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两只手”建设古北水镇

2014-11-28 05:47密云县委研究室
前线 2014年11期
关键词:水镇民俗旅游建设

密云县委研究室

2014年5月27日,习近平总书记在中央政治局第十五次集体学习时强调,使市场在资源配置中起决定性作用、更好地发挥政府作用,既是一个重大理论命题,又是一个重大实践命题。在市场作用和政府作用的问题上,要讲辩证法、两点论,“看不见的手”和“看得见的手”都要用好,努力形成市场作用和政府作用有机统一、相互补充、相互协调、相互促进的格局,推动经济社会持续健康发展。

近年来,在北京密云“古北水镇”国际休闲旅游综合度假区建设中,密云县委、县政府坚持“放”“管”结合,助推市场发力,巧用“两只手”,创造了北京市重大投资项目建设的佳绩。

深化行政审批制度改革,充分发挥“看不见的手”的作用

“古北水镇”位于密云县古北口镇司马台村,是列入北京市“十二五”规划的重点旅游建设项目,投资超过40亿元。项目于2010年签约,2014年元旦试营业,今年“清明节”和“五一”小长假,“古北水镇”人气极其火爆,到6月底接待游客40万人次,实现收入6672.6万元。在“古北水镇”带动下,周边民俗旅游火速升温,民俗户家家爆满,整个司马台雾灵山国际休闲度假区游客量和旅游收入大幅增长。上半年,西部以香草园为核心的汤泉香谷接待游客16.6万人次,总收入1473万元,同比增长153%;东部以雾灵山为核心的雾灵溪谷接待游客31万人次,总收入2400万元,同比增长43%。全县实现旅游综合收入17.59亿元,同比增长6.7%。“古北水镇”用时不到四年即建成运营,建设步伐快,开发效果好,原因之一是充分让市场在资源配置中起决定性作用。

积极推进行政审批制度改革,提高工作效率。2010年5月21日,北京市委召开专题会议,将“古北水镇”项目确定为北京市深入推进行政审批制度改革工作的试点,要求市有关部门和密云县解放思想、创新思路,创造性地开展工作。会议决定,项目建设采取市级部门指导、区县政府牵头的行政审批模式,除立项和建设用地手续外,市级行政审批权限一律下放,由密云县统筹研究,依法依规办理。会后,市住建委、规划委、国土局等六个市级部门分别下放了建筑工程施工证、招投标监管、质量监督注册、竣工验收备案、土地一级开发和二级土地供应规划条件、招拍挂入市交易、出让合同签订等18项审批权限。这一重大改革举措,为“古北水镇”项目尽快开工建设创造了有利条件。在市委市政府的指导和市有关部门的支持下,密云县成立了“古北水镇”项目手续审批工作协调领导小组,优化审批流程,构建“政府牵头、部门协商、集中审批”的项目审批模式,在依法依规的前提下,最大限度地加快审批进程,各相关部门从受理到审批均将时间压缩在行政许可的最短时限。

确立企业投资主体地位,推动资源配置依据市场规则、市场价格、市场竞争力实现效益最大化和效率最优化。在“古北水镇”建设中,企业成为市场活动的主体,在资金运作、设计开发、运营模式等方面实现了“三化”。第一,资本运作市场化。中青旅、IDG战略投资、乌镇旅游、北京京能集团四家实力很强的企业,成立专门的项目公司——北京古北水镇旅游有限公司,按比例共同出资持股,承担“古北水镇”的开发、建设和经营管理,确保了项目开发建设所需的巨额资金及时到位。第二,设计开发专业化。“古北水镇”项目的建设团队曾经成功开发浙江乌镇旅游项目,探索出“保护与开发并重,以开发促进保护”的“乌镇模式”,被称为中国古城镇保护与可持续开发的典范。“古北水镇”在总结乌镇开发经验的基础上,秉承“修旧如旧,以存为真”理念,把传承历史文化作为项目保护性开发建设的重点,进行了大规模的古民居重建。景区内以长城书院、古北镖局、司马小烧、梨园客栈为代表的建筑群,最大程度地还原了长城周边地区的历史风貌,与长城相互呼应、交映生辉,系统展示了原汁原味的北方地域民俗文化和古代边陲文化,对“乌镇模式”进行了再一次创造和升华。第三,市场拓展多元化。中青旅作为中国旅游行业的领先品牌和综合运营商,拥有丰富的市场运作经验,在市场拓展方面的优势得天独厚。他们为“古北水镇”量身打造了集观光旅游、休闲度假、商务会展、文化创意于一体的多重盈利模式,据测算,“古北水镇”进入成熟运营期后,每年可接待游客400万人次,实现旅游综合收入10亿元。

