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建平
《品德与生活课程标准》(2011年版)中指出:品德与生活教育应当引导儿童在体验自身生活和参与社会生活的过程中,学会热爱生活,创造生活。《品德与社会课程标准》同样指出:本课程学习是知与行相统一的过程,注重学生在体验、探究和问题解决的过程中形成良好道德品质,实现社会性发展。随着新版课标的进一步实施,体验教学得到空前的重视,犹如雨后春笋。教师们大展身手,或紧密联系生活,或创设情境,或开展各种活动,将体验贯穿于日常教学中,旨在引导学生在亲身实践与体验过程中让每个学生都获得真实感受,感染自己、打动自己,并将这种内心体验转化为形成认识、教育自己、形成能力的原动力。心理学研究表明,青少年学生的情感易于激发,他们的认识活动一旦有情感的参与,其认识世界会更生动、更丰富、更深刻。情感越浓,其认知就越深入。作为教学活动的参与者、组织者和引导者,教师更应该注重引导学生在亲身实践与体验的过程中时时拨动学生的心弦,以情感人,以情动人,反复将学生引向情感体验的高潮,并以此促行,努力提高课堂教学效率。
现象点击:浮光掠影伪体验,缺少情感共鸣
纵观我们当前的品德课堂体验教学活动,喜少忧多,教师倾力地“做课”和“演课”,让品德教学体验活动变得扑朔迷离,轰轰烈烈,可实际上学生却情动不起来,乐不起来。仔细审视当前品德课堂教学存在的“伪体验”现象,找出问题的症结所在。
1.媒体独占鳌头——云深不知处,导致情感“淡漠”
在小学品德与社会课教学中,有效运用信息技术的声感、形感、动感优势,建构一种更加适合道德教育的学习环境,为小学品德与社会课注入新的生命力和创造力。时下,媒体资源出现过于“火热”。有些教师竭力地开发资源,让课堂出现了媒体资源“满堂飞”的现象,或浮于表面,或过于繁琐,或良莠不分,品德课成了图片展示课、音像欣赏课、资料堆积课,学生懵懵懂懂,被华丽虚幻的资料扰得眼花缭乱,课堂教学黯然失色,失去了品德教学的本位目标。对多媒体的过分依赖使教师只是将自己的任务定格在课件的演示和解说上,而学生更多只是关注屏幕上的内容,师生之间的交流明显减少。
如在教学《李奶奶身上的伤痕》时,学生了解了故事后,教师播放了战争中中国人受到伤害的大量媒体资料,然后叫学生谈学习收获。
师:看完后,你有什么感受?
生:日本人真是太坏了!
生:日本人真残忍!
生:李奶奶一定很痛,我恨日本人……
师:同学们,所以落后就要挨打。我们要振兴中华。
以上案例,看上去学生似乎情感非常激动,也激发了对日本帝国主义的仇恨。细细品读、思量教学目标,其实品德教学绝不是去激发仇恨,然后挑起战争。这样的教学忽略了孩子们情感、价值观、心理活动的变化。教师在引导学生学习的过程中,通过播放媒体资料取代了学生发自内心、积极主动的感触与领悟。体验具有情感性,媒体资料替代不了学生们的情感体验。此时,从师生间浅浅的交流中可以感知学生仍然以“旁观者”和“第三人”的身份站在道德场外,而不是以“当事人”的身份站在道德场内。历史题材的品德教学不应该仅仅是高调地告诉学生要热爱祖国、振兴中华。
2.活动泛滥成灾——沉醉忘归路,导致情感“失宠”
活动是品德课堂体验教学的主要形态。适当的活动可以引发受教育者积极主动的道德体验。学生在主动参与体验的过程中能够触及心灵世界,真正有所感悟,个体的道德情感也能得到升华,在道德养成过程中体会到追寻成功的幸福感。但目前存在这样一个误区,很多人认为活动安排得越多、越丰富,一定越有助于学生良好道德行为习惯的养成。特别是一些“展示课”,往往能够翻新活动的形式,搞出一个个新鲜的花样来。但是在泛泛而谈、热热闹闹的背后,我们只能感到品德教育犹如蜻蜓点水。
如在教学《热闹非凡的市场》一课时,活动正在频频进行着。
