导下,学生自主探究价值观念,经过设计方案、搜集资料、实际探究、评价成果和交流心得等流程,最终建构起相对稳定的价值观。

例如,学生从小受到的环保教育不少,但相应的环保行为习惯的养成却并不理想。为了促使学生理论联系实际,把环保意识落到实处,笔者组织了一次探究活动,主题是《我、文具和环保》。活动前,笔者把全班分成几个小组,分别负责“设计问卷”“收集资料”“分析数据”“形成结论”等探究环节,最终写成一篇调查报告。当笔者将学生的调查结果用幻灯片在班上播放时,引起学生的强烈反应。

调查结果一 ——中性笔的危害:我国90%的学生使用中性笔,每年消耗约50亿支以上。中性笔的主要原料是聚苯乙烯、PVC等化学物质,其性质非常稳定,在自然条件下,至少一百年之内难以分解。另外,笔芯里面还残留着不少油墨、浮脂等有毒物质,一旦进入土壤、水流,将对环境产生很大的危害。

看到这段文字,学生都不禁发出了“啊”的声音:原来天天使用的中性笔竟也是污染的制造者。

调查结果二 ——我校的情况:从调查结果来看,只有53.8%的学生听说过环保文具,52.6%的学生认为文具是否环保会影响自己的选择,平均每位学生的笔袋里有7.6支笔,最多为19支,而经常使用的平均为3.9支,其中最多11支,说明当前学生的笔袋里将近一半的笔是闲置不用的,使用钢笔的同学仅占33.7%。

看到以上数据,不少学生开始翻自己的笔袋、书包,查看自己的文具是否为环保文具。看得出,每位学生都很在意文具环保不环保的问题。课后,学生在家校联系本中写道,“平时总以为破坏自然离我们挺远,没想到,作为学生的我们其实也是污染的制造者”“平时买文具,从未考虑到环保不环保的问题,今后真要注意了”“对环保,个人的力量虽小,但只要能坚持,拧成一股绳,一定能发挥大作用”,等等,充分说明学生的环保意识提高了。

三、紧把人生态度关——找准人生路

人生态度教育的目的在于让学生形成积极进取的精神,以保障学生健康地成长与发展。在新课程改革中,人生态度的内容有了延伸,从对学习、对劳动、对集体、对祖国、对人生理想等扩展到对自己、自然、人与人的关系、人与自然的关系等方面。

鉴于学生正确的人生态度是在自我观察、反省及与他人的交流、沟通中逐渐形成的,学生的生活范围也在不断扩大,关于人生态度关的探究点可以作如下选择。

对生活和学习的态度:珍惜生命,踏实学习,乐观生活,求实科学,等等。

对自然环境的态度:关爱其他的生命形式,认识生态环境与人类生存的关系,爱护环境,勤俭节约,珍惜资源意识和习惯的养成,等等。

对他人的态度:孝敬父母,尊重他人,诚实守信,乐于助人,宽以待人,维护公平,伸张正义,等等。

对集体与社会的态度:树立规则意识和法制观念,有公共精神,增强公民意识;热爱祖国,热爱人民,热爱社会主义,热爱集体;认同中华文化,继承革命传统,弘扬民族精神,有全球意识和国际视野,热爱和平,等等。

例如,在教学“自尊是人人都需要的”这一框内容时,笔者发现,要学生理解自尊定义——“不向别人卑躬屈膝,也不允许别人歧视侮辱自己”并不难,但要使学生真正从内心树立自尊是人人都需要的观念却不容易。为此,笔者教学时先引入一则新闻——《甘肃乞丐村习惯下跪 知识青年孤身对抗讨要风气》:甘肃省岷县小寨乡,是全国闻名的“乞丐村”,村里几百户人家,家家户户以乞讨为生,无论老人小孩,基本都有出去乞讨的经历。李玉平,甘肃岷县小寨村唯一一个考到外省的大学生。按说,村子里出了一个大学生,应该是一件让全村人都很骄傲、自豪的事。可事实上却并非如此,很多村民嘲笑李玉平家,说他们家养了大学生也没啥用处,将来没准还不如他们乞讨赚得钱多……

然后讨论:金钱重要吗?金钱获得的方式有哪些?通过什么方式获得金钱重要吗?你认为村民的嘲笑有理吗?为什么?(学生回答略)

学生认为,村民嘲笑李玉平是因为他们已经习惯了乞讨这种获得金钱的方式,但无论乞讨使村民获得多少生活物质,他们都失去了自己尊严;而那位大学生可能一时赚钱不多,但他通过自己的知识与努力获得金钱的方式保障了自己的尊严,而尊严是不能用金钱来衡量的。

通过探讨正确的金钱观、人生的价值、尊严有无价格等内容,教学达成了“自尊是人人都需要的”目标。

总之,以上基于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探究点的选择告诉我们,在设计具体探究主题时,既要考虑课程的具体内容,也要考虑学生认知和情感发展的现状,才能有效、均衡地达成三维课程目标。

猜你喜欢
价值观女儿笔者
我的价值观
老师,别走……
大三的女儿
换位思考,教育更精彩
海的女儿
老师,你为什么不表扬我
知名企业的价值观
价值观就在你我的身边
女儿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