引导农民走入市场,提高致富能力。“古北水镇”需要一定的建设用地,这些土地多数来自于司马台村。在解决土地问题上,密云县和古北口镇两级党委、政府不大包大揽,积极引导企业与村集体对接,利用市场手段推进土地流转。司马台村通过党员大会和村民大会统一思想,把土地全部流转到村集体,按照市场价格与企业签订了土地租赁协议,租金收益由村资产管理中心分配给具有土地、山场承包权的村民。由于价格合理,土地流转租赁得到了农民的支持和拥护,50天顺利完成旧村搬迁和土地流转工作。县、镇两级党委、政府因势利导,充分尊重农民意愿,帮助司马台村确立了以民俗旅游为主导产业的发展方向。在新民居户型设计上,以二层庭院式联排别墅为主,这样既能满足农民生活需要,又能满足民俗旅游产业发展需要。农户除了自住,每户都可拿出3-5间酒店式标准间,用于民俗住宿接待。新村回迁后,全村民俗户由68户增加到215户,床位由200张增加到933张。农民自发成立了民俗旅游专业合作社,组团发展民俗旅游,住宿定价、客源分配、组织培训、市场拓展都由农民自己说了算。全村有100多人在“古北水镇”就业,月收入3000元左右。如今,司马台村农民住进了新民居、发展了新产业、增加了新收入。“古北水镇”项目建设前的2009年,司马台村人均收入9700元;2013年,司马台新村建成,全村人均收入36000元;今年,随着民俗旅游的发展壮大,全村人均收入预计50000元以上,是2009年的5倍。

在“古北水镇”建设中,坚持“市场能办的,就交给市场,社会可以做好的,就交给社会”,让市场这只“看不见的手”推动优势资源的合理配置,实现了企业、村集体、农民的共赢,促进地区经济建设、社会建设、生态建设和历史文物保护综合效益的最优化。

“看得见的手”履行监管服务职能,为项目建设提供有力保障

强化市场监管职能,保障“古北水镇”高标准规划、高水平建设。密云县委县政府根据全县“首都生态涵养发展区”功能定位和“绿色国际休闲之都”发展定位,结合产业结构优化升级的实际需要,认真筛选、考察企业项目,报请市委市政府同意,最终确定建设“古北水镇”项目。

在项目建设前期,县委县政府多次召开专题会议听取汇报,对项目总体规划反复深入研讨,提出了几条原则性意见:第一,惠及农民原则。结合项目建设和沟域经济开发,对司马台地区20平方公里的范围实施统一规划,在改善村民居住条件的同时,为农民发展产业提供充足的空间和设施。第二,低碳环保原则。按照“人文北京、科技北京、绿色北京”的要求,遵循循环经济的3R原则,项目区域内制定严格的环境保护措施,采用科技环保手段,实现零排放,同时加强绿化美化。第三,面向高端原则。项目建设与北京世界城市建设同步,坚持高标准、高档次、传承文化、突出个性,产品设计国际领先,市场推广与国际接轨,服务标准与国际同步。第四,保护性建设原则。司马台长城是“古北水镇”项目区域内的国家重点文物,列为世界文化遗产,必须确保司马台长城不受损害,周围环境不被破坏。

为了保护好长城,在项目论证阶段,密云县邀请了全国知名文物专家对项目整体规划设计进行了实地勘察和反复论证,认真听取了有关专家对长城保护和环境综合整治的重要意见和建议;在项目建设过程中加强监管,确保景区的建筑高度和建设范围全部按《文物保护法》和《长城保护条例》相关规定进行规控,景区整体风格与长城周边环境协调一致;项目建成后,长城的管理和经营权交由政府派出的管委会负责,长城门票收入所得全部投入长城的维护修缮。在政府的严格监管下,“古北水镇”项目坚守底线,不碰红线,妥善处理了发展文化旅游与保护长城原貌的关系,“古北水镇”与司马台长城风格协调、相得益彰。

强化公共服务职能,保障“古北水镇”高效率推进、高质量运营。积极整合各方资源,在司马台区域集成使用了新农村建设、沟域经济发展、小流域治理和旅游设施提升等多项扶持政策,助推项目建设。按照基础设施旅游化的原则,全力打造项目外围基础设施,统筹市政、公路、电力、水务等部门,对整个区域的道路交通、供电、给排水、污水处理、燃气供应、网络通讯等基础设施和市政配套建设提前规划,与项目建设同步推进。项目建设期间,县委书记、县长多次带队到现场,召开办公会,及时帮助企业协调解决建设过程中遇到的各种困难。

有序推进周边地区的开发建设,搞好配套服务,实现多方共赢。为强化“古北水镇”的辐射带动作用,县委、县政府及县直有关部门加强对该地区交通的管理和疏导,建立了交通导示系统,并积极与市级部门沟通协调,解决京承高速司马台出口改造、公交线路调整等问题。同时,指导周边“三镇九村”围绕“古北水镇”制定统一的民俗旅游发展规划,改善原有民俗户的接待条件,高标准发展新的民俗户,推动司马台雾灵山沟域资源共享、优势互补,最终实现“多方共赢”。

猜你喜欢
水镇民俗旅游建设
寒露
绝杀
保障房建设更快了
我国民俗旅游资源的开发研究
昌平区民俗旅游持续增长
西安市智慧民俗旅游发展对策研究
绝杀
绝杀
城市雕塑是一项文化建设