活动一:带上头饰,模拟原始人来进行购物。
活动二:看国外市场的图片。
活动三:听导游介绍到泰国购物的要点。
活动四:模拟购物,评选最聪明的经销商、最精明的消费者。
活动五:替小刚同学设计一个购物计划……
此课活动繁多,活动一和活动四相互交叉、重叠,耗费不少宝贵时间,活动三停滞在肤浅的表面,毫无意义。在热热闹闹的一系列活动过后,学生都没有明白活动的目的是什么。活动的过多安排、情境的过快变化都会使教学节奏不稳定,显得杂乱无章。学生看似在各种活动的参与中不亦乐乎,实则不然,最后留给学生的都是虚渺的东西,教学收效甚微。从上述案例可以明显看出,现行小学德育过于注重体验实践活动的安排,而忽略了个体的心理感受,因此那么体验也就失去了其本来的意义。
3.情境远离生活——曲高弦难和,导致情感架空
体验式德育注重情境的创设。根据学生的兴趣爱好、个性特征等为他们提供与实际生活紧密联系的场景,重视在活动过程中启迪和引导学生调动已有生活经验,对心路历程进行反思、理解、感悟,用心体验生活中的现象,找寻自我价值,培养坚定的意志、刻苦钻研的精神。可是,有些教师创设情境时不关注学生,脱离学生的生活。学生在教师创设的情境中不能获得丰富的情感体验。因此,课堂上学生对一些问题的思考过程也只是凭空想象,回答更是“纸上谈兵”,教学目标也就成为了“空中楼阁”。
如在教学《法律,生命的保护伞》一课时,教师发现《未成年人保护法》是条文式法律,语言简洁凝炼,学生能读却难懂,更无法运用。在学习了《中华人民共和国未成年人保护法》后,教师布置情境任务:同学们,我们要加强自我保护意识,当合法权益受到侵害时应该怎么办?(学生以小组为单位,自主选择课文中的扫描镜的一个案例,并进行演练)学生根据情境的内容来选择角色进行扮演,而部分学生表演不到位。
仔细分析这个案例可以发现,由于教育者在创设情境时没有紧密联系学生的实际生活,而是让学生从课本上自由选择情境进行表演。由于表演不到位,情境完全不真实,惹得旁观者嘻嘻哈哈,导致情感架空,收效甚微。在小学品德教学的过程中,教师在创设情境时要讲究实效,并且都能紧密与学生的生活和思想实际相联系,还要能够针对学生们现实生活中存在的具体问题和状况有针对性和有主题地创设情境。只有这样,他们才能够从以往积累的生活经验、实际生活需要出发,去观察、挖掘有助于自身道德意识全面提高的实际存在。endprint
策略探微:入木三分真体验,引起情感共鸣
情感是良好品德形成的“催化剂”。作为一个品德老师,要重视学生内心情感和独特感受,要把学生看作是有思想的主体,而不应该只是一个知识的容器。在体验教学中,教师要利用各种信息,让学生广泛地接触这些情感资源。
1.媒体运用求精——入境还原体验,悟象生情
品德教学中,我们要以学生为主体,以情感为纽带,精选教学资源,采用多样的教学手段,实现品德与媒体的“亲密接触”。在媒体资源的运用中,教师要理顺取与舍的关系,依托教学目标,量体裁衣,精选优质、典型的教学资源,加强谈话感悟,通过“品形象”悟出“象外之象”,触象生情,使品德教学锦上添花。
针对现象一,另外一位老师是这样教学《李奶奶身上的伤痕》的。
在理解了“日本侵略军犯下的滔天罪行,给中国人民带来了深重灾难”的故事后,教学并没有戛然而止。老师接着出示了现代中国和日本的“进出口”数据,形象、具体的数字让学生体会到了我国经济相对于日本还很落后。老师顺势而导,引发学生思考,21世纪的小学生面对这样的一段历史应该怎么做?此时,学生发言非常积极,他们从自身出发,提出了努力学习、掌握本领、长大后建设祖国的各种愿望。
最后,老师出示了一首小诗,用深情的朗诵告诉学生,缅怀历史并不是让我们去仇恨日本,而是去反思过去,前世之事,后事之师。我们应该做的是:“勿忘国耻,振兴中华”!
此时,“勿忘国耻,振兴中华”这八个大字已不再是简简单单的文字更不是学生喊出来的响亮口号,那是学生在明白了自己该做些什么来谱写祖国新篇章之后得出的至理名言。口号不再空洞,行动将会是中华儿女最响亮的答案。遥远的历史和真实的生活在一瞬间连接,学生内化了历史,懂得了以古鉴今,强化了学生的和平意识和关心国家大事、从小事做起的优秀品德,实现了精神的升华。
由于时空造成的视界差异和人生情境、社会阅历所限,学生对媒体中所描写的情境和生活往往生疏,难以进入其中的意境或深刻体会蕴含的情思哲理。这就需要教师循循善诱,在情境与学生的心灵之间搭桥。此则案例,当孩子了解了故事后,教师采用一组形象、具体的进出口数据,让学生体会到了我国经济相对日本的落后。学生情感只有得到切实触动,之后才会发自内心地接受。在媒体运用时要加强对学生情感体验的重视,只有引导学生在体验过程中有所感悟、有所收获,才能有效促进个体对已有道德认知的内化,形成良好的道德行为。因此,在媒体运用中要注重入境还原,体验和感悟生命的意义、价值与责任,获得生命知识,激发道德情感,促进人格健全和生命发展,使品德与社会的教学过程真正成为师生的一段生命历程。
2.教学活动求度——潜心亲历体验,品悟生情
品德课堂上教师创设的活动不应求多,应考虑到活动中的思维成分,带给孩子理智的挑战、认知的冲突,做到有的放矢,适中适度。体验需要个体的亲历,但是这种亲历不仅仅指实践上的身体力行,还包括心理的感受与体悟。这也就要求教师在活动开始前明确提出活动的目标、要求,让学生在参与中做到心中有数,有目的性和方向性。这样学生才会把所见所闻所感和自己已有经验有意无意地结合在一起,不断地进步。
针对现象二,有位老师执教《热闹非凡的市场》,他设计了一个购物体验活动——“好又多”超市开张,老师把选购商品以及如何购物的学问都融入这个活动,达到了理想的效果,诠释了活动的度与效。学生在活动中学到了知识,整个课堂活而不乱。
“大家喜欢去超市购物吗?” “喜欢!”学生很雀跃。“今天我们的课堂多了一家自选超市,这家超市叫‘好又多超市。老师非常荣幸成为这家超市的‘总经理,我们班的四名同学也光荣地被聘为这家超市的‘收银员,今天邀请大家去超市逛逛,大家愿意吗?”“愿意!”学生齐声回答。“对啦!本超市的讲解员有话想对大家说,咱们一起来听一听吧!”“为了答谢各位顾客的光临,我们超市要开展‘文明小顾客评选活动,评选要求是:选购商品要看清价格,并在3分钟内选购好自己的商品,选购完毕后,再去收银台排队付款。谁在购物时不喧哗不拥挤,谁就是‘文明小顾客!”话音刚落,学生就急着前去购物。“等一等!各位小顾客,在购买一些带包装食品的时候,我们要注意什么?”老师及时提醒。“购买商品要到正规的地方去买。”“要看清楚商家、生产日期、有效期”……“下面请各位小顾客去购物吧!”老师一声令下,购物活动开始了……
有效的活动可以引导学生在咀嚼中入情入境,感悟人事的特点和渗透于其中的意蕴。这节课的教学,老师没有安排过于繁多的活动,而是紧扣目标,围绕教学,设计了一个模拟购物体验活动来贯穿整个教学。活动适度而有效,教师在活动开始前明确提出活动的目标、要求。活动的开展全是孩子内心体验所需,也是课堂教学的必然。经历“购物活动”后,学生已不再停留在“语言的巨人,行动的矮子”状态中,而是走进“购物场景”,获取了鲜活的“购物经验”,把课堂中获得的“购物学问”转变为生活中的“购物行动”,达到教材所承载和传达的“感受、理解、体验、践行”的目标导向。整个活动中,老师不是热衷于活动的数量、频率及活动的热闹,而是注重活动的价值与实效,走入学生的内心,获得情感体验。
3.情境创设求实——链接生活体验,植入生情
在品德课堂上,培养学生生活中的良好习惯靠的就是生活中获得的情感体验。只有将文本资源和生活体验捆绑在一起创设情境,才能让它们产生结盟效应,才是学生最为可贵的收获。有心理学的研究报道表明,教育中所学习的内容和学生自身熟悉的生活背景越贴近,学生越会增加自觉接受知识的程度。也就是说,只有当学生能够真正感受到所要学习的内容是自身十分想要知道的或想要解决的问题时,才会拿出极大的兴趣主动学习。因此,在创设情境时可以根据学生的现实生活来选择学习内容,此方法可以有效地促进学生品德的发展。
针对现象三,在《法律,生命的保护伞》的教学中,有位教师巧妙辑取学习生活中的一个真实画面:前段时间,班上发生过一件丢钱事件,事后虽找出了那个拿钱的同学,可失主李××并不知道他搜了好些同学的书桌是侵犯了同伴权益,还理直气壮。endprint
学习了《中华人民共和国未成年人保护法》,设计“情境再现”环节时,再现李××当全班人的面搜林××课桌,林××眼泪汪汪地选择沉默的场景。旁观同学的态度有了很大的转变,林××边上的同学说:“不要给他搜,他没有权力,这是你私人物品。”另一个小声喊:“李××凭什么呀,这样做!你触犯法律了!”“林××,你怎么连拒绝都不会,快把‘金盾拿出来。”就在踏雪无痕中学生很清晰地分出侵犯法律行为。表演完后,李××竟自己即兴加了一个环节:当着众人面向林××道歉。这引来了全班的掌声。
要让学生学习法律知识并运用好它,既需要教师的引领,又需要学生设身处地用“心”理解。学生是学校的个体,他们的生活离不开同学和教师,尤其是在与同学的交往中,有些时候他们难以分辨什么是侵犯同伴的行为。此案例中,教师巧妙地进行情境再现,让《中华人民共和国未成年人保护法》这把“保护伞”及时正确地履行起了它的职责,用情境中的真实情感去带动学生、感染学生、感化学生。学生的认知水平提高了,运用能力也就增强了。在品德与生活教学中,教师灵活地根据实际创设出适合学生而且富有感情的教学情境,使学生在情境交融之间愉快地掌握知识,明白道理,明确自己的行为,从中得到情感的体验。
教学须让学生用心去经历、用心去体验,体验人生的美好生活,体验生活的酸甜苦辣……珍视学生独特的心理体验,从而真正丰富他们的内心世界,丰富他们的情感世界,让品德课堂不再是“没有心的沙漠,没有爱的荒原”。作为思想品德课程的执教者,我们只有以全新的视角去重视、去研究思想品德课程体验中的情感教育,媒体运用求精,教学活动求度,情境创设求实,积极负责地去循引、去燃旺、去移植体验活动中学生的情,学生才会自觉地用自己的行动去关注生命、关注生活、关注权利与责任、关注社会公正和世界和平……只有这样,“完善学生美好的人格,提高学生的思想道德素质,促进学生各种基本素质的协调、和谐发展”,才不会是一句空话。
参考文献
[1] 国家教育部.小学品德与生活课程标准[J].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11.
[2] 国家教育部.小学品德与社会课程标准[J].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11.
[3] 刘文琪.让品德课源于生活[J].江苏教育,2012(3).
[4] 樊国华.把握好“品德与社会”课程的“三性”[J].教学月刊,2013(1~2).
[5] 谢林燕.课堂有路“趣”为径 学“理”无涯乐作舟[J].中小学德育,2012(5).
[6] 秦娥.细化品德课教学内容 合理引导学生体验[J].课程教学研究,2013(2).
[7] 刘艳滨.小学品德与生活课堂电影(动画)教学的实践研究[J].现代中小学教育,2010(10).
【责任编辑:白文军